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新闻图片传播中的伦理与法制分析.ppt

92页
  • 卖家[上传人]:枫**
  • 文档编号:592939915
  • 上传时间:2024-09-23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2.70MB
  • / 9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七章依法治图第七章依法治图——新闻图片新闻图片传播中的伦理与法制传播中的伦理与法制今天早上报道的PS假新闻 ¡伦理和道德的关系: 伦理就是人际行为规范是什么,以伦理就是人际行为规范是什么,以及应当如何及应当如何 道德就是如何做的行为规范道德就是如何做的行为规范 二者之间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二者之间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新闻道德:是从事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形成的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       和其他职业道德相比,新闻从业者不能单纯追求专业主义至上 ¡案例:记者抓拍汽车人雨中栽跟头惹争议案例:记者抓拍汽车人雨中栽跟头惹争议¡2005年5月,新华社转发了《东南快报》记者柳涛在福建厦门骑车人突遇马路陷阱栽跟头的新闻照片照片记录了骑车人暴雨中遇到水坑而摔倒的全过程之后《北京青年报》及多家网站转载由于记者已知可能发生危险结果情况下守株待兔拍摄的,所以针对传达信息和社会公德心之间如何平衡展开热烈讨论 ¡思考:思考:¡记者要做出判断:拍摄的目的是什么?该不该拍?如何才能避免造成危害?¡图片编辑考虑:这样的照片该不该发?发表的目的和实际结果是否有冲突?该如何发? ¡新闻道德原则:新闻道德原则:       一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原则;       一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的原则; ¡“5-7”“5-7”空难黑匣子打捞出水空难黑匣子打捞出水  背景:2002年5月7号晚上21点24分,中国北方航空公司的一架客机在大连附近海域失事。

       103名乘客和9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        经过7天7夜的艰苦努力,捞救人员终于找到了失事客机的两个黑匣子中的一个,于是有了如下的图片报道: ¡你认为引发质疑的是什么?你认为记者的摄影是否应受到谴责?如果你在现场,你会选择哪些报道角度和拍摄方法? ¡“5-7”空难失事飞机最大残骸打捞出海  ¡北航失事飞机机长使用过的公文包打捞出水  ¡潜水员下海探寻黑匣子  ¡失事飞机第二个“黑匣子”信标器打捞出水  ¡北航失事飞机驾驶内舱打捞出水  ¡《美国新闻摄影教程》中归纳了几种《美国新闻摄影教程》中归纳了几种可能会引起争议的照片构成因素:可能会引起争议的照片构成因素:照片中的人物悲痛欲绝;照片中的人物悲痛欲绝;出现尸体;出现尸体;照片中有伤痕累累的人体;照片中有伤痕累累的人体;照片是彩色的;照片是彩色的;照片中有种族歧视;照片中有种族歧视;出现裸体;出现裸体;照片中的内容涉及当地事物;照片中的内容涉及当地事物;照片出现在头版;照片出现在头版;照片由报社专职摄影记者拍摄;照片由报社专职摄影记者拍摄;只有照片,未配相应的文字报道只有照片,未配相应的文字报道         姜文的《让子弹飞》最新海报颇为惹眼,“雌”文、“雄”武两大概念更是颇具新意:“雌”款海报上,一个双枪礼帽造型的侠客是剪影,三个大哥神情各异的脸部特写构成画面主体,姜文冷峻,发哥威严,葛优严肃中略带喜感。

