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洲近代的唯理论与经验论.pdf
17页欧洲近代的唯理论与经验论内容提要在近代哲学之初, 新生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发展科学,而还“处在收集材料阶段”的自然科学又需要哲学在方法论和认识论上给以指导,这样,认识论问题便成为近代哲学的最重要的内容, 随之也就产生了两种认识论: 一部分人认为一切知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感觉经验, 所谓科学知识——主要是实验科学——乃是对于感觉经验归纳的结果 他们注重力学的实验和经院归纳法,并使之绝对化, 形成了近代的经验论代表人物有培根、霍布斯、洛克、贝克莱、休谟等另一部分哲学家则认为, 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科学知识只能是从理性所固有的天赋观念中推演而来 他们注重数学的理性演绎法并同样使之绝对化,形成了近代的唯理论以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为主要代表关键字科学归纳法、天赋观念、白板说、双重经验、两种性质、两种观念、存在就是被感知、因果论、不可知论、普遍怀疑、我思故我在、一元论、二元论、知识的分类、两种真理正文一.经验论经验论以“凡在理智中的无一不在感觉中”的原则为前提, 认为一切真知必然起源于感觉经验,没有感觉就没有认识,感觉经验是认识唯一可靠的来源与真知的来源问题相联系, 经验论推崇经验归纳法, 强调感觉经验的重要性,但忽视理性思维的作用, 不能科学的说明知识体系何以能够建立起来的问题;由于经验论者片面强调感觉经验, 贬抑理性思维,以至于把感觉看作是唯一的实在,把经验论推向极端,逻辑的走向唯我论和不可知论。
1.英国经验论哲学的创立者——培根作为近代经验论哲学的奠基人, 培根认为对客观事物的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源泉他强调科学必然以自然事物为研究对象,以感觉经验为认识的起点, 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实现对自然“形式”(即规律)的认识,除此没有任何其它渠道可以给我们提供实事材料,他说:“ 一切自然的知识都应求助于感觉” ,从而开拓了一条从物到感觉的唯物主义经验论的道路但培根并没有过分夸大感觉经验的作用,他也注意到理性认识的必要性 他指出,感性认识必须同理性配合, 才能得到真知, 而真正的科学认识应该从感性材料出发, 经过理性的归纳而逐步上升到真正性的认识他提出,要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建立 “ 真正的合法婚姻 ” , 即把感性获得的材料, 用理性方法去 “ 整理和消化 ” ,才能达到真正的概念和公理 他提出了 “ 蚂蚁” 、“ 蜘蛛” 和“ 蜜蜂” 的著名比喻他认为经验主义者如同蚂蚁,只会将材料收集起来,却不会消化理性主义者像蜘蛛, 只能从自身的理智, 编织知识之网 真正的哲学工作者应该像蜜蜂,既从花园和田野里采集花粉,又用自己的力量改变和消化这些材料,酿成蜂蜜这种比喻既反对忽视理性的狭隘的经验主义,也反对轻视经验的理性主义,二者应结合起来。
培根还提出了经验主义归纳法 其科学归纳法具体的体现了他的经验和理性相结合的思想归纳法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广泛收集自然和科学实验的材料作为归纳的基础第二步,通过例证表的 “ 三表法 ” (即具有表、接近中的缺乏表、程度表)归纳和整理材料第三步,进行真正的归纳培根的归纳法,有积极意义,促进了自然科学发展但是,片面夸大归纳法,贬低演绎法,把自然科学中孤立静止的研究方法引入哲学领域,作为方法论,造成近代哲学特有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的局限性马克思指出: “ 唯物主义在它的第一个创始人培根那里,还在朴素的形式下包含着全面发展的萌芽 物质带着诗意的感性光辉对人的全身心发出微笑但是,用格言形式表达出来的学说本身却反而还充满了神学的不彻底性” 这是对培根的历史地位及其哲学主要特征的全面概括和评价2.对培根唯物主义和经验论思想的系统化——霍布斯霍布斯继承了培根关于一切知识和观念起源与感性世界的原理,明确地表述了经验论的基本思想他认为,认识的对象就是客观存在的物体他指出,认识起源于感觉, 他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觉获得的”,就是说:客观物体作用于感官所产生的感觉,是人类认识的源泉 他根据反映论和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批判了笛卡尔德“天赋观念论”,这是近代史上最早的一次交锋,也是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在哲学上的反映。
