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人教社物理教科书特点及使用建议.ppt

71页
  • 卖家[上传人]:n****
  • 文档编号:50840307
  • 上传时间:2018-08-11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4.65MB
  • / 7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物理教材特点和使用建议物理教材特点和使用建议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教科书的特点物理教科书的特点1.1.教材内容体现时代性教材内容体现时代性●在正文、栏目、习题中都能感受到时代的脉搏新课程下的物理教科书具有以下特点新课程下的物理教科书具有以下特点2.2.重视科学探究活动重视科学探究活动●探究问题广泛、探究形式多样、探究精神贯穿全书3.3.注重科学精神的熏陶注重科学精神的熏陶●以物理学史的典型材料弘扬科学精神、养成科学态度和价值观5.5.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呈现方式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呈现方式●版式新颖、图片精美、图文并茂、相得益彰6.6.设置不同功能的各种栏目设置不同功能的各种栏目●不同栏目不同功能,各种栏目功能互补4.4.联系生产、生活,联系生产、生活,体现体现STSSTS思想思想●在正文、栏目、习题中全面体现STS思想除此之外,人教版物理教科书突出了以下特点除此之外,人教版物理教科书突出了以下特点1. 进一步优化了有关物理知识的结构,使之更能反映知识之间合理关系一、具有更加合理的知识系统3. 把“方法”作为教材知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强化了对物理问题的分析过程。

      例:力学中功与能的关系2. 进一步理顺了知识展开的线索,对知识的铺垫、概括和引伸进行了规划,使之更加符合科学的认知规律原教材关于重力势能和动能的教学线索及特点原教材关于重力势能和动能的教学线索及特点功和能:通过四个实例讲解 “功是能能量转化的量度” ●运动员举重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化学能转化为重物的重力势能; ●压缩的弹簧对小球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机车拉着列车加速,牵引力对列车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起重机提升重物,钢绳的拉力对重物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动能和动能定理●根据“飞机牵引力做了多少功,飞机的动能就增加多少”来确定动能表达式 ●推导得出 ,确定动能的表达式●把上述表达式的结论称为动能定理重力势能 ●根据重力的功 确定重力势能表达式为mgh ●说明重力功和物体势能变化的关系 ●说明重力做功跟路径无关特点:特点:1.1.“ “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是作为事实提出的普遍性结论;是作为事实提出的普遍性结论;2.2.“ “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是确定动能和重力势能表达式的根据;是确定动能和重力势能表达式的根据;新教材关于重力势能和动能的教学线索及特点新教材关于重力势能和动能的教学线索及特点重力势能 ●重力做功跟路径无关(证明后得出结论); ●定义重力势能Ep=mgh,概括得出重力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WG=Ep1- Ep2 ●说明重力势能的大小具有相对性,势能属于系统所共有。

      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 ●类比重力与重力势能的关系,明确弹性势能表达式取决于弹力做功的表达式 ●对弹力做功的表达式进行理论探究动能和动能定理●推导得出:●分析: 就是我们寻求的动能表达式 称为动能定理探究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背景:已知重力功跟重力势能、弹力功跟弹性势能的变化关系,若不考虑势能,外 力对物体做将功产生什么效果? ●实验探究后初步得出:外力对静止物体做的功跟物体获得速度的平方成正比把动能表达式和动能定理捆绑把动能表达式和动能定理捆绑 在一起提出来,比较符合逻辑,也在一起提出来,比较符合逻辑,也 印证了实验探究的结果它是功能印证了实验探究的结果它是功能 关系的的有一次渗透关系的的有一次渗透把动能表达式和动能定理捆绑把动能表达式和动能定理捆绑在一起提出来,比较符合逻辑,也在一起提出来,比较符合逻辑,也印证了实验探究的结果动能定理印证了实验探究的结果动能定理是功能关系的再一次渗透是功能关系的再一次渗透重力功和重力势能的关系,是重力功和重力势能的关系,是 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功能关系的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功能关系的 例子,功能关系的知识从此开始例子,功能关系的知识从此开始 渗透。

