岳镇九官位不必高,民心不可少.pdf
1页2017年8月2日星期三责任编辑傅欣迎:(0531)85193021 Email:wsfxqlrw@齐鲁人文11□本报记者鲍青 本报通讯员薛海波杜杰在济宁市嘉祥县孟姑集镇,有一句广为流 传的俚词俗谚,叫“无岳不成村”,用来形容 当地岳氏家族的人丁兴旺而这一带“岳姓” 的中心,便在岳楼村 岳楼村位于嘉祥西北15公里处若乘车从 嘉祥出发,很快便进入乡间田野道路有时从 低矮的土岗翻过,有时有精巧的小桥跨越算不 得宽广的河流两旁视野开阔,偶尔会有高大 的道旁树遮住视线举目四望,远处的村落、 耕田、池塘、山岗、树林,依次映入眼帘,好 一幅美妙的田园风光图 300多年前的康熙年间,岳楼村的岳镇九 (名峰秀,字镇九,以字行)便从这里出发, 开始了自己的仕途之旅他北上赴京赶考,西 进河南任职,入京担任谏臣,还乡兴办义学, 足迹所至,皆有惠政可闻时至今日,他的事 迹依旧在当地流传和回响 “岳镇九最后的官位并不高,但他清廉为 民的精神却世代流传,对廉洁为官至今也有借 鉴意义岳氏后人岳彩俭说乱世遗民,勤于耕耘百姓对土地的眷念,无论和平还是战乱, 始终显而易见不管自己身在何处,只要有地 可耕,便一遍遍重复着世代相袭的动作和节 奏。
初春转暖,把珍贵的种子播撒进泥土,期 待稚嫩幼苗破土而出初夏时节,阳光雨露, 灌溉荷锄,只望庄稼茂盛,田野葱茏秋风送 爽时,喜悦地刨出一窝窝硕大洋芋,收割一粒 粒饱满粮食,盛装沉甸甸的自豪和满足 如今枝繁叶茂的岳氏家族,便是于乱世之 后,来到这片荒芜的土地,靠着勤劳的双手, 翻捡出属于自己独特的家族记忆 “我们是岳飞之后,后来避难辗转到了山 西元末天下大乱,明初勘定宇内,齐鲁十室 九空,已是满目疮痍许多移民便奉旨从山西 洪洞,千里迢迢迁徙而出洪武四年(公元 1371年),我们的祖先岳孟明、岳仲明、岳季 明兄弟三人,便跟随移民大军来到齐鲁,落户 到汶上县南旺湖内岳彩俭说 兄弟三人均系匠籍出身,以红炉打铁为 生今日的岳楼村,依旧熔炉铸铁,技艺相 传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水利学家白英 治理运河,他“南旺分水”借水济运,使汶水 “三分下江南,七分朝天子”,又在南旺南北 建节水制闸38道因此缘故,岳氏三支相继于 村庄原址迁出长兄岳孟明,率本支迁到黄河 北的阳谷寿张一带;三弟岳季明一支,则迁梁 山县坡北拳铺;二弟岳仲明,向西南挪动十余 公里,仍留在南旺湖附近,后来建起岳楼村 “因为姓岳,又以熔炉铸铁为生,所以村 庄开始叫岳炉。
后来人丁兴旺,财力丰裕,就 建了高楼,改称岳楼岳氏后人岳耀臣摩挲 着厚厚的家谱,向记者娓娓说道 时光犹如缓缓流淌的运河,带走世间无数 的喜怒哀乐岳楼村的代代生民,沐浴奔流不 息的流水,旧貌频频换新颜 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一个婴孩降生 于岳楼村父亲为他起名峰秀,字镇九,寄托 自己美好的祝愿后来婴孩用自己的行止,为 这个平凡普通的家族,增添了值得回味的记 忆 七岁时,岳镇九来到邻近的韩堂村,拜塾 师韩康所为师,跟随他开蒙读书韩康所褒奖 他聪颖刻苦,能蔽古力学 求学的岁月,艰辛之外,甜蜜与苦涩并 存先是天下动乱,盗贼横行,年纪轻轻的岳 镇九被迫蛰伏民间,一心读书,不问天下事 做秀才时,岳镇九便常以天下为己任,乱世之 际更是期待行道治民顺治八年(公元1651 年),24岁的他得中山东乡试举人登第之 后,不改简朴之气,依旧穿朴素寒衣当年同 榜中举者,还有后来的山左文坛领袖王士祯 但此后岳镇九的科举之路却坎坷不顺,屡次落 第,直到十年后才中进士,时年已34岁 经吏部文选司掣选,岳镇九到河南封丘当 县令由书籍上的圣贤之道,投身到现实的治地 安民,绝不是简单的场景转换有时于治国安 邦能侃侃而谈的儒生,到了实践中却成了摸象 盲人,束手无策,一筹莫展。
