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学分制在哈佛大学创立和发展的历史轨迹.docx

16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296968800
  • 上传时间:2022-05-2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40.82KB
  • / 1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学分制在哈佛大学创立和发展的历史轨迹    马 赛 郝智秀摘要:学分制是由美国成立最早、最具影响力的哈佛大学创立百余年来,经过历任校长的不懈努力,学分制日臻成熟,并对美国高等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形成了国际共识的现代教学管理制度本文通过分析哈佛大学学分制的源与流,学分制在美国创立和发展的社会背景,看出其演变的历史轨迹,并借其经验,对我国高校实施学分制提出几点建议关键词:学分制;哈佛大学;历史轨迹美国《经济理论和方法史》的作者之一埃克伦德,(R.B.Ekelund,Jr)曾说过:“为了学到教训或获得洞察力而研究过去,则可能是收益最大的为了在我国高校更好地把握和推行学分制,有必要研究学分制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轨迹,总结过去,把握现在,展望未来,以便更好地推动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一、学分制在哈佛大学创立和发展的历史轨迹学分制源于选修制追溯学分制,返本归初,必先论及选修制选修制是指学生自由选择专业和课程,为发挥学生个性和潜质而建立的教学制度它起源于1810年的德国,由当时的普鲁士内务部教育厅长威·冯·洪堡(W.V.Humboldt)在柏林大学创立之后的一个世纪里,德国先进的教育理念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美国青年赴德国求学,这为选修制引入美国奠定了基础,其中,杰斐逊和埃利奥特起了关键作用。

      1、杰斐逊首倡选修制美国自1636年创办高等教育的一个多世纪,都是沿袭殖民地学院的“博雅教育”模式,即以传统的古典文学为核心,全部必修的课程体系,严格按学年制以死记硬背方式进行教学这种僵化的教育体制首先遭到弗吉尼亚州州长、后为美国第3任总统(1801-1809年)的托马斯·杰斐逊(T.Jefferson)的强烈反对他在1779年谈到高等教育时说:“学生有权利上他们自己喜欢上的课,安排自己喜欢的活动,听他们认为应该听的讲课并于当年起草了《普及知识法案》(简称《法案》),建议对课程进行改革,并引进德国的教育理念,倡导选修制,抛弃以古典文学为核心、全部必修的课程体系,增加自然科学、医学等实用性课程同年12月4日,其母校威廉·玛丽学院首先实施《法案》,尝试选修制1825年,杰斐逊创建了弗吉尼亚大学并亲任校长他在开学典礼上指出:“弗吉尼亚大学要粉碎神学主义和古典主义的框子,向科学知识大胆开放,树立新学风,不再保守陈法并让首届123名学生在开设的现代语言、自然科学、法学等8个不同科类中任选一个领域,学校没有年级制,每个学生按自己的意愿和能力去修完学业此时,弗吉尼亚大学设立的课程已远超同期学院设置的课程。

      这就是美国最初的选修制其特点是仅在不同学科领域内进行选择,一旦学生选定了专业领域,在此领域内就不再有选择的自由由于弗吉尼亚大学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所真正的州立大学,其课程改革对美国高等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1826年阿姆斯特学院、1827年联合学院、之后的密执安大学、布朗大学等高校效仿弗吉尼亚大学,推行选修制但这些学校的改革遭到了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加之实施选修制需要资金支持,而当时高等学校资金普遍匮乏;新增加的自然科学课程由于水平不高,学生选修不能获得学位等原因,选修课程日益减少到1845年,各校又回到以古典文学为核心的必修课上来尽管如此,杰斐逊仍不失为美国推行选修制的首倡者美国大学真正的选修制是在南北战争之后1869年,崇尚教育自由,尊重学生个性的化学家查·威·埃利奥特(C.W.Eliot)当选哈佛大学校长他在就职演说中强调,“本校要坚持不懈地建立和推广选修制”,“每个学生的自然倾向和天赋资质,都应在教育中得到尊重而只有充分满足和发展学生特殊才能的课程,才是最有价值的课程”他指定一个专门委员会,将学校课程统一编码,供学生选修三年后,本科四年级取消了所有必修课1879年和1884年,本科三年级和二年级也分别取消了必修课。

