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典宋词满江红赏析大全.docx
13页经典宋词满江红赏析大全 【篇一】经典宋词满江红赏析:满江红·怒发冲冠 宋代: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剧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整理旧山河,朝天阙 【赏析】 此词上片写悲愤中原重陷敌手,痛惜前功尽弃的局面,也表达自己连续努力,争取壮年立功的心愿 开头五句,起势突兀,破空而来胸中的怒火在熊熊燃烧,不行阻遏这时,一阵急雨刚刚停顿,站在楼台高处,正凭栏远望他看到那已经收复却又失掉的国土,想到了重陷水火之中的百姓,不由得“怒发冲冠”,“仰天长啸”,“壮怀剧烈”怒发冲冠”是艺术夸大,是说由于特别生气,以致头发竖起,把帽子也顶起来了表现出如此剧烈的生气的感情并不是偶然的,这是他的抱负与现实发生锋利剧烈的冲突的结果他面对投降派的不反抗政策,生气填膺岳飞之怒,是金兵侵扰中原,烧杀虏掠的罪行所激起的雷霆之怒;岳飞之啸,是无路请缨,报国无门的忠愤之啸;岳飞之怀,是杀敌为国的宏大抱负和豪壮襟怀。
这几句一气贯注,生动地描绘了一位忠臣义士和忧国忧民的英雄形象 接着四句鼓励自己,不要轻易虚度这壮年光阴,争取早日完成抗金大业三十功名尘于土”,是对过去的反省,表现渴望建立功名、努力抗战的思想三十岁左右正值壮年,古人认为这时应当有所作为,可是,岳飞懊悔自己功名还与尘土一样,没有什么成就宋朝以“三十之节”为殊荣然而,岳飞梦寐以求的并不是建节封侯,身受殊荣,而是渡过黄河,收复国土,完成抗金救国的神圣事业正如他自己所说“誓将直节报君仇”,“不问登坛万户侯”,对功名感觉不过像尘土一样,微缺乏道八千里路云和月”,是说不分阴晴,转战南北,在为收复中原而战斗这是对将来的瞻望云和月”是特意写出,说出师北伐是非常艰难的,任重道远,尚须披星戴月,日夜兼程,才能“北逾沙漠,喋血虏廷”(《五岳祠盟记》),赢得最终抗金的成功上一句写视功名为尘土,下一句写杀敌任重道远,个人为轻,国家为重,生动地表现了剧烈的爱国热忱莫等闲”二句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意思一样,反映了乐观进取的精神这对当时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的斗争,明显起到了鼓舞斗志的作用;与主见议和,偏安江南,苟延残喘的投降派,形成了鲜亮的对比这既是岳飞的自勉之辞,也是对抗金将士的鼓舞和鞭策。
词的下片运转笔端,抒写词人对于民族敌人的深仇大恨,统一祖国的殷切愿望,忠于朝廷即忠于祖国的热诚之心 “靖康耻”四句突出全词中心,由于没有雪“靖康”之耻,岳飞发出了心中的恨何时才能消退的感慨这也是他要“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的缘由,又把“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详细化了从“驾长车”到“笑谈渴饮匈奴血”都以夸大的手法表达了对凶残敌人的愤怒之情,同时表现了勇敢的信念和大无畏的乐观精神 “壮志”二句把收复山河的宏愿,把艰难的征战,以一种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来待从头”二句,既表达要成功的信念,也说了对朝廷和皇帝的忠诚岳飞在这里不直接说凯旋、成功等,而用了“整理旧山河”,显得有诗意又形象一腔忠愤,碧血丹心,肺腑倾出,以此整理全篇,神完气足,无复毫发圆满 这首词代表了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之志,词里句中无不透出雄壮之气,显示了忧国报国的壮志胸怀它作为爱国将领的抒怀之作,情调激扬,大方壮烈,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不甘屈辱,奋勉图强,雪耻若渴的神威,从而成为反侵略战斗的名篇 【篇二】经典宋词满江红赏析:满江红·赤壁怀古 宋代:戴复古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