要成为一名循吏 廉官,不仅要有洁身自好的品性气节,更需熟 稔民心的实践头脑 当时的封丘,是明末战乱的重灾区到那 里做县令,是个十足的苦差事岳镇九踌躇满 志地上任了茅根开荒,柳梢官运明末清初的河南, 经过灾荒与战乱的荼毒, 动荡不安, 孑遗难觅 史载 “多地大饥, 饿殍枕藉, 白骨遍野” ,“村镇之饿死一空, 城市皆杀人而 食” 乱后重建、 恢复秩序、 发展生产, 是岳镇九上 任后的第一要务 他决定以 “古循吏之法” 来治理 封丘 可到了封丘,呈现在岳镇九眼前的,却是 田园荒芜、茅草丛生,一片荒凉景象百姓们 面黄肌瘦,衣衫褴褛,逃荒者不绝于道岳镇 九花了整整一个月时间,访问百姓,察看灾 情,跑遍了全县村寨他发现这里土地原本就 贫瘠,又加明末战乱,百姓四散逃难,大量良 田撂荒,以致茅草遍野如今饥民贫寒乏力, 让其锄草垦荒,无疑是强人所难 百姓致贫的原因厘清后,接下来就是如何 “扶贫济困”了岳镇九先将封丘情况拟就奏 折,上报朝廷,恳请减免钱粮赋税,让百姓有 喘息之机可清廷此时四处征战,百废待兴, 财力奇绌,未批准他的请求无奈之下,他只 得自己筹划以解民忧他决定用微薄的俸银和 故乡的田产作为激励基金,动员百姓动手恢复 发展生产。
岳镇九回到老家,获得宗族支持,变卖部 分田产,得到一笔充足的资金接着他回到封 丘,着手开始实施自己的计划 岳镇九张贴了一份奇怪的告示他通告县 境百姓,凡是开荒刨得的茅根,县衙皆按价购 买 而且谁开垦出的荒地, 就归谁耕种, 更免交一 年税 布告一经张贴, 百姓议论纷纷, 叹为奇事 他们带上农具, 争相下地去刨茅草 即使流落他 乡的百姓, 也都闻讯赶回, 加入了锄草大军 几个 月后, 各家各户都刨出一大堆茅草根, 也开垦出 大片荒地 岳镇九让衙役在县衙旁开辟空地, 专 门用来贮存百姓上交的茅根 茅草清除完毕,岳镇九再次返家,购置庄 稼良种他雇用铁轮车将种子运到封丘,无偿 分发给百姓他还把收来的茅草,堆放到新开 垦的土地上,任其腐烂以培育土壤肥力经过 这番努力,原本的荒野变为良田一年之后, 封丘大丰收,遍地高粱红、谷子黄、棉花白、 菜花飘香,欣欣向荣挣扎在饥饿线上的百 姓,衣食无忧,满脸喜色 接着岳镇九又未雨绸缪,组织百姓兴修水 利,拉淤压碱,推广稷黍等耐碱作物,提倡合 理密植,迅速改变全县面貌,把贫穷的封丘治 理得地肥年丰当时封丘百姓之急,一为饥寒交迫,一为 柳梢转运 当时治理黄河、 堵塞决口, 需用埽工维 持。
埽工是以柳梢、 苇、 秸和土石, 分层捆束制成 的河工建筑物, 用于护岸、 堵口和筑坝 因封丘产 柳, 便承担了多地的用柳需求 可除了堤柳和圉柳外, 封丘其余之柳, 皆是 民间纳粮土地来栽种, 供官府采办 柳树生长期 长, 数量有限, 而官府需求无穷无尽 据史载, 当 时如桃源、 宿迁等处, 使用河南之柳二百七十余 万 本省黄河治理, 用柳也不下百余万 繁重的柳梢供应, 让百姓不堪其累, 更影响 社会安宁 因柳梢大量外运, 当地极度乏柳 本地水患, 只能砍伐桃李杏诸树来堵复决口 百姓向岳县令 诉苦, 言柳树并非数月一栽即可粗壮可用, 官府 年年催征, 百姓只能四处采办, 奔波劳碌应接不 暇 而且柳梢即使齐备, 还需百姓雇船转运, 负担 更加沉重 黄河泛滥无常, 水势汹涌, 洪波直泻, 商旅畏惧, 船只往来稀少, 为运送柳梢要冒生命 危险, 船覆民死事故屡有发生 岳镇九经调查, 发现每只运船可装柳不过二 三百束, 而官府给价却不抵成本, 以致船只不愿 承担转运, 柳梢民运已难以为继,“大河又无片帆 往来, 百姓运柳至河干者, 止有望洋而叹, 官吏束 手无策” 岳镇九认为, 若不立即变通此策, 百姓 势必饱受赔累, 将来必至误运, 影响河道安全。