      颇有意味的是,三人造型组成的侠客剪影背后,又有一条若隐若现的诱人女性后背线条,营造出既性感又冷酷的神秘意境         不过噱头再足却没有逃过山寨的杯具,《迈克尔·杰克逊:就是这样》的海报早已运用了艳丽剪影 . ¡在《唐伯虎点秋香2》的最终版海报中,“四大才子”和“秋香”张静初纷纷亮出自己的独门武器,黄晓明版“唐伯虎”竟双手交叉,各持三根毛笔的搞怪造型,眉宇间更神似《金刚狼》中的休·杰克曼 ¡刘德华主演电影的海报已经不是第一次被指抄袭,在《墨攻》海报中,刘德华武士造型的海报曾被指责抄袭汤姆·克鲁斯主演的电影《最后的武士》,两人盔甲造型、姿势、眼神以及海报的设计构图都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武林外传》从电视剧内容来讲,是部非常优秀的原创情景喜剧,但角色人数以及结构和美剧《六人行》非常相似,更有意思的是这张推广海报和《六人行》也几乎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连脑袋摆放的方向都是一样的 ¡让子弹飞与致命魔术 ¡让子弹飞与无间道风云 第一节 新闻图片传播伦理问题¡ 一、假照片现象一、假照片现象¡(一)假照片现象综述(一)假照片现象综述¡(二)假新闻照片的原因(二)假新闻照片的原因 ¡1 1、新时期媒介自身的变革给了假照片以可乘、新时期媒介自身的变革给了假照片以可乘之机。

      之机¡2 2、受众阅读接受心理是假新闻照片的广阔市、受众阅读接受心理是假新闻照片的广阔市场¡3 3、一些传统的思维方式是假照片的又一成因一些传统的思维方式是假照片的又一成因¡4 4、摄影技术本身存在着造假的漏洞摄影技术本身存在着造假的漏洞¡5 5、投影师主观意识的参与投影师主观意识的参与¡6 6、新闻道德教育的缺失新闻道德教育的缺失 ¡ (三)案例分析(三)案例分析 ¡2004年世界新闻摄影大赛揭晓 日常生活类三等奖(单幅)作者:Qiu Yan/中国主题:非典时期的婚礼1 1、摆拍造假、摆拍造假 ¡原告代理人,湖北省振兴法律事务所法律工作者詹仲炎在庭上称,邱焰拍摄的《非典时刻,生活依旧》、《非典时期的爱情》、《非典时期的婚礼》同一作品是内容失实的假新闻照片,侵害了原告人的名誉权 ¡原告代理词称,被告武汉晚报头版刊登邱焰的作品《非典时期的爱情》,在荷兰第47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中获得日常生活新闻类三等奖,报纸上称新闻照片是“非典”时期的2003年5月6日,邱焰在汉口南京路一带拍摄的一对穿着婚纱照的新人,戴着防“非典”口罩穿过马路的情景 ¡“这张照片是彻头彻尾由被告邱焰亲自导演、亲自编拍一手策划出笼的。

      2003年5月初,邱焰通过他人介绍来到中山大道的武汉色色婚纱店,要物色一对男女模特拍摄‘非典’时期爱情故事的照片,邱当时从店内四名模特周若琪、汪帆、廖全薇、陈英中选上原告和另一女模特廖全薇参加拍摄,原告当时表示愿意以模特身份拍摄来提高自己在武汉事业发展的知名度,5月5日(被告称为6日)这天下午,在色色婚纱店为原告提供化妆和服装,邱为体现拍摄的真实性和时代性,安排给两位模特两个口罩,并邀请婚纱店的摄影师、平面设计师一行共四五人,从婚纱店口一直绕道江汉路步行街,邱一路用数码相机拍摄了数十张照片,2003年5月7日,在晚报上登出的照片,除了过路的老人外,其他都是婚纱店员工  ¡在四川省凉山的美姑县,由于洪水冲断了学生每天过往的小桥,一位中年乡村教师趴在河中,用自己的脊背当做桥梁给学生踩,把孩子们一个一个送到对岸这样的场景,被在此地采风的网友“黄藤酒”拍了下来,并传到网上,因为照片上的画面近乎完美,引起网友一片质疑, 后被证实是摆拍  2、技术修改:此造假手段过去以暗房技巧为主,目前以电脑特技为最 ¡2004年,美联社夸大西安暴雨的新闻造假图片年,美联社夸大西安暴雨的新闻造假图片  ¡新华社有关西安暴雨的图片新华社有关西安暴雨的图片  ¡首届华赛获奖图片《广场鸽接种禽流感疫苗》因被质疑存在造假痕迹近日在网络被炒得纷纷扬扬 ,图片作者张亮对此说法嗤之以鼻。

