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教学法时代的外语教学研究.ppt
32页后教学法时代的外语教学研究,吴一安 wuyian@ 北京外国语大学,要点,1. 教学法时代(the method era)回顾(1950s-1980s) 2. 外语教学的基本要素 3. 外语教师研究 4. 外语学习者研究 5. 高等外语教育对新生的期待,前“教学法”时期,语法翻译法:强调阅读、语法、文学欣赏,通过翻译学习外语 十九世纪的社会变革 改革运动(Reform Movement):强调口语和语音的准确性,运用会话进行教学,运用实例教语法,摒弃翻译教学法 直接教学法(Direct Method) “教学法”概念的形成,1. 教学法时代(1950s-1980s),“教学法” :由理论支持的、据有系统性的教学程序或实践,如听说法 信念:严格遵循某一教学法会提高教学效果 信念:如果教师运用最佳教学法,教学质量会得到提高教学法概览,主流:听说法;情景法;交际法; 非主流:沉默法(the Silent Way);自然法(the Natural Approach);整体反应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整体语言教学法(Whole Language Approach);词汇教学法;多维智能教学法(Multiple Intenlligences);基于能力的教学(Compentency-based Instruction)等,中国学界的反映,多数教师不跟风,但也缺乏对教学法辩论的了解。
交际法的教学目的被认可,但实践与认识有一定距离教学法的理论构架,理论思路(approach)语言的性质,语言学习的性质 教学设计(design)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如选材标准和组织标准;教学活动类型;教师角色;学生角色,教材角色 实践程序(procedure)教学资源;互动模式;教与学的策略和方法(Richards & Rogers 1986/2001: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价值和问题,价值-使新教师了解教学研究领域的发展-为新教师提供一些资源,供选择、修正、补充-提供教学手段 问题-缺乏科学研究的支持-实际教学远比想象的复杂新思考:语言教学的概念框架,语言教学的历史 语言学(语言理论和语言描述) 心理学、心理语言学、神经心理学 社会学、社会语言学、人类学 教育学(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课程学)(Stern 1983: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90年代至今,当前国际范围交际法教学的几个思路:交际法;自然法(natural approach);以学科内容为依托的教学(Content-based approach);任务教学法(Task-based approach);合作学习(Corperative Learning) 教学法时代基本结束,新的研究思路正在形成 中国外语教学界:思潮活跃,理论提升薄弱,凝聚力有待加强,2 外语教学的基本要素,教师:教育的主体,教学的主导 学生:教学的主体,有经历、有想法的人 目的语:不同于母语的另一种语言,承载目的语文化,也是思维的介质 教学环境:社会环境(教师、学生、家长、朋友等);物理环境;设备环境等(吴一安等,2007),基本要素的研究状况,目的语研究-语言学:对语言性质和对英语的研究成果累累,对汉语的研究相对薄弱;对语言与文化的研究已经成为热点,对语言与思维的研究相对薄弱 学习者研究-二语习得:学习过程;学习者差异;学习者语言(中介语) 外语教师研究-教师教育与发展、课堂教学:国际上90年代起步,我国本世纪起步 环境:薄弱,3. 外语教师研究,普通教育: 1980s (Shulman 1987) 外语教师发展-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 (Richards & Nunan 1990)- 学术刊物特刊(MLJ, TESOL Quarterly等)-国际应用语言学学会(AILA)兴趣组-国际会议,在中国,博士论文: 周燕1997、欧阳护华2000、王群?吴宗杰2002、战菊?吴欣2004、张莲2004、李晓博2005、朱晓燕2006、刘学惠2007,郑新民2008、等等 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周燕 2008、张莲、吴一安 2007等) 已经召开4次全国性学术研讨会 即将成立“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教师教育与发展专业委员会”(09年12月),研究重点:之一,教学观(view of teaching)-行为观:教学是行为,寻求求教学行为和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 (1960s-1980s)-认知观:教学是思维,教学受教师学科知识、个人信念和想法的支配 (1980s),是教师认知支配下的教学决策过程,,-建构主义、解释学观(1990s- , constructivism, hermeneutics ):教学是理解(teaching as interpreting),理解教学事件必需理解教师的个人教学经验、教学观和其教学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共同对教学产生作用,研究重点之二,教师知识-Shulman(1987)的分析性框架(1)学科知识;(2)一般性教学知识;(3)课程知识;(4)学科教学知识;(5)学习者知识;(6)教育环境知识;(7)教育目的和目标、价值及其哲学和历史基础,,-Richards (1998)的外语教师知识(1)教学理论知识;(2)课堂教学技能和课堂管理;(3)目的语交际技能/能力;(4)学科知识;(5)教学推理(reasoning )和决策能力;(6)环境知识 (J. C. Richards. 