他 向朝廷建议, 一方面减少柳梢外运量, 从他处调 拨备用; 一方面由民运转为官运, 统一贩运, 降低 成本 此计施行后, 当地转运局面旋即好转, 而百 姓脱困,欢呼不已 待封丘社会经济好转,百姓安居乐业,岳 镇九便又着手文化建设,修复当地人文古迹 唐时著名诗人高适,曾在封丘任过县尉 岳镇九修建高常侍祠,并定期举办祭祀典礼 春秋时,吴王夫差曾率军至封丘黄池,召开诸 侯大会,与晋国争做霸主封丘境内又有战国 时宋康王所修青陵台遗迹,岳镇九皆于原址立 碑,以示纪念王士祯闻其事后,亲游其地, 作《古迹三首为岳给事赋》,赞扬他能兴复古 之遗迹,造福今之百姓岳镇九所立的古黄池 碑,今还有残碣存世 封丘任上数年, 岳镇九政绩昭然 时人评价 他在封丘的政绩:“真有琴鹤风度, 考其治绩, 惟 有噪农桑, 讲孝弟, 视黄童白叟如父子家人 而清 操饮冰……甘棠之爱, 至今蔼蔼口碑间 ” 吏部考 核地方官员, 他获评循吏 事迹奏报清廷, 康熙特 举卓异第一, 并将他调到京师任职 循吏终要离别,百姓眷念不舍岳镇九离 封丘当日,无数乡绅百姓前来送行他们携妻 带子,捧来家中珍宝,跪地恳求他收下心意 岳镇九执意不从,百姓便决不放行。
僵持不下 之际,他随手指着道旁的一块破石槽,示意若 要表达心意,可将它送给自己 岳镇九以为, 自己选中如此荒诞不经之物, 又粗重破旧, 百姓必然知难而退 未成想, 封丘百 姓在他走后, 竟将破石槽连同县衙里的太湖石一 并送到了岳镇九的故乡 这两样物件, 至今保存 完好, 陈列于岳楼村岳氏宗祠中 更为惊奇的是,在岳镇九离任后,封丘百姓始终感念挂怀,竟几度恳请朝廷再让他到封 丘任职朝廷为安抚民意,将其父崇功调任到 封丘,父子县令成为一时美谈肥缺显瘦,清贫甘守岳镇九调任京师后,先任正五品的礼科给 事中据《清史稿》载,六科给事中官位不 高,权力却很大,他们“掌言职、传达纶音、 勘鞫官府公事,以注销文卷,有封驳即闻” 清朝吸取前朝为政得失,尤为重视言官作 用,把它当作监督百官、了解疾苦的重要渠 道顺治之时,皇帝就数次就求言而下诏, “关于朕的事情,有什么诏令没遵从,什么政 策没兑现?诸王、贝勒、办事诸臣,有无旷职 的过失?何害未除?何利未兴?言官皆可各据 见闻,谏言无所遮掩一切能启迪朕,匡弼国 政的,只要属实,即可采用即使有不当的言 论,也必不加罪”后来他又对言官群体开诚 布公地说:“凡事关政治得失民生休戚,应兴 应革的典章制度,有切实可行的,言官们都要 悉心条奏,直言无隐。
到了康熙时,岳镇九也曾对大臣道:“国 家设立言官,专司耳目,凡政治得失,民生利 弊,必须详切条陈,直言无隐,斯为称职若 但敷衍虚文,浮冗剿袭,或以不急之务,草率 塞责,非朕广开言路之意 在皇帝的鼓励下, 言官群体竞相谏言, 力陈 得失 其中岳镇九更多次力陈治国安民良策、 地 方百姓急切之事 他封章屡上, 言辞恳恳 皇帝视 其奏疏为机密, 往往阅后即焚毁, 卓然以古谏官 相期 岳镇九上奏陈事, 非为沽名钓誉, 若认为此 事不仅有伤国体, 且无济民生, 绝不肯多言 他鄙 视迎合揣摩之风, 羞耻干谒奔竞之习, 誓为朝廷 存大体, 为言路扶正气 礼科给事中除谏言讽喻外,还担任文武两 闱的考官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皇 帝钦点岳镇九为会试同考官、殿试收卷官,复 充武会试同考官担任考官期间,他悉秉虚 公,所拔多宿学英伟之士他对选拔的人才, 都砥名砺行,以古之廉吏作为勉励的楷模,对 他们悉心培植呵护若遇清贫有才的子弟,还 时常留之邸舍,嘘寒问暖,关心备至而他自 己,饮食却居处淡泊,将微薪薄禄用于赈济旁 人学子受其恩惠,争自濯磨,各期不负所 学,以图建功立业 因为谏言得体、选才有方,康熙提拔他任 刑科给事中的最高长官掌印给事中。
刑科掌印 给事中,其职责除谏言外,还“分稽刑名”, “稽核刑名案件,复奏死刑重案”对于经 “朝审”“秋审”后议定为“情实”的人犯, 刑科可以“三复奏闻”,即在勾决下达执行死 刑命令之日,三次复奏请皇帝再予考虑 因为掌管刑名、判决生死,岳镇九一定程 度上掌握了部分囚犯的生杀大权那些罪人家 属,为了减轻或逃避刑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