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地区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流行病学观察策略.doc
10页海南地区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流行病学观察策略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SF )是一种慢性、隐匿性、具有癌变可能的口腔黏膜病,WHO将其列为癌前状态⑴,恶性转变率高达7.6% ~ 13.0%[2-3]0该病主要集中发生在东南亚各国及我国的台湾、湖南及海南省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 表明,上述地区的高发病率与这些国家和地区民众咀嚼槟榔 有关[2]国际癌症研究学会(IARC )已将槟榔划归为一线 致癌剂海南为我国的槟榔主产区,嗜嚼槟榔者人数众多1984年世界上首次报道的OSF患者就是海南省的3位妇女 [4]o因此,为了解槟榔对口腔所造成的急、慢性损伤及OSF 患者发病情况,本文对本院收治的海南三亚地区的81例 OSF患者患病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间就诊于三亚市 人民医院口腔科,临床诊断为OSF的患者81例所有患者 入院后经临床检查,均已确诊为OSF1.2方法对所有入组患者的OSF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问卷内容包括患者年龄、性别及患者咀嚼槟榔的种类、时间、槟榔 致病知晓情况等临床患病情况,根据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 整理分析1.3诊断标准纳入病例的诊断标准参考Pindborg等[5] 制定的标准:①口腔内能够触摸到纤维条索状组织;②触诊 时可发现口腔黏膜组织变硬;③口腔黏膜出现苍白区域、临床上又不能诊断为其他疾病者。
上述三个指标中,如发现一项或一项以上即可诊断为OSF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47.0软件,以百分数表示构 成比,对结果进行χ2检验,以P&t;0.05为差异具有统 计学意义2结果全部81例患者均为咀嚼槟榔后出现口腔症状者,其中男 性76例,女性5例,男女比例为15.2:1 ,男性患病率明显 高于女性 P二0.006 ( P<0.01 ),见表 1o嚼干槟榔者0~5年内就诊者占80.56% ( 29/36 ), 5年 以上就诊者19.44% ( 7/3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嚼新鲜槟榔者0 ~ 5年内就诊者(3/30 )与5 年以上就诊者(27/30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b对于槟榔[专业提供论文代写和服务,欢迎您的光临]致病 知晓率,知晓槟榔致病者只有15例(占18.25% ),不知晓 者66例(占81.48% ); 75.23%的人认为嚼槟榔对身体有好 处81例患者张口度正常者30例,占37.03% ;张口受限者 51例,占62.96%o其中,张口重度受限者12例,占14.81% ; 张口中度受限者24例,占29.63% ;张口轻度受限者15例, 占18.52%o 毕业论文3讨论嚼槟榔是海南居民的传统喜好,当地居民中有大量的嗜嚼槟榔者。
他们把新鲜的槟榔块同涂上石灰膏的著叶一同嚼 食,充分咀嚼后会产生鲜红的汁液(初期的嚼汁含石灰较多 需吐出);而湖南等地食用的干制槟榔是新鲜的槟榔块添加 了熟石灰、烟草、桂枝油等多种成分并经过了蒸、熏、晒干 等过程制成的槟榔干,嚼后的汁液无明显的红色且可以全部下本组病例中海南省当地居民有48例,有33例保持了 这种嚼新鲜槟榔的传统习惯,占到了本省患者的68.75% ; 三亚市为旅游开放城市,外来人口占据了相当多的部分本 组病例非海南籍的患者有33例,其中有27例(占81.82% ) 只嚼食干槟榔,原因是他们来到海南受当地居民影响开始嚼 槟榔,但多数人又不习惯吐岀红色的汁液并顾忌其会将牙齿 染黑,而干槟榔口味丰富又容易保存和携带,故形成了这种 