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促进民族大融合-同步练习(人教版选修1).doc
8页3.3 促进民族大融合 同步测控1(人教版选修1)基础巩固1.在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性措施是( )A.实行均田制 B.与汉族通婚C.迁都洛阳 D.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解析:B、C、D三项都是孝文帝改革措施中的“汉化”政策内容在生产关系诸要素中,最重要的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均田制是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它的实行,极大地推动了内迁各族人民向封建农民的转化答案:A2.读右图,能获知北魏孝文帝时期( )北魏孝文帝时寿造的钢钱①商品交易活跃 ②手工业铸造业发达 ③城市经济繁荣 ④统治者重视和支持商业发展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② D.②④解析:北魏孝文帝铸造铜钱,这本身直接反映出北魏孝文帝时期手工铸造业发达铜钱的出现,是商业贸易发展的产物,是城市经济繁荣的表现,也说明孝文帝对商业的重视答案:A 3.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A.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B.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C.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D.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解析:任何一场改革,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答案:A 4.读右图,从中可获知的信息有( )汉人胡食画像砖①魏晋时期民族融合加强 ②汉族和少数民族的饮食风俗相近 ③胡汉差异逐渐消失 ④民族矛盾尖锐A.①②③④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②③解析:艺术作品最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现象。
答案:D 5.北魏均田制的根本受益者是( )A.农民 B.国家C.鲜卑贵族 D.汉族地主解析:均田制触及了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利益,农民是其直接受益者,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增加国家的财税收入,所以根本受益者是国家答案:B综合应用6.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中通过汉化推动社会进步,影响最大的是( )A.鲜卑 B.匈奴 C.羯 D.羌解析: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汉化的过程、民族融合的过程,有利于推动少数民族的历史进步,尤其是鲜卑族建立的北魏,通过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答案:A 7.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冠士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阜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 )A.北魏迁都洛阳促进了经济的发展B.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全面的发展C.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D.5世纪的洛阳商业盛极一时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5世纪”和洛阳“礼义富盛,人物殷阜”的理解孝文帝迁都洛阳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答案:A 8.阅读下列材料,请完成(1)~(3)题材料一:太和九年(485年),孝文帝采纳赵郡汉族大族李世安的建议,颁布均田令。
……丁男(15岁以上的男子)受露田40亩,妇女20亩;丁男受桑田20亩,妇女5亩奴婢与平民一样受露田和桑田,数量相同耕牛每头受露田30亩,限4牛所受露田,(注:露田基本上是无主荒地,需休耕轮作)凡两年轮耕一次的加一倍,三年轮耕一次的加两倍……受田者年满70岁或死亡之后,其所受露田交还国家,并且不准买卖桑田则不在还受之限,可以世代相传,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买卖 ——《中国古代史》材料二:(太和)九年,(北魏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露田)……诸土广民稀之处,随力所及,官借民种莳,诸地狭之处,……乐迁者听逐空荒,不限异州俘郡,唯不听避劳就逸其地足之处,不得无故而移……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相付卖者坐(处罚)如律 ——《魏书·食货志》(1)把北魏均田令中鼓励农耕的措施概况提炼,逐条列出不得摘抄原句)(2)分析说明北魏均田令中奴婢、耕牛受田与鲜卑贵族封建化的关系3)指出北魏均田制对豪强地主兼并土地能否起到一定抑制作用,并说明理由解析:回答第(1)问要求对材料读懂,分层取义,概括提炼;回答第(2)问要对材料中体现出的鲜卑贵族、奴婢和耕牛三者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准确了解;第(3)问要从均田制的内容和作用入手去思考作答。
