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美术学科基础与前沿.doc

76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32461400
  • 上传时间:2018-02-1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85.50KB
  • / 7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教育硕士课程1专题一:从“图画”到视觉文化——美术学科教育思想与方法的演进与拓展 本专题的思路是以廓清美术学科结构为切入点,然后从纵横两个维度探讨“美术教育”的学科本体与教育功能关系的变化和发展,以此来凸显美术学科教育思想与方法的演进,最后进入美术学科教育前沿——美术教育与视觉文化的讨论 一、关于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的理解 无论是我国还是西方,如果追问美术教育的开端或初始面貌,都会想到绘画, 如果回顾一下中小学阶段的课程名称,也会毫不迟疑的说出“图画”二字尤其是我国,“图画”课在较长的时间内承载着“美术”的教育功能,而绘画就是美术,美术就是绘画的普遍认识也的确根深蒂固,这就直接导致了美术作为学科教育的学科结构也长期处于“约定俗成”或“自行定义”状态,没有明确的美术学科结构理论提出而美国在 20 世纪 80 年代产生了一套有关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并很快被介绍到我国这个理论简称为“DBAE”,字面直译是“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可是,由于对中、小学“美术”课的惯性理解,使“DBAE”理论在我国的认识与实践还比较有限,还没有普遍的理解并发挥作用。

      所以我们有必要对这一理论进行梳理和研究并以此进入“美术学科基础与前沿”问题的探究 (一) “DBAE”理论在美国的产生极其意义 1.“DBAE”理论在美国的产生 学者们普遍认为:DBAE 理论的产生,源于 1957 年苏联先于美国发射了人造卫星,美国社会开始反思本国的教育,认为苏联的科技优于美国,是因为教育优于美国这种认识促成了 60 年代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的形成并产生了持续的影响美国教育家布鲁纳针对美国教育中忽视严谨的学科教育问题,提出了“科目结构”的概念,要求所有课程都应该依据本学科的结构来建构美术教育家巴肯为改变美国美术教育有较大的随意性的现状,根据布氏的学说将美术当作一种科目,并努力寻找其结构80 年代初,由美术教育家格列尔提出了“DBAE”理论,后又经过艾斯纳的完善、发展和倡导,产生了较大的影响DBAE理论确定了美术学科的基本结构即由美术创作、美术史、美术批评和美学四个部分构成提出的普通学校艺术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一种健康发展的艺术理解力” 2.“DBAE”理论对美国美术教育的意义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教育硕士课程2DBAE 理论作用的发挥,主要得益于盖蒂艺术教育中心的大力推介。

      他们通过研究、出版、会议、奖励和地方性机构支持公立学校的、实施以科目为中心的美术教育思想等方法,使“DBAE”理论得到了普及、贯彻与实施在 20 世纪 80 年代达到高峰 长期在加拿大、美国从事美术理论、美术教育、视觉文化研究与教学的段炼先生,20世纪 90 年代在北美留学攻读美术教育专业的学位时,有一门课就是学习 DBAE 的理论和方法引起了他的兴趣作为这个理论学习的亲历者,他指出:“ DBAE 是西方美术教育探索和实践的一个阶段性成果尽管这一理论已经提出 20 多年了,但今天仍然是北美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09 年 10 月纽约布法罗州立大学约翰·西斯卡博士在首都师范大学举办的美术教育高级研讨班上做了“艺术教育在美国”的报告从这个报告也可以看出“DBAE”理论已成为代表美国当代普通学校视觉艺术教育总体趋势的一种教育观,是美国当代艺术教育的三种哲学取向之一有效地促进了美国普通学校美术教育实践,并使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现在的纽约州艺术教育标准,到约翰·西斯卡博士所在的布法罗艺术教育计划都可以看出“DBAE”的影响,以及以学科为中心的美术教育的扎实推进 (二) “DBAE”理论的对我国的影响 段炼先生认为怎样翻译 DBAE 这个术语,涉及的并不止是语言问题,而是对西方美术教育之历史和发展趋向的认识,以及对 DBAE 之实质的理解。

      所以我们要通过了解“DBAE”这个理论如何翻译与认识的过程,来熟悉这个理论,并深入理解、分析这个理论主要以段炼、侯令(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二位研究者的分析总结为依据 DBAE 的英文全称是 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字面直译是“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侯令于 2008 年在自己的博客中发表一篇文章《让人越来越不明白的DBAE》,回顾了 DBAE 的翻译与认识过程他说:80 年代,新华社中国特稿社熊蕾女士把DBAE 翻译成“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这个译法被大家接受并沿用在此之前也有“以修养为基础的美术教育”(常宁生)、“以学术为基础的美术教育”(郭祯祥)等译法可是在 1998 年北京举办的“面向 21 世纪的美术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来自美国的代表团,一改 DBAE 的用法,宣称 DBAE 已改为“以综合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 这与段炼的翻译与认识比较吻合90 年代初段炼撰文向国内作介绍,他将 DBAE 翻译为“综合美术教育”他说这种译法属于意译,顾及了 DBAE 的综合性,但忽略了四个学科的相对性他又分析一些学者采用直译(即译为“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的译法,认为这种译法偏重彼此相对存在的四个方面,字面翻译准确,但忽略了 DBAE 的综合性教育理念。

