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华第一村 大寨村.ppt

28页
  • 卖家[上传人]:艾力
  • 文档编号:53457855
  • 上传时间:2018-08-31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2.07MB
  • / 2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党建工作的特色与成就,中华第一村——大寨村,大寨村历史,关于大寨村的形成,由于缺乏史料记载,只能根据传说推测相传在北宋年间,宋军为抵御金兵,曾派兵把守距今天的大寨东北方约5公里的虹桥关,大寨就是宋军的一个驻军营寨据说当时守军建有两个营寨,大的叫大寨,小的叫小寨这便是大寨村名的由来据当地人讲,小寨村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还存在,但住户已经很少,再后来就没有了大寨村简介,大寨位于山西省昔阳县城东南5公里的虎头山下,地处太行山腹地,平均海拔1000米,全村面积2.6平方公里,全村现有居民约160户,500多口人解放前的大寨村,解放前,这里穷山恶水,七沟八梁一面坡,自然环境恶劣,群众生活十分艰苦,大寨人说他们过去有三穷、五多三穷是:人穷,地穷,村子穷;五多是:当长工打短工的多,负债欠账的多, 讨吃要饭的多,卖儿卖女的多,寻死上吊的多解放后的大寨村,解放后,当地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以陈永贵、郭凤莲等为带头的大寨人决心改变落后的面貌,敢于战天斗地,通过艰苦奋斗,治山治水,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建设了层层梯田,并通过艰巨劳动引水浇地,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况因此,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肯定和表彰,并于1964年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从而成为全国农业的一面旗帜,成为红极一时的农业典型。

      农业学大寨”以来,国外国家元首、政界要人和友好知名人士以及国内各行各业的人士,共有上千万人次前来参观、学习大寨大寨接待的副总理以上的首长有28位,部长以上的领导50余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李先念、叶剑英、邓小平、陈毅等曾相继视察大寨不仅如此,大寨还是当时全世界关注中国的中心,来自世界五大洲134个国家和地区25000多名游客先后到大寨参观解放后的大寨村,大寨村现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大寨形势和全国农村一样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取代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体制 1983年推行了农业生产责任制,八十年代后期,大寨开始尝试发展乡镇企业,建起了煤矿、化工厂等小型企业 九十年代,是大寨大胆改革,锐意进取的年代,邓小平南巡讲话鼓起了大寨人的志,壮了大寨人的胆,使大寨人深刻认识到了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哲理,使有艰苦奋斗传统法宝的老典型再度焕发出新的生机,在大寨党支部的带领下,解放思想,学习全国先进农村的经验,规划大寨新发展蓝图大寨村现状,92年成立了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引项目、引人材、引资金建起了年产10万吨的水泥公司,粮食转换的酒业公司、制衣公司、煤炭发运站、煤矿、毛衣厂、贸易公司、吃住行一体化的森林公园。

      1999年-2000年,年上缴国家税收分别为300、350万元,上交提留资金年300多万元,人均上交国家1万多元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 党总支书 郭凤莲,1971年11月至1973年11月大寨公社党委副书记 1973年11月至1980年06月大寨村党支部书记 1980年07月至1982年07月待分配 1982年07月至1987年04月晋中果树研究所副所长 1987年04月至1991年11月昔阳县公路段党支部书记 1991年11月至今大寨村党支部书记 1992年07月昔阳县政府副县长, 1995年06月昔阳县县委副书记, 1994年11月至2006年11月任山西省妇联副主席(兼职) 2006年11月任山西省妇联巡视员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党建特色,1945年8月,日本军队无条件投降,昔阳县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权,大寨的贫苦农民盼来了翻身解放的一天 第二年,大寨贫苦农民贾承福、贾承财、贾进财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大寨村的第一批党员开始,他们被编入邻村武家坪的党支部 1947年,便在大寨正式建立了党支部,贾进财为首任党支部书记。