      因此,对重力势能的学习渗透因此,对重力势能的学习 ,需要比较系统和深入需要比较系统和深入弹簧的弹力做功也跟路径无弹簧的弹力做功也跟路径无 关,用相同的思路分析弹力功关,用相同的思路分析弹力功 跟弹性势能的关系,是对功能跟弹性势能的关系,是对功能 关系的一次渗透关系的一次渗透静电场中功与能的关系一、具有更加合理的知识系统1. 进一步优化了有关物理知识的结构,使之更能反映知识之间合理关系3. 把“方法”作为教材知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强化了对物理问题的分析过程例:力学中功与能的关系2. 进一步理顺了知识展开的线索,对知识的铺垫、概括和引伸进行了规划,使之更加符合科学的认知规律电电 场场 力力电场强度电场强度电电 势势 差差电电 势势电电 势势 能能电场力的功电场力的功电场力做电场力做 功与路径功与路径 无关无关试探电荷在场中试探电荷在场中 某点受的电场力某点受的电场力 与电荷量的比值与电荷量的比值 跟试探电荷无关跟试探电荷无关E=F/q和重力与重和重力与重 力势能类比力势能类比WAB=EpA-EpB试探电荷在电场试探电荷在电场 中某点的电势能中某点的电势能 与电荷量的比值与电荷量的比值 跟试探电荷无关跟试探电荷无关φ=Ep /q电场中两点电势电场中两点电势 之差叫电势差之差叫电势差UAB=φA-φBE E数值等于沿数值等于沿 场强方向单位场强方向单位 距离的电势差距离的电势差U=Ed◇结构 ◇线索 ◇铺垫和引伸电电 场场 力力电场强度电场强度电电 势势 差差电电 势势电电 势势 能能电场力的功电场力的功试探电荷在电场试探电荷在电场 中某点的电势能中某点的电势能 与电荷量的比值与电荷量的比值 跟试探电荷无关跟试探电荷无关电场力做电场力做 功与路径功与路径 无关无关电场中两点电势电场中两点电势 之差叫电势差之差叫电势差试探电荷在场中试探电荷在场中 某点受的电场力某点受的电场力 与电荷量的比值与电荷量的比值 跟试探电荷无关跟试探电荷无关E E数值等于沿数值等于沿 场强方向单位场强方向单位 距离的电势差距离的电势差E=F/qWAB=EpA-EpBφ=Ep /qUAB=φA-φBU=Ed和重力与重和重力与重 力势能类比力势能类比WAB=EpA-EpB◇结构 ◇线索 ◇铺垫和引伸一、具有更加合理的知识系统例:“电流表和电压表”放在“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静电场中功与能的关系1. 进一步优化了有关物理知识的结构,使之更能反映知识之间合理关系。

      3. 把“方法”作为教材知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强化了对物理问题的分析过程例:力学中功与能的关系2. 进一步理顺了知识展开的线索,对知识的铺垫、概括和引伸进行了规划,使之更加符合科学的认知规律关于串、并联电路的主要知识线索关于串、并联电路的主要知识线索串、并联电路 的电压关系串、并联电路的电阻关系根据电势差的 概念理论分析串、并联电路 的电流关系ABCDabcdb1c1d1a1根据“电荷分布 稳定”分析得出电流表和电压表(及量程改变)建立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电路模型AV一个电压可 读的大电阻一个电流可 读的小电阻第第4 4节节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2004高考“理综Ⅲ”第22题从电压表的电路模型思考,本从电压表的电路模型思考,本 题实际上是一个简单的计算题题实际上是一个简单的计算题1. 对一个高考题的分析二、通过渗透方式强化物理方法的教学来自质子源的质子(初速度为零),经一加速电压为 800 kV 的直线加速器加速,形成电流为 1 mA 的细柱形质子流,已知质子电荷 e=1.60×10-19 C. 这束质子流每秒打到靶上的质子数为________假定分布在质子源到靶之间的加速电场是均匀的,在 质子束中与质子源相距 l 和 4 l 的两处,各取一段极短的相等长度的质子流,其中的质子数分别为 n1 和 n2 ,则 n1/n2=_____。