参考答案:(1)有劳动能力的男女均授田;农民、奴婢、官吏均授田;耕牛授田;因轮耕而加倍授田;在地广人稀的地方可任意垦荒;鼓励地少人多之处的农民迁移垦荒(2)鲜卑贵族拥有较多奴婢和耕牛,可以通过均田令中奴婢、耕牛授田的规定获得大量露田的使用权、桑田的所有权,进而转化为封建地主,加速封建化进程(3)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无地少地的农民可按劳动力的多少得到土地,北魏政权以法律形式确认受田者对土地享有使用权和占有权基础达标北魏孝文帝改革使北方经济得以复苏和繁荣请回答9~10题9.在北魏后期的墓葬中发现了许多瓷器,并且这种瓷器对后来唐宋时期北方制瓷业的繁盛起了重要作用,这种瓷器是( )A.白瓷B.青瓷C.唐三彩 D.彩瓷解析:在北魏时期出现的瓷器主要是青瓷,这种青瓷与后来南方的青瓷并不相同,但却为后来唐宋时期北方的制瓷业奠定了基础答案:B10.下列有关北魏对外贸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洛阳城内有专供外国人居住的“四夷馆”B.与朝鲜、日本联系密切C.与地中海沿岸各国有贸易往来D.与西欧有了直接的贸易往来解析:当时北魏对外贸易十分发达,但与西欧并没有直接的贸易往来答案:D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请回答11~12题11.下图是《鲜卑人乐俑》,主要反映了孝文帝为规范臣民的行为而学习汉族实行的制度,这种制度是( )A.三长制B.汉族的礼乐制C.儒家文化D.汉族的官制解析:这体现了对礼乐方面的学习,主要是学习汉族的礼乐制度答案:B12.魏孝文帝改革中模仿汉族官制,“定考课,明黜陟”,将北魏官制定为( )A.三公B.科举制C.九品D.三公九卿答案:C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少数民族改革的成功典范请回答13~14题1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中最重要的是( )A.缓和了民族矛盾B.发展了经济C.巩固了封建统治D.促进了民族融合解析: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作用是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角度上看的,即促进了民族融合答案:D14.下图书法成就是魏孝文帝改革后大量学习汉族文化而形成的,其特点是刚劲有力、气势雄浑,这种直到今天仍受人们喜爱的字体是……( )A.柳体 B.颜体C.魏碑 D.宋体解析:当时在北魏形成的书法字体符合这一特点的是魏碑答案:C更上一层15.读下图,能获知北魏孝文帝时期( )①手工铸造业发达 ②商品交易活跃 ③城市经济繁荣 ④统治者重视和支持商业发展北魏孝文帝时铸造的铜钱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② D.②④解析:北魏孝文帝铸造铜钱,这本身直接反映出北魏孝文帝时期手工铸造业发达;铜钱的出现,是商业贸易发展的产物,是城市经济繁荣的表现,也说明孝文帝对商业的重视。
答案:A16.读下图,从中可获知的信息有( )汉人胡食画像砖①魏晋时期民族融合加强 ②汉族和少数民族的饮食风俗相近 ③胡汉差异逐渐消失 ④民族矛盾尖锐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解析:艺术作品反映当时的社会现象据图分析④不符合答案:D17.北魏均田制的根本受益者是( )A.农民 B.国家C.鲜卑贵族 D.汉族地主解析:均田制触及了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利益,农民是其直接受益者,根本受益者是国家因为均田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答案:B18.民族融合的含义是( )A.各民族间人民杂居相处B.民族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C.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D.各民族人民通婚解析:民族融合是一种自然融合的历史进步现象答案:B19.阅读下列材料: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恩格斯请回答:(1)与恩格斯的叙述最吻合的中国古代变法应该是什么变法运动?变法的前期和后期有何不同?(2)这次变法运动的实质是什么?对于鲜卑族的发展最主要的影响是什么?答案:(1)北魏孝文帝改革。
前期主要是制度的更新,后期主要是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2)少数民族封建化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12.图1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图2是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图1 图2请观察两者的区别,并分析两者形成这一区别的原因是什么?这反映了什么问题?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统治者对什么文化的重视?解析:主要结合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两者之间形象的区别进行分析参考答案:云冈石窟体现出高大雄健、可畏的气概,具有游牧文化的特点;龙门石窟温和可亲孝文帝改革使石窟艺术表现出更多的中国艺术形式,民族融合的发展佛教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