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探索与实践.docx
5页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探索与实践 摘要: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要体现地方特色,凸显应用型特点,追求一流实践路径方面,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优化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全面深化校地、校企和校校合作,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大学,高水平大学“十三五”时期是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建设一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特征地方性地方性是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发展的“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生长于地方,成长于地方,学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都与地方发展紧密相关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现与地方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无缝对接,表现出比较突出的地方优势,形成比较鲜明的地方特色这种优势和特色越突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就越扎实应用型大学有自己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过程和评价标准,有自己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特色应用型大学立足地方特色,优化专业结构,设计应用型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明确评价标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技术过硬、社会适应能力强、具有一定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示范性示范性是指在全国应用型高校中位居一流也就是说,在国内或区域内的同类高校中,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成果和社会服务水平处于领先地位,大学在服务区域发展和经济转型上贡献度较高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定位凸显地方特色地方特色主要反映了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服务区域面向凸显地方特色,一要主动适应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建立能够充分反映地方经济产业结构及其转型升级要求的专业群,并建立有效的专业结构调整机制;二要加强科学研究,建立服务经济转型升级的科学研究新模式强化应用型特点应用型大学承担着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使命,其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既要区别于传统本科高校培养的学术研究型人才,又要区别于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要培养能熟练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实际问题,具备较高素质和一定创新精神且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追求成为同类一流学校在同类院校中所处的位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衡量第一,人才培养质量,这是最重要的衡量指标第二,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这往往通过高层次人才来体现第三,学科或专业建设的成果,这一指标可以通过国家、省级“一流学科”或“一流专业”的数量来体现。
第四,在同类大学综合排名中的位次,排名或多或少体现了一所高校在同类高校中的位置同时在这几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才能称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的路径选择近年来,沈阳工学院坚持内涵提升和创新引领,成功探索出一条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路径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优化专业结构学校依托先进智能制造基地,形成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按照“调结构、稳增长、强内涵、创特色、求突破”的总体思路稳步推进专业建设,按照“稳定专业规模,对接辽沈产业,优化专业布局,提高办学效益,形成集群优势”的思路调整专业结构,主动将学校专业结构优化调整与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以及“一带五基地”建设和“五大区域发展战略”相结合,与沈抚新区“两大两智两高”产业发展需要相结合,建设14个专业群,不断调整各专业群结构和布局,重点建设大健康、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和现代农业等对辽沈地区经济振兴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优势专业创新教育理念,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实施“卓越沈工计划”,全面系统构建“协同育人、工学交替、理实融合、学用一体”的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落实“五育并举”,培养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工作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懂专业、技能强、能合作、善做事且具有一定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此外,学校完善协同育人机制,积极推进校地、校企、校校深度合作,实现专业群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强化实践,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学校广开渠道、多措并举,全力做好人才引进和素质提升工作一方面,积极引进有经验的高级管理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到校任教,制定并实施新进教师教学能力培训计划、青年教师学历层次提升计划、青年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计划等,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国外大学学习培养,支持教师成长另一方面,聘请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建设带头人,同时支持教师到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培训、挂职和实践锻炼,打造“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立“五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全面深化校地、校企和校校合作学校依托教学指导委员会、校外实践基地、订单班及冠名班、校企共建二级学院、校企联盟“五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深化产教融合,拓宽校企合作渠道,通过“共管”“共制”“共育”“共建”“共研”“共享”新机制,将校企合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学校加大科研管理制度改革力度,优化配置科研资源,完善激励机制,持续激发科研工作活力学校以机器人教学基地、大数据实验室等科研平台为载体,提高师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增强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
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升学生创业就业能力学校主动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成立创新创业学院,以提升学生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构建起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双创”教育融合的课程体系以质量提升为核心,全面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学校按照“目标为本、体系管理,闭环控制、持续改进”的工作思路,构建“有目标、有标准、有机构、有评价、有反馈、有改进”的校内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科学合理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不断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社会适应度、条件保障度、质保有效度和结果满意度同时,学校建立纠错与预警机制,不断改进过程控制,使影响质量的各个方面、环节和相关要素始终处于受控状态,推动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学校确立了“以人为本、质量至上、创新发展、追求卓越”的质量方针,将人才培养过程中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环节和主要因素纳入质量监控范围,构建由组织、目标、标准、资源、过程、监控、评估等七个系统组成的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强化过程保障和结果保障,对“教、学、管、建”实施督导评价,实行闭环质量控制管理,努力形成“查评—反馈—改进”三步循环的持续改进工作机制。
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也没有统一的路径可以参考各个学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做出符合学校目标定位的选择,长期持久努力,创新机制、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完善制度、提高质量参考文献:[1]成洪波.高水平理工科大学:背景需求、功能定位与建设路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9).[2]李发武.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目标指向与突破思考[J].高教探索,2017(2).[3]董云川,罗志敏.高水平大学建设:一种新框架和路径[J].高等教育研究,2015(6).[4]段雄春,陈想平.地方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的目标定位与路径选择[J].现代教育杂志,2018(6).李康举为院长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