        ¡在第二届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经济与科技类金奖获奖作品《中国农村城市化改革第一爆》,被网友质疑为软件合成图片  3、假新闻的假配图 ¡2005年,有一则知名的假新闻《3000年前的木乃伊怀孕》国内一些小报不仅转发了来自美国《世界新闻周刊》这条奇闻,还配发了这具木乃伊的照片,照片上木乃伊裸露的腹部高高隆起后此则新闻被证实为假新闻  ¡这是2005年一张著名的照片照片反映的是黑龙江沙兰水灾,大水过后教室墙上,留下四个黑手印,报道称这是遇难小学生在墙上留下的最后手印这张照片给读者和网民造成了极大的视觉和心灵冲击但很快,该照片受到了其他媒体和大量网友的关注和质疑,有人高喊出“手印”打假的声音一场有关该照片真实性和记者操作是否恰当的争论也随之掀起  4、假事实配发的真图¡有的照片绝对是真实的,但被一些人别有用心或无意地用作证明完全相反或时间差距很大的新闻事实如新闻摄影史上流传了数十年的《胜利之吻》20世纪末被证明造假,一条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其说明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吻”,但据照片主人公披露,拍摄时间在1945年5月,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日本投降日还有3个月(当然这幅照片还有摆拍之嫌)。

        ¡加拿大《卡尔加里先驱报》误把钱塘江潮当作海啸照片刊登在头版2004年12月30日,加拿大西南部城市卡尔加里市颇有影响力的《卡尔加里先驱报》在其头版刊发了一张触目惊心的“独家海啸照片”,照片中数米高的浪潮正向人们席卷而来该照片引起巨大轰动但令人惊讶的是,事后证明该照片并非是在12.26“世纪海啸”中拍摄,而是2年前于中国杭州拍摄到的“钱塘江潮”!  ¡《挟尸要价》¡船头着白色衬衫者陈某与老师、学生牵着尸体谈价事实是:在打捞中,两条船共同作业,捞到后要迅速地用绳子拴着手或脚,避免再次滑落水中,船太小,在深水处不容易把尸体捞上来,要牵引到岸边再捞起着白色衬衫者手牵尸体挥舞手臂是指挥岸上的人们配合将尸体打捞上岸但误读的结果使“牵尸靠岸”在《华商报》和《新京报》的报道中变成了“牵尸谈价”  ¡青藏铁路上的火车和野生动物通道上的藏羚羊在同一个时候出现在作者的镜头之中,多么精准 的一个决定性瞬间啊!所以之后照片入选CCTV影响2006年度十大图片,作者也获得无数殊荣…… 但前日,我突然发现,在图片的最下方,有一道十分明显的线……”12日,一个名为《刘为强获 奖藏羚羊照片疑似造假》的帖子出现在了网上。

        ¡二、暴力图片的传播二、暴力图片的传播¡三、先拍照还是先救人三、先拍照还是先救人¡①①摄影师拍摄图片的基本目的与价值取向摄影师拍摄图片的基本目的与价值取向是什么¡②②拍摄时对方受害的急迫性与施救的可能拍摄时对方受害的急迫性与施救的可能性指数¡③③拍摄主题与事件的重要程度拍摄主题与事件的重要程度 ¡摄影师:Lissette Lemus,萨尔瓦多作品注释:萨尔瓦多帮派暴力斗争中的遇害者,2008年10月15日 ¡2004年10月20日医生正在手术室里准备为何爱华接驳断手当天晚上在天河区棠下达善大街,何女士抵抗3名歹徒抢劫,左手被长刀当场砍落在地事发后,警方抓获3名参与抢劫的广西少年,其中一人未成年  2007年9月24日凌晨4时许,一男子在白云区太和镇盗割万伏高压电缆时,遭电击身亡,死时右手还握着一把长约半米的剪刀  ¡2008年4月1日18岁的湖北女孩躺在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她的脸被缝37针3月29日凌晨,一工厂门口发生血案,一伙不明身份的男子,手持砍刀和钢管,突袭数名晚归员工,致一名女工受重伤   ¡《新快报》记者王小明接到一个暴力殴打自己70多岁老母亲的投诉,拍回来的画面是老婆婆一双苍老的手捧着,一本记录着刻骨铭心日子的日历本,日历本上是一缕被儿子从头上撕扯下来的斑白头发,画面用特写来反映这一细节。

