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媒业人才流失问题与对策研究.docx
5页传媒业人才流失问题与对策研究 关键词:人才流失传媒业媒体融合对策媒体融合转型目前正处于关键时期,新闻传媒业经历的剧变所带来的影响和结果是复杂的新的传播渠道、传播技术极大地丰富了新闻报道形式,优化了新闻传播效果,但是在多重冲击下,新闻传媒业人才困境也愈加严峻新闻专业毕业生不再青睐传媒单位,业务骨干流失成为传媒业单位的常态,媒体单位很难留住急需的技术人才人才在任何时代、任何领域都是稀缺资源,未来传媒业最核心的竞争一定是人才之争我们该如何应对优秀人才不进来、留不住的难题呢?一、人才大量流失原因分析(一)转型困惑在行业剧变之际,在这场融合的浪潮中,不少传统媒体在决策和战略调整上表现出的焦虑和迷茫,也是多重冲击下传统媒体人的真实写照一方面,传媒单位的转型发展要求越来越迫切、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多数员工对自身转型显得疑惑重重,对本单位的转型方向目标更是很不清晰,显得手足无措杭州日报报业集团曾专门做过“媒体融合转型新常态下集团人才队伍建设”课题调研,并完成对《集团各单位人员情况统计表》和《集团各单位人员进出及需求情况调查表》的数据分析问卷调查显示,在“对本部门(单位)近一两年的转型战略和转型任务,您是否了解”的回答中,有67%的人表示“大概清楚,自己摸索着做”,11%的人表示“不清楚,领导没说”,只有22%的人表示“非常清楚,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新的媒体格局和传播形态对媒体人的综合能力,包括采编技能、新技术应用、职业意识、知识积累等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1]比如“两微一端”,这几乎是媒体单位的标配,以大家最熟悉的小编这个岗位为例,对岗位的要求一般就包括内容生产、互动管理、运营推广和数据分析也就是说,小编既要能够快速响应社会热点话题和突发性新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编辑生产优质、能高度传播的内容;又要能够策划互动性的选题或是线上活动,通过建立有效互动管理手段提升用户活跃度;还要能够研究公众号推广模式与渠道,并利用进行品牌推广和广告营销;最后还得能够挖掘用户的使用习惯、情感及体验感受的反馈这些听起来纷繁复杂又极为常见的岗位要求,被小编们日常吐槽为“令人头秃”,工作压力窥一斑而知全豹二)薪酬待遇在薪酬收入方面,一是传统媒体自身的收入和盈利大幅度下滑;二是体制对媒体高管限薪,导致媒体从业人员的收入与完全市场化的互联网媒体的收入差距悬殊,尤其是高管们的收入,甚至只是互联网媒体高管的几分之一因此,传媒业单位业务骨干辞职的理由往往是“对方开出了不能拒绝的条件”传媒业单位员工的工资收入一般包括两部分,一是基本工资,二是在本媒体发表稿件得到的稿费,基本等同于计件制薪酬,并且十多年来不少单位是不增反减。
另外,新媒体转型需要大量技术人员参与进来,除了程序开发人员,还需要产品经理、H5前端开发、UI设计师、视频技术等方面的人才,他们的收入一般参照采编体系的薪酬标准,并且比采编要略低而现在传媒单位所谓的解决户口、编制等指标的机会越来越少,大多数岗位都是公司合同制,传统媒体原来的“铁饭碗”优势早已不在双向选择的结果就是,资本实力雄厚的公司获得了更多人才的关注三)外部环境近年来,新兴媒体尤其是互联网企业一路高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传统媒体却断崖式下滑,社会在看待媒体职业前景方面弥漫着悲观情绪这类情绪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优秀人才对传统媒体的观感和择业判断一些报刊、广电媒体由于经营不善而关停,再加上外部环境不看好媒体行业前景、职业尊崇感和收入期望值降低、外部媒体人才需求加大等多重因素,以及传统媒体人频频离职,更加动摇军心,使没有离职的人左右摇摆,不少未在传统媒体工作过的传媒毕业生直接去新媒体或别的行业就业而有些人去传统媒体,也是抱着镀一层金就走的心态[2]二、对策研究(一)培养、引进并举坚持培养和引进两手抓,一方面把更多资源、精力放在对自身人才的培养上,制定有效的人才培养和开发计划,比如通过培训、实训让现有员工全面掌握各项新技能,向一专多能的全媒型专家型人才转变。
对做出成绩的个人或团队要给予高度宣传和包装,集聚资源树立典型,培养荣誉感,营造氛围另一方面加强对媒体人才尤其是一些媒体技术人才的引进,一些高端人才甚至可以“一人一策”“一事一策”大规模开展对员工的互联网思维意识、全媒体传播技能的培训,不断促进全员能力转型升级,成为同时拥有多项技能的全媒体记者、全媒体编辑推动人才融合转型,帮助员工克服媒体融合发展中的“本领恐慌”,通过培育记者编辑的新媒体意识、团队作战意识,激活传统媒体的“存量受重创,这是因为A、B两地距离比较近,您怎么看待这件事情?”记者的言外之意就是B地的水污染较为严重,所以对A地造成了影响,那么A地捕鱼业遭受重创就是B地的责任,采访者的目的是通过委婉的话语来指责领导人的责任以及B地的环境问题从采访者的提问技巧来看,该提问方式是成功且委婉的,这种方式恰如其分地表达了隐藏的信息,同时也让受访者接收到了相关的信息二)利用语用预设改变话题走向在复杂情况下、新闻发布会或者其他重大场合的采访,记者的采访时间是受到严格限制的,因此采访者提问是否简明扼要、直入主题决定了采访的效果对采访人员来说,在采访时间紧凑的情况下,想要保证采访效果,就必须合理地应用预设的技巧。
在采访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受访者和自己的共识,无需将所有的信息全部编入对话内,尤其是常识性信息务必去繁就简,避免语言交际过于冗长[6]比如某记者参加新闻发布会,向主要人员发问“本次发布会是对媒体最为开放的一次,是否存在潜规则?”如此简明扼要的提问,且将受访者的回答约束在是、否两个方面,这就直接形成了一个“陷阱”,受访者要么跟随采访人员的预设路径回答,要么通过详细的解释回答,无论何种方式,采访人员均可取得良好的采访效果四、结语语用预设是广大新闻工作者均需要认识的重要理论,将语用预设合理应用在采访的过程中,有助于采访人员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数据,避免受访者避重就轻或者表达过于敏感、过于偏激的信息参考文献:[1]江景.灾难性现场采访记者的语言表达以及情感引导[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14):140-141.[2]赵景辉.浅谈新闻采访中如何应用语言表达技巧[J].新闻研究导刊,2017,8(11):219.[3]焦文敏.探讨新闻采访中如何应用语言表达技巧[J].新闻研究导刊,2017,8(17):213.[4]黄婷.探究新时期背景下新闻采访方式的创新[J].区域治理,2019(8):292.[5]李晓键.新闻采访中的语言表达技巧应用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6(15):155.[6]刘嘉.民生新闻出镜记者采访报道技巧[J].西部广播电视,2017,0(24):150-151.涂孝丰.传媒业如何应对人才流失问题[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21):164,170.-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