差异本组81例OSF患者全部有咀嚼槟榔史只嚼干槟榔者 有36例,有80.56%的患者在0〜5年内就出现症状并就诊; 而只嚼新鲜槟榔的30例当中有27例(占90% )在5年以 上才就诊全部81例患者在嚼槟榔1年内就诊的患者共12 例,全部为嚼干槟榔者,最短者嚼食2个月就出现症状而来 诊因此,就本组病例干槟榔比新鲜槟榔致病性更强,出现 临床症状早、就诊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很明显,干槟 榔比鲜槟榔更硬、更粗糙,对口腔黏膜的机械性刺激更强烈, 由此造成的黏膜微创伤会使黏膜下组织中出现炎性细胞浸 润,持续的炎症导致了组织的纤维化,并且微创伤后的黏膜 更有利于槟榔中化学物质的吸收进入[6]更重要的是干槟榔 比鲜槟榔增加了多种添加剂,据调查多达几十种,如烟草、 桂枝油、丁香油等其中的诸多化学成分对口腔黏膜的不良 影响更不容忽视嚼干槟榔与嚼新鲜槟榔致病时间上的这种 差异应引起学者的关注,在不能有效控制咀嚼槟榔的情况 下,应着重研究如何制定干槟榔的行业生产标准、改良工艺、 软化槟榔、去除有害物质或寻求替代品,以降低干制槟榔的 危害本组病例男女性别差异很大,男、女比例达到15.2:1o 与翦新春等[7]报道的男、女比例为2.6:1 ,唐杰清等[8]报道的男、女比例为3:1差异较大,而与高义军等[9]报道的94.6:5.4 相近81例病例全部具有口腔灼痛及烧灼感,尤以进食刺激性 食物甚至使用牙膏时均会产生剧烈疼痛,患者非常痛苦,部 分患者因此而急诊就诊;触诊全部病例均存在口腔黏膜纤维 条索,其中颊部及翼下颌韧带为纵向条索,口唇[专业提供论 文代写和服务,欢迎您的光临]周围为环形条索,软腭部为横 行条索:37.04%因口周的纤维带而致口唇变薄、内卷,口裂 变小,血管狭窄或闭塞致口唇颜色变浅,形成特殊的“槟榔 口” ;舌乳头萎缩、舌体变小、舌系带变硬使舌运动受限,有 40.74%的患者影响到发音,部分患者诉不能吹口哨,还有患者有流口水现象;口腔黏膜变硬及纤维条索的存在使开口度 变小,62.96%的患者因此出现了进食及口腔清洁障碍,甚至 部分患者的牙齿疾患无法进行牙科操作。
故该疾病严重降低 了患者生活质量,对患者身心健康影响极大,出现症状后患 者就诊心情急切一直以来人们较多关注的是咀嚼槟榔所导致的慢性病损[10-13]o但本观察发现2例由嚼槟榔引发的严重面颊部急性病损2例患者均为男性,发病情况相近急诊就诊时均为 发病第3至4天诉发病当日槟榔纤维曾刺入颊部黏膜深处, 不久即出现面颊部肿胀、剧烈疼痛,发展迅速,很快波及一 侧面部来诊时查体见全身状态差,一侧面颊部及上唇极度 弥漫性水肿,颊部黏膜色暗、水肿、大量组织坏死,并可见 多条深达肌层的不规整裂口,呈“爆裂状”;对侧颊黏膜、翼 下颌韧带及软腭呈灰白色略不透明,可触及纤维条索,颊部 组织呈板状皮革样变诊断“OSF伴面颊部急性蜂窝织炎”充分麻毕业论文醉后行清创术,彻底清除坏死组织(其中均发现组织夹 裹少量槟榔果纤维),局部减张,建立引流2例患者在清创、 用药后,症状明显缓解入院一周左右,感染控制,顺利岀 院槟榔纤维刺伤黏膜后,引起局部充血、水肿等炎症反应, 由于OSF的病理改变为上皮萎缩变性(少数增生),过量不 具弹性的致密胶原纤维堆积在上皮下固有层、黏膜下层及肌 层,颊部组织失去正常弹性呈致密的板状,故局部炎性肿胀 导致剧烈疼痛;肿胀到一定程度加重了原本OSF晚期已狭 窄血管的闭塞口4],黏膜缺血坏死,组织开裂,直至肌层; 进食等原因造成进一步感染,局部组织坏死进一步加重。
因 嚼槟榔成瘾,2例患者在黏膜被刺伤后,仍未停止咀嚼行为, 槟榔中的熟石灰及其他化学成分进一步加重了黏膜的快速 强烈水肿感染是软组织损伤后常见并发症[15]但基于OSF 的原发病,该2例感染不同于一般的异物刺伤感染,起病急、 进展快、症状重,以大量组织坏死为主,具黏膜组织出现自行开裂的特殊表现,愈合后黏膜瘢痕形成明显,对应皮肤亦 见轻微塌陷故应引起医务人员及槟榔嗜好者重视因口腔 颌面解剖、功能特殊,严重感染若延误治疗或治疗不当,上 行可导致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脑脓肿,下行可导致纵膈炎 及脓毒症等严重并发症[16]o本病例炎症局部水肿严重、组 织压力高,应充分减张,避免感染沿间隙、神经扩散足量使用抗生素,使用抗菌药物之前及时送检细菌学培养,掌握•种微生物致病特点非常重要[17]本组病例81例全部有咀嚼槟榔史,而对嚼槟榔致病知晓者只有15例,仅占18.52% ; 