      到了1895年,一年级只保留一门修辞学必修课在传统观念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埃利奥特推行的选修制同样遭到了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最激烈的要属耶鲁大学校长诺·波特(N.Porter)和普林斯顿大学校长杰·麦考什(J.Machos)等,但埃利奥特以其坚定的信念顶着压力坚持了下来他审时度势、把握脉搏,做了大量的说服工作,终于使选修制在哈佛大学站稳了脚跟到了19世纪后期,选修制逐渐显示出它独特的优越性19世纪末,哈佛大学的入学率增长了88.8%,大大高于美国其它院校的入学率随着教师增加开课数量也在增加1871年,哈佛大学32位教授为643位本科生开设了73门课程;到了1911年,169位教授为2217名本科生开设了401门课程哈佛的改革对美国高校产生了积极影响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等美国一大批著名学府纷纷效仿哈佛,推行选修制,连最保守的耶鲁大学也在1893年取消了本科2-4年级的必修课到20世纪初,美国绝大部分高校推行了选修制选修制对美国传统的教学是一个有力的冲击,它使垄断的古典教育走上终结,而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兴科技和经济学科陆续进入大学课程体系先进的教学方法代替了传统学院的死记硬背,以相关学科组成的“系”为教学单位的建制正式在大学确立。

      在社会发展到要求大学改变传统教学制度的时代,作为美国成立最早、最具影响力的一所大学,埃利奥特在哈佛推行的“选修制具有革命性的意义”2、哈佛首创学分制哈佛大学在推行选修制中遇到了一个现实问题,即同一系科、同时入学的学生,由于选修的课程和学习进度不同,如何衡量他们毕业时必须完成的学习量?这就迫使学校必须建立一个衡量标准于是,“学分”作为一种计量学生课程学习量的标准单位在哈佛产生,这要归功于埃利奥特他在1869年提出了“智力适者生存”的理论,认为人在智力、能力上是有差异的,大学应该满足这些差异,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才华得到展示为此,他主张大学应提供三个条件:一是给学生有选择学习自由的权利;二是为学生提供在某一学科领域出类拔萃的机会;三是建立学生应对个人行为负责的制度这一主张为学分制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1871年,哈佛大学列出了学校所有课程的目录,根据每门课程深浅难易程度和花费学习时间多少折算成“学分”1872年,“学分制”(Credit System)作为一项教学管理制度首次在哈佛大学诞生它规定学生无论选择什么课程,只要考试成绩合格,即可取得这门课程规定的学分学生只要达到规定数量的学分就可毕业,不限学习年限。

      从此,建立在选修制基础上的学分制在美国正式形成埃利奥特在哈佛创立的“学分制将(美国)大学像烙饼一样,翻了个底朝天”,成为美国传统学院向现代大学转变最重要的标志3、学分制的完善学分制的发明专利在美国,但其却融入了日耳曼、盎格鲁一萨克逊和美利坚三个民族文化的基因,它将各自先进的教学模式整合成为一种现代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在创立初期尚很稚嫩,缺陷不少1903年,哈佛大学曾进行过调查:有55%的学生只选初级课程;75%的学生选课没有中心;学生选课极少考虑知识结构;课程体系不系统,显得支离破碎这种全开放的自由选修制曾一度造成了教学的混乱,学生既未达到专的要求,也未达到博的目的,影响了学习质量之后,哈佛大学的历任校长对选修制和学分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一是提出了“集中和分配”的理论1909年,拉·劳威尔(L.Lowell)接替埃利奥特任哈佛大学校长针对自由选修制存在的问题,劳威尔认为:“在复杂的现代社会,最理想的自由教育旨在培养既通又专的人才为此,哈佛规定本科生在获取学士学位选修的16门课程中,有6门“集中”在主修领域;另外6门“分配”在社会、人文和自然科学3个领域;其余课程由学生自由选择1914年开始的这项改革对埃利奥特的自由选修制进行了必要的限制,保证学生接受的是系统的教育,做到博与专很好的结合。