      21 世纪初的翻译与认识情况,段炼和侯令都提到了国内学者王柯平,他先后把 DBAE说成是“多学科艺术教育模式”和 “会通式艺术教育”段炼对其比较肯定,认为他顾及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教育硕士课程3了四个学科的独立性和 DBAE 的综合性指出实际上,美国学者阿瑟·艾夫兰在《美术教育史》一书的末尾,便用了“走向和谐的交融”作为最后的小标题,他在历史的发展中,看到了未来的综合趋势 然而,侯令是质疑的他说不管是“多学科艺术教育模式”,还是“会通式艺术教育”,都不是 DBAE 的原意,DBAE 的原意恰恰相反,是学科教育,是单一的美术学科教育侯令的依据是自己于 1987 年和 1996 年,分别到美国参加过两次 DBAE 培训班他说:我国《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探索分三个层次:(1)融美术各学习领域,(2)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综合(3)美术与现实社会相联系用今天的观点来看,DBAE 至多是属于第一种综合” 由此可见,“DBAE”理论在我国还基本处在研究者的研究和介绍阶段,并没有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影响的美术学科建设的理论。

      在高等师范美术院校也没有开设研究“DBAE”理论、或者“通过美术进行教育”等相关“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理论与方法的学习与研究课程从侯令于 2008 年撰写的《让人越来越不明白的“DBAE”》这个题目来看,还处在讨论中从前面叙述的翻译与认识过程来看,也存在一定的认识上的误区与不充分当然“DBAE”理论也存在着问题《西方艺术教育史》的作者阿瑟·艾夫兰在此书的中译本序言中也说:“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美国艺术教育的历史既是一个成功的记录,同时也是一个失败的记录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希望本书的读者既能够从西方成功的经验,同时也能够从错误的教训中得到教益”这也应该是我们面对“DBAE”的态度在这个序言中他还有一个预言:“中国成熟的艺术教育实践模式的出现和形成将会引起世界的极大关注和兴趣” 二、从“博雅”到“人文”的中国美术教育之演进 从以博雅教育为主旨的古代美术教育,到具有人文性质的当代美术教育,千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美术教育始终在审美与实用两个维度中进行不同的是其侧重点的偏移及思想内容与方法途径的变化 (一)以博雅为目的的古代美术教育 博雅美术教育是上层社会文化人陶冶性情的精神文化活动,其特点是抒情达意,强调琴棋书画相得益彰,以及山川自然的陶冶熏染。

      学习内容是绘画和书法,主要是家庭、社会以及类学校式的书画教育机构中进行师徒式学习在以临摹为主兼顾观察、记忆和写生的同时,更重视诗书修养及对世界真谛的感悟要求“习画着需博览群书,广历人世,目饱前代奇迹,车辙马迹半天下,方可下笔”目的是“畅神”、 “以形媚道”、写“胸中逸气”、“聊以自娱”等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教育硕士课程4(二)由科学与实业色彩向审美与情感陶冶转化的近代美术教育 由于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科学与实业的发展,促使以图画教育为特征的美术课程出现在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中,同时也是师范美术教育和专业美术教育的诞生和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图画手工课带有明显的实用特征比如近代第一个正式实行的学制——《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习画者,当就实物模型图谱,教自在画,俾得练习意匠,兼讲用器画之大要,以备他日绘地图、机器图,及讲求各项实业之初基” 但西方以席勒为代表的美学家,提出的审美体验和艺术活动,是弥合工业社会过渡物质化,导致的人格分裂的黏合剂的观点,得到了蔡元培等美术教育先驱的响应。

      他们的思想观点及其行动,使以实用为特点的图画手工开始转向以审美体验为特征的美的教育 蔡元培认为“世界观教育的重要途径是美感教育”,临终前说了八个字“科学救国”、“美育救国”,把美育和科学提到同样的高度,也正因为如此,蔡元培多次发表文章阐述“美育代宗教”等主张 吕凤子先生提出了美育是“还人为人的非物教育”的观点,与当代美国学者理查德·加纳罗与特尔玛·阿特休勒合作的著作《艺术:让人成为人》正好契合吕凤子早在 20 世纪初就有了相当的认识他认为‘美育的实施,就是穷己成己,穷异成异’,‘穷异即文化创造’,‘成异就是获致福利’,‘美育是就异成异,还人为人的非物教育,不是造就人上人的’ (三)从重视“图画”与审美到强调人文性的现、当代美术教育 时间上是指 1949 年至今天的美术教育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 30 多年以来,美术教育的发展和演变主要反映在课程大纲、标准的制定和修改上体现在三个阶段: 1.20 世纪 50 年代,国家先后颁布了中小学图画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等文件,尹少淳教授指出:这一时期主要是“受苏联的影响,在内容方面以图画为主,对基本的图画方法的学习比较讲究,但对学生具有个性的艺术表现较为忽略,而且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面较小”。

      2.中国美术教育的迅速发展是 20 世纪 70 年代末开始的,首先是在 1978 年正式将图画课的名称改为美术课,这标志着图画课将成为历史,绘画就等于美术的惯性思维被打破了,人们重新研究美术教学的内涵和范畴其次是教育部分在 1979、1988、1992 年相继颁布的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中,先后把美术课描述为“是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的重要手段”; “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课程内容分为“绘画、工艺、欣赏”三大课业形式,大纲还规定了 10——20%的课时作为补充乡土教材,以反映社会、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实际可以看到对美术教育价值不断深入的认识,以及内容的丰富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教育硕士课程53.新世纪开始的 2000 年,教育部又颁发了小学、初中美术教学大纲的试用修订版,美术课被定为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必修的艺术文化课,指出美术课对“提高美术文化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作用,特别提出要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2001年、2003 年教育部相继颁布和印发了国家《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等。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美。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