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朝医学家李时珍.doc
5页明朝医学家李时珍 第一节出身世医 李时珍( 1518— 1593),字东璧,号濒湖,湖广蕲州(今湖北蕲春)人出身在世医之 家父亲李言闻,为当时名医,著作有《四诊发明》 、《艾叶传》 、《人参传》、《痘疹证治》等 书①,曾做过“太医吏目”②李时珍从小就受到家学的熏陶父亲有志培养他走上仕途,督 促他认真读书,除了儒家经典是必读的外,还有小说传奇、诗词歌赋,无不涉猎这就为李 时珍后来从事医药学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十三岁那年, 中了秀才, 但随后的三次乡试, 却屡屡失利 他的志向不在科举而是对中医本草学具有浓厚的兴趣, 因此他放弃了科举 他 随父亲诊病济穷, 同时专心致志于医药学和博物学的研究 后因医好楚王之子的暴厥症, 他 被征任楚王府奉祠正 嘉靖年间, 一度赴京, 供职太医院, 不久托病归 有感于历代 《本草》 多有讹误,又对方士迷信泛滥的不满,立志重修《本草》 他不辞艰辛,跋涉远近,寻采草 药,访求药书,不耻下问,考辨异同积三十余年之功,三易其稿,终于编著完成《本草纲 目》晚年曾赴南京谋求刊刻,并对全书加以修订定稿万历二十一年( 1593)病逝,终年七十六岁① 《明史•艺文志》② 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十二《人参》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7 年版。
第二节《本草纲目》的科学成就《本草纲目》是中国药物学巨著根据《本草纲目》中的记载,李时珍首先是在医药学 方面有很高的成就 他十分重视中医的辨证论治, 主张全面认识疾病, 四诊合参, 然后依病 处方对于所谓“一方可以通治百病”的说法,他是极力反对的,这是“方伎家之术” ,不宜提倡他认为治病应当深入了解病情, 使其有的放矢①如,在应用峻泻剂巴豆丸五十粒大胆地治愈王太仆的久痢溏泄病之后, 他语重心长地指出治病妙在配合得宜, 药病相当, 才 能取得疗效 ②中医理论中的阴阳五行学说、 天人相应学说和脏腑经络, 他都有较深入的研 究,并能灵活应用 例如, 他用木瓜来治疗转筋与血病脚膝乏力一般医家认为是由于木瓜 味酸入肝,而肝又主筋,所以木瓜可治疗转筋李时珍则认为应从五行的相互关系来理解, 即木瓜可以收敛脾肺耗散之气, 脾肺在五行中分属土金二行, 还能泻肝木之气, 从而使病症 得以治愈 ③从临床上说, 对李时珍影响最大的, 要算金元时名医张元素、 李东垣这一学派 李时珍对张元素在医药学理论如药性的气味、阴阳、厚薄、升降、浮沉、补泄、六气、归经 等内容的论述,备加赞扬受“补土派”代表人物李东垣的影响,李时珍在临证过程中也特 别重视脾胃的健运和正常功能。
他认为人的中气(与脾胃机能密切相关)与疾病状态、 人体 正气之间的关系至为密切, 甚至人体的头部能保持端正不倾, 九窍所以能通利, 与胃中清阳 上升之气关系也极为密切, 告诫治病匆过用苦寒而伤脾胃之气 如对于用麻黄汤治疗伤寒的 机制, 一般均认为是风寒发表、 调和营卫、 发汗祛邪 李时珍则认为, 汤方中之麻黄、 桂枝、 芍药、甘草以及姜枣等,率皆理脾救肺之药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在医学方面,有不少新的创造和发明如:首次记载的一些病 症,有铅中毒、汞中毒、一氧化碳中毒、肝吸虫病等创造了诸如蒸汽消毒、冰块冷敷胸部 以急救高热昏迷 倡用点燃香料烟薰以达到消毒空气的目的 所有这些, 都说明李时珍在医 药学上从理论到实践都有相当高的成就由于我国古代本草学的博物学性质,李时珍在自然科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也是相当高 的在生物学方面, 李时珍已经具有生物进化的思想萌芽当时, 他已经注意到生物界具有 一定的变化顺序在动物类药物中,他根据动物构造的复杂性,依次分成虫、鳞、介、禽、 兽和人等部 这样的分类, 大体符合现代关于动物由单细胞到多细胞, 由无脊椎动物到脊椎 动物的进化观点 他还特别注意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指出地域和四时气候因素的差异, 将影 响生物的生长与形态。
