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语标准语及及形成过程和继承性.doc
8页1汉语标准语的的形成过程和继承性 金薰镐一. 序 言汉语标准语的问题,历史上来讲,主要是指语音问题,因为词汇、语法的差别没有语音那么显著 1对于某一个民族共同语的形成过程,理论上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基础方言扩展说,二是融合选择说,所谓‘基础方言扩展说’就是某一个方言土语不断扩大其使用范围而发展成全民使用的共同语所谓‘融合选择说’就是不同方言土语之间的交流过程当中出现一些困难,于是产生一种互相能够接受的、不是以任何一个方言土语为基础的共同语这个共同语可能包含了各各方言土语的成分,但是不同于任何一个方言土语中国汉民族在历史上早已形成了全民族的共同语,是个大家公认的事实先秦有“雅言” ,汉魏有“通语” ,唐宋有“正音” ,明清有“官话” ,现代有“国语” 、 “普通话” 这就是各代共同语的不同形式称谓汉民族共同语 — 雅言包括语音规范(标准音) ,语法规范和语词规范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雅言规范的需求,雅言的三方面规范也不断发展、明确和成熟现代汉语普通话 2三方面的规范已经相当明确和成熟当然也有某些人为的规定成分在内人为的规定不是凭空的或从主观愿望出发的,而是根据雅言发展的客观规律来确定的。
3几千年来,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音 — 雅音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变化先秦时期的谐声字和《诗经》 、《楚辞》音系跟中古时期的《切韵》音系有所不同, 《切韵》音系与近代的《中原音韵》音系不同, 《中原音韵》音系与现代的普通话也有差别可是另一方面又有它的继承性,作为汉民族共同使用的语音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深深植根于汉语之中,跟汉语的各个方言有着密切的关系,可是它又不是某一个具体的方言为基础而形成的这是汉民族共同语的特殊性,跟世界上其他民族语言有所不同二. 先秦两汉时期先秦两汉时期,雅言主要应用于教学和著书立说以及朝廷官厅政务,外交和文化交流活动周代出现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共 305 篇,根据缪钺的研究,其中 274 篇用韵,入韵字 1654 个,异部合韵只有 90 处,绝大多数是同部相押王国维(1877-1927)在《周代金石文韵读序》说:惟昔人于周一代韵文,除群经诸 子《楚辞》外,所 见无多余更搜其见金石刻者得四十余篇其时代则自宗周以迄 战国之初,其国 别如杞、鄫、邾娄、徐、 许等,并出《国风》十五之外,然求其用韵,与三百篇无乎不合 4这些出自不同方言区的诗文用韵一致,充分说明当时存在着凌驾于各个方言之上的标准语。
本 文 写 作 过 程 中 承 蒙 中 国 社 会 科 学 院 语 言 研 究 所 杨 耐 思 先 生 审 阅 指 正 , 谨 在 此 表 示 由 衷 的 谢 意 2儒学大师教育家孔丘平素说的是山东曲阜话,而在讲学授徒和进行仪礼活动时,使用的是雅言,古代教学语言就是雅言雅言的标准音 — 雅音是人们通过读书才习得的,朝廷和诸侯国的政治文化活动所使用的雅音,也是通过读书习得的汉朝取代秦朝建立了新的统一封建王朝,军事上取得胜利封建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使雅言也得到发展,并且加强了推广的力度传习先秦典籍,尊崇儒术,出现多种名著,例如刘安作《淮南子》 ,司马迁作《史记》 ,班固作《汉书》使用的都是标准语汉武帝在位时,发动了 50 年的战争,在北方打败了匈奴,在南方平定了南越、闽越、东越的叛乱,在西方占领了 36 个属国,扩大了后汉的疆土,同时加速了汉族与各族人民的杂居融合,推广了汉民族共同语汉杨雄著有《方言》 ,这是汉语方言学的第一部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方言专著,书中明确提出了通语(又叫凡通语) 所谓“通语”有两个含意,一是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二是某一方言区的共同语后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佛经的翻译,促进了汉楚语文的研究。
