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word论文】论侯景江北防线确立的基础【历史学专业论文】.doc
11页1论侯景江北防线确立的基础内容提要:侯景的江北防线乃学界从未有人论述的问题,本文是对此防线得以确立的基础的探讨着重讨论的问题有二,一为地方豪族对侯景的支持,二为东魏北齐受自身局势的牵制﹡关键词:地方豪族东魏北齐自身局势一引言侯景江北防线得以确立与梁末的社会情状有关,此点易于理解,且学界对后者论之已多[1],故不拟置论太清二年(公元 548 年)八月侯景从寿阳举兵反梁,一路南下寿阳由其外弟王显贵驻守[2]寿阳为其据点次年正月,此据点倾覆,东魏据之但是同年二月,侯景与梁武帝议和,通过梁武帝的诏书得南豫、西豫、合、光四州,又为豫州牧以此,侯景享有江北五州之地的控辖权而其影响更会越出五州之外这都成为后来侯景建立江北防线的基础这也都易于理解,亦不赘述今需论述者,为以下两个重要的基础:一为地方豪族对侯景的支持,二为东魏北齐受自身局势的牵制此为学界未曾论及,故分别加以讨论二地方豪族对侯景的支持支持侯景的地方豪族最著名的是夏侯氏其中主要者为夏侯譒、夏侯威生先说夏侯譒 《梁书》卷二八《夏侯亶传》附《夏侯譒传》载[3]:(譒)少粗险薄行,常停乡里,领其父(夔)部曲,为州助防,刺史萧渊明引为府长史渊明彭城战没,复为侯景长史。
景寻举兵反,譒前躯济江,顿兵城西士林馆,破掠邸第及居人富室,子女财货,尽略有之渊明在州有四妾,章、於、王、阮,并有国色渊明没(东)魏,其妾并还京第, (譒)至,破第纳焉夏侯譒为侯景的坚决的支持者,由此可见须说明的是:从这段材料看来,夏侯譒支持侯景似乎只是由于他与萧渊明个人的矛盾很深,因为他曾经是萧渊明的长史,彼此之间难免有矛盾;也似乎说明夏侯譒为了亲近与侯景的关系,特地鲜明其与萧氏的界限但如果联系夏侯氏的家族历史进行考察,看来就有深究的必要我认为,夏侯譒的行为不仅是他与萧渊明个人之间的矛盾的表现,而且与梁中央削夺夏侯氏的本根之地有关夏侯譒与萧渊明的个人矛盾,当最为直接,怨有所归,故于渊明特恨之为了说明这问题,先看下面的材料,再作论述《梁书》卷二八《夏侯亶传》曰[4]:夏侯亶字世龙,车骑将军(夏侯)详之子也……(天监)八年,起为持节、督司州诸军事、信武将军、司州刺史,领安陆太守……居州甚有威惠,为边人2所悦服 (天监)十二年,以本号还朝,除都官尚书,迁给侍中、右卫将军、领豫州大中正……(普通)六年,大举北伐,先遣豫州刺史裴邃帅谯州刺史湛僧智、历阳太守明绍世、南谯太守鱼弘、晋熙太守张澄,并世之骁将,自南道伐寿阳城,未克而邃卒。
