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要见到剃了头的就胡乱供养,且看古代在家人是如何真实护持僧宝的——以法供养!.doc
11页婆子点心: 德山(782—865),唐代禅僧,剑南(四川)人,俗姓周,法名宣鉴年少出家,年方二十,受具足戒,精究律藏,于大小乘诸经贯通旨趣,因常讲《金刚般若经》,时人美之曰“周金刚”尝谓同学曰:“一毛吞海,海性无亏;纤芥投锋,锋利不动;学与无学,唯我知焉据《碧岩录》则知:德山本是讲僧,在西蜀讲《金刚经》因教中道:“金刚喻定,后得智中,千劫学佛威仪,万劫学佛细行,然后成佛他南方魔子,便说即心是佛遂发愤,担《金刚经青龙疏钞》行脚直往南方,破这魔子辈看他恁么发愤?也是个猛利底汉初到澧州,路上见一婆子卖油糍遂放下《疏钞》,且买点心吃婆云:“所载者是什么?” 德山云:“《金刚经疏钞》婆云:“我有一问,尔若答得,布施油糍作点心若答不得,别处买去德山云:“但问婆云:“《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上座欲点那个心?”山无语婆遂指令去参龙潭才跨门便问:“久向龙潭,及乎到来潭又不见,龙又不现龙潭和尚于屏风后引身云:“子亲到龙潭?”师乃设礼而退,至夜间入室,侍立更深,潭云:“何不下去?”山遂珍重,揭帘而出,见外面黑却回云:“门外黑潭遂点纸烛度与山,山方接、潭便吹灭山豁然大悟,便礼拜。
潭云:“子见个什么便礼拜?”山云:“某甲自今后,更不疑着天下老和尚舌头至来日,潭上堂云:“可中有个汉,牙如剑树,口似血盆,一棒打不回头他时异日,向孤峰顶上,立吾道去在山遂取《疏钞》,于法堂前,将火炬举起云:“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 你看这古代的在家老婆子,外现贫贱,却真有丈夫之志,以犀利之智慧启迪出家佛子,以无上法味来供养德山,后来德山得以真实证悟而成一代祖师,弘化一方,要知这其中有这无名婆子一大功在!婆子烧庵: 昔有婆子供养一庵主经二十年,常使一二八女子送饭奉侍一日使抱定曰:正与么时如何?主曰: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女子归,举似于婆,婆曰:我二十年只供养个俗汉,遂令遣去,烧却庵见《五灯会元》六 这也是一则在家平淡无奇的婆子却有慧眼,而庵主只知修定,令心住一处,住寂静处,不住色触二尘,却住于定境法尘,终究不能离相离境,无法活转法身慧命,被人说为死汉赶出,也无话讲出去若能继续参访真悟禅师,或许更有出身之处末学受师尊之嘱,不得胡乱出口,所以在此如何活转法身慧命之处,也只好闭口不言而已,以待未来缘熟时,当有明眼多嘴阿师,却来点破今日因缘!那时方知,末学演法音声如雷!不契请还山: 雲居曉舜參洞山。
一日如武昌行乞,首謁劉公居士家士高行,為時所敬,意所與奪,莫不從之師時年少,不知其飽參,頗易之士曰:「老漢有一問,若相契即開疏,如不契即請還山」遂問:「古鏡未磨時如何?」師曰:「黑似漆」士曰:「磨後如何?」師曰:「照天照地」士長揖曰:「且請上人還山!」拂袖入宅師即還洞山,山問其故,師具言其事山曰:「你問我,我與你道」師理前問,山曰:「此去漢陽不遠」師進後語,山曰:「黃鶴樓前鸚鵡洲」師於言下大悟,機鋒不可觸——(五燈會元) 古镜未磨黑似漆,此正落于意识相应无明之中,当知被无明所遮盖的,正是意识,而真心从来无迷,云何有悟,是名本觉,本来就觉、恒常如是,哪有什么磨前磨后之别?何来黑似漆与照天照地之异?而能照天照地的,正是意识眼识境界,不离六尘故,当知这刘老汉所问不是好心,这刘居士在家菩萨所问,正如临济宗所说,有时一喝不作一喝用,乃是探竿影草,只探得是否有蛇即了,以辩龙蛇也而这小蛇果然被引得出洞,失了性命尚不知晓,正是未曾死过之徒,活转来济得了什么事?是故刘菩萨长揖曰:且请上人还山不待回复,拂袖入宅且道:刘菩萨入的是什么宅?莫道后学此问有何玄机,此乃点示下下根人之语,当知不是好问,正与刘菩萨所问一般,不是好意,因刘菩萨开示慈悲再再,音声如雷,关节处根本不在这宅子上面着到,正所谓若将耳闻终不会,眼处闻声方得亲!然若知得此意,方有参学之份,当知禅师句句不离本家本份之宅,这刘菩萨却是真的禅师法师,而舜禅和尚在懵懂之中,明暗不知也。
