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冰川地质景观概述(旅游地质学).docx
5页课程: 旅游地质学 班级: 地质三班 学号: 1001111318 姓名: 齐银川 冰川地质景观概述一: 冰川地质景观的基本概述1.定义: 冰川地质景观是指主要由冰川作用塑造的地形地貌,冰川是准塑性体,冰川的运动包含内部的运动和底部的滑动两部分,是进行侵蚀、搬运、堆积并塑造各种冰川地貌的动力但它不是塑造冰川地貌的唯一动力,是与寒冻、雪蚀、雪崩、流水等各种应力共同作用,才形成了冰川地区的地貌景观 在极地或高山雪线以上地区,由于大量降雪,在重力和巨大压力下形成的巨大冰体并构成的特殊地貌景观如粒雪盆、悬冰川、冰斗冰川、山谷冰川、山麓冰川、高原冰川、冰盖、冰瀑布、冰塔林、冰洞、冰蘑菇等 2.成因及形成条件: 冰川地质景观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冰川的成冰作用、冰川的搬运侵蚀作用和冰川的沉积作用 山地冰川地貌的发育程度与气候条件、原始地形和新构造运动有关在海洋性气候条件下,山地新构造强烈,地形陡峻,则冰蚀作用强盛,冰蚀地貌和冰碛地貌较发育,但因冰期后流水作用较强,破坏较严重;在大陆性气候条件下,地形较和缓,则冰蚀地貌和冰碛地貌发育较差,但后期流水侵蚀弱,冰川地貌易于保存。
1) 成冰作用指天然降雪→粒雪→冰川冰的变化过程中的密实化、冰晶生长和重结晶作用是在低温条件下通过雪层自身的压力,排除雪晶和冰晶中的空气,使密度增大而实现的当雪层密度达到临界值时便转变为粒雪,粒雪层密度达830~840千克/立方时,便成为冰川冰2) 冰川搬运侵蚀作用包括冰川刨蚀(磨蚀)和挖掘冰川体一方面有巨大的压力(100米厚的冰体,冰床基岩所受的静压力为90吨/平方),一方面是运动的(运动速度与冰床坡度成正比),故挟带岩石碎块的冰川对冰床和谷壁有很强的侵蚀作用对一个突起的岩丘,其迎冰面以刨蚀(磨蚀)为主,背冰面以挖掘为主,形成羊背石刨蚀作用造成擦痕、刻槽和磨光面等冰蚀地貌形态,同时产生大量碎屑物质,即冰川乳或冰川粉挖掘作用形成冰床阶梯和岩坎,为冰川补充冰碛岩块对于冰川地貌的塑造挖掘作用大于刨蚀作用3) 冰川沉积作用指冰川停滞或后退时冰碛物的堆积过程冰川流属于块体运动,故冰碛物与其它任何外营力搬运的沉积物明显不同,除非经后期冰川或冰水侵蚀,冰碛地貌(如终碛垅、侧碛垅、表碛丘陵、冰碛台地、底碛丘陵和平原、鼓丘等)将会保存较长时期冰川沉积作用的强弱,与冰川类型、运动速度及挟带岩屑的多少直接相关。
海洋性冰川的运动速度快,侵蚀能力强,挟带岩屑多,冰川沉积作用就强,冰碛地貌的规模也大;反之,大陆性冰川的沉积作用较弱,冰碛地貌的规模较小 3.基本分类:(1)冰川地质景观按其冰体形态可分为: ①大陆冰盖面积>50000公里的陆地冰体,如南极冰盖和格陵兰冰盖; ②冰帽数千公里至50000公里的陆地冰体,规模巨大的山麓冰川和平顶冰川都可发育为冰帽 ③山地冰川又分为冰斗冰川、悬冰川、谷冰川、平顶冰川和山麓冰川等冰川消融可形成冰面河流、冰塔林和表碛丘陵等冰川融蚀地貌2) 冰川地质景观按成因分为侵蚀地貌景观和堆积地貌景观两类: ①冰川侵蚀地貌景观一般分布于冰川上游,即雪线以上位置,形态类型有角峰、刃脊、冰斗、冰坎、冰川槽谷及羊背石、冰川刻槽等磨蚀地貌纯粹的冰川冰是缺乏侵蚀力量的,因为它的强度很低但是,冰川冰总是含有数量不等的岩屑,它们是冰川进行磨蚀和压碎作用的工具另外,处于压力融点的冰川冰和冰床之间的应力时有变化,导致融冰水的再冻结和促进拔蚀作用磨蚀和压碎作用形成以粉砂为主的细颗粒物质,拔蚀则产生巨大的岩块和漂砾通过这些作用冰川塑造出小到擦痕、磨光面,大到冰斗、槽谷、岩盆等冰川侵蚀地貌。