乃加亶使持节,驰驿代邃,与魏将河间王元琛、临淮王元彧等相拒,频战克捷寻有密敕,班师合肥,以休士马,须堰成复进 (普通)七年夏,淮堰水盛,寿阳城将没,高祖复遣北道军元树帅彭宝孙、陈庆之等稍进,亶帅湛僧智、鱼弘、张澄等通清流涧,将入淮、肥魏军夹肥筑城,出亶军后,亶与僧智还袭,破之进攻黎浆,贞威将军韦放自北道会焉两军既合,所向皆降下凡降城五十二,获男女口七万五千人,米二十万石诏以寿阳依前代置豫州,合肥镇改为南豫州,以亶为使持节、都督豫州缘淮南豫霍义定五州诸军事、云麾将军、豫南豫二州刺史寿春(按即寿阳)久罹兵荒,百姓多流散,亶轻刑薄赋,务农省役,顷之民户充复……(大通)三年,卒于州镇高祖闻之,即日素服举哀,赠车骑将军……州民夏侯简等五百人表请为亶立碑置祠,诏许之同书同卷同传附《夏侯夔传》曰[5]:夔字季龙,亶弟也……(普通)三年,代兄亶为吴兴太守,寻迁假节、征远将军、西阳武昌二郡太守 (普通)七年,征为卫尉,未拜,改授持节、督司州诸军事、信武将军、司州刺史,领安陆太守……大通二年,魏郢州刺史元愿达请降,高祖敕郢州刺史元树往迎愿达,夔亦自楚城会之,遂留镇焉诏改魏郢州为北司州,以夔为刺史,兼督司州。
……中大通二年,征为右卫将军,丁所生母忧去职时魏南兖州刺史刘明以谯城入附,诏遣镇北将军元树帅军应接,起夔为云麾将军,随机北讨,寻授使持节、督南豫州诸军事、南豫州刺史 (中大通)六年,转使持节、督豫淮陈颍建霍义七州诸军事、豫州刺史豫州积岁寇戎,人颇失业,夔乃帅军人于苍陵立堰,溉田千余顷,岁收谷百余万石,以充储备,兼赡贫人,境内赖之夔兄亶先经此任,至是夔又居焉兄弟并有恩惠于乡里,百姓歌之曰:“我之有州,频有夏侯;前兄后弟,布政优优 ”在州七年,甚有声绩,远近多附之有部曲万人,马二千匹,并服习精强,为当时之盛……大同四年,卒于州,时年五十六《梁书》卷十《夏侯详传》曰[6]:“夏侯详字叔业,谯郡谯人也 ”《太平寰宇记》卷一二八《淮南道六》滁州[7]:“梁大同二年割北齐(徐)州之新昌、南豫州之南谯、豫州之北谯,凡三郡,立为南谯州 ”《梁书·夏侯夔传》称豫州为夏侯氏的乡里,则夏侯氏为豫州人可知由以上所录夏侯氏之传,夏侯氏能居豫州等地大任,乃因其实力功劳有以致之,故豫州为其本根之地但夏侯夔之后,夏侯氏未有居此任之人,可认为是梁中央对夏侯氏势力的削夺梁中央之所以如此,应是因为不愿在豫州出现由于夏侯氏的久任而难于制驭的局面。
太清元年后,梁中央以萧渊明、萧范为豫州刺史[8],这必是梁武帝有意于豫州之地置换夏侯氏之人,因而可认为是对夏侯氏的根本利益的损害这样,夏侯氏难免不满于梁中央当侯景反梁后,就与侯景相结,其目的应是想在新朝以功臣的地位,以图夏侯氏更大的发展侯景为了求得能站稳足跟,即利用于豫州之地有深厚根基的夏侯氏3夏侯氏此种土豪之所以有势力,就因其有部曲,而且得乡人之心部曲为农民及城市游民转化而来[9]在土豪势力发展的情况下,土豪各有地盘,亦即各有势力范围此种地盘既是土豪生存根基,又是部曲依附的基础,这二者的结合,就有极大的势力因此,侯景实必仰仗夏侯氏,成为夏侯氏及其部曲的政治代表《资治通鉴》卷一六二梁武帝太清三年二月[10]:“(侯)景乞割江右四州之地,……(梁武帝)下诏曰:‘善兵不战,止戈为武可以(侯)景为大丞相,都督江西四州诸军事,豫州牧,河南王如故 ’”江西四州即江右四州胡三省注谓:“江右四州:南豫[11]、西豫、合州、光州 ”《资治通鉴》同年同月又载[12]:“(侯)景以……夏侯譒为豫州刺史,…… ”侯景求江右州即南豫(实即豫) 、西豫、合州、光州,梁武帝诏许侯景为都督四州诸军事外,又保留其豫州牧一职。
