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地区贫困原因分析报告.doc

25页
  • 卖家[上传人]:hs****ma
  • 文档编号:504910867
  • 上传时间:2022-08-2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8.50KB
  • / 2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word地区贫困原因分析许 坚〔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 100035〕摘 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地区贫困七个方面的原因,在此根底上,对贫困原因进展了总体认识,指出地区贫困的“最大限制因素〞是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关键词 地区贫困 政府行为 人的素质 技术水平 最大限制因素贫困地区的存在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地区贫困实质是一种贫困综合症这里,我们试图从单因素分析入手,进而达到对地区贫困原因的总体认识,以期对贫困地区治理提供一种依据1.地区贫困原因的分析1.1.自然条件太差自然条件包括自然气候、地貌类型、土壤质量、地理位置、资源等等自然条件是人们进展生产和生活的最根本的物质条件,因为人们总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中生活,人类离开自己所处的自然条件,就无法存在和开展在生产力水平一样的条件下,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生产的开展就会快些;反之,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生产的开展就会慢些概括起来说,我国22个贫困地区 1994年月10月20日光明日报曾把我国贫困地区划分为22个地区,它们是:沂蒙山地区、闽奥山区、五指山地区、努鲁儿虎山地区、毛乌素地区、太行山地区、大别山地区、武陵山地区、井冈山赣南地区、九万大山区、桂西北地区、吕梁山地区、陕北地区、三某某区、秦岭大巴山地区、乌蒙山地区、滇东南地区、横断山地区、某某地区、海某某区、某某地区、南疆地区。

      的自然条件具有如下一些共同特征: 1.1.1.土壤质量差由于我国广阔贫困地区多分布在山区,而山区的土壤一般说来土层较薄,地力贫瘠,坡度较陡,因而质量不高某某省乐都县15个贫困乡中,250以上的陡坡地有14万亩,桃红营乡23500亩耕地中,浅山有8000亩地盐碱严重,脑山有3000亩地,土层只有15厘米左右这些耕地,丰收年景单产也不过75公斤亲仁乡有相当一局部土地是红砂土,土层只有10几厘米厚,播种早了怕旱,播种晚了不熟,单产极低1.1.2.地理位置偏僻离中心城市远普遍情况是,贫困乡远离县城,贫困县远离省城我们说贫困地区是老、少、边地区,其实老少边的核心是边之所以是老区,是因为远离了中心城市,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势力统治薄弱,所以共产党在那里建立了根据地之所以是少数民族地区,是因为历史上汉民族势力大,占了中心地方,把少数民族挤到了遥远山区1.1.3.地形复杂特别是贫困山区,往往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比如某某省桑植县,地处武陵山脉北系,西山地南侧,境内山峦重叠,山脉多成东北—西南走向主要山脉40条,山峰10426座,一般海拔500—1000米,最高的八大公山主峰斗蓬山,海拔1890米,最低的柳杨溪河谷海拔154米。

      全县地貌由某某原〔占总面积21.1%〕、某某〔占52.6%〕、中低〔占4.2%〕、低山〔占5.2%〕、丘陵〔占10%〕、岗地〔占3.9%〕、平原〔占3%〕组成,地形十分复杂1.1.4.气候恶劣,自然灾害严重灾害性气候主要有旱灾、洪灾、冰雹和强台风等比如前面提到的乐都县15个贫困乡,从1981—1983年,连续三年遭受旱、雹灾害,受灾面积在15—23万亩之间自然条件最差的亲仁、桃红营、中坝等乡,5年来年年遭灾再比如某某省五华县,根本上是一年一小灾,十年一大灾1960年6月,一场暴风雨使该县倒塌房屋884间,伤亡43人,受浸水稻15万亩全年主杂粮比上年减少了160万公斤,全年月平均口粮只有14.2公斤1970年9月,一场暴雨使全县倒塌房屋5344间,死8人,冲垮大堤49处,受浸农作物18万亩,全年主杂粮减产1229万公斤1981年水灾,使全县主杂粮减产3632万公斤1988年7月受7号强台风大暴雨袭击,倒塌民房60400间,大堤缺口97处,死亡42人,受浸水稻23万亩,其中失收5.7万亩,粮食损失6000万公斤1.1.5.可供利用的资源不足《富饶的贫困》一书认为,贫困地区的贫困是富饶的贫困,作者的依据是因为那里存在着明显的资源优势。