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赏析】 这首词,风格豪迈,苍劲有力,在自然朴实的描写中,不时有浓重之笔与用力之笔消失,平淡之中见奇伟清人纪昀非常观赏这首词,觉得它的豪壮之气并不逊于苏东坡 上片开头说“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相比,复古词显得起势平淡,远不如苏词的气概宏伟;但戴词以朴实的表达入题,倒也显得自然轻快苏词中的周瑜形象,着墨较多,形象较鲜亮;复古词写周郎,仅写他“气吞区宇”的英雄气概,别是一种写法对赤壁大战场面的描绘,苏轼仅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一句;复古词则用浓墨重采,竭力渲染气氛,艺术地再现这一惊心动魂的大战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两句,用精工的对偶句,把战斗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贴切地描绘出吴蜀联军的昂扬士气,写出了火攻曹军时的翻江倒海之势貔虎”本指猛兽,比方威猛的军队鱼龙”指潜蛰江中的水族动物,杜甫《秋兴》诗有“鱼龙孤独秋江冷”之句,在千艘列炬的大拼搏中,那些潜居江中的鱼龙,再也不会感到孤独,它们由于受到战火的威逼而感到怒不行当了。
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句,刻画出波澜壮阔的中流水战,气概磅礴,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有异曲同工之妙,传神地描绘出曹军崩溃之快,周瑜取胜之速词写到这里,陡然转折,用“今如许”三字提出问题:现在又怎样呢?这转折一问,问得很好,感慨苍茫,意味深厚南渡之后,国力一日不如一日,复古将大半生目击心伤的国事,全含在这一问句中 下片“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数句,写赤壁矶四周的山川形胜,迫怀赤壁之战的遗迹词人认为建安十三年发生在这里的一次战斗,是两军打算存亡的一次战斗如今看到这些遗迹,自己得到的深切感受,真赛过读历史书籍下面又将话题一转,抒写词人忧国伤时的感慨:“几度春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东风吹,光景移,由三国至今,改朝换代的事已经发生不只一次了,历史的往事已经随江潮而逝去,这是历史的规律千古风流人物,也随着滚滚东流的长江而消逝了,现在又有谁能整理祖国残缺的山河啊!下片的结穴处,词人向道旁杨柳发问:问道旁杨柳在为谁生春,为谁摇动金色的柳条言下之意是,由于自己感时伤世,面对“春风杨柳万千条”的美景,再也无心欣赏了这与杜甫的《哀江头》“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以及姜夔《扬州慢》结穴处的“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是同一种手法,都是以无心欣赏美景来抒写的时代感伤。
固然,苏轼是宋代一代词坛巨匠,后人再写《赤壁怀古》,要想获得读者的赞许,确实有些困难,戴复古写这阕词,也难免有望洋生叹的感觉 【篇三】经典宋词满江红赏析:满江红·翠幕深庭 宋代:吴文英 翠幕深庭,露红晚、闲花自发春不断、亭台成趣,翠阴蒙密紫燕雏飞帘额静,金鳞影转池心阔有花香、竹色赋闲情,供吟笔 闲问字,评风月时载酒,调冰雪似初秋入夜,浅凉欺葛人境不教车马近,醉乡莫放笙歌歇倩双成、一曲紫云回,红莲折 【赏析】 该词上片主要描述晚春园苑中的漂亮风光,下片主要记述词人与朋友在园苑中聚会的欢乐情景全词语言清丽,善用典故,体物入微,风格雅致闲”字是一词之骨 此词上片,“翠幕”两句写庭花此言晚春天气树上绿叶浓荫密似帷幕,掩映着深深的庭院,但院中尚有晚开的花显示出红艳艳的颜色,优闲拘束地竞放着春不断”两句,述园景言春天的景象到此时还随处可见,园中的亭台楼阁在一片浓荫下自成春趣紫燕”四句,承上写园景言园中风光美丽,抬头可以仰视到雏燕学飞,所以竹帘上的燕窠空荡荡的一片安静;低头可以俯视池鱼嬉水,在阳光下可见金鳞闪耀,使池水仿佛显得更加的宽敞;鼻中不断地涌进来满园的花香,眼前还有翠竹的倩影凑成了这无限的春趣。