      触目惊心 画面上没有老人的泪水 ,被砸烂的家具但是对于新闻事件的本身而言,所有的新闻要素都被这一特写镜头表现的淋漓尽致!  ¡《新快报》摄影记者黄巍俊,是一名专门从事公安政法新闻的摄影记者,在2005年警方的一次打击制造贩卖假证件的清查中,警方顺着贩卖假证件的线索,一举打掉制造贩卖假文凭的窝点,在对制造贩卖假文凭的犯罪嫌疑人进行抓捕的时候,意外发生了,犯罪嫌疑人幼小的孩子,在看到双手被反铐着的父亲,双手搂着父亲的脖子放声大哭,面对良心的拷问,面前的父亲到底是一个好父亲还是一个怀父亲,执法中是否可以避免这样的场面,更具有人文关怀的去执法呢,一张照片包涵了太多画面以外的深刻内涵这幅新闻作品获得十六届中国新闻摄影奖三等奖 ¡《新快报》为例,早在2004年就制定了“新快报图片使用与编辑指引”其中“涉及到人文关怀的”有如下几点规定:        需要作马赛克处理的几种常见类型:1 1,对新闻照片中涉及的未成年儿童的脸部对新闻照片中涉及的未成年儿童的脸部2 2,保护被采访者的个人隐私保护被采访者的个人隐私3 3,暴力血腥场面的暴露部分;,暴力血腥场面的暴露部分;4 4,人体生殖器官的裸露部分人体生殖器官的裸露部分。

      5 5警察(便衣警察、缉毒警察、刑侦警察)警察(便衣警察、缉毒警察、刑侦警察)6 6,艾滋病、麻风病患者脸部艾滋病、麻风病患者脸部 7 7 突发事件中血腥、暴力图片的处理,应考虑一些暴突发事件中血腥、暴力图片的处理,应考虑一些暴力血腥场面的图片对特殊读者群引起的不良反应力血腥场面的图片对特殊读者群引起的不良反应(如儿童、妇女、老人),如果使用须将血腥暴力(如儿童、妇女、老人),如果使用须将血腥暴力的图片尽量转发报纸内页或制作成黑白图片,以弱的图片尽量转发报纸内页或制作成黑白图片,以弱化读者的感官刺激化读者的感官刺激 ¡思考:思考:¡摄影记者在采访途中遇到突发车祸,当时车里尚有一名伤者需要救治但是记者在现场并没有发现这名伤者,他拍摄了现场,并发表了关于车祸的图片后来,伤者因抢救不及时死亡这名摄影记者是否该为这名伤者的死受到谴责? ¡ 四、帕帕拉奇现象四、帕帕拉奇现象¡帕帕拉奇通常用来指那些以拍摄明星隐私帕帕拉奇通常用来指那些以拍摄明星隐私照片为职业的黄色小报记者,因此有一个照片为职业的黄色小报记者,因此有一个很不好听的名字很不好听的名字————狗仔队,这一名称来狗仔队,这一名称来自于一名以此为业的摄影记者。