      书中列举了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等省都是资源丰富的贫困地区,但没有例举缺少资源的贫困地区,所以给人造成的印象是一切贫困地区都是资源丰富的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事实上,中国22个贫困地区,“富饶的贫困〞只是其中一局部,另一局部可供利用的资源是不足的理由是:自然资源是存在于自然界中能被人类在一定技术、经济和社会条件下利用来满足生产、生活之需的原材料,即各种物质和能量的来源因此,某些自然环境要素终究是不是资源,主要取决于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自然环境中存在的某种要素如果在技术上不能开发和利用它,就不成其为资源地下存在的某种矿藏,如果发现不了它,或者从中提取不出有用的元素,它的存在也无价值贫困地区由于技术落后,有些在兴旺地区看来是资源的东西,在贫困地区却不是资源再有,生产活动对环境要素的利用,都不是只利用某一种环境要素,而是对假如干种要素的综合利用,资源的实质是一个系统因此,一种环境要素是否能成为有用资源,与环境的其他要素的有无或能否有机地配合有关只有要素与要素之间有机协调起来以后,一种要素才能成其为有用的资源例如某某省南部的秦巴山区,由于有优越的水热条件〔在海拔800—1300米的地方也还有年平均气温13—0C,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不少人认为有开展农业的优势。

      恕不知对农业影响最大的自然条件,除了温度和水分以外,还要有土地只有三项资源配合得好才能成为农业优势,假如缺其中一项,都不会变成优势而该区90%的面积为山区由于山高坡陡土层薄,尽管水热条件较好,但也不宜于开成农田假如开成粮田耕种,几年之后,土壤和有机质将大局部流失陡坡地土层薄,蓄水、保肥能力差,粮食作物的根系多分布于薄层土壤之中,水分供给不稳定,雨少易受旱,雨大、雨多如此土层中的养分和土粒易流失故实际上陕南山区的资源条件是不适宜种粮食的对矿产资源的利用也是这样如果某个矿区没有好的气候资源,或水资源相配合,单纯的矿产资源也不可能成为现实可供利用的资源因此,由于受到技术、经济、社会开展水平的限制,贫困地区可供利用的资源其实是并不丰富的另外,在我国广阔贫困地区,有不少贫困县、贫困乡的资源确实贫乏例如某某省台前县无任何矿产资源,再如某某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除零星散沙金矿、花岗岩和硫铁矿外,另无其他任何矿产资源从水资源方面看,目前全国贫困地区还有1000万人口、700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根底,自然条件太差,是贫困地区农业经济落后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贫困地区经济落后的根本原因。

      1.2. 人口数量太多在中国的人口问题中,尤以贫困地区最成问题这可从以下一些比拟数字中得到说明:某某南部地区8个县,1949—1984年35年间人口总数增长2.39倍,年递增率为34.9%而同期全国人口增长89%,年递增速度1.88%某某织金县1984年人口出生率28.34%,而全国为17.5%;自然增长率织金县达22.47%,而全国为10.81%;3胎以上的多胎率织金县高达到42.28%,全国为10.29%,据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全国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5%,但是贫困山区一般都在25%左右1985年全国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已降到11%左右,但贫困山区仍在20%以上贫困地区的自然条件太差,再加上其他一些原因,使得贫困地区的产出增加很少但是,只要产出没有少到满足不了人们温饱的程度,也还造不成贫困可是,贫困地区不仅自然条件很差,而且人口增加也很多,人口太多造成需要太大,太少的产出满足不了太多的需要,于是就出现了贫困全国22个贫困地区,有些片区过去并不贫困,只是后来人口数量增加太多,才贫困下来的比如,秦巴山区初开发时,地多人少,如处于盆地或川道地带,土地平整可使用车辆,一个主要劳力再加上家中辅助劳力,养一头牛,能种15亩良田,如以亩产250公斤计,一年能生产3750公斤粮食,一家5口除消费2000公斤外〔口粮饲料、种籽按每人400公斤计算〕,还能余1750公斤,另外还可养活6口人〔口粮按300公斤〕;如处于山区,一个主要劳力加上辅助劳力,养两头牛能种15亩缓坡粮田,以亩产150公斤计,一年能生产2250公斤粮,除全家4口消费1600公斤外〔山区多单身,劳力在人口中所占比重大〕,还能余650公斤。