霍布斯也承认理性思维的作用,认为在人的认识的发展过程中,继感觉经验之后,就是理性认识的阶段他认为感觉只告诉我们“是什么”,而理性推理则告诉我们“为什么”,从而掌握事物的本质所以他把理性认识划分为三个步骤:命名——命题——推理 如何进行推理, 怎样才能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他从机械唯物论出发说: “推理就在于组合、分开或分解”这就是说,他把“推理”活动,实际上看作是各种感觉经验的加与减的活动,又由于他受了唯名论的影响,割裂了个别和一般、个性和共性的关系,所以,把概念仅仅看成是“符号”,从而否认一般的实在性霍布斯在反对天赋观念,意志自由等唯心主义认识论方面起了积极的历史作用,但他的唯名论, 符号论的缺点也为后来的唯心主义不可知主义开了方便之门3.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哲学的典型发展——洛克霍布斯把培根的学说系统化了, 但他没有更详尽地论证培根关于知识和观念起源于感性世界的基本原则 而洛克在他论人类理性的起源的著作中,论证了培根和霍布斯的原则, 论证了关于观念和知识起源于感性世界的基本原则,建立了近代第一个唯物论经验论的认识体系洛克首先对天赋观念进行了批判,指出了“天赋观念”论的危害性同时,又认为认识起源于感觉经验,提出“白板说”。
洛克说,心灵好比一块白板或一张白纸,上面没有任何记号、观念,只是由于后天的经验,才在白板上留下了印迹,产生了观念,有了知识而经验是观念的唯一来源,经验分为感觉和反省:感觉是观念的外在来源, 是通过外物的刺激而产生观念的过程;反省是观念的主观来源,心灵有对刺激进行反作用的主动性感觉和反省不是相互独立的过程,它们可以共同起作用 感觉是在外界事物刺激下发生的活动,反省是心灵自发的活动,洛克把两者视为等量齐观的双重来源,就是双重经验论洛克认为,感觉是外界对象作用于感官而产生的,因此叫“外部经验”;反省指心灵内部活动,由此产生的经验叫“内部经验”外部经验”显然是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而“内部经验”就是反省,洛克认为,反省是在感觉能力发展之后,在感觉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 他还承认心灵是一种独立的精神实体为前提的,与外物毫无关系洛克把认识对象的物体的性质区分为两种,提出“两种性质”学说: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所谓“第一性质”,是指始终存在于外部物体自身的外物固有的性质、如广延,形相和运动等,是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具有真正的“肖像”,这是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所谓“第二性质”,是指第一性质的“变状”,即由微小的、 不可感的“第一性质” 的不同组合和变化而具有的某种能在我们感官上产生色、声、味等感觉的能力。
第二性质的观念,在原型上并不与第一性质相似,但他同第一性质有一种对应,相契合的因果关系这就是说,第二性质并不是物体本身固有的,是可有可无的,不断变化的,例如,颜色,冷暖,不凭感觉不行,是主观的东西,它只是区别事物的符号或记号洛克的两种性质学说,看到感觉观念产生的复杂性, 有合理因素, 但是否认了事物的质的多样性,具有机械论的性质, 未能解决感觉实际发生过程中的主、客体的相互关系问题, 在第二性质的解释上,认为第二性质的观念不是第一性质的反映,扩大了感觉的主观性,否认了第二性质的客观性、导致了唯心主义洛克在论述认识发展过程时,提出“两种观念”学说:一是简单观念,二是复杂观点,所以叫做“两种观念”学说所谓简单观念,是指从感觉和反省得来的观念;它是由经验对象的某一个单纯现象所引起的不能再分的观念,是构成复杂观念的基本素材, 是一切知识的来源 人心在接受简单观念时是被动的所谓复杂观念,是指人心有主动能力, 心灵用自己的理解力将简单观念复合 (组合)、比较和分离(抽象)而产生的新观念用简单观念制造出的复杂观念、归纳起来有三种:一是通过组合作用造成复合观念,其中包括实体观念和样式观念;二是通过比较作用造成关系观念;三是通过分离即抽象作用造成抽象的一般观念。
