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自然迟子建的终极乡土.docx
13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回归自然迟子建的终极乡土 虽然已有数部长篇,但总体而言,迟子建的文学成就还是以中短篇为代表,这些小说堪称当代文学的传世经典而在迟子建的中短篇小说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块是乡土叙事,它占据了迟子建最大篇幅的叙事激情之所以如此,根本理由在于迟子建的美学梦想离不开乡土的客观存在1990年头,迟子建经过一段混乱变换的转型期,走上平实而又绚烂的写作路向,找到了自己独特的意蕴表达,使每一篇小说都焕发着迷人的成熟风韵从《亲亲土豆》开头,迟子建不再直接依靠自身生活阅历或尖锐别致的意蕴表达,技巧不再生硬外露,叙事简朴自然如天籁,感人至深亦如天籁,如有神助般获得了文学感动心灵的巨大能量外观看来,她写的都是平凡的小人小事,然而细细品评,它们又绝非庸常的生活故事她的小说没有城市混沌的烟云,狭窄肮脏的街道,人与人之间的争吵、背信弃义或相互隔绝她的人物生活在充实执着的内心世界、美观亲和的大自然和没有经过异化的“自由劳作”之中,他们不为金钱、权力、事业这些世俗生活中诱惑并桎梏人的种种“人生追求”奔波劳碌、明争暗斗他们超脱这一切为人所累的外物,心中护持着对人间生活无可置疑的生命之爱。
这爱是夫妻之爱、家人之爱、乡邻之爱、大自然之爱、创造之爱、劳动之爱……这爱是单纯的、永恒的、执着的,是生命不成割舍的最贵重最本原的激情与活力这爱足以超越人生的苦难和哀伤,让人活得安详平和、健康豁达、典雅尊严,它是保存在人类空想之中、支持人类绵延至今的终极宗教情怀与如此平凡又超凡、焕发生命光辉的健康人性相伴的,是活力勃发、与人亲和、焕发神性光辉的大自然(包括和谐的人化自然)人与自然相得益彰,构成一幅生生不息的和谐生态图景――这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传统,也是人类体验种种自我制造的灾难,在反思后选择的回归之路,是人类永不衰竭的乌托邦理想 迟子建的这一转向不仅涉及文学想象、叙事技巧、美学风格等层面,更是一种世界观确实立从1985年《沉睡的大固其固》对现代性的敬仰和对乡土的批判,到近期小说回归大地融入自然,迟子建从女性、童年个人感受的直接抒发,到淡远诗意的用心营造,笔调越来越冷静婉丽,和善明媚,现实与梦想在人类永恒的温情中和解了回归生态和谐的梦想终究成长为参天大树,呼风唤雨建构起一个完整的灵性世界,一个超越实体的终极乡土,这是成熟的迟子建付出给当代文学的最有价值的思想艺术资源假设说,在故事性较强的《日落碗窑》等篇中这种精神回归还不明显,那么,在《芳草在沼泽中》、《微风入林》等主体象征对比明显的小说中这种回归自然的理念表达就显豁多了。
在《芳草在沼泽中》,她明确宣告了自己的美学信念:“我不能玷污刚刚树立在心中的有关芳草的神话,由于我看到的现实是流着肮脏恶心的脓血的,所以我宁愿相信神话在我看来,神话也是一种梦想和信仰①面对人类文明偏颇所招致的现代社会重重危机,迟子建以女性的柔情呼叫心灵的察觉,良知的复苏,以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中和之美呵护人类结果的精神家园,其抗争流俗、批判文明的胆识超越时代,这份旷世情怀必将化为涓涓细流,汇入人类生命的绵延 一 灵性生命 迟子建的终极乡土、精神家园是如何建构的?其实迟子建自己早已回复过,那就是一种人、情、景相融为一体的伤怀之美 迟子建爱好有天性有神性光辉的人,他们忠实于自己的内心生活,漠视世俗功名利禄、物质享乐,沉醉于对人、对大自然、对生活单纯真挚的爱恋,心存感恩地体验人生的幸福他们的心灵世界因而超越爱恨情仇的常态情感,而升华为自然生命意识乃至宇宙本体意识可以说,他们以最本真的存在方式实现了人作为“灵性生命”的存在健全的人性在具备感性、理性之外,还应具有灵性人以感性感觉,理性理解,灵性领悟灵”的本义来自弥漫浓郁自然生命意识的巫史文化:“灵,巫以玉事神许慎《说文解字》)灵性不同于感性,它不沉溺于物质而是追问着形而上的意义;它超越道德理性与科学理性,不执着于现实世界的“此岸”而敬仰“对岸”,追寻自由圆满的梦想境界。
