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流动性建议.docx
2页基于互联网时代流动性的规划策略01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整合规划 互联网时代城市居民活动—移动模式的变化,对基础设施网络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 其要整合信息通信网络、交通、能源及物流等设施,强化对居民、企业和公共设施等要素流 动组织的支撑首先,根据城市居民活动和公共空间的分布状况,进行城市无线网络(WiFi)布 局,建设无线城市其次,将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网络与城市交通、物流和能源网络 建设相结合,规划建设智能公交、智能自行车和电动汽车租赁等交通设施,推进物流货运车 联网与物流仓储体系、物流配送网点的信息互联,规划建设智能的物流调配系统再次,加 强智慧能源基础设施规划,重点通过分布式能源网络、家庭能源管理系统的建设,整合形成 多种能源协调互补的能源网络最后,整合基于大数据的信息平台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 现交通、能源和物流等设施的智能化运行监测、管理与预警,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运行效率 和弹性,如通过城市综合交通信息系统平台的规划建设,对城市各类交通方式以及人流、物 流状况进行实时管理02促进要素流与城市空间的协调规划 在信息时代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过程中,应关注人流、物流、资本流及相应活动与城市空间 的协调性,从而规划建设更加高效的城市功能空间。
时间地理学学者提出新时空协调模式, 通过探索居民活动的时空分布和流动规律,促进城市人流和土地利用的协调规划建设在区 域层面,通过对百度、社交网络等互联网数据的挖掘,分析全国、城市群要素联系网络及城 乡人口迁徙规律等,为区域和城乡一体化规划提供支撑在城市层面,分析各类公交刷卡、 车流视频监控和数据等,研究城市居民活动的时空分布规律和特征,识别居民的通勤路 径和强度,以及购物、休闲、工作等不同活动目的的出行情况和对交通的需求等,进而综合 研究城市居民交通出行行为和土地利用布局的关系,为城市交通设施和土地利用的协调规划 提供优化布局策略;在判别城市不同片区人口活动密度和流动性的基础上,评估工业区与居 住区之间、老城与新城之间的职住空间利用效率及职住平衡程度,并预测城市职住平衡关系 的变化趋势,科学确定城区产业空间与居住空间的控制容量;分析居民活动强度与用地开发 强度之间的耦合关系,从居民活动和实际需求的角度来评价城市开发建设的合理性,以及控 制性详细规划主要指标控制的科学性,从而预测城市各类地块的调控指标,包括公园绿地、 环境景观、交通设施和停车场等方面03引导混合用地的功能空间建设 互联网在改变城市要素流动性的同时,促进了产业的融合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经济、电子商 务与传统的商业、金融和加工制造等业态融合,对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空间功能产生影响。
城市规划建设应积极适应这种改变,根据电子商务发展趋势,调整城市商业空间和商业体系 布局模式,引导商业中心向“智慧城市”综合体转变,通过智慧社区的规划建设来提升社区 商业服务功能,并考虑电子商务发展对物流配送用地布局的需求,引导物流配送用地与居住、 产业等用地混合布局;顺应“工业 4.0”的发展趋势,引导传统单一加工制造功能的产业园 区向生产、创新、办公、物流配送和休闲等多功能空间转变互联网不仅可以促进空间功能 的融合,还对城市土地利用模式产生影响,传统的城市功能分区模式开始向混合用地开发模 式转变,应通过密路网、窄马路和小街区的布局规划来满足混合用地开发的要求城市建设 用地的规划管理也应进行调整,通过设置混合用途比例区间的方式,增强对混合用地的兼容 性控制,并确定混合用地规划的使用功能和控制比例,保证混合用地开发的科学性04通过互联网与信息技术提升存量规划 将互联网与信息技术应用于城市存量空间规划中,以整体城市要素流动与空间协调为基础, 合理确定存量规划的定位借助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为存量规划提供新的公众参与手段,并 利用互联网带来的要素流动盘活存量僵化的空间,改造提升土地利用方式,提高用地效率。
一方面,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终端设备,加强建成区改造规划中居民、企业和政府的互动沟 通,创新存量规划中的公众参与方式;另一方面,在改善存量空间网络信息可接入性的基础 上,引导互联网经济、网络线下活动以及创客、创业等要素在存量空间集聚,从而提升存量 空间的发展内涵此外,针对城市历史街区、老旧厂房和老旧小区等不同类型的存量用地, 采用差异化的规划策略历史街区规划重点通过信息化和智慧化改造,加强文化、休闲和旅 游等活动要素的集聚能力,将历史街区的物质空间保护与活动场所营造相结合;老旧厂房 ( 工业区) 的存量规划重点引导文化创意、科技研发和休闲等功能的拓展,促进其由生产性 场所转变为文化创意空间;老旧小区的改造规划通过互联网来引导居民就业、休闲、购物和 出行等个体活动方式的改变,推动社区生活圈规划,提升老旧小区的活力05强化智慧的城市规划管理 随着信息化发展向“智慧城市”建设的深入推进,城市管治也呈现出智慧化的特征,从数字 化、信息化阶段的“电子管治”向“智慧城市”阶段的“智慧管治”转变借助物联网、互 联网和 LBS 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建立智慧的城市规划信息平台,整合城市人口、社会 经济、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交通运行、人口流动和公共服务等动态监测数据,结合 城市三维空间的可视化,形成多维度的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并搭建基于移动终端设备的 规划调研系统,通过城市运行数据的模拟分析,为城市规划方案编制和规划实施评估提供技 术支撑。
同时,通过规划方案的优化调整,引导各类要素的合理配置和高效流动,对城市增 长边界进行动态管理,科学划定城市规划管理单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