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学]道路毕业设计.doc
54页青岛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3 路线平面设计- 1 -3 路线平面设计3.1 平面设计技术指标的确定3.1.1 直线1. 直线的适用条件(1) 路线完全不受地形,地物限制得平原区或山区得开阔谷底;(2) 市镇及其近郊或规划方正得农耕区等以直线为主体的地区;(3) 为缩短构造物长度,便于施工,创造有利的引道条件;(4) 平面交叉点附近,为争取较好的行车和通视条件;(5) 双车道公路在适当间隔内设置一定长度的直线,以提供较好的超 车路段2. 直线的最大长度直线的最大长度应有所限制,当采用长的直线线形时,为弥补景观单调之缺陷,应结合沿线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规范规定,直线的最大长度,在城镇及其附近或其他景色有变化的地点可大于 20V,在景色单调的地点最好控制在 20V 以内3. 直线的最小长度规定丘陵区二级公路:同向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为 6V,即 240 米反向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为 2V,即 80 米当直线两端没有缓和曲线时,可直接相连,构成 S 形曲线本设计中采用大半径曲线相连或曲线间通过缓和曲线构成 S 型曲线。
3.1.2 平曲线的最小长度公路的平曲线一般情况下应具有设置缓和曲线(或超高,加宽缓和段)和一段圆曲线的长度;平曲线的最小长度一般不应小于 2 倍的缓和曲线的长度由缓和曲线和圆曲线组成的平曲线,其平曲线的长度不应短于 9s 的行驶距离,由缓和曲线组成的平曲线要求其长度不短于 6s 的行驶距离平曲线内圆曲线的长度一般不应短于车辆在 3s 内的行驶距离青岛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3 路线平面设计- 2 -3.2 导线要素计算及导线绘制3.2.1 交点间距计算交点间距计算公式为 (3-1)2121YXL计算相邻交点距离见表 3-1表 3-1 交点坐标表控制点 X YJD00 1530.828 0JD01 1464.124 286.504JD02 881.383 841.192JD03 879.850 1274.315JD04 1130.742 1932.654JD05 1476.489 2192.150(1) JD0——JD1 L1 =294.167m(2) JD1——JD2 L2 =804.528m(3) JD2——JD3 L3 =433.126m(4) JD3——JD4 L4 =704.527m(5) JD4——JD5 L5 =432.295m3.2.2 导线方位角计算导线方位角计算公式为:(3-2)||arctn21YX)90(o或 (3-3) ||rt8021o )18α(oo250m 的圆曲线,由于其加宽值甚小,可以不加宽。
有三条以上车道构成的行车道,其加宽值应另行计算各级公路的路面加宽后,路基也应相应加宽5.2.1 加宽过渡为了使路面由直线上的正常宽度过渡到曲线上设置了加宽的宽度,需设置青岛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5 路线横断面设计- 19 -加宽缓和段在加宽缓和段上,路面具有逐渐变化的宽度加宽过渡的设置根据道路性质和等级可采用不同的方法本设计中主要是采用比例过渡,在加宽缓和段全长范围内按其长度成比例逐渐加宽,加宽缓和段内任意点的加宽值:(5-1)bLBJPx=加式中:————任意点距缓和段起点的距离 (m) ;PL————加宽缓和段长 (m) ;Jb ————圆曲线上的全加宽 (m) JD2 处圆曲线半径 R=250m,缓和曲线 =62.5m查相关参考文献有: 200SLR 250 时,加宽值 b 取 0.8m≤按《规范》有: = =62.5m,圆曲线上的全加宽值 b=0.8mJLS= =0m = =0.8mbJZH8.0562×bLJHY8.0562×= =0.8m = =0mLJYH. JZH.其他平曲线半径均大于 250m,可不设加宽。
比例过渡简单易操作,但经加宽以后的路面内侧与行车轨迹不符,缓和断定起终点出现破折,于路容也不美观5.2.2 曲线的超高为抵消车辆在曲线路段上行驶时所产生的离心力,将路面做成外侧高于内侧的单向横坡的形式,这就是曲线上的超高合理设置超高,可以全部或部分抵消离心力,提高汽车行驶在曲线上的稳定性和舒适性当汽车等速行驶时,其离心力也是变化的因此,超高横坡度在圆曲线上应是与圆曲线半径相适宜的全超高,在缓和曲线上应是逐渐变化的超高本设计中主要采用绕内边轴旋转的方法进行曲线的超高先将外侧车道绕路中线旋转,待达到与内侧车道构成单向横坡后,整个断面再绕未加宽前的内青岛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5 路线横断面设计- 20 -侧车道边线旋转,直至超高横坡值绕内边线旋转由于行车道内侧不降低,有利于路基纵向排水,一般新建工程多用此种方法5.2.3 横断面上超高值的计算表 5-1 绕内边线旋转超高值计算公式计 算 公 式超高位置 PL0 0LP>注外缘 外h 超肩面肩肩 )( IBI+中缘 中 超面肩肩 )( 2/圆曲线上内缘 内 超肩面肩肩 )( II-外缘 Xh外 超超肩面面肩面肩肩 )( LBBP/)-(中缘 X中 面面肩肩 II2+超超面肩肩 II2+过渡段上内缘 Xh内 面加肩肩肩 IBIx)(- 超超加肩肩肩 ILBIPx)(-1、计算结果均为与设计高之高差2、临界断面距缓和段起点: 超超面 LI=03、 距离处P的加宽值: bLx超加 =查《规范》知:当平曲线半径小于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是,应在曲线上设置超高。