如指出在浊水和流水中的鱼与清水和止水中的鱼的颜色及习性迥别;而山禽的咮短而尾则修长, 水禽则咮长而尾促 他认为鱼类的鳞与水波粼粼相似; 树林中的鸟羽毛像树叶,而兽类的毛像草,所谓“毛协四时,色合五方”①还指出动物可以通过人 工豢养而予以驯化,如驯化野象,可以指挥自如,对于植物,家种的莲藕多佳,要比野生者 好他还观察到遗传上的相关变异, 如指出人体头发发白,其迟早老少,均与寿命之短长无关,而与“祖传”等因素有关;又指出乌骨鸡只须验舌,即可以知晓是否真乌骨鸡等等① 《本草纲目》卷二三《阿芙蓉》② 《本草纲目》卷二三《阿芙蓉》③ 《本草纲目》卷三O《木瓜》① 《本草纲目》卷四七《禽部》在矿物学和化学方面,李时珍已注意到地球化学分区的现象 在叙述铜矿时,指出有赤、白、青之分又指出水精出于南方者白、北方者黑,信州水晶则浊,说明矿物的分布和性质 与地球的区域不同有关关于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书中记载无机单体化学元素十九种, 包括钠、钾、钙、镁、铜、银、金、汞、锌、锡、铝、锰、铅、铁、硼、碳、硅、砷及硫等, 以及由这些元素构成的化合物数十种 对于每一种物质的来源、 鉴别及化学上的特性, 都有较详尽的叙述。
最可贵的是已依照各种单体元素及其化合物进行分类, 基本上能按单体元素分类,从而澄清了其前代在这类药物上的一些混乱在制备各种药物时,记载了包括蒸馏、 蒸发、升华、重结晶、风化、沉淀、干燥、烧灼、倾泄等现代化学所应用的各种方法他认 为,城市中的井水易污染,如用来煎药,须浓煎澄清后,才能应用,否则将影响药效他还 掌握了制备碱性碳酸铜的方法,即利用铜器在带微酸性的浆水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互相作用 下出现的化学反应的结果书中叙述的制备粉锡(即碱性醋酸铅) 的方法,与现代荷兰法制备相似他在叙述铅丹的制备法时, 提到的制备过程,是利用物质溶解度和比重的不同,进行分离和提纯,由硝石与矶石分解和氧化而完成的就石膏而言, 李时珍指出,根据硬度的不同,长石与寒水石实为不同的两种;再根据破碎后之物理性质不同,即方解石呈方块状, 而长石成片段状,也是同类的不同两种物质 在有机化学方面,李时珍记录了以五倍子制取“百药煎”治痰嗽的方法,实际上是我国最早制取没食子酸的记录 五倍子含有大量的鞣质,遇到蛋白质及胶质时即生成沉淀, 经过发酵可使毒性降低,而溶解性提高,如再经麴菌的水解作用,就得出白色丝状的没食子酸结晶,这个过程他已经加以实际应用了。
其他自然科学,如在解剖生理学方面,从解剖学上说,李时珍所指的“脾” ,乃俗话所说的“联贴”,是有形之物,即后世所说的胰脏他又首先提出“脑为元神之府” ,说人体的头部如圆形的穹窿天盖,在这里有“泥丸之宫” ,是一身神灵所集中的部位①,这在我国古代医学以心为全身脏腑的主宰的传统观念中, 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使其后的一些医学家对于脑子的功能有进一步的认识在药物栽培方面,对于土壤、整地、繁殖、灌溉、施肥和收 获的知识,都符合现代药物栽培学的要求 李时珍还通过利用较精密的称量方法, 测量容器中水分蒸发速度的不同,以预知天气的晴雨;利用玻璃中是否有气孔存在, 以鉴别天然及人工制造产品他还指出动物粪便可以化石、动物也可以化石, 这些也属首次记载 他还指出月球与大地一样,其中的树影、嫦娥之类,实乃“山河之影尔”②,至于雨中落桂、雨尘沙 土石、雨金铅钱汞、雨絮帛谷粟、雨草木花药、雨毛血鱼肉等等,如其认为并“非月中有桂”, 因为桂只在南方才有,所以南方雨桂,乃自然现象李时珍当时对一些天文气象现象的了解 已是很深入的了① 《本草纲目》卷三四《辛夷》② 《本草纲目》卷三四《月桂》第三节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李时珍之所以能在古代科学上攀登高峰, 取得伟大的成就,正是因为他有着一套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再加上他的勤奋刻苦、孜孜不倦的精神,这些就是他取得成就的关键所在。