若有方向明白之禅和子来问这公案中的亲切之处,末学也不得无有为人之处,末学但向汝道:照天照地!更不问汝会与不会! 于是可知,古代在家证悟之菩萨,历来是以如是禅门之宗风来真实护持出家二众的,入门当辨主,当面分缁素,而非只是一味顺从,不管如法与否,都是大把金钱供养,乃至有些出家众初出家时,尚有道心,被在家佛子物质供养过多,又是过了头的恭敬、不分其对错而一味千依百顺,最后退入世间享受中,乃至还俗退了道心者,也大有人在,那可谓是方便出下流,慈悲生祸害也,非真慈悲故,乃是无有智慧为导引之滥慈悲故,只求自己有福德,只知护持其身,而不知真实护持僧宝之道业道心也!故特集中此诸古德风范于此,以为世范,可令我佛门清净,正法久住,四众弟子同心协力,互相劝进监督,则得远离种种流弊故! 可是也不能纠正过头,若有清净僧宝,当须四事供养,不辞勤劳,辅助其修道弘法,佛前发声求愿,愿遇真善知识,我佛必定不会辜负得一人,必定护念加恩,只是若遇真善知识之时,莫要效彼叶公愚人,只好假龙,真龙现前,又复昏迷走避,当须具眼辨别真假善知识也!《五灯会元 》卷四:杭州天龙和尚法嗣金华俱胝和尚:婺州金华山俱胝和尚,初住庵时,有尼名实际来,戴笠子执锡绕师三匝,曰:道得即下笠子。
如是三问,师皆无对,尼便去师曰:日势稍晚,何不且住尼曰:道得即住师又无对尼去后,师叹曰:我虽处丈夫之形,而无丈夫之气不如弃庵,往诸方参寻知识去其夜山神告曰:不须离此将有肉身菩萨来为和尚说法也逾旬,果天龙和尚到庵,师乃迎礼,具陈前事龙竖一指示之,师当下大悟自此凡有学者参问,师唯举一指,无别提唱 复有一种流弊,每有声闻种性佛子死执身相,经常轻视比丘尼而重比丘,并划分称呼为大僧二僧,简直莫名其妙不知所云,试观古德如上典范,以法为重而不执泥于表象,如是方有真正得法之因缘,如是俱胝禅师,真是重法求法之学人,实际尼师,虽现女身,而实乃丈夫菩萨,激发利益俱胝禅师,功德无量不可思议也佛子当思出家在家、男相女相,皆依身而有差别,身乃四大假合、无常败坏之物,佛子欲求真实,岂可执身泥相,如慧能大师所说,人有南北,佛性岂分南北?那么以此举一反三:人有在家出家男女表象之不同,佛性实质岂有出家在家与男女之别呢?若以上诸多古德祖师,都如是执迷于表象的话,云何能有得法证悟之因缘呢?如《大般涅槃经》卷六之二中所说: 佛告迦叶若有建立护持正法如是之人应从启请,当舍身命而供养之如我于是大乘经说 有知法者 若老若少 故应供养 恭敬礼拜 犹如事火 婆罗门等 有知法者 若老若少 故应供养 恭敬礼拜 亦如诸天 奉事帝释 迦叶菩萨白佛言。
世尊如佛所说供养师长正应如是今有所疑唯愿广说若有长宿护持禁戒从年少边咨受未闻云何是人当礼敬不若当礼敬是则不名为持戒也若是年少护持禁戒从诸宿旧破戒人边咨受未闻复应礼不若出家人从在家人咨受未闻复当礼不然出家人不应礼敬在家人也然佛法中年少幼小应当恭敬耆旧长宿以是长宿先受具戒成就威仪是故应当供养恭敬如佛言曰其破戒者是佛法中所不容受犹如良田多有稊稗又如佛说有知法者若老若少故应供养如事帝释如是二句其义云何将非如来虚妄说耶如佛言曰持戒比丘亦有所犯何故如来而作是说亦于余经中说听治破戒如是所说其义未了 佛告迦叶我为未来诸菩萨等学大乘者说如是偈不为声闻弟子说也 是故修学大乘佛法之菩萨,当知轻重,欲思真实得法证真,当三复佛说金言,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否则遇真善知识而当面错过,直如古代之叶公,唯喜好假龙,见真龙而惊恐昏倒,正如今之佛子求法实相,而为假象表象所迷,不亦愚乎! 