灵性”是人类心灵与外物交感兴会而诞生的灵魂超越性,是人性中的神性,是心灵深处升腾起来的向真、向善、向美的精神才能,是感受宇宙中真善美的精神来源灵性能凭借想象上天入地,景仰神圣,俯瞰大地,领悟万物在宇宙中的本真意义,体会属于宇宙的、超越一切的气力,建立心灵与整个宇宙的关系典雅的灵性能导引和提升感性与理性,激发聪慧灵感,使生命弥漫丰富的意义 作为“灵性生命”,意味着在这个世界,每个人不仅是有生命的个体存在,还是作为整体的存在,在宇宙中的存在,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于生生不息的生态体系之中全体传统文化都着力使人熟悉“灵性生命”,由于它是存在的核心中国文化没有上帝,它不追问存在何以存在,也不以人生即苦的偏激观念拒斥尘世生活,它流连人生,以人间情义为本体实存,是提防中庸和谐、天人合一的乐感文化在儒家道德修身、人际和谐的主体文化中,融合着虚己无为、顺任自然、返归本真的道家文化,中国传统诗学历来赞美童心、性灵、性情等绝假纯真、淡泊自然的人生态度和美学风格因此,中国文化的“灵性生命”是实用理性与巫术情感的交融,人的存在既世俗又神圣,既平凡又崇高,既文化又自然,既现实又超越然而由于西方传统文化的崩溃(上帝之死),“灵性生命”这一存在的核心已经遭毁,其影响伴随现代化进程扩展到整个世界,动摇了其他传统文化的根基,包括中国历史悠久的巫史传统。
四处分散的西方现代文化在高扬人作为个体存在之另一面事实的同时,也把为传统所洞识的“灵性生命”――存在之本然的另一面抛弃了假设从现行制度追溯到文化思维,来考究动摇今日社会根基的生态危机、道德危机、精神病状的根本理由,那么人类“灵性生命”的流失无疑是其中一个不成忽略的因素 迟子建的文学想象复活了传统文化深刻体认的“灵性生命”,把天真、质朴、良善、自尊等人类社会早期曾经尊崇的价值还给人性,让扩展的人际之爱、天地之爱、人间快乐掩盖平凡人生,人物因而焕发神性光辉喜欢土豆的礼镇人和他们简朴感人的爱情(《亲亲土豆》),为亡妻痴迷于草编、勇于打抱不平的傻子陈生(《青草如歌的正午》),异想天开追赶理想的爷孙(《日落碗窑》),热爱希奇玩意的胡达老人、与爷爷心灵相通的男孩鱼纹(《挚友们来看雪吧》),遵从父母遗训不违农时潜心劳作的弱智兄妹、迷醉于都柿来抑制悲凉的苍苍婆(《采浆果的人》),由于良善而一生倒霉、经常醉得找不到家门的酒鬼(《酒鬼的鱼鹰》),悄悄送情人上路的痴心男人(《一匹马两个人》),喜欢大自然的声音、死后还回家演奏音乐的灵魂(《格里格海的细雨黄昏》)……他们的生活并非没有烦扰、痛楚和灾难,他们不得不承受命运的打击,忍受人生的种种缺憾,还往往面对死亡,但坚韧的人间情爱总能护持他们渡过“逝者如斯”的生之苦,让他们感受淡淡哀伤中悄悄流淌的幸福。
迟子建温情脉脉地描写被辛酸浸淫着的幸福,它们确实宛如洒满晨露的蓓蕾一样让人心动在《日落碗窑》中这种缺憾之美得到过于集中的表现:老鳏夫关全和幸运地娶了温柔贤惠、美观跛脚的吴云华,他热爱合作妻子跛脚的步伐,两个人手拉手一跛一跛节奏和谐地走着,仿佛一股海浪在暗夜中层层叠叠地涌动;关老爷子和木匠王嘘嘘合作,终究烧出一只秀美宛如夕阳的完备的碗;愚钝的王张罗和因痴呆而连续流产的妻子刘玉香在大家的扶助下保住了儿子;被关小明误伤的爱犬冰溜儿也逐渐恢复了活力和威望在她的笔下,即使死亡也被淡化为生命的自然延续而得到美的升华李爱杰用一堆土豆笼罩丈夫的棺材,使他的坟豁然充实充盈起来(《亲亲土豆》);继父无法排遣伤害宝坠的罪厌恶,郁郁寡欢抱憾去世,宝坠却在牛的世界里活得晶莹剔透,并最终得到了异父妹妹的爱(《雾月牛栏》);老头和老太婆相伴一生,相继追随而去,留下一片丰收的麦田(《一匹马两个人》)即使再次重温流失亲人的锥心之痛,迟子建也从长歌当哭的悲恸转向明月清风,把哀恸化做清流上的河灯、精灵般的蝴蝶,放飞到遥远的银河之中(《世界上全体的夜晚》) 在商品经济时代精于算计的聪明人眼中,迟子建的人物无异于“痴人”、“愚人”、“智障”,他们的所作所为毫无经济效益,还经常煞有介事地与土豆、蝴蝶、树叶、云彩、蚂蚁对话。