这些都成了词人吟诵的对象,并激发起他高涨的诗兴,不由自主地欣然命笔写下了这一首《满江红》词上片重在描述园中晚春的风光 词的下片主要抒情,抒发高朋良友之间的“闲问字,评风月”的幽雅闲适之情闲问字,评风月,时载酒,调冰雪”二韵,承上“闲情”、“吟笔”,描绘词人与文友们相互酬唱赠答,饮酒作乐的生活这里“闲问字,评风月”是朋友们在一起闲论风景、创作等问题《南史·褚彦回传》:初秋凉夕,风月甚美杜甫《日暮》诗:“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蠡勺居士《昕夕闲谈·小叙》:“使徒作风花雪月之词,记儿女缠绵之事,则未免近于导*,”梦窗这里描述的生活,类似陶渊明在《移居》中所写“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观赏,疑义相与析”那种良友过从谈论之乐似初秋入夜,浅凉欺葛”一韵,承“调冰雪”引发一种凉快的感觉,就似乎初秋之夜,微微的凉意袭身似”字,“浅”字用得极精确,“欺”字灵动,奇巧不说衣单,而说天凉(气候)欺侮葛布之衣将自然界的天气拟人化了人境不教车马近,醉乡莫放笙歌歇”一韵,化用陶渊明《饮酒》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意境,也梦想像陶渊明那样,在田园隐居生活中享受安静闲适的情趣,从精神上远离官场和尘俗生活的打搅。
倩双成、一曲紫云回,红莲折”一韵,承“醉乡”,词人酒醉之后进入梦乡,也和唐玄宗一样在梦中听仙女们演奏仙曲红莲折”表现仙乐的艺术效果,又与上片“露红”“花香”应照 词中也模糊透露出对世外桃源的仙境的憧憬心境这首词在艺术上主要是美丽的风光衬托词人的闲情逸致,情景交融,韵味隽永 【篇四】经典宋词满江红赏析:满江红·怀子由作 宋代:苏轼 清颍东流,愁目断,孤帆明灭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恨此生,长向别离中,生华发 一尊酒,黄河侧无限事,从头说相看恍如昨,很多年月衣上旧痕余苦泪,眉间喜气占黄色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 【赏析】 词的上片即景抒情,抒发了对兄弟之间长期不得相见的深深感慨和对弟弟的深切思念,下片追忆从前,盼望能有时机到京城与弟弟见上一面,并想象兄弟相见汴京的欢悦情景 第一句就说“清颍东流”,很符合他这种“、喜临水”的爱好当时京师与颍州之间的交通,大都靠走水道苏辙在京师任职,假如来颍州,无疑也将是泛颍水,所以说“愁目断,孤帆明灭”孤帆明灭”极见希望之切由希望兄弟远来相聚,从而联想到自己的宦游无根,相隔千山万水,写得特别平实。
“孤负当年林下语,对床夜雨听萧瑟苏轼与苏辙从小一同读书,形影不离成年之后,不得已而分手仕宦四方,分手前,曾有感于韦应物的“那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诗句,相约以后早退,共享闲居之乐苏轼任凤翔幕府时,临别赠苏辙诗曰:“夜雨何时听萧瑟这两句布满了对官场的厌倦和对兄弟的思念之情,意境清幽而浪漫,从中可见词人内心深处的高情雅致另外,这两句是一贯而下的,“孤负”二字始终贯究竟,也照看了上文正由于自己宦游天际,相隔着万重千叠的白水青山,望断孤帆明灭也最终不能相见,才辜负了当年林下归隐之约,不能对床同眠,共听萧瑟夜雨所以上片结尾便归结为聚少离多之恨,由长恨而不觉满头白发了 这首词上片正面写系念之情,没有详细的细节描写,全是写实而下片的“尊酒”晤谈,把臂“相看”,以至同“觅残春”,则全由详细细节编织而成,却又全是写的梦境一半抒情,一半写实,抒情全是实情,写实却是梦境,构成了这首词的特殊章法古典诗词中写梦境的名篇许多,但大都有入梦出梦的描写,交代得很清晰,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甚至标题中都标明是梦但这首词写梦境,却始终未加点破换头以后,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