有志求悟真实智慧之佛子,还当三思、深思之!感谢楼主开示!可是末学脚跟未点地有时似乎有个入处,脚跟也站不稳,是古人说的药水汞,遇火即飞身边没有一位明眼人在关键处钳锤提点惭愧的很问不出古人的机锋,有什么方法识别真实的僧宝和善知识呢?默示录师兄:阿弥陀佛!礼敬诸佛师兄最近比较忙碌,不能时常来论坛,所以后学先来与您交流一下在《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有这样的开示:复次善男子。
有四种僧何等为四一者胜义僧二者世俗僧三者哑羊僧四者无惭愧僧云何名胜义僧谓佛世尊若诸菩萨摩诃萨众其德尊高于一切法得自在者若独胜觉若阿罗汉如是七种补特伽罗胜义僧摄若诸有情带在家相不剃须发不服袈裟虽不得受一切出家别解脱戒一切羯磨布萨自恣悉皆遮遣而有圣法得圣果故胜义僧摄是名胜义僧云何名世俗僧谓剃须发被服袈裟成就出家别解脱戒是名世俗僧云何名哑羊僧谓不了知根本等罪犯与不犯不知轻重毁犯种种小随小罪不知发露忏悔所犯憃愚鲁钝于微小罪不见不畏不依聪明善士而住不时时间往诣多闻聪明者所亲近承事亦不数数恭敬请问云何为善云何不善云何有罪云何无罪修何为妙作何为恶如是一切补特伽罗哑羊僧摄是名哑羊僧云何名无惭愧僧谓若有情为活命故归依我法而求出家得出家已于所受持别解脱戒一切毁犯无惭无愧不见不畏后世苦果内怀腐败如秽蜗螺贝音狗行常好虚言曾无一实悭贪嫉妬愚痴憍慢离三胜业贪着利养恭敬名誉耽湎六尘好乐淫泆爱欲色声香味触境如是一切补特伽罗无惭僧摄毁谤正法是名无惭愧僧后学猜想您所说的“有什么方法识别真实的僧宝和善知识”的意思应当是说可以教导您开悟明心的善知识那么,后学以为您首先当从自身着手,有几点建议供您参考:您除了要修集开悟所需要的福德以外,那就是要消除慢心,因为现在之佛教界有一个错误的观念,就是似乎要由出家者(后学指的是现声闻相,住在寺院中,为近佛故。
来主持一切可是在大乘菩萨道之修学上完全是以证量来判,是证量高者指导证量低着,完全不看待在家与出家之表相的比如后学恭录之以上经文中,明白开示:若诸有情带在家相不剃须发不服袈裟虽不得受一切出家别解脱戒一切羯磨布萨自恣悉皆遮遣而有圣法得圣果故胜义僧摄是名胜义僧也就是说,这才是真正的出世僧宝!是您堪可依止处而菩萨僧亦多是以在家者居多,遍及法界六道之中在人间亦是多现在家相,不住寺院,不近佛而住,尤其是地上之菩萨更是以在家居士身相为多(师兄多看经典自知,不多赘言),所以师兄千万不要盲目崇拜表相而于居士起慢,否者必失得法之因缘,而平时之性障烦恼之消除亦需多加注意来调服之此外修集定力、慧力以及树立佛法之正知见亦是必须之功课,师兄当数数修习之此外您还要发起菩萨之大愿,因为菩萨从大悲中生,而菩萨道之修证亦是在利益众生的同时来成就自己的道业的当您朝着这样的方向走了以后,那因缘成熟之时,您就会遇到相应之善知识并且是您一遇到后就必定会信其所说进而随学的!再有,菩萨四事:忏悔、发愿、祈请、回向 亦是您每日必备之功课!后学就暂时说这些,欢迎师兄您进一步交流后学合十感谢 恒顺众生师兄开示道出了末学的一些疑惑比如六祖大师得五祖衣钵时尚未剃度,是在家人,十数年后在法性寺与二僧讨论“风动还是幡动”义理时,众人仍然称呼他为“卢居士”。
此后才由印宗大师剃度可见居士也可以得祖师位真乃胜义僧也!皈依诸佛法性身皈依胜义僧不客气师兄谈不到开示,同修之间互相交流而已后学亦赞叹师兄之言:victory:阿弥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