      高考统计:满分率 0.093(主要错在后一问)高考题 假定质子源到靶之间的加速电场是均匀的,在质子束中与质子 源相距 l 和 4 l 的两处,各取一段极短的相等长度的质子流,其中的 质子数分别为 n1 和 n2 ,则 n1 / n2=____.Δs2•• •• •••••••••••••••••••••Δs1l 4l思维方法:质子在全过程中做匀加速运动(速度变);在极短长度内可看为做匀速运动(速度不变)知识: ●匀加速运动 v2 =2a l●匀速运动 Δs =v t ●相等长度下 n 和Δs 成反比本题难就难在学生缺乏本题难就难在学生缺乏“ “变与不变变与不变” ”的思想的思想••1. 对一个高考题的分析二、通过渗透方式强化物理方法的教学学生解题的失误,往往不是知识、而是方法问题2. 当前关于方法教学的流行做法●关于方法,流行的做法是“方法概述+应用举例”先用准确、概括的语言介绍某种思路和方法的意义和步骤,然后用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它,再用相似的练习题来巩固它这是现阶段高中物理教学中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效果值得怀疑1. 对一个高考题的分析二、通过渗透方式强化物理方法的教学3. 教科书通过不断渗透强化物理方法的教学渗透 :△内容上进行系统布局△方式上具有多样结构●例:“变与不变”思想的渗透学生解题的失误,往往不是知识、而是方法问题2. 当前关于方法教学的流行做法△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渗透“极限”(P16)●●新教材对新教材对“ “变与不变变与不变” ”思考方法的渗透思考方法的渗透△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渗透“极限”(P16)△实验:测速度——用平均速度代表瞬时速度(P20)●●新教材对新教材对“ “变与不变变与不变” ”思考方法的渗透思考方法的渗透△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渗透“极限”(P16)△实验:测速度——用平均速度代表瞬时速度(P20)△讨论:已知各时刻速度,是否可以估算位移(P37)●●新教材对新教材对“ “变与不变变与不变” ”思考方法的渗透思考方法的渗透△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渗透“极限”(P16)△实验:测速度——用平均速度代表瞬时速度(P20)△讨论:已知各时刻速度,是否可以估算位移(P37)△推导:用v - t 图象推出匀变速运动位移公式(P38)●●新教材对新教材对“ “变与不变变与不变” ”思考方法的渗透思考方法的渗透△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渗透“极限”(P16)△实验:测速度——用平均速度代表瞬时速度(P20)△讨论:已知各时刻速度,是否可以估算位移(P37)△推导:用v - t 图象推出匀变速运动位移公式(P38)△做一做:从一张照片估算照相机的曝光时间(P44)●●新教材对新教材对“ “变与不变变与不变” ”思考方法的渗透思考方法的渗透做一做有一种“傻瓜”照相机,其光圈(进光孔径)随被拍摄物体的亮度自动调节 ,而快门(曝光时间)是固定不变的。

      为估测该照相机的曝光时间,实验者从 某砖墙前的高处使一个石子自由落下, 拍摄石子在空中的照片如图所示由于 石子的运动,它在照片上留下了一条模 糊的径迹 已知每块砖的平均厚度为 6 cm,石子自由下落的起始位置距地面的高度 约 2.5m怎样估算这个照相机的曝光时间?AB地面石子下落的径迹△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渗透“极限”(P16)△实验:测速度——用平均速度代表瞬时速度(P20)△讨论:已知各时刻速度,是否可以估算位移(P37)△推导:用v - t 图象推出匀变速运动位移公式(P38)△做一做:从一张照片估算照相机的曝光时间(P44)△探究:利用图象怎样计算变力做功?(物理②,P64)“ “变与不变变与不变” ”的思想从速度的概念拓展到力的概念的思想从速。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