对二者的关系, 洛克认为, 简单观念是复杂观念的基础,复杂观念不过是简单观念的机械的分合 在这里,他论述了知识起源于感觉经验的基本原则说: “凡在理智中的,无一不在感觉中”4.英国经验论哲学由唯物主义向唯心主义的转变——贝克莱贝克莱继承了洛克的经验论, 但他抛弃了洛克的唯物主义, 否认感觉经验的客观内容, 对感觉经验作了完全唯心主义的解释,歪曲洛克关于观念的观点, 提出 “直接知觉到的东西都是观念” , 从而把观念和事物等同起来, 说事物就是“观念的集合”或“感觉的组合”人们借着各种感官而有声、色、味、热、冷、硬、软、动、静、大、小等各种不同的观念或感觉,由于这些观念中有一些是一同出现的,就由一个名称来标记它们,因而就把它们认为是一个东西因此,感觉观念是唯一的实在,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所以,他断言:“观念则不论强弱,都不能在感知它的心灵以外存在”贝克莱提出“存在就是被感知” ,认为观念的存在需要有一个能感知它们的主体存在,由此推出了一个能感知的主动主体,他说:“就是我们所谓的心灵,精神,灵魂或自我观念只存在于这个东西之中,或者说,被这个东西所感知:因为一个观念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从而,由“事物是观念的集合”进一步得出:“它们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的结论,这就是他主观唯心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公式。
在这里,除了感知的观念之外,不存在任何客观物质,世界上除了“我”之外什么都没有, “我”是唯一存在的, “我”就是一切——典型的“唯我论”由此可见,他的主观唯心主义的特点:第一,不是建立在理性概念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感觉观念基础上, 把感觉和引起感觉的物体割裂开来,断言感觉观念是唯一的存在;第二,从感觉论出发,遵循主观主义路线,走向纯粹的唯我论贝克莱区分了日常的事物概念和哲学的物质概念,对哲学家们所谓的物质或有形的实体, 并把唯物论哲学的物质概念看作是宗教的大敌巴克莱不仅在论述认识的对象和来源时一开始就否定了外界事物、物质的存在,而且在他的哲学的整个论述过程中提出种种论据来驳斥物质概念:第一,歪曲、利用洛克关于两种性质的学说指出,因为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连在一起, 所以,不仅第二性质,第一性质也不是客观的,都是主观的,统统存在于心中第二,利用感觉的相对性,否定物质的客观存在他混淆客观事物和对客观事物的感觉, 抓住人的感觉的相对性进行投机,以感觉的变化性, 否定客观事物的存在,否定感觉是客观事物的反映第三,利用洛克关于两种经验的学说指出,观念除了感觉之外, 还有“反省”这一来源,既然通过反省不需要外物也可以产生观念,因此,连“假定”物质客观存在作为观念产生的原因乃至“偶因”也是不必要的。
第四,利用机械唯物主义把机械运动绝对化的缺点,认为“僵死的”物质不能成为能动的观念的原因 因此,感觉的原因与物质无关, 从而否认物质实体的存在第五,利用洛克关于“物质实体”的“实在本质”不可知的思想指出,物质实体的本质既不可感知, 根据“存在就是被感知” 的公式,它就是不存在的第六,利用唯名论否认一切科学抽象观念的客观基础贝克莱认为,抽象的一般概念,不过是表示许多特殊观念的名称或虚构的语词,所谓“物质”就是这样一个虚构的词,从而把物质论说成仅仅是抽象观念,不是客观存在贝克莱否定物质实体的存在, 但他不否认精神实体的存在, 而且还作了进一步的论证, 并由此而论证了上帝的存在贝克莱认为, 超越人类和个体之外存在一个感知主体, 即上帝他认为上帝可以感知到未有被我们感知,或没有别的心甚至任何所有的心感知到的事物,各种事物的存在是因为上的感知他们5.英国经验论哲学发展的必然归宿——休谟休谟是近代不可知论的第一个著名代表,是英国经验论哲学最后一个代表人物 他在认识论上是贝克来的继承者,继承和发挥了贝克莱主观唯心主义路线的思想和贝克莱一样, 从洛克的感觉论出发走向主观唯心主义,休谟又从主观唯心主义走向不可知论。
根据洛克观点,把由经验得来的知识叫做“知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