故 JD2、JD3 处平曲线需设置超高丘陵地区二级公路上,圆曲线半径 270 R 390 时,超高坡度 =3%,路拱横坡度 =2%,路肩横坡度超I面I=3%,路肩宽度 =0.75m,行车道宽度 =7m肩I肩B面B1.计算全超高段(从 HY—QZ—HY)的全超高值JD2 处:25.0%3)75.(.0%3=×+×=+×=超肩面肩肩外 )( IIh12.75.2B超面肩肩中 024.-3)75.08(-.3- =×+×=+×=超加肩肩肩内 )( IIhxJD3 处:青岛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5 路线横断面设计- 21 -2.0%3)75.(.0%3=×+×=+×=超肩面肩肩外 )( IBIh12.75.2超面肩肩中 03)75.0(-.3- =×+×=+×=超加肩肩肩内 )( IIhx2.超高过渡段(ZH—HY 及 YH—HZ)内各桩点左、中、右超高值计算(5-2)PIBLCΔ'超高缓和段长度应取 5m 的整倍数,并不小于 10m 的长度本设计取无中间带的公路,超高设置绕边线旋转,则:= , ='B面 IΔ超=7m, =3%,P=1/100面 超JD2、JD3 处平曲线超高缓和段长度 = ,取 5m 的整PIBLCΔ' m210/%37×倍数为 25m。
JD2 处:JD2 处缓和曲线 ,先取 ,计算临界长度 :mLS5.62=LC60=OLmI4%320×超面然后检查横坡从路拱坡度(-2%)过渡到超高横坡(2%)时的超高渐变率 P:3015.40)2-(5.)2-(%5.30 LP计算过渡段各桩号点 、 、 :Xh外 中 Xh内(1)计算 K0+948.621 和 K1+212.754 的超高值40==LLP25.06%]3)75.0(275.0[%)2-3(75.0 超超肩面面肩面肩肩外 )( LIBIBIBh PX 17.2. =×+=×+×=超超面肩肩中 ILIBhPX 024.-%68.05-37.0- =×)()( 超超加面肩肩内 IBIPxXJD3 处:JD3 处缓和曲线 ,先取 ,计算临界长度 :mLS75=LC65=OLmI3.4%320×超面然后检查横坡从路拱坡度(-2%)过渡到超高横坡(2%)时的超高渐变率 P:3012.03.4)2-(5.)2-(%5.30 LP计算过渡段各桩号点 、 、 :Xh外 中 Xh内(1)计算 K1+414.209 和 K1+599.504 的超高值青岛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5 路线横断面设计- 23 -3.40=LP25.06%]3)75.0(275.0[%)2-3(75.0 超超肩面面肩面肩肩外 )( LIBIBIBh PX 17.2. =×+=×+×=超超面肩肩中 ILIBhPX 024.-%68.05-37.0- =×)()( 超超加面肩肩内 IBIPxX5.3 土石方计算土石方计算见表 5-2。
青岛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5 路线横断面设计- 24 -表 5-2 路基土石方数量计算表挖方 填方桩号 距离(M) 断面积(m 2)平均断面积(m 2)体积(m3)断面积(m2)平均断面积(m 2)体积(m3)K0+000 0.00 0.0050.000 2.66 133.0 0.00 0.00K0+50.000 5.32 0.0034.779 6.97 242.4 0.00 0.00K0+84.779 8.62 0.0050.000 11.08 553.8 0.00 0.00K0+134.779 13.53 0.0050.000 16.10 804.8 0.00 0.00K0+184.779 18.66 0.0050.000 19.39 969.5 0.00 0.00K0+234.779 20.12 0.0053.459 12.97 693.4 0.00 0.00K0+288.238 5.82 0.0046.541 3.06 142.2 2.15 100.1K0+334.779 0.29 4.3050.000 0.23 11.3 6.40 320.0K0+384.779 0.16 8.5050.000 0.16 8.0 10.96 548.0K0+434.779 0.16 13.4256.918 0.16 9.1 14.96 851.5K0+491.697 0.16 16.5050.000 0.16 8.0 16.84 841.8K0+541.697 0.16 17.1750.000 0.16 7.8 13.82 690.8K0+591.697 0.15 10.4650.000 0.16 7.8 10.27 513.5K0+641.697 0.16 10.0850.000 0.16 8.0 9.00 447.8K0+691.697 0.16 7.8350.000 0.16 8.0 5.82 291.0K0+741.697 0.16 3.8150.000 0.32 16.0 2.58 128.8K0+791.697 0.48 1.3450.000 1.86 93.0 0.67 33.5K0+841.697 3.24 0.0050.000 7.11 355.5 0.00 0.00K0+891.697 10.98 0.00青岛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5 路线横断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