首先,李时珍在研究过程中, 坚持了自然科学唯物论的原则 他从小就受到儒家封建礼教的教育,在思想上受到熏陶和束缚,但他坚持了唯物论原则,因而还是能取得成就 他所从事的是研究本草学,也就是古代的博物学宋代理学家朱熹说过: “上而无极太极,下而一草一木,昆虫之微,亦各有理一书不读,则缺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则缺了一事道理; 一物不格,则缺了一物道理须看逐一件与它理会过 ”①对自然界一切要做到所谓“格物致知”李时珍同意这一观点,说古人既然如此重在“格物” ,则“医者贵在格物也”②他认为天下万物,都可以为药, “虽冷僻不可遗也”,“天下无弃物”③他认识到并掌握了自然界的某些规律变化,了解自然界事物的共性和个性,知道什么是正常的,什么是异常的 认为“神仙之说渺茫,不知有无然其所述之物,则非无也”①明确地把客观存在的物质, 与虚无缥缈的唯心邪说截然分开 他还十分注重自然界各种事物中有时存在着违背一般规律 的特殊现象,诸如诸木皆浮于水,独沉香入水则沉,而众石入水皆沉, 唯浮水石入水反浮这类稀奇古怪的现象只有在充分掌握和了解自然界的众多现象和规律之后, 进行总结,才能得出正确或较正确的判断, “理外之事,容或有之,未可便指为谬也。
”李时珍对格物的目的性的认识,是为了在临证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即“格物致用” 他说过,要掌握本草的内容,得其要领,重要的是“在用者能得肯綮,而执其枢机焉”②所 以《本草纲目》中于每一种药物之后都列出该药的功用方剂,是“著用也” 通过对自然界大量事物的学习、实践和研究,李时珍终于成为一个具有坚持自然科学唯物论原则的杰出科 学家其次,李时珍强调必须用辩证的观点来对待变化了的自然界事物在本草学的范畴里, 一些古代本草学者,对于不同时代学者对某一生物形态、 药物性质等的不同描述, 常常是意见相左,争执不休,很少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在时间上的变化和迁徙所起的影响及所致的差 异,也很少用同样的观点去看待地大物博、 地域方舆在空间上的区别,因而在这方面仍然停留在单纯的本草学的范畴李时珍则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去研究中药学, 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远远超过他的前代 深邃的学识、广阔视野以及唯物论的态度, 使他观察到了生物界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如,汉代《神农本草经》将云实花这种药列入可长期服用的“上品”药事 实上,这是一种烈性药,不可久服,李时珍直率地指出: “此古书之讹也”,敢于批评本草学家奉为神圣的经典对于某些叙述有所不同的药物,他并不一概斥为“古书之误” ,而是辩证地对待。
如,黄连这种药,汉代《李当之本草》指出以蜀郡色黄质肥而坚者为善;到了唐 代,则以澧州(今湖南澧县)者为好;而明代则以雅州、眉州(今四川雅安、眉山等地)者 为上乘,李时珍认为这是古今药物 “兴废不同”所致同样,莎草一药,是重要的药用植物, 李时珍指出南北朝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还不识此药, 其他各种本草书也不知有此药,认为这种情况是古今在药物上的差异,不足为怪所以,他指出现今不识之物,就弃之不用,“安知异时不为要药?”①认为“盖有隐于古而显于今者 ..虽冷僻不可遗也”②① 《朱子语类》卷十五② 电③ 《本草纲目》卷三八《服器》① 《本草纲目》卷九《石芝》② 《本草纲目》卷九《水银》李时珍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自然界事物无穷无尽,一个人的精力、寿命都有一定的限度,不可能亲身穷尽一切事物 对于那些反科学的邪说, 他痛斥其谬,而对于亲自经历实践过的,肯定无疑的科学事实,他如实记载对那些自己没有实践过的, 或者无法判定其真伪的传说或记载,则作为存疑,以俟其后之识者来加以补充、判断比如,他对所谓患疗 疮者不宜见麻勃、见之即死的古代记载,他写道: “不知麻勃与疔何故相忌亦如人有见漆即生疮者,此理皆不可晓。
③对于《广雅》所说的“天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