②冰川堆积地貌景观一般分布于冰川下游冰川堆积包括冰川冰沉积,冰川冰与冰水共同作用形成的冰川接触沉积,以及冰河、冰湖或冰海形成的冰水沉积这些沉积物在地貌上组成形形色色的终碛垄、侧碛垄、 冰碛丘陵、 槽碛、鼓丘、蛇形丘、冰砾阜、冰水外冲平原和冰水阶地等3)依照在地球上分布的位置分为两种:①山岳冰川,发育在高山上的冰川,呈舌形,在重力作用下运动如中国青藏高原上的冰川,是世界最大的山岳冰川②大陆冰川,是冰川中最大的一种,呈盾形,这种冰川覆盖着庞大的地面,在许多情况下,并且其厚度足以把全部山系--除最高的山峰外--都埋起来面积超过14,000,000平方公里的南极洲,差不多全部都被一个平均接近1,980米厚的冰川覆盖着,其东部冰层厚度可达4267米格陵兰冰盖覆盖的面积超过 1,800,000平方公里,实测最大厚度约3,350米较小的大陆冰盖常被称作冰帽或冰原地球上有两大冰盖,即南极冰盖和格陵兰冰盖,它们占世界冰川总体积的99%,其中南极冰盖占90%格陵兰约有83%的面积为冰川覆盖二.冰川地质景观的分布及特征: 1.分布:(1)地球上的分布: 冰川覆盖了地球陆地面积的11%,极不均衡地分布在世界各大洲中。
其中,96.6%的冰川是大陆冰川,位于南极洲和格陵兰而其他地区冰川只能发育在高山上,所以称为山岳冰川山岳冰川面积居世界前三位的国家依次是加拿大、美国和中国而在中低纬度带(包括赤道带、热带和温带,大体位于北纬60°—南纬60°之间),66%的冰川分布在亚 洲,中国独占30%,是世界上中低纬度带冰川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国家根据《中国冰川目录》最终统计﹐中国共发育有冰川46377条,面积59425平方公里﹐冰储量5590立方公里冰川分现代冰川地貌和古代冰川地貌两种,前者仅限于约占陆地面积10%的现代冰川分布区;后者主要指第四纪古冰川( 覆盖范围占 塑造的地貌)2)中国的分布: 按山系划分,我国冰川主要分布于9个山系:即天山9035条,9225平方公里;昆仑山7697条,12267平方公里;念青唐古拉山7080条,10700平方公里;喜马拉雅山6472条,8418平方公里;喀喇昆仑山3563条,6262平方公里;冈底斯山3554条,1760平方公里;祁连山2815条,1931平方公里;横断山1725条, 1579平方公里;唐古拉山1530条,2213平方公里;此外羌塘高原958条,1802平方公里;帕米尔山地、阿尔泰山、准噶尔西部山地等也有少量分布。
2.具体实例介绍:(海螺沟冰川) (1)基本介绍: 海螺沟是亚洲最东低海拔现代冰川发现地,海拔2850米,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东南部,贡嘎山东坡,是青藏高原东缘的极高山地海螺沟位于贡嘎雪峰脚下,以低海拔现代冰川著称于世海螺沟冰川属典型的海洋性低海拔冰川,冰川长14.7公里,面积16平方公里,最高海拔6750米,最低海拔2850米,落差达3900米晶莹的现代冰川从高峻的山谷铺泻而下,飞起三百万,将寂静的山谷装点成玉洁冰清的琼楼玉宇;巨大的冰洞、险峻的冰桥,使人如入神话中的水晶宫特别是举世无双的大冰瀑布,高达1000多米,宽约1100米,比著名的黄果树瀑布大出十余倍,瑰丽非凡在“U”型峡谷里伸入绿色林海达6公里,形成冰川与森林共生的奇绝景观它是贡嘎山地区五大冰川中规模最大、海拔最低的一条,游客可以轻而易举地登临冰川揽胜冰川上的大冰瀑布高1080米,宽1100米,是我国至今发现的最高最大冰瀑布,是黄果树瀑布的十五倍,气势宏伟壮观海螺沟冰川舌现长6公里,宽0.4-0.7公里,推算最厚100-130米,冰川大约形成于1600年以前在冰川的运动中形成晶莹如翡翠、水晶,观赏价值极高的冰川弧拱、卷曲、单斜、向斜构造成的冰川层纹单条裂缝长达100余米,深5-10米,宽0.5-2米的冰川断裂带,蔚为壮观。
