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13政治红宝书9.doc

10页
  • 卖家[上传人]:宝路
  • 文档编号:7810166
  • 上传时间:2017-09-2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7.02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五章 社会主义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的探索成果一、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在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始的时候,毛泽东又率领全党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多种因素,中国共产党选择了苏联模式,采取了计划经济体制这种模式在当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对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奠定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任何一种模式都不可能是至善至美的苏联模式也是如此1953 年 3 月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国内和党内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长期实行的高度集中统一的领导管理体制遇到了严重的挑战,社会主义建设中比例失调的问题突现出来毛泽东及时觉察了苏联模式的某些弊端,1955 年底,他在党内首先提出了如何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1956 年 2 月,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在大会最后一天作了关于斯大林问题的秘密报告。

      如何对待斯大林,如何对待苏联经验,更加尖锐地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在讨论回应赫鲁晓夫报告的、以《人民日报》编辑部名义发表的重要文章《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和《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时,毛泽东发表了多次讲话,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他阐述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共同道路和民族特点的关系问题,指出中国共产党反对全盘否定斯大林,否定十月革命的基本原则;同时要以苏联经验为借鉴,走自己的路强调在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的同时,必须要注意本国的具体情况,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各自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他说,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在吃了大亏之后才成功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还要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从 1956 年起,毛泽东领导全党开始了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难曲折的历程1956 年4 月,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提出要“把国内外,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阐述了如何正确处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在经济、政治、外交和社会生活等十个方面关系的问题。

      《论十大关系》成为全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先声1956 年 9月,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在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总结了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验,坚持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着重提出了执政党建设的问题,强调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1957 年 2 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和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的学说;并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提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所有这些,都是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期取得的积极成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许多新内容但是,1957 年以后,党和毛泽东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两个发展趋向一个是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发展趋向,这就是在探索中形成的一系列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积累的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实践经验这些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不仅在当时指引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且对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另一个是错误的发展趋向,这就是在探索过程中形成的一些错误的理论观点、政策思想和实践经验例如,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经济建设中急于求成、违背经济规律的做法以及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等这些错误的东西,由于它们违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脱离了中国的实际,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因此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这两种发展趋向,又往往交替出现在全党的探索过程中,甚至出现在毛泽东个人的思想认识变化中,也不同程度地出现在党的其他领导人的思想中1957 年下半年以后,毛泽东和中央其他领导人在纠正已经察觉的“左”的错误过程中,还是提出了不少正确的思想观点例如,毛泽东提出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不能剥夺农民,不能超越阶段,反对平均主义,强调要发展商品生产,遵守价值规律和做好综合平衡,主张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以及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等观点;刘少奇提出许多生产资料可以作为商品进行流通和社会主义社会要有两种劳动制度和两种教育制度的观点;周恩来提出我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科学技术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性作用,以及专政要继续、民主要扩大,反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中严重存在的官僚主义的观点;陈云提出的社会主义经济“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计划指标必须切合实际,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必须兼顾,制定计划必须做好物资、财政、信贷平衡等观点;邓小平提出关于整顿工业企业,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以及加强执政党建设,执政党要接受党内外监督等观点;朱德提出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的观点;邓子恢提出农业中要实行生产责任制的观点,等等。

      2.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工作这里主要是指中共八大关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中国国内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任务的分析中共八大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指出: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已经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并且基本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就使我国出现了一种全新的社会面貌在旧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即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由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胜利而解决了在解决了这种矛盾以后,我国除了对外还有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外,在国内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这是社会主义革命所要解决的矛盾我们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就是要变革资产阶级所有制,变革产生资本主义的根源的小私有制现在这种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就表明,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上结束,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由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基本上已经扫除了我国人民还必须为解放台湾而斗争,还必须为彻底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最后消灭剥削制度而斗争,还必须为继续肃清反革命残余势力而斗争。

      但是,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建设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也就是说,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虽然还有阶级斗争,还要加强人民民主专政,但其根本任务已经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中共八大对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状况和社会状况的分析是符合当时实际的,对当时和今后一个时期国情的判断、对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任务的分析基本是正确的这是中共八大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做出的最重要的理论贡献3.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这一重要思想和基本方针,是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提出的他在这篇重要讲话一开始就说: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毛泽东接着分析了什么是国内外的积极因素。

      他说,在国内,工人和农民是基本力量,中间势力是可以争取的力量反动势力虽是一种消极因素,但是我们仍然要作好工作,尽量争取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在国际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要团结,不中立的可以争取为中立,反动的也可以分化和利用总之,我们要调动一切直接的和间接的力量,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在这篇讲话的最后,毛泽东又一次强调:这十种关系,都是矛盾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我们的任务,是要正确处理这些矛盾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并反复阐述的一个重要思想、一个基本方针,也是整个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始终遵循的一个重要思想、一个基本方针二、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发展动力1957 年 2 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学说和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学说关于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不存在矛盾,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直接明了地回答后人还往往把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视为资本主义社会及其以前各种社会形态所具有的基本矛盾。

      列宁曾经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对抗将会消失,矛盾仍将存在但是,列宁由于经历的社会主义实践时间太短,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没有来得及展开论述,没有能够进一步阐述这些矛盾将是什么样的矛盾,矛盾的性质和表现形式又是怎样,以及怎样解决这些矛盾等一系列问题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中,在 1936 年苏联宣布建成社会主义以后,否认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矛盾,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完全和谐的统一体,政治上、道义上的一致才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直到 1952 年斯大林才勉强承认,如果搞得不好,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也会发生冲突毛泽东在考察苏联的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这一命题出发,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形成了完整的、科学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发展动力学说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的运动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第三,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其他社会形态的基本矛盾,在矛盾的性质、矛盾运动的特点、解决矛盾的途径、方式等方面有着本质的不同例如,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表现为剧烈的阶级斗争,那种矛盾不可能由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而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够加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则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矛盾双方是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矛盾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也是既相适应又相矛盾这些不相适应而相矛盾的方面,不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完善,不断得到解决这正是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之所在,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发展它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存在状态、性质、解决途径等的深刻论述,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客观存在的基本矛盾;引导人们在实践中努力探寻正确、有效的方式方法去处理和解决这些矛盾;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