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高考历史12个社会转型 2.明末清初(原卷版).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cbx****17
  • 文档编号:127468298
  • 上传时间:2020-04-0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4.50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明末清初(16~18世纪) 时的社会转型1、 总体特征: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封建社会由盛转衰; 的前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2、 具体表现:(1)政治: 空前强化,反君主专制的出现封建制度逐渐衰落,版图在清朝前期最终奠定2)经济:①农业: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占主导地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美洲农作物传入;人口激增,赋税制度进一步改革, 逐步废除(人身依附关系松弛)②手工业:私营超过官营;制瓷业种类增多并融入外来文化; 出现并缓慢发展;政府抑制工商业(重农抑商)③商业:商品经济发展, 成为主要货币;地域性商人群体 ;长途贸易发达;政府强化 政策,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3)思想文化科技:文化专制、理学统治禁锢思想(儒学极端化);出现批判传统儒学的早期民主思潮;文学艺术平民化、 倾向明显,呈现出反封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传统科技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出现总结性的科学巨著),但没有产生 〖承古萌新承古”的具体表现:一方面集大成的科技著作问世;另一方面古典文化进入总结时期,官方组织编纂大型图书成就突出(类书——《永乐大典》、《占今图书集成》;丛书——《四库全书》)。

      萌新”的具体表现:一方面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另一方面“西学东渐”,西方一些科学技术和自然科学知识开始传人中国〗 (4)外交:一方面西方殖民者开始侵略中国,中国开始了反殖民侵略的斗争;另一方面,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步走向 (5)民族关系领域:明清大大加强了对 的有效管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定型 三、转型原因: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和缓慢发展四、真题训练1.(2019北京高考15)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  )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 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 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2.(2019天津高考2)明朝嘉靖年间,山西武城县县令鉴于该县“集日寡而旷多”,每逢集日,便组织“歌舞剧戏之徒,各呈其技于耍街”,结果“众且观且市,远近毕至,喧声沸腾……粟米丝麻布帛,禽而鸡鹜,兽而牛羊,食而鱼肉果菰,与夫南北水陆之产,可以供民生所需者,错然填街溢巷”从史料可知,当时武城县(  )A.农村集市贸易从无到有 B.文化与商业结合活跃经济C.居民日常文化活动丰富 D.乡村城镇化发展比较迅速3.(2019江苏高考5)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

      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 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C.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 D.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4.(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5.(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7)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6.(2019.4浙江高考6)顾炎武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大学者,他曾有诗云:“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诗中所体现的情怀是(  )A.“经世致用” B.“人心一点灵明” C.“循天下之公” D.“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7.(2018北京高考14)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间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

      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 “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 )A.清朝内阁权力得到加强 B.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C.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 D.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8.(2018江苏高考5)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9.(2018海南高考5)明中后期,有人议论,“商亦无害,但学者不当自为之,或命子弟,或托亲戚皆可”,否则一家老小都没有办法养活这一议论反映了(  )A.农本思想被否定 B.重商主义盛行 C.传统义利观废弛 D.抑商观念削弱10.(2018.4浙江高考7)思想家王守仁说:“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其主张(  )①重建儒学信仰 ②人人都有良知 ③无私则无心 ④道德自我完善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11.(2018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7)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

      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12.(2018江苏高考4)清代黄周星评论元曲说:“曲之体无他,不过八字尽之,曰少引圣籍,多发天然而已制曲之诀无他,不过四字尽之,曰雅俗共赏,”这说明,元曲(  )A.贴近生活,易受欢迎 B.寄情山水,意境悠远C.句式整齐,语言精炼 D.内容丰富,包罗万象13.(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7)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14.(2017年新课标全国Ⅱ卷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

      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15. (2017年天津卷1).“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这段论述意在强调(  )A.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病 B.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C.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 D.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16.(2017年新课标全国Ⅰ卷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17.(2017.4浙江高考6)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

      上述思想(  )A.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 B.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C.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 D.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5、 高考模拟1.(2019海安中学月考)“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责是(  )A.行使军权 B.审核政令C.跪受笔录 D.协理奏章2.明代王圻《续文献通考》卷八十七载:“洪武元年,始备六尚书,皆正三品,而侍郎正四品,郎中以下品秩有差,而皆隶中书省,一仍元旧……十三年,丞相胡惟庸以专擅蒙蔽诛,分其职于吏户礼兵刑工,又分大都督府为五,升尚书正二品,左右侍郎正三品,虽并称政府而名位不极,事权不专材料本质上说明当时(  )A.丞相权力受限更多 B.政令畅通得到保证C.六部地位显著提高 D.集权统治得到强化3.(2018苏北四市一模)“廷寄”上谕是清代军机处官员日常工作之一,其内容大都是告诫臣工、指授兵略、查核政事、责问刑法之失当等这体现了军机处的职能是(  )A.传达皇帝旨意 B.参与行政决策C.总领全国政务 D.负责监察百官4.(2019海门调研)清人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写道:廿三五月雨麻花,大旱农夫苦踏车。

      直唤娇娘帮出力,汗淫粉颊赛红霞这里的“踏车”(  )A.推动交通工具的近代化B.利用水力提高了农田抗旱能力C.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D.表明灌溉技术没有突破性发展5.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我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甚至有些地方只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由此可知,当时(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抑商观念发生改变C.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D.区域经济繁荣发展6.(2019徐州一中检测)有学者研究史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表明(  )A.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B.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C.宋以后国家商业税超过农业税D.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7.明代谢肇浙《五杂俎》记载:“山东之市谓之集,每集则百货俱陈,四远竞凑,大至骡、马、牛、羊、奴婢、妻子,小至斗粟、尺布,必于其日聚焉京师朔望,及二十五,俱于城隍庙为市,它时散处各方,而至此日皆合为一市者,亦甚便之由此说明草市(  )A.开始成为地方商业中心 B.分散经营和集中交易相结合C.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D.已经孕育着新的经济因素8.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