      自于一名以此为业的摄影记者 第二节新闻图片传播中的法制问题第二节新闻图片传播中的法制问题¡一、新闻图片传播中的肖像权、名誉权问题一、新闻图片传播中的肖像权、名誉权问题¡(1)(1)谨慎对待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的图片传谨慎对待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的图片传播¡(2)(2)实施图片传播行为前征得被拍摄者的同意实施图片传播行为前征得被拍摄者的同意¡(3)(3)新闻报道要保持严谨的工作作风新闻报道要保持严谨的工作作风 ¡肖像权的主要内容包括再现权和使用肖像权的主要内容包括再现权和使用权¡再现权再现权指肖像主体借助照片、录像、画像、雕塑等一切可感知的物体再现自己形象的权利 ¡使用权使用权:指肖像主体享用自己肖像并获得精神、物质利益的权利 ¡新闻传播中会侵犯公民肖像权的情形:新闻传播中会侵犯公民肖像权的情形:一是未经被摄者同意,拍摄期形象二是未经许可使用他人肖像三是侵犯未成年人肖像权四是歪曲和丑化肖像权人的形象 ¡名誉权:         新闻摄影侵害民事主体名誉权的三种方式主要有诽谤、侮辱和宣扬他人隐私 ¡造成侵害名誉权的原因:造成侵害名誉权的原因:一是未经深入采访,不掌握事实,而凭主观想象随意拍摄,从而对事实认定有误;二是记者不经采访,而任意编造文字说明,尤其是使用批评性文字或贬义词;三是编辑在采用图片时,随意为图片编造说明或图片中的形象、事实随意加以注解;四是在配发插图时不慎重,任意配发照片; 五是在批评性新闻摄影图片画面中包括了与事实无关者,从而侵害其名誉权;六是以图片或文字丑化新闻人物,从而损害其名誉权;七是未经他人同意而在拍摄图片或撰写的文字说明中公布他人隐私;八是侵害一些特殊身份人的名誉权 ¡慎用空头照片:   ”空头照片“是美国学者菲利普-帕特森和李-威尔金斯在《媒介伦理学—问题与案例》中引用的一个概念,即在新闻摄影工作中,用库存的 照片或存档的胶片给新闻报道做图解,这种使用不顾原始照片的背景,有时未征得其对象的同意。

      ¡二、新闻图片传播中的偷拍与隐私权问题二、新闻图片传播中的偷拍与隐私权问题¡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生活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受他人的侵扰、知生活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受他人的侵扰、知悉、使用、披露和公开的权利悉、使用、披露和公开的权利¡包括:包括: 个人生活安宁权;个人生活安宁权; 个人生活信息保密权;个人生活信息保密权; 个人通信秘密权;个人通信秘密权; 个人隐私使用权;个人隐私使用权; ¡新闻摄影侵害隐私权的情况有以下几种:一是干涉、影响私人活动;(跟踪、住宅)二是越界;(不允许采访的公共场所、私人场所)三是擅自使用属于个人隐私的图片或在图片说明中公布他人隐私; ¡案例: 广东广东"人造美女人造美女"打赢新闻侵权官司打赢新闻侵权官司 报纸失报纸失实败诉实败诉 ¡2003年1 2月18日,广东某报以整版方式,刊登了一篇人物专访该报道称,吴晶(刘某的化名)从2000年起的3年时间里已连续整容12次,包括:眼睛做过双眼皮,眼袋也做过;抽过三次脂,隆过鼻子;修过脸型,做过两次下巴,做过酒窝,还隆过胸……12次整容费用总计10多万元,其中抽脂和隆胸的费用最多,吴晶认为这些钱花得很值。

      该报还称吴晶从小的时候开始就特别爱美,在3岁的时候就立志成为世界上最美的女人……吴晶特别喜欢扮靓,特别喜欢照镜子,一天最少照100次镜子,如一天不让她照镜子她会很难受并配以“整容前”和”整容后”的照片  ¡据刘某称,所谓“整容前”的相片,不是她提供给记者的,是记者盗取,此照片原是放在自己桌子上的一张合照刘某认为,记者汪某私自盗用自己整容之前的照片用于刊登,并违背其承诺,不当使用整容之后的数码照片而没有打上任何马赛克标志,侵犯了自己的肖像权 ¡法院认为,从本案案情分析,报道公开了刘某曾整容及极端爱美等个人信息和私人活动,造成了刘某的隐私被泄露刘某的照片并未按照本人要求进行过任何技术处理,具有明显的可识别性,致使认识刘某的人可以比较容易辨别出诉争报道的女主角就是刘某,客观上造成了刘某隐私被泄露的损害后果,对此记者是有明显过错的该报对该报道未经核实即刊发,故认定诉争报道构成对刘某隐私权的侵害 ¡两点共识:一是在公共产所之公众视野范围内拍摄、采访不侵犯个人隐私;二是公众人物的隐私权范围要小于普通人 ¡三、新闻图片传播中的著作权问题三、新闻图片传播中的著作权问题思考:职务作品的著作权该归谁?思考:职务作品的著作权该归谁? 思考:职务作品的著作权该归谁?思考:职务作品的著作权该归谁?署名权属于记者,其他权利属于报社。

