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采莲赋看荷塘月色的主旨.doc
3页从从《《采莲赋采莲赋》》看看《《荷塘月色荷塘月色》》的主旨的主旨《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经典之作,是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是人教社 新编高中语文教材的开篇之作,它以匠心独运的艺术魅力、深沉淡雅的审美情感、空灵飘 逸的优美意境、自然清丽的散文语言和绚丽多姿的修辞手法,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心灵, 使他们对语文心驰神往、如醉如痴在教学中,我们本着字字珠玑、句句含情,增一字则 嫌长、减一字则嫌短的审美态度,悉心引导学生走入朱先生精心营造的美景荷塘月色之中 随着阅读和欣赏活动的深入,我们发现课文的主题很难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界定,尤其是篇 末所引的《采莲赋》和《西洲曲》 ,二者与前文的内在关联不甚明了我们查阅了一些资料, 作了一些思考,发现《采莲赋》和《西洲曲》恰恰暗示了《荷塘月色》的主题以下笔者 谈谈自己的看法,敬请广大同行指正 1. 《采莲赋》 《西洲曲》的主题是寻觅知己 朱先生在文中提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然后“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 这个“忽然”从行文表面上看似突丌,其实就内在的主旨关联而言并不突然采莲,本是 江南旧俗,旨在让两情相悦的人约会嘻戏, “荡舟心许” 。
彼时参与者风起云集,而旁观者 亦摩肩接踵,那是一个“热闹” “风流”的季节,同时也是一个坦荡快乐的时节,因为我们 与知己同在面对心中的此情此景,朱先生慨叹“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进而又 记起《西洲曲》 ;《西洲曲》里的女主人公,则因为在这样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开门郎 不至,出门采红莲” ,莲子,实谐怜子,其意亦在求偶也品读到此,我们再回过头来读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不但觉得其表面结构与《采莲赋》和《西洲曲》紧密 相承,内在结构亦遥相呼应,表达了知音难觅而洋溢着淡淡的忧愁两处引用,显现了朱 先生作为学者和教授的特性,也将《荷塘月色》的主旨明朗了 2. 月色之中的荷塘是朱先生心灵的“客观对应物”-审美知己 课文中最富于诗情画意的精彩部分是 4-6 小节,塑造了“荷塘月色”这一创造性的审美意 象说它创造,因为在此前的中国文学中,单纯写“荷” 、 “月”的作品不胜枚举,但合而 为一却源于朱先生艾略特认为,在艺术作品中,艺术家要表达某种情感的唯一方式就是 寻找一种客观对应物 (《哈姆莱特和他的问题》 )朱先生为了表达“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 而选取了“荷塘月色”这一“客观对应物” 。
换言之, “荷塘月色”是他的“审美知己” “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 ”这个比喻是“多边”的,即它不仅表达了“荷”的 高贵,还传达出它的标致,典雅,圣洁,飘逸,灵动,清峻等魅力,一种典型的中国文人 品格——“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跃然纸上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 白花……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这不禁使我们想起“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 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的杨玉环,还使们想起安格尔画笔下的《泉》 白花之 于美人,有许多相同之处:颜色,香味,高贵,圣洁,超凡脱俗——王国维说:“有景语, 有情语,然而一切景语皆情语 ” (《人间词话》 )如同王维之于梅,陶渊明之于菊,郑板桥 之于竹,这“荷”正是朱先生的心灵写照 由此,朱先生独处荷塘,实则是寻觅知己 3. 此解的文内佐证 (1) 课文第 5 段中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表 面看来与荷塘月色的整体意境不相协调,实则如鬼的黑影,真实、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孤寂 而恐惧的心理林黛玉“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亦取此意境,其意与朱先生如出一辙, 都是知音难觅者的心灵独白。
(2) 妻的描写暗示:文中首尾处皆讲到妻,依乎常理,妻当是与作者风雨同舟、相濡以 沫的知己,但两处描写皆类于欧阳修《秋声赋》中的“童子” ,是一个身在咫尺而心在天涯 的“陌路人”——反知己象征,作者显然又表达出伙伴易寻而知音难觅的心底哀叹! 4. 此解的文外旁证 有人依据朱自清《那里去》 、 《一封信》中的描述,认为朱先生彼时陷入了不知道往“哪里 走”的“惶惶然”中,创作此文是为了暂时摆脱现实我们认为处在那样的时代,朱自清 先生存在这样的心理状态是完全正常的,但他并非全不关心时事早在 1926 年刘和珍遇害 时,朱先生就毅然写了《执政府大屠杀记》为刘和珍他们鸣不平,他对残酷的现实是有清 醒认识的1927 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后,知识分子中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 革命,有的叛变,作为一个纯粹的知识分子,朱先生感到前途未卜、知音难觅亦在情理之 中 综上所述,通过对全文三部分深刻的内在联系的假设与剖析,透过《荷塘月色》的表面文 字,我们发现《荷》的主题是知音难觅 通讯地址:224001 江苏省盐城市师专附中校长室 陈礼林 联系:0515-8334969(办)8376738(宅)13092183206 E-mail:cll606@ 采 莲 赋 (萧 绎)紫茎兮文波,红莲兮芰荷。
绿房兮翠盖,素实兮黄螺于时妖童媛女,荡舟心许, (益鸟,音益)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 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故以水溅 兰桡,芦侵罗(衤荐,音间) 菊泽未反,梧台迥见,荇湿沾衫,菱长绕钏泛 柏舟而容与,歌采莲于江渚歌曰:“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莲花乱脸色, 荷叶杂衣香因持荐君子,愿袭芙蓉裳 ”----萧绎(508-554) ,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梁武帝第七子, 后于江陵称帝,是为梁元帝,在位三年,为西魏军所杀生平著作甚多,今存 《金楼子》辑本 <采莲赋>改写又是采莲的时候了她这样想着白净的脸上露出了暖暖的微笑他,明亮的眼神,衬着黝黑的肤色,艳丽而健康修长的手指摇摆着桨儿,船, 在漂着浮萍的河里轻轻的回荡着他,是采莲的人她,乌黑的长发像水帘一样垂在肩上,散发出淡淡的光泽洁白的绸子裹着透明 的肌肤,勾勒出纤细的腰肢.船儿不停地荡漾着.她,走走退退,不住地回视自己的动作她,也是采莲的人人群中,他们的目光不经意地相遇了清澈的眼神都有了一丝不易察觉的震憾继而,又默契地举起了酒杯曾经,也是叶嫩花初的季节啊只是那短短的一瞥,就注定了他和她一生的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