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景颇族乐器巴扎探究.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杨***
  • 文档编号:312923483
  • 上传时间:2022-06-1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8.05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景颇族乐器“巴扎”探究    Reference:说起苏格兰风笛大家都会很熟悉,但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也有这一乐器,知道的人便不多,在景颇族中常用的“巴扎”这一乐器和苏格兰风笛基本一致本文从景颇族为何会有这一乐器,景颇族怎样制作这一外来乐器,景颇族怎样使用这一乐器,景颇族怎样使用这一外来乐器,这些问题进行研究探讨Keys:巴扎;乐器流传;乐器制作;使用场合;保护传承景颇族是跨境而居的民族,在我国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主要分布在芒市、瑞丽、盈江、陇川、梁河的山区等地在德宏州,共有五个支系,即景颇支、载瓦支、浪峨支、喇期支、[来自WwW.lw5U.com]波罗支景颇族是经过不断迁徙而到达今天所生活的地区,一般认为景颇族是我国西北氐羌部落群中的一部分,经历西北高原—青、康藏高原—横断山区—进入滇西与德宏缅甸克钦邦的克钦族与中国境内景颇族是同一民族,只是称谓不同1885年缅甸成为英国殖民地后,大量西方宗教信仰、文化由此传入,出现很多文化融合现象,在这一区域也遗留下很多西方音乐文化的印记,景颇族乐器“巴扎”就是其中的代表一、“巴扎”的历史巴扎(Ba-ja)是景颇语对苏格兰风笛的叫法,景颇族的“巴扎”跟欧洲的苏格兰风笛基本一致。

      100多年前由欧洲传教士传入云南省德宏州,迅速被景颇族学习使用并融入自己的民族风格特点,成为一件景颇族的代表乐器德宏当地景颇族还有一种说法,英国于1824年至1885年先后发动3次侵缅战争并占领缅甸,在这之后至抗战时期,有一些克钦族(景颇族在缅甸名称)加入了英国组织的部队,在文字、宗教信仰、文化上受到影响,学习了苏格兰风笛并流传至今至今很多景颇族会用这一乐器吹奏本民族的曲调,也会吹奏一些英国曲调二、景颇族“巴扎”的制作在对景颇族民间乐器的采集中,“巴扎”共有5根管,三根和声附管(1根低音附管,2根高音附管)发出的音为2,高音附管发高八度2巴扎”有一根主旋律管,有10个音孔(最下面2个出音孔,正面7个音孔,背面1个音孔)景颇族乐器“巴扎”主旋律管管身材料选用当地椿木、楠木,也有用树脂材料制作的,管身中间要掏空成喇叭形而且角度要大,管身上小下大,制作时需要把管壁做薄,所以管身容易裂,难做;管身上方的哨片用两片小竹片夹住一根小钢管并用线捆在一起,使用时插入管身上方;主旋律管开孔有流传于景颇族的竹片尺寸作为开孔的依据,从上向下由小到大开孔,仿照原有乐器调节音孔大小演奏时左、右手放到主旋律管,左手在上用第一关节指腹按孔,右手在下用第二关节指腹按孔,制作好的管身用油漆粉刷,防止管身开裂。

      此外“巴扎”附管长的有4节,短的2个附管都是3节,主要是便于携带除了主旋律管、进气管和附管,“巴扎”还有一个重要的组成是气囊德宏景颇族乐器“巴扎”的气囊制作一般使用汽车、拖拉机轮胎、动物皮,裁剪以后与5根管缝合,用胶水粘连,按照原有乐器的尺寸比对,剪裁出像胃一样形状的气囊,上小下大,气囊的作用是积攒气息带动附管发音三、吹奏的方法特点景颇族“巴扎”的吹奏和苏格兰风笛相同,发音粗狂有力、适用于表现英雄气概,原来用于战场这一乐器有较强的音乐表现力,变现为能发出持续的声音(气囊积攒气息),乐曲中没有休止;吹奏的力度不会影响音量的大小,而影响音高;音管同时发声时,需要控制好气囊内的气压,保证音准;由于“巴扎”这一乐器无法控制音量大小,也没有节奏上的停顿,在吹奏一些曲子时有一定难度,能使用的技巧是以音的长短来凸显重拍,强拍中的音比正常时值稍变长,而弱拍则稍缩短景颇族“巴扎”虽然是一件外来乐器,但融入了景颇族的民族性格和特点,景颇族演奏时用的调没有4、7音,现在流传吹奏的景颇传统调子不多,传统英国调子有1—2首是和乐器一同传入,传统曲调大多失传能吹奏的人较少,一般吹奏降B调乐曲四、景颇族“巴扎”的使用场合过去景颇族吹奏“巴扎”主要在出征、凯旋,与英国人把苏格兰风笛用于军事、战场类似。

      现在的景颇族把“巴扎”用于喜事、结婚、典礼、迎宾、舞台演出、目瑙纵歌场,没有使用场合的禁忌五、传承与保护“巴扎”作为景颇族重要的文化遗产,承载着景颇族的民族文化它凝结着景颇族的历史记忆,集中反映了景颇族的民族心理、民族精神、审美意识、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寄托着景颇族人民的智慧和理想保护与传承景颇族“巴扎”等乐器在内的传统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可以弘扬和培育景颇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感情,增强民族自信心、认同感、凝聚力及向心力,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及社会稳定,促进和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正是这一乐器的特点符合景颇族的民族性格,所以受到景颇族群众喜爱,从传入到现在一直在传承,在德宏州当地的文化馆有“巴扎”乐队,专门用“巴扎”一种乐器建成的乐队还有一些是民间自发组成的景颇乐队使用,融合了很多西洋乐器,这些乐队的“巴扎”吹奏水平往往较低由于“巴扎”这一乐器制作费时费力,成本较高,从缅甸购买制作较好的“巴扎”价格都在12000元人民币左右,一般当地制作的“巴扎”在8000左右一个,当地景颇族还会在气囊和乐器上加装织锦和装饰乐器价格较高,影响了这一乐器的流传使用,往往在专业演出团队才会购买,造成民间会吹奏这一乐器的人较少,传承上有困难。

      传统曲调几乎无人会吹奏,记谱也不规范,保护工作任重道远Reference:[1]钟小勇.云南德宏世居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人类学导论[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3.01[2]杨锦和,穆贝玛途.景颇族传统音乐概论[M].云南民族出版社,?? 2010.02[3]李昆丽.中国民族器乐鉴赏[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09.[4]冯光珏,袁炳昌.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M].京华出版社,2007.09.作者简介:庞浩然,助教,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研究方向:音乐表演、民族民间音乐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