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古代民间的家庆饮宴礼仪.pdf
3页古代民间的家宴礼仪在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中,每遇到有家庆,比如说是生子、成年、婚嫁、寿诞、晋升官爵、科举中试和乔迁新居之类的,或者是遇到有说和、答谢事件等民间交往活动的时候,都会举行各种形式的宴会来庆贺活动 这样的宴会的规模也有大有小,因此其中的礼仪也有繁与简的区别, 因此,在当时各地的宴饮礼仪也会因为挡死的风俗习惯而有所差异 但是,民间宴饮礼仪最注重的就是在社交往来的活动中,交际礼仪与宴饮礼仪的互相融合,相互结合,努力想把这两个个体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体根据中国的历史发展和文献记载来分析,家筵是家庭饮宴活动中最具其特色的, 这样以来, 家筵礼仪也就变成了家礼在家庭饮宴生活中的体现,它随着家礼的产生而发展起来我国最早的家礼起源于封建社会, 家筵礼仪也就形成于封建社会但是,由于当时的时代背景、民族以及地域的不同,再加上人们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不同等种种原因,中国历代的家筵礼仪也就随着它们的变化而不同了在战国时期,封建家礼萌芽开始,家筵礼仪也慢慢开始出现,并且渐渐完善起来 有相关的历史资料记载, 战国时代的家筵一般是这样的:众人都是席地坐着的,而且围成一个圈就可以了,但是在座次方面,还是比较分明的,各有各的位置,不能乱坐。
在饮食方面,一般是直接放在席子的中间, 每个人吃的时候只需伸手就可以了,这听起来好像跟今天的野外聚餐之类的有些相似呀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还是有许多的礼仪和要求的比如,在一些比较富裕的人家里,他们家筵也是席地坐着,不同的是,他们会在长者或者是有身份的人面前支起一张矮腿案子来放置饮食,这样饮食者就方便, 也卫生多了另外还有一点,在饮宴的时候,家里的妇人是不能入席的,她们只负责家筵上的添菜和添酒像这种妇女不能入席的, 至今还能在一些乡村的家筵上找到它的踪迹这种风俗习惯一直发展到了汉末魏晋时期,坐席方式开始发生了变化比如,官僚、士族和富贵人家里开始使用坐榻和食案了当时的坐榻是指一种专供人吃饭坐的一种家具,坐榻比较小,腿很矮,有双人坐榻和单人坐榻两种, 就像是今天的小凳子 食案从字面意思来看就是用来摆放食物和酒水用的,食案比坐榻要高,但是也很小,不像是今天许多人家里的茶几那样宽大,大体上跟现在乡村人使用的炕桌相类似,但是确实很小在有名的典故“举案齐眉”中,孟光就是举着这种食案给自己的丈夫梁鸿献食的,可见,这种食案就是如今茶几的原型了,可见现在的每一样东西都能在古代找到原装的发展到后来的隋唐五代时期, 家筵的形式又有了新的改装,人们慢慢的遗弃了那种席地而坐的饮食方式,逐渐开始坐起来了。
在当时的许多人家里就出现了座椅、凳子、胡床等等高腿的坐具,在历史上,这也算是一种极大的进步这会在变化, 时代在进步, 席地而坐的饮食方式已经在人世间绝迹了,人们开始注重自身的舒服性,把享受摆在了前面在吃饭的时候,席地而坐当然没有坐着高凳子的舒服了,再说,坐高凳子也方便了许多在这个时候, 较为讲究的贵族家庭还盛行一人一桌一椅的一席制在五代时期,画家顾闳中的作品《韩熙载夜宴图》就为我们留下了当时饮宴所用的家具的原模形状:长桌、方桌、长凳、椭圆凳、扶手椅、靠背椅、 圆几以及大床等等,画中描述的宴饮方式已经属于一人一席制了由此一来,当时的家筵礼仪已经很完善了,硬件也已经发达了,可以和今天的大酒店相媲美了后来又出现了八仙桌,大约在明代出现的,顾名思义,这种桌子适合坐八个人,但是,在座次方面也很有讲究,需要严格的区别大约是在清康熙到乾隆年间, 圆桌开始在家筵中有了踪迹圆桌的出现绝不是偶然,家筵讲究的是团团圆圆,圆桌和八仙桌、长桌相比,它更能体现团团圆圆这种含义,这样以来, 它就很受当时家庭的欢迎和亲来一直延续到嘉庆时期, 这种围着圆桌举行家筵的方式已经在各个阶层的家筵中推广开来, 后来也就慢慢地传到了酒楼、饭庄之中了,直到今天,圆桌仍然很受人们的喜欢。
宴饮的排次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很重要的礼仪,它有区别尊卑的作用相比较而言, 家筵的座位排次比官筵以及社交筵席那就随便的多了家筵座次安排与其他筵席是相同的,一般来说以面向东的座位最为尊贵,但是, 也有的地区把面向南的座位当作最为尊贵总结起来,就一句话,座次讲究是为了完成长幼有序、宾客分明这一个风俗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