75.23%的人认为嚼槟榔对身体有一定益处受周边大量嚼槟榔者的影响,故嚼食槟榔的|=|人数逐年攀升本病例中来海南的外省居民也染此习惯就是 证明刘大佳等口8]对长沙市居民的调查中显示,94.59%的 人不了解槟榔的成分及添加剂,认为槟榔会导致癌变者仅占 0.75%o由于嗜嚼槟榔者们不知槟榔对身体危害的严重性, 故疾病早期不重视,出现明显症状时才来就诊,甚至有些病 例已出现癌变,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及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组 患者经[专业提供论文代写和服务,欢迎您的光临]过医生首 次卫生宣教后,均表示要戒槟榔通过跟踪,依从性较好, 戒槟榔彻底这一方面反映槟榔成瘾性不强,可以并容易戒 除另一方面,口腔科医生专业化的卫生宣教效果明显因 此,当务之急是提高广大医务工作者对此项宣教工作的重 视,劝导民众戒除不良习惯,出现不适及早就医、及早治疗; 同时,加强学科研究工作,降低疾病损害,保障大众口腔健 康参考文献[1] Rajalalitha P , Vali S. Molecular pathogenesis of oral submucous fibrosis-a collagen metabolic disorder[J]. J Oral Pathol Med , 2005 , 34 ( 6 ): 321-328・ 论文代写[2] Reichart PA. Oral precancerous conditions-an overview[J]. Mund Kiefer Gesichtschir , 2003 , 7 ( 4 ): 201-207.[3] Pindborg JJ , Murti PR , Bhonsle RB , et al.Oral submucous fibrosis as a precancerous conditjon [J]. Scand J Den Res , 1984 , 92 ( 3 ): 224-229.[4] Pindborg JJ , Zheng KH , Kong CR , et al .Pilot survey of oral mucosa in areca ( betel ) nut chewers on Hainan island of the People , s Republic of China [J]. Commun Dent Oral Epidemiol , 1984 , 12 : 195-196.[5] Pindborg JJ , Bhonsle RB , Murti PR ,et al.Incidence and ebrly forms of oral submucous fibrosis[J].Oral Surg Oral Med Oral Pathol , 1980 , 50 ( 1 ): 40-44.[6] 高义军,尹晓敏•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致病因素研究 进展[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1 ,4 ( 2 ): 68-71.[7] 翦新春,刘蜀凡,沈子华•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的临床研究[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89 , 24 ( 5 ): 299-302.[8] 唐杰清,凌天牖,朱兆通.335例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的临床分析[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1993 ,11( 2 ):130-132.[9] 高义军,凌天牖,刘琳,等•湖南地区口腔黏膜下纤 维性变流行趋势变化[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4 , 20 ( 2 ): 117-119.[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