很多学者对汉语语音进行科学的分析,发明了反切注音方法,反切是用两个汉字标注一个汉字的读音,它对确定和推广标准音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一时期的雅音,由于主要以书面形式传播,所以有明显的继承性但是雅音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先秦与两汉,尤其是与后汉雅言的语音差别很大这可以从谐声韵文用韵、音训等材料中得到了解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国时期曹操父子统治中原地区,崇尚文学,尤其注重音律这个时期出现了中国第一部韵书,则是李登的《声类》 ,此时已经能够按照五种声调分出韵部随后,有晋代的吕静著有《韵集》 当在西晋建立约有五十年之时,发生了“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 ,由非汉族为主体的民族统治集团建立了十六个政权,是为十六国汉人的晋王朝被迫东迁,建都金陵,号为东晋,形成南北对峙,中原地区的居民向东南地区大量迁徙王室南迁,大批王宫贵族和一部分土族从洛阳迁到建业(南京) 南方为汉人聚居的地方,北方则为汉族与非汉族的杂居处约一百年后,拓跋氏统一了北方,建立了北魏政权,而后是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南方东晋亡,先后有刘姓建立的宋朝,萧氏建立并取代宋朝的齐朝,萧氏建立并取代齐朝的梁朝,陈氏建立并取代梁朝的陈朝最后被杨姓的隋所灭这个时期,战争频繁,人口流动很大,方言分化加剧,汉语与非汉语的接触也异常频繁,于是对雅言标准音的要求比以前要更加迫切。
当时南方汉人与北方汉人所使用的雅言基本上一致,但也有不少的差别北齐学者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说:冠冕君子,南方为优,闾里小人,北方为愈易服而与之谈,南方士庶,数言可辩,隔垣而听其语,北方朝野,终日难分而南染吴越,北杂夷虏,皆有深弊,不可具论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南方,受过教育的士人说的雅言好懂,一般庶人不会雅言,换过衣服跟他们交谈,士、庶很快就能分辩出来在北方,无论士庶,都能用雅言交际,隔墙听他们谈话,整天都听不出谁是士,谁是庶南方雅言受了吴、越语的影响,北方的雅言受了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这里说明了两点,一是南北雅言各自受周边方言或非汉族语言的影响,所以彼此有些差异;二是南方方言与雅言差别较大,未受过教育的庶人不会雅言,若不会他们的方言,是难以进行交际的北方的汉语方言跟雅言差别较小,即使没有受过多少教育或雅言训练的庶人,也能仿效雅言进行交际所以北方人谈话,士庶难分,雅俗3莫辨颜之推(531-591?) ,北齐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生于江陵曾被俘在南朝梁当过官,又被俘到北朝,在北齐当官北周灭北齐后,他到了长安由于亲身经历,他对当时的南北语言情况有所了解,所以他的论述很是重要隋朝陆爽、陆法言编制《切韵》时,还以颜氏为主要参考者,他即是于审音定韵起决定性作用的人物之一。
5《切韵》所反映的标准音也就是这个时期形成的四.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出现了《切韵》 , 《切韵》是在南北朝对峙形势结束,天下大一统陆爽,萧该,颜之推等八人一个晚上在陆法言家里经过讨论订立的一个共同使用的语音标准,当时所讨论并订立的语音标准的情况和内容,由陆法言烛下握笔作了纪录若干年后,陆法言拿出这个纪录,再参考有关文献、诸家音韵、古今字书等,定之为《切韵》五卷,定成了这部巨著不久,这部韵书很快受到了重视,广为流行,这是为大家共同遵守的雅言的标准音它的特点是将南北差异古今通塞能显示出来,而音系本身又是一个内部一致的即不是杂凑的体系,当时读书识字从中得到正音,而跟各大方言区的区域性共同语音有着严整的对应关系,从音类方面看,这个雅言的标准音跟各大方言的差别不太大,即各大方言的方音都包括在《切韵》音系里 《切韵》对于前代韵书的分类有的从其分,也有的从其合有一派学者认为《切韵》如实地记录了一个内部一致的语音系统,有的学者认为这个语音系统是以当时的洛阳音和洛阳音的变体金陵音为基础的,换言之,当时的正音,雅言的标准音,是以地点方言为基础的单一音系另一派学者则认为《切韵》包含了古今南北的汉语语音是一个综合的语音系统。