然而这些弥漫爱心的傻子在迟子建的想象世界里活得那么健康美观,比蝇营狗苟于贪婪算计的精明人更充实,更典雅,更富有人性尊严迟子建曾在散文《周庄遇痴》中阐明她一贯珍爱的“痴”的价值,在她看来,“痴”是一种可以使心灵自由遨游的生存状态,它像一座永远开着窗口的房屋,可以迎接八面来风这种对人生的超越性悟识,已然接通了中国文化的悠久传统老庄都曾以无知无欲的婴孩设譬解道所谓“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②所谓“能儿子乎?……行不知所之,居不知所为,与物委蛇,而同其波:是卫生之经已反之,“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③至于庄子等人外其形骸,临尸而歌的惊世骇俗之举,更是彷徨乎尘垢之外,消遥乎无为之业,游乎天地之一气的大自由迟子建的“痴人”,极端如陈生(《青草如歌的正午》)、宝坠(《雾月牛栏》)、疯人院的疯子们(《疯人院的小磨盘》)、大鲁二鲁(《采浆果的人》),其他人物之所以可亲心爱也都由于某种愚顽的痴情但他们并非庄子梦想中那种登天游雾、挠挑无极、相忘以生、无所终穷的“真人”,他们是具备自然状态下美好的心灵生活、流连人间情怀、灵性飞扬的人,他们本能地参悟天地人间化育生命的大爱,超越物质主义的世俗欲望,让心灵沐浴情感的洗礼,以一颗爱世界的童心兴致勃勃地营造人间天堂。
这种心灵超越并非超然物外,遗世独立,而是以内心充满的爱浸润外在世界,从而化解、升华人世间全体务必体验的痛楚痛楚被生命的无限活力逼迫在距离之外,人类从而可以拥有一种看世界的守望者的眼光 二 伤怀之美 被神性光芒掩盖的人当然诗意地栖居在世界之中当代文坛没有谁像迟子建那样激情洋溢、才情挥洒地描写大自然人类文明进程生产了层层叠叠奢靡冗余的消费品,包裹着人类越来越娇嫩的肉体生存和繁杂生活方式作为人类存在根基的大自然被高楼大厦、钢筋水泥笼罩、遮盖、疏离、破坏迟子建对所谓文明的进展心怀机警,在她看来,亲近自然的简朴生活才是真正的文明20岁以前迟子建一向没有离开大兴安岭,性爱山水、情笃鱼鸟的她熟谙故土四时循环中全体神秘微妙的风景变迁,大自然在她眼中是这世界上真正不朽的、和人一样呼吸的事物,所以她满怀敬畏与喜欢的激情抒写它们她能够让身边的一切都浸润诗意情感,打开天地神人共在的活力盎然的完整世界谁能忽略迟子建笔下灵光四射、摇曳多姿、形神兼备的大自然呢?《原始风景》中无声无息燃烧着的消魂月光,《东窗》中散发香气温柔养人的露水,《酒鬼的鱼鹰》中夕阳掩盖下山水的层次和深浅,《微风入林》中千变万化的冬夜的晴朗,《芳草在沼泽中》里黑马一样无拘无束奔跑撒欢的黑暗,《疯人院的小磨盘》里忽而如阳光、忽而如雨丝的柳条。
这些描写集合匪夷所思的远取譬、儿童般天真恣肆的想象和拟人、细致入微的查看、优美婉约的笔调,形成迟子建小说又一个风格特征当阳光可以变成牛奶从天上倾泻下来,变成种子生根发芽,变成刚晒好的麻线当空飘动,当阳光上下翻滚、纵情歌咏,这个世界是多么美好,它莫非缺乏以点燃生命的激情、艺术的激情吗? 自古以来,中国文学就视山林皋壤为文思之奥府中国文化中的山水、生灵、自然从来不仅仅是人类可资利用的物质资源,它还是与人共在的神秘存在,可以陶性灵、发幽思的生命世界泛灵论、活力论等原始思维在中国古代哲学美学、神话传闻中源远流长外来文化,如“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涅�佛性论思想的传播,那么进一步为这种弥漫神秘色调和审美想象的自然观供给了理论支持当中国文人面对自然山水时,他们不会把山水看成孤立的、无生命的物体,而是把宇宙自然的生命与人的生命精细联系一起,园柳鸣禽、老树昏鸦、秋水夕照、明月清风,大自然的一切无不散发着活生生的气息,荡漾着生命的光辉,充盈着灵动的“神气”绚丽缤纷的自然物象后面,无不表达着宇宙精神永恒常在的神秘气力。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