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冰面湖、冰桌、冰桥、冰面河,形成晶莹如翡翠、水晶的冰川弧拱、冰洞、冰阶梯、冰门,冰峰,令游人赞不绝口另外,源于主峰东南侧海拔5600米以上的大雪山脉分水岭,冰川的最低点海拔3000-3700米,可以供登山爱好者攀登其主要特点如下所述:其一,日照金山海螺沟身处山脚,周围有海拔6000米以上的卫士峰45座,峰上千年积雪每当天气晴朗,东方吐白,灿烂的霞光冉冉而起,万道金光从长空中直射卫士峰瞬间,数十座雪峰全披上一层金灿灿的夺目光芒,光芒万丈,瑰丽辉煌,这就是著名的“日照金山”其二,冰川倾泻世界上冰川大都位于海拔较高处,然在海螺沟海拔较低处就能望见冰川从高峻的峡谷铺泻而下特别是举世无双的大冰瀑布,高达1000多米,宽约1100米,比著名的黄果树瀑布大出10余倍,瑰丽非凡,景象万千其三,雪谷温泉身边一片白雪皑皑,露天温泉的池蒸汽滚滚腾空,使原始森林中的绿树与奇花异草朦胧一片,影影绰绰在热乎乎的天然温泉里欣赏雪花漫天飞舞,何等浪漫海螺沟温泉最高的泉眼处水温达90℃多度,然后一个个池降下来,最适宜人浸泡的一片池水从45℃度到35℃度不等2)地貌景观: 冰川侵蚀地貌:海螺沟发育着一整套典型且壮观的冰蚀地貌,如冰蚀谷、悬谷、谷中谷、角峰、刃脊、冰坎、冰斗、粒雪盆(冰窖)、磨光面、刻痕、刻槽等,尤以谷中谷、金字塔形角峰、磨光面的规模宏大。
谷中谷地貌: 新冰期冰川发育在晚贡嘎期冰蚀谷内,晚贡嘎期冰川又发育在早贡嘎期冰蚀谷内,而现代冰川尚卧于新冰期冰蚀谷底,自老而新依次下切,形成套谷地貌金字培形角峰 贡嘎山地区的冰蚀角峰以金字塔形为特色,塔高与塔座之比多为1:2,仅海螺沟分水岭就耸立着高度干为以上的冰蚀金字塔20余座,且多有积雪,在碧蓝色天空与墨绿色林带的环绕之下,不失为高山之胜景谷壁磨光面、刻痕、刻槽: 1号冰川冰舌中段两侧的石英片岩谷壁上的冰川磨光面,高20米(南岸)与50米(北岸),布满不同倾角组合的刻痕,括痕和刻槽,甚至反向(倾向上游)刻痕、刻槽,最大的一道刻槽深1.8米、高3.8米以上冰川堆积地貌: 海螺沟及沟日地区的冰川堆积地貌以晚贡嘎冰期的冰碛堤和全新世冰水沉积地貌保存完整晚贡嘎冰期侧碛堤占据了海螺沟中上游谷地两侧,堤长10公里(左岸)与5公里(右岸),堤高50~150米,有冰碛湖(水海子)与大量巨型漂砾(如大岩窝、大岩筐、包岩筐等)堤面为原始森林所覆盖,是海螺沟的森林游览地全新世冰水台地: 海螺沟口的磨西台地,由厚120米的冰水、冰川洪水与冰川泥石流堆积的砂砾层所构成该台地原系谷地冰水平原(堆积于全新世早期),后随贡嘎山的快速上升(全新世中期),经磨西河与其支流燕子沟从两侧深切而形成,长10公里、宽0.2~1.2公里。
冰缘地貌: 沟内有多年冻土(下限海拔4900米左右)、季节冻土、融冻岩屑坡、融冻泥石流、雪蚀古冰斗、雪蚀洼地以及冰舌上的冰丘石环等3)形成过程:海螺沟地处横断山系的核心地带,境内延绵着众多终年积雪的雪山贡嘎山以雄浑的身躯屹立于香格里拉腹地,海拔7556米,被誉为“山中之王”,为横断山系的主峰海螺沟极高山地的形成,经历了上新世夷平期、早更新世山地湖盆期与中更新世以来的深切河谷期的地貌过程贡嘎山从古夷平面上的蚀余山演变为极高山地的地貌过程中,新构造运动是控制因素,第四纪冰川则起着景观强化作用它是青藏高原隆起环境效应的一个典例,也是新构造运动景观资源效应的一个典例古夷平期:在距今340万年以前的一个较长的时期,处于红土风化壳发育的高温多雨和准平原化的环境,这是中国夷平面形成期,贡嘎山仅是其上比高千余米的蚀余山山地湖盆发育期: 距今340万~130万年,横断运动导致中国夷平面解体,在贡嘎山东麓和以南的区域产生一系列断陷湖盆--昔格达湖,随着山地的隆起,湖盆不断沉降,堆积了厚数百米的地层极高山与深切河谷发育期: 距今130万年至现代,元谋运动结束了区域性昔格达湖的沉积而转入河流作用为主的时期,形成大渡河等深切河谷,同时在高山地带发育了多期冰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