      党建特色,一、适应市场经济的挑战,营造改革发展的氛围大寨曾经是举世瞩目的地方,六、七十年代凭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实干精神,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上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农村掀起了新一轮改革的浪潮,党中央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制定开展多种经营,发展乡镇企业的方针、政策,使中国的农村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千万元村百万元户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党建特色,九十年代初期,中央领导相继视察大寨,既给予大寨极大的关怀和支持,又给予郭凤莲莫大的鼓励和勇气她采取了“一看二改三干”三步走的方略,适应市场经济,营造发展氛围,使大寨人认识到:大寨人既然能在计划经济的年代里用自己的双手谱写战天斗地的英雄诗篇,就一定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以自己的智慧创造改革开放的不朽业绩党建特色,二、实施外向型发展战略,大力兴办实业大寨的农村经济要发展,农民收入要增加,如果仅在700亩耕地里淘金,那只能是望洋兴叹,缘木求渔对此郭凤莲已从全国先进农村的经验中深深认识到这一点可是面对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人才的窘境,如何去开拓,从何处下手,的确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家庭成员为她担忧,大寨群众为她着急,然而郭凤莲却在这个大寨历史上的转折关头,遇事不慌,心平气和,策划出九五期间大寨发展的宏伟蓝图,体现出企业家的胆识和魄力。

      党建特色,三、加大农业的科技投入,促使农产品换代升级农业是大寨的立村之本,也是大寨的传统产业,虽然大寨的农业收入所占的比例不大,但农业的地位却始终没有改变当然,如果沿袭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不但农业无法发展,而且还会萎缩,必须引入现代农业观念,向高、精、尖进军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郭凤莲带领大寨人,坚持科技兴农的战略,加大农业的科技投入,建设了科技农业示范园区,园区不仅局限于大寨村,还覆盖了与大寨毗邻的武家坪,留庄,高家岭,金石坡等村,园区面积由1.8平方公里扩展到20平方公里,这既是她发展高科技农业的宗旨,也是她帮助扶持周边地区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党建特色,近几年,郭凤莲想方设法引进资金,用于科技园区的建设,目前已完成了大寨村团结沟塘坝工程,为金石坡村铺设了3华里长的地下引水管道,为武家坪村建起了蓄水1500方的水池,为留庄、武家坪村建起日光节能温室30个,累计投入资金300多万元园区建设使农民既看到科技带来的实惠,也感受到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更体会到郭凤莲致富不忘众乡亲的情结党建特色,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集体服务功能郭凤莲带领大寨村的一班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仅兴办实业发展经济,而且改善条件,强化服务,村里先后铺通了村口至虎头山2.5公里的柏油路面,硬化了全村街道,新建了村委会大楼、大寨工贸大楼、大寨小学,开辟了虎头山旅游区,完成了大寨展览馆的建设,整修了陈永贵墓。

      党建特色,近年来,仅在水利工程项目中投资达900多万元,先后兴建了塘坝工程,并兴建四个蓄水池,总储量9000立方米,铺设地下水管道7000多米,改造引水区9公里,解决了大寨人畜吃水和工农业用水的困难,结束了大寨缺水的历史98年以来,还统一规化,为村民修建别墅驻宅,安置村民90户在此项建筑投资方面,采取的办法是个人集资40%,集体补贴60%,家家住上二层小楼,户户接上了程控和闭路电视1993年开始实施村民养老金制度,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可领取200元,7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领取300元,实现了老有所养同时入学儿童免除了学杂费,大学生每年享有奖学金1000元党建特色,2008年为全体村民解决了医疗保险,这样为民服务方面就实现了五个有和三个不,即:小有教(从幼儿到小学免费上学),老有靠(实行养老保险金制度),烧有包(煤炭由集体供给),病有报(实行医疗保险金制度),考有奖(凡考入大中专的学生集体发给奖学金),和吃水不用吊(自来水),运输不用挑(集体提供车辆运肥拉秋),看病不用跑(村有医疗保健站)党建特色,五、突出传统教育,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在狠抓经济建设的同时,郭凤莲同志作为村党总支书记,还特别注重党组织自身建设。