      二是引入了导师制导师制最早起源于英国的神学院1400年,威·威克姆(W.Wykeham)主教首次将导师制引入牛津大学的新学院,目的是对学生的学习、思想和心理进行监护劳威尔认为,大学新生对学校的专业知识结构、课程所属学科及内容,是否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都不甚了解,不可能独立地为自己设计出专业方向和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需要一位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加以指导,这就产生了学分制条件下的导师制,并于1916年在哈佛实施在这里,导师不是职务,而是一种功能其主要是指导学生分析选课方案,指导学生安排学习计划,引导学生品德修养等;使学生既能自主安排学习,又能遵守人才培养规律大学所有教师都可以担当起导师的作用为此,学校还成立了选课指导委员会凡是学生自己设计的课程体系须提交详细的设计报告,由所在学院学术委员会批准导师制的引入使学分制从学的角度和教的角度两相融合,相互补充,学分制进一步趋于完善导师制至今已延续600余年而不衰,其生命力在于能把“因材施教”的原则落实到每一位受教育者的身上三是实施荣誉学位制劳威尔在研究英国大学教育体制中发现,牛津大学实行的荣誉学位考试制度对激励学生奋发向上、提高学习质量大有裨益,这也是英国大学在世界上有较高地位的重要原因。

      于是,他决定将这一制度引入哈佛,规定凡是申请此荣誉者,在本专业上必须出类拔萃,申请前提交的论文质量须在A等,且各科成绩均为优等获此荣誉的学生可免修最后一年的全部课程,以便集中精力准备毕业论文它的设立有力激发了哈佛学生奋发向上的学风据统计,哈佛大学毕业生中有40%在本专业上获得了这项荣誉这项改革措施扭转了自由选修制带来的学术懒散现象,有力地提升了哈佛大学的学术声望四是采用了积点制一门课程的学分是按这门课程在一个学期里的周学时数来计算的而仅仅将学时数和学分简单对照,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学习状况于是,大学就出现了学分积点及相应的积点制度积点制最早产生在英国,它是动态反映学生学习质量的一种统计制度劳威尔发现它特别适合于哈佛大学的弹性学制,尽管操作起来比较繁琐,但它更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是对学分制的有效完善应该说,劳威尔在哈佛大学任校长的24年,对学分制的完善作出了特殊贡献1920年后,美国大多数高校基本上采用哈佛大学的做法五是强化通识教育1933年,布·科南特(B.Co-nant)就任哈佛大学校长,他逐步认识到本科生通识教育的重要性通识教育最早由美国实用主义的教育学家约翰·杜威(J.Dewey)于20世纪初提出,目的是设立人类一般知识概论性课程来解决高等学校课程繁多的问题,即一个大学生应该具有的人类共同基础知识。

      通识教育的实质是文理教育,它是专业教育的基础而通识教育的实施又是以本科教育的基本构架(文理教育+专业教育)为基础和保证的于是,1943年,布·科南特任命以文理学院院长为首的专门委员会着手研究通识教育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有效思考的能力、交流的能力、做出相关决断的能力、甄别各种价值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复杂多元的需要1945年提出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指出:“通识教育是一个有机体,是整体和综合的专业教育是有机体的—个器官,在整体中发挥其独特的功能哈佛大学于1946年正式实施通识教育计划学校将绝大部分课程编为4组,其编码和适用范围为:1-99低级组课程(适用于本科生);100-199中级组课程(适用于本科及研究生);200-299高级组课程(适用于研究生);300-399高级组课程(适用于研究生搞研究)通识教育计划规定:本科1、2年级学生除选修本系6门专业课外,必须从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的通识课程中各选1门,还要从其它系里课程中任选3门这种课程安排把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结合起来,形成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集中和分配制度为指导的选修制度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是战后对美国高等教育影响颇大的一项计划,这个计划“具有激励其它学校的功能,并为其它学校指出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

      1947年,美国联邦政府充分肯定了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模式六是建立核心课程体系1971年,哈佛法学院院,长德·博克(D.Bok)就任。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