      署名权属于记者,其他权利属于报社 ¡四、部分国家关于图片报道的相关准四、部分国家关于图片报道的相关准则、法律条文则、法律条文 ¡新媒体时代的摄影记者新媒体时代的摄影记者 ¡一、摄影领域里的两次一、摄影领域里的两次“地震地震”::         第一次是20世纪90年代,杂志不惜成本派记者周游世界拍摄专题,并提供大篇幅予以发表的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标志性事件就是考新闻摄影起家的美国老牌杂志《生活》的没落        电视娱乐性的冲击,使得人们发出新闻摄影濒临死亡的呼声目前明星、名人的照片在全世界大卖,而深度挖掘社会现实的严肃新闻摄影则严重萎缩 ¡第二次地震是数字技术广泛应用而带来的冲击       进入21世纪数字影像取代了银盐影像数字技术使得成本降低、效率提高,同时也带来一系列问题 ¡问题一:         数码相机的便捷性降低了对照片质量的要求,制造出大量角度雷同、视觉乏味、内容重复、意义牵强附会的图片 ¡问题二:       数字技术降低了拍摄的门槛,大量非职业摄影师涌入,使得新闻摄影的专业性收到挑战       后摄影时代中,大量新闻记者篡改新闻照片,使得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受到致命的冲击。

      ¡二、新媒体时代摄影记者工作的变化1、突发新闻 “现场直播”        2005年7月9日,这一天被业内专家称为改变新闻摄影历史的日子,因为当天世界大报《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头版都使用了拍摄的照片这是照片首次出现在传统媒体的头版 ¡大量市民记者的出现使得突发报道越来越直播化,但是照片不够清晰,也影响了表现力¡国内,《京华时报》头版曾刊登市民拍摄的地铁火灾;《竞报》有专门刊登市民拍摄照片的栏目《拍客》 2、深度报道转向网络       传统媒体无法为深度报道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进而转向网络      《华盛顿邮报》网络版专门设置了一个“影像工作坊”的频道,提供空间展示摄影记者的深度报道 ¡目前有专门发布纪实摄影专题的网站“数字媒体”(pixelpress)照片背后有摄影师的感受、被摄对象的感受、故事背景等,而传统媒体无法展示这些内容¡数字媒体发布的法国摄影师格勒斯关于波黑的报道中,有图片部分,摄影师自述部分,学者、社会学家、艺术家、人类学者的评论部分,每部分都包含各种链接,点击之后都可以看到相关背景资料 ¡3、影像由静而动¡第一,拍摄动态影像,从中截取静态画面,动态视频放到报纸的网络版上。

      ¡第二,图片和声音结合起来由静而动¡第三,图片、声音和文字说明,扩大信息量 ¡三、新媒体时代的图片编辑¡1、数字时代图片编辑工作状况的变化¡从以前的收取信件、选稿到今天的“把关人”,不少媒体建立了从图片编辑助理到图片编辑,再到图片总监一整套完整的体制¡由被动到主动,主动选择信息丰富的图片,越来越重视图片 ¡2、数字时代图片编辑面临的压力与挑战、数字时代图片编辑面临的压力与挑战   海量的图片信息;   图片出口的多样化;(当日版面、专题图片、图片库、网络的需要)   管理难度提高;(图片编辑和摄影记者缺乏有效沟通、矛盾重重) ¡案例:《京华时报》记者在拍摄机场高速路拥堵之后,将照片传至报社图片库,后来他发现图片编辑选择了一张最糟糕的图片而图片编辑解释说,他认为新机场开放是故事价值所在摄影记者在报社论坛里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事后,图片编辑被调离岗位 ¡来自读者的压力;(读者的批评)¡图片传播的低俗化; ¡3、数字时代媒体对图片编辑专业素质要求的、数字时代媒体对图片编辑专业素质要求的趋势趋势¡有一定的读图能力—主体的提炼、顺序的编排、文字说明的撰写等—职业化到专业化 ¡一是从对网络的依赖到对网络的应用:网上资源和人际资源相结合,充分利用这些图片¡二是从单打独斗到团队合作:文字记者—摄影记者—美术编辑—版面编辑¡三是从狭义的图片编辑到广义的图像编辑:图片信息—图表、地图、漫画、插图摄影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