      可另外养活2口人而现在的秦巴山区,由于人口太多,不少农户的温饱未解决,收入普遍低下某某南部三个地区清初只有20460户,约10—12万人,1949年全区人口为458.1万,而目前已达到840余万陕南三地区的财政支出皆大于收入,每年需要上亿元的财政补贴,成为某某省的一大负担,已沦为全国瞩目的贫困山区人口数量太多能够解释贫困地区的许多现象,比如,贫困地区的生态破坏就与人口过度膨胀有密切关系,皖南山区就是这样解放以来,皖南山区人口大致增加了70%,局部地区增加了一倍,而耕地面积却不断减少全区耕地由1949年的451.5万亩减少到1983年的426.3万亩,使人均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全区农业人口人均耕地由原来的1.55亩减至目前的0.99亩,且坡耕地比重增加,人均水田只有0.66亩由于人均耕地少,生产水平低,粮食自给能力低,缺粮逐年增加1965年缺69万公斤,1983年缺粮200万公斤沉重的粮食压力和落后的经济,使皖南山区人民至今能摆脱贫困的局面,以致毁林开荒种粮的现象十分普遍而严重的开荒如此导致生态环境平衡失调,水土流失严重,土质瘠薄,土壤肥力降低在岩石裸露的花岗岩土地区,甚至出现沙化现象人口增长也使燃料严重不足。

      现在皖南山区农村燃料中仅有20%是秸杆,其余局部均属薪柴据统计,每人每年根本生活用干柴至少600公斤,这样全区每年柴薪消耗量达258900万公斤〔约合172万立方米〕,而森林平均年生长量只有174.3万立方米〔按5%计算〕当地居民缺柴问题十分严重,国家无力供给原煤,农民就上山砍树,村舍附近几乎砍伐殆尽,有些地方甚至把树根、草皮也扒下来烧,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贫困地区的单一粮食型产业结构也与人口数量太多有关民以食为天〞,有关研究证明,在人均粮食占有量不足300公斤时,粮食生产会不断排斥其他各项生产因为在人均粮食占有量不足300公斤时,如果扣除了农业再生产用粮、牲畜饲料和工业用粮外,人均生活用粮〔原粮〕每天在0.7公斤以下,这是维持正常生存所必需的界限人均粮食占有量取决于三个主要因素:一是粮食亩产水平;二是粮食种植面积;三是人口数量由于贫困地区自然条件太差和其他一些原因,粮食的亩产水平和种植面积变化不是很大,因而人均粮食占有量就主要取决于人口数量,粮食约束程度与人口数量成正比1. 3.生产技术落后社会经济的开展取决于自然资源和人类的开发能力,而开发能力又主要表现在生产技术水平上普遍的规律是,生产技术水平高,经济开展水平高;生产技术落后,经济落后。

      逆定理也成立,经济开展水平高,必然有生产技术水平高,经济落后,必然有生产技术落后生产技术与经济的关系真可谓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概括地说,贫困地区生产技术落后有如下表现:1.3.1.新技术缺乏,生产工具简单 贫困地区许多地方农业机械应用率极低,人工和其他动力灌溉面积小,生产中施用化肥量严重不足目前全国贫困地区农业生产技术总的情况是:有50%的地区,机耕面积低于总耕地面积的10%,滇东南、乌蒙山区还不到2%〔分别为1.8%和1.9%〕,横断山、秦岭大巴山地区机耕面积也低于5%在贫困地区,约有45%的地区有效灌溉面积在30%以下1986年,我国贫困地区人均收入下降与有效灌溉面积低有着直接的关系贫困地区中有55%的地区,每亩化肥的施用量还不到10公斤,其中西海固、某某、吕梁山、努鲁儿虎山、某某在5公斤以下1.3.2.配套技术跟不上 技术是一个系统,从技术系统本身而言,由于各个技术因子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使得一种新的技术。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