1998. Beyond Training. CUP.),,-吴一安课题组(2007) :I:优秀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框架(1)教学职业观和教学伦理(2)语言教学观(3)学科教学能力(4)教师专业发展观II:外语教师知识(1)外语学科教学知识(2)解放性知识 (Drawing on Haberma’s (1972) nature of knowledge-Technical, practical, emancipatory; ),研究重点之三,教师专业发展(含教师知识)-性质和规律-发展阶段-发展因素-教师学习(teacher learning)和专业发展-教师教育,研究方向与方法,方向-教师知识-教师发展-课堂教学 研究方法质的研究为主,不排除必要时使用量化手段,4. 外语学习者研究,学习过程(learning process)研究-第一语言影响(Transfer )-泛化(Generalization)-简化(Simplification)-模仿(Imitation)-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作用,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学习过程-习得顺序(Sequences & phases of L2 development),,学习者差异研究-能力-习性-认知-行为-情感,能力上的差异,智力整体智力(general intelligence)和多种智力(multi-intelligences) 语言学能:与学习效果呈正相关关系-现代语言学能测试(MLAT):音位符码能力、语法敏感性、归纳式学习能力、记忆性学习能力-分析性学能、创新性学能、实践性学能-语言学能的各个构成部分与语言习得的阶段,习性上的差异,学习风格(例如:场独立性、场依赖性) 学习动机:认知和情感激发的一种状态,导致为达到既定目标而采取有意识的行为。
动机强度动机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与学习效果呈正相关关系参见高一虹、刘润请、吴一安等人的研究) 人格:(例如:内向、外向) 乐于交际程度,认知上的差异,学习信念(learner belief): 对目的语、语言学习、教师角色、课堂教学等的认识 自我认同(self-identity):我是谁?我的个人能力、交际方式、价值体系、群体归属等学习外语会导致学习者自我认同的变化吗?(参见高一虹等),行为上的差异,学习策略-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情感策略-社会文化-互动策略(Oxford 2009) 影响因素:动机、学习的不同阶段、人格、学习风格、学习条件、年龄、文化背景等,情感上的差异,兴趣 自尊 焦虑,研究方法与方向,研究方法-问卷-访谈-内省法 研究方向-把学习者变量与习得阶段联系起来-把学习者变量与习得过程联系起来-对现有的和新的学习者因素进行深入研究,5. 高等外语教育的期待,英语运用:准确、流利、得体 态度和策略: 心理素质、学习策略 语言与文化:视野、修养、情操 语言与思维:鉴别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参考文献,Oxford, R. L. 2009.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Self-Regulatory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Dialogues for the New Millennium. Richards, J. C. 1998. Beyond training. CUP. Richards, J. C. & Numan, D. (eds.). 1990.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 CUP. Richards & Rogers 1986/2001: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CUP. Saville-Troike, S. 2006. Introduc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UP. Shulman, L. 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7, 1-21. Stern, H. H. 1983. Fundamental concepts in language teaching. CUP. 高一虹等,2007,《大学生英语学习社会心理:基础阶段跟踪研究》,国家社科项目结项报告。
吴一安等,2007,《中国高校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研究》,外研社 周 燕, 2008,中国高校英语教师发展模式研究,《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123, 40-47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