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种常见蔬菜抗氧化活性的比较研究.docx
4页3种常见蔬菜抗氧化活性的比较研究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技术XXX摘要:分别采用水和乙醇对常见的3种蔬菜(茄子、油菜、生菜)进行抗氧化活性物质的提取,并用T-AOC法对其抗氧化能力进行测定及比较研究,得出结论:不同的提取液对提取效果具有一定影响;不同种类的蔬菜在520nm比色测出的总抗氧化能力不同,其中生菜最高,油菜次之,茄子最低所得结果对我们日常生活中健康饮食的优化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关键词:蔬菜抗氧化活性营养健康自由基是机体氧化反应中产生的有害化合物,具有强氧化性,可损害机体的组织和细胞,进而引起慢性疾病及衰老效应[1]其实,自由基是人体正常代谢的产物,可以促进细胞增殖,刺激白细胞和吞噬细胞,杀灭细菌,消除炎症,分解毒物但是,由于环境污染、农药、食品添加剂、酒精、吸烟等外来因素引发的外源性自由基及人体新陈代谢失衡导致体内的自由基过量,可以引起生物体脂类、蛋白质和核酸等分子的过氧化损伤[2]抗氧化剂是能帮助捕获并中和自由基,从而祛除自由基对人体损害的一类物质人体的抗氧化剂有自身合成的,也有由食物供给的[3]临床研究的结果显示,食用果蔬可以预防由过量自由基引起的多种疾病,例如各种癌症、心血管疾病、炎症及衰老等。
许多研究者认为这种保护作用是由水果和蔬菜中含有的抗氧化活性物质产生的,如:维生素A、C、E;类胡萝卜素等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与仪器实验材料为新鲜的茄子、油菜、生菜共3种蔬菜使用的实验仪器有:研钵,玻璃棒,烧杯,量筒,离心机,722型紫外分光光度计等使用的实验试剂有:蒸馏水,70%乙醇,抗氧化活性测定试剂盒1.2 方法1.2.1 样品处理首先对实验材料进行清洗,用滤纸吸干多余的水分之后,各称取1g(取样情况如表1)其次,把材料放进研钵内,加一定量的蒸馏水或70%乙醇溶液(固液比1:10),研磨一定时间(3种材料的研磨时间相等),进行研磨粉碎固液比1:10,既1g样品中加10ml水或70%乙醇溶液,其中包括清洗研钵用的水也要进行计算表1本试验所用3种蔬菜的情况名称使用部位种属茄子果实茄科茄属油菜叶片十字花科白采变种生菜叶片菊科萬苣属1.2.2 抗氧化性物质的提取与分离将研磨所得的6种悬浮液(溶剂为水的3种,70%乙醇溶液的3种),在37°C恒温水浴中浸提30min,然后在6000r/min的离心机中离心10min,取上清液备用1.2.3 T-AOC法检测抗氧化活性取12个试管,按下表分别添加样品和试剂。
对照管(ml)待测样品(ml)试剂I11样品---1试剂II11试剂III0.50.5在37C水浴中放置30min试剂W0.10.1样品1---试剂V0.10.11.2.4 总抗氧化活性的测定定义37C时,每毫克样品使反应体系的吸光度(OD值)每增加0.01,为一个总抗氧化能力单位以蒸馏水做空白,用722型紫外分光光度计分别测定6个样品管和6个对照管520nm处的OD值计算总抗氧化能力=[(A测定管-A对照管)/0.01]三1000X稀释倍数(10)2 结果与分析2.1 实验所得结果2.1.1 不同蔬菜种类抗氧化性的测定用蒸馏水和70%乙醇溶液分别提取3种蔬菜抗氧化性物质所测得的OD值,分别如表2和表3所示,不同提取液作用下,不同蔬菜的抗氧化性比较如图1和图2所示油菜0.207生菜0.266表2水提取三种蔬菜抗氧化性测得吸光值蒸馏水茄子对照0.075表3乙醇提取三种蔬菜抗氧化剂吸光值乙醇对照茄子油菜生菜0.110.1570.2322.1.2 不同溶剂对不同蔬菜种类总抗氧化性测定的影响计算得两种溶剂分别提取测定3种蔬菜总抗氧化能力的结果如表4所示,对比不同溶剂对3中蔬菜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如图3所示。
表4三种蔬菜总抗氧化能力总抗氧化能力茄子油菜生菜水0.1710.360.458乙醇0.3260.4730.69286420°a°a力能化氧抗总乙醇和水提取三种蔬菜抗氧化剂活性比较图33 结论与讨论3.1实验结论采用T-AOC法测定3种蔬菜的抗氧化能力3种蔬菜中,生菜抗氧化能力最高,油菜次之,茄子最低3.2 讨论实验所得结果对我们日常生活中健康饮食的优化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从日常食物中筛选具有较高抗氧化活性的物质来指导人们合理饮食,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延缓衰老等方面的研究既具有理论意义又有很好的应用价值人类每天对淀粉类食物的摄取在饮食结构中占很大的比例,但关于它们的抗氧化作用却长期为人们所忽视,总体上淀粉类样品抗氧化活性优于豆类,豆类稍优于非绿色蔬菜,绿叶菜与非绿叶菜相近,都优于瓜类.[4]参考文献:[1] 自由基,百度百科名片 杨冬梅,金月亭,柯乐芹,姜健美,黄晓丹,应铁进.12种常见蔬菜抗氧化活性的比较研究[J].中国食品学报,2007,7(5):24-29[3] 抗氧化剂,百度百科名片http:// 江筠,傅明,李乐,侯军,陈蓉荣,刘方.常见蔬菜及淀粉类食物抗氧化活性初探[J].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0,39(5):63-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