      她一方面经常组织党员干部学习政策理论,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传统精神和民主法制教育,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素质,一方面投资组建了党的政策业余宣传队,制定了党内若干规章制度,使党组织建设趋于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以她为首的“两委”班子成员团结协作,密切配合,锐意改革,与时俱进,把为民办实事、办好事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密切干群关系,增强支部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的头等大事去抓党建特色,村里没有打架,赌博等坏风气,也没有从事迷信活动和功的人和事如今的大寨,环境优美,村民富裕,一派文明和谐新景象从而大寨村党总支也先后于1996年7月、2001年7月和2006年6月先后被中组部命名为“全国基层先进党组织”郭凤莲同志作为大寨的当家人,在适应市场经济,建设新大寨的过程中,付出了很大的心血,为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时她还积极为发展昔阳经济出谋划策,为全县工作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办了许多实事,为推动昔阳县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她以致富大寨人为已任,发扬老一辈大寨人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抛开家庭,一心扑在工作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受到了全村干部群众的一致称道,她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

      党建成就,农民的收入不断增加,从88年人均180元上升到2001年的3910元,收入的增加带来了大寨人各方面变迁 (1)住房的变迁:现已有三分之一的群众修起了新宿,甚至从窑洞排房变为二层楼房,户均面积168平米,总造价7万人民币,农户出资五万元,集体补偿2万元,整地、规划、设计、水、电、路实施全由集体解决至今已有24户人家搬进了新楼房 (2)膳食的变迁:大寨人当年吃的是野菜、谷糠、玉米糊,一年人均三两油,也就是五、六十年代大家说的,三百六吃不饱肚,丈八布露着肉的生活,现在的大寨人吃的是白面、大米、鲜菜、肉类,过年过节六冷八热,给城里人生活无任何区别党建成就,(3)衣装的变迁:当年大寨穿的是土布、麻衣,补了又补,钉了又钉冬无棉,夏无单现在的大寨人四季衣服齐全,形状、花色与城里人一般 (4)家用器具的变迁:当年的大寨人住的是大窑洞,睡的是炕头,除了劳动用的工具再无家庭摆设现在的大寨人电视机、组全音箱、电冰箱、洗衣机、样样都有,摩托70多辆,还有汽车、拖拉机等,一切都方便了党建成就,随着集体实力的增强,农民生活实现了三有三不三有是:小有教(从幼儿到小学免费上学);老有靠(实行了养老保险金制度,从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月可领到60元,70岁以上月领100元,共产党员月领150元,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三战的月领120元);考有奖(凡考入大学、大专、中专的学生集体年发给奖学金,本科大学生年1000元;专科大学生年800元;中专生年500元)。

      三不“是:吃水不用吊(自来水)、运输不用挑(汽车、拖拉机)、看病不用跑(村办医疗保健站服务上门)党建成就,大寨人不仅在生活上得到了改善,而且设施和建设环境方面的改造是同步进行的,93年投资80多万元建起了三层楼的新办学校,改变了教学环境,94 年投资120万元修筑了3.8华里的盘山公路,硬化了路面街道95年开始建设大寨森林公园共投资1000多万元,内有周恩来纪念亭、郭沫若墓碑、展览馆、农民文化艺术馆、陈永贵墓地等景点,植树造林,种植花卉1000多亩,不仅发展了旅游事业,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大寨的生态环境2000年投资207万元,修筑了一座能蓄水6万方的水库,可灌溉大寨的600亩良田党建成就,现在的大寨,工、农、商、贸齐头并进,拥有10个企业2007年,实现经济总收入1.2亿元,比1980年增长了600倍2008年收入达2.8亿元,人均纯收入达万元连续12年被当地政府评为纳税第一村,2008年上交国家税金1800万元,人均纳税达3万多元大寨已经成为今天市场上一个响当当的经济品牌不仅如此,现在的大寨层层梯田庄稼葱绿,清清池水波光旖旎,片片森林郁郁葱葱,处处果园硕果累累,俨然一个优美的公园山村。

      现在的大寨人住进了二层楼房,享受着现代交通和通讯带来的便利,享受着集体给他们带来的美好生活。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