这些观点彼此对立,一直争论不已说《切韵》是一个内部一致的语音系统,只能理解成不是一个具体的地点方言为基础的语音系统但是古音或者各个方言的音系都与《切韵》音系有着对应关系所以罗堂培曾认为它是最小公倍式的语音系统各个方言都能包含在内《切韵》音系是否以一个地点方言语音为基础呢?或者说,是否以一个地点的语音为标准音呢?譬如像不少学者(陈寅恪、李荣、邵荣芬等)所主张的那样, 《切韵》音系是以洛阳及其附近的语音为标准音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很简单, 《切韵》音系的韵母系统一二等重韵和三四等韵的重出,跟哪一个单一的地点方言音系都不相符合,即是说,哪一个具体的地点方言不可能具有如此繁复的语音分类,只要将各个地点方言综合起来,才可能有如此繁复的语音分类比如支脂之的区分,从上古音看,三者各有不同来源从方言看,有些方言里也有所反映对《切韵》的审音定韵起决定性作用的颜之推说:自兹厥后,音韵锋出,各有土风,递相非笑,指马之谕,未知孰是共以帝王都邑,参校方俗,考核古今,为之折衷, 搉而量之,独金陵与洛下耳 6陆法言也说: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选精切,除削疏缓 7从颜之推,陆法言的话中可知, 《切韵》的编撰,目的是要建立起一个“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的标准音系,这个音系绝不是以一个具体方言为基础的单一音系。
如果这个音系反映某个活的方音,那么就无所谓“是” “非”对错了单一论者往往抓住颜之推所说的“共以帝王都邑,……搉而量之,独金陵与洛下耳 ”大做文章,却忽视了陆法言等撰作《切韵》的根本原则4为什么颜之推,陆法言选择金陵、洛下两地作为判断南北是非的标准,是因为相对于其他方言区来说,这两地的士人所说的雅言比较规范并不是说这两地方言作为基础方言而且这两地方言也不是一致的,洛阳音是南渡以前,士大夫所说的雅音的一种北方变体金陵音是南渡后,与吴语接触后发生变异的雅音的另一种南方变体陆法言等审音“捃选精切,除削疏缓” ,除了选择以‘帝王都邑’金陵、洛下的读音为代表外,还“参校方俗” 、 “考核古今” ,即考虑帝都之音,又审核方俗之音和古今之音正因为《切韵》是以南北之音的共同点为基础的既不专主南,又不专主北,同时又考虑了悠久的历史根源的雅言系统, 8因此,能够受到南北士人的欢迎如果把《切韵》看做某个具体方言为基础的音系,那就必然会遭到南北士人的抵制此外,从共同语的发展历史来看,标准音之所以能够存在,就是因为历代的雅言都有继承性,正因为雅言有深厚的历史根源和广泛的群众基础,雅言才能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代代相沿,通行不衰。
帝王都邑诚然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但是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帝王都邑几经变换,可是雅言的标准音不可能随着这种变换而改变,总是一脉相承地向前发展并且事实上《切韵》音系跟任何一个地点方言的音系不可能完全相合只可以说,任何一个地点方言的音系,都能与《切韵》音系有着严整的对应关系五. 宋·元时期宋代关于正音的记载散见于文人的笔记中对于正音的看法,因人而异有主张汴梁、洛阳一带的语言是正音的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说:四方之音有讹音……中原惟洛阳得天下之中,语音最正陆游这番话代表了一派学者对正音的看法,但是也可以理解为当时洛阳地区的人说的语音比较规范,与雅音的共同点比其他地方更多南宋南阳人陈鹄也认为:乡音是处不同,惟京都天朝得其正 9但当时的读书人未必能严格遵守这个“正音”规范 《谈选》说:寇莱公与丁晋公同在政事堂日, 闲论及天下语音何处为正寇言惟西洛人得天下之中丁曰:不然,四远各有方言,惟读书人然后为正雅言到底是什么呢?丁晋公的话给我们一些启示从文人的审音实践来看,正音大多是遵从《广韵》 , 《礼部韵略》和《集韵》等官方颁行的韵书的读音标准南宋孙奕《示儿编》的“声讹”部分专门收集当时人的误读字 332 个,他给误读字正音,主要依据的是《广韵》 、 《集韵》 、 《礼部韵略》以及《经典释文》 ,讲求字音的书面来源,带有很强的保守性。
10元代正音称“中原雅音” 元孔齐《至正直记》说:北方语音端正,谓之“ 中原雅音”,今卞 、洛,中山等处是也南方风气不同,声音亦异,至于读音字样皆讹,轻重开合亦不辨,所谓不及中原远矣此南方之不得其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