可知,侯景因梁武帝之诏,得以掌握四州此四州中以豫、合二州最为重要侯景以豫州付与夏侯譒,二人利益的切合程度,由此可知而夏侯譒与梁中央敌意的鲜明程度,亦由此可知此点,如不从梁中央与夏侯氏家族矛盾的角度加以理解,恐怕找不到别的解释我认为,侯景以夏侯譒为豫州刺史,是想借重夏侯氏在豫州的根基,力图经营之以为巢穴,同时抗拒东魏对豫州及其它江北之地的侵夺此豫州正是夏侯氏的乡土本根之地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资治通鉴》卷一六二梁武帝太清三年正月载[13]:“王显贵以寿阳降东魏 ”王显贵为侯景举兵反梁后留守寿阳之人侯景在寿阳降东魏的次月以夏侯譒为豫州刺史,其目的是重新夺得寿阳,使寿阳乃至豫州成为自己的巢穴这样,如不认为夏侯譒为侯景最坚决的支持者,恐怕不能有别的说明再看夏侯威生《梁书·侯景传》[14]:“是月(指太清三年六月而《资治通鉴》记在七月),鄱阳嗣王(萧)范率兵次栅口,江州刺史寻阳王(萧)大心要之西上景出屯姑孰, (萧)范将裴之悌、夏侯威生以众降景 ”同书同传[15]:“(太清三年十二月) (侯景)以夏侯威生为使持节、平北将军、南豫州刺史 ”同书卷四《简文帝纪》[16]:“(大宝二年)八月丙午,晋熙人王僧振、郑宠起兵袭郡城,伪晋州刺史夏侯威生、任延遁走。
”夏侯威生所任刺史的南豫州,实为以合肥为治所的南豫州,亦即后来的合州此州在太清三年失于东魏,可知侯景以夏侯威生为此州刺史,是要其组织力量从东魏人手中收复此州又显然是没有达到目的,乃改任威生为晋州刺史史籍不载夏侯威生与夏侯详之间是何关系,但从侯景对夏侯威生的这种重视程度看,可以肯定其为夏侯详的族人,甚至就是其后裔威生为南豫州刺史,复地不成,而转为晋州刺史此二州都在江北由此,可以看到,侯景虽然极力在江南的建康与梁军作战,但实际是把江北之地作为他的根据地或大后方的,其目的明显是在不利时退守江北夏侯威生担负着为侯景经营根据地或大后方的任务,如果不把他看作侯景的坚决的支持者,无论如何都是说不过去的这样,就可明白,所谓夏侯氏与梁中央的矛盾,主要是指豫州的夏侯氏与梁中央的矛盾更具体地说,主要是指夏侯详的后人夏侯譒、夏侯威生等与梁中央的矛盾他们应是豫州夏侯氏的代表支持侯景的地方豪族除了夏侯氏之外,还有裴氏《梁书·侯景传》载太清三年十二月“(侯)景以裴之悌为使持节、平西将军、合州刺史” 所谓“西” ,即是“江西” ,亦即江北裴之悌为裴之高之弟,4裴邃之侄[17]韩树峰博士指出“寿阳、合肥始终是裴氏家族所在之地,也是他们赖以自保的根据地[18]。
”“梁末陈初,寿阳、合肥是裴氏频繁出没之地”[19]又说裴氏是豫州流民集团中“最具代表性的家族”[20]我同意这个意见显然,侯景是要利用裴之悌经营江北为其大后方须说明的是,裴之悌不是一开始就支持侯景的 《梁书·侯景传》载景乱梁之际在建康“抗”于梁武帝的表文中说[21]:“臣御下素严,无所侵物,关市征税,咸悉停原,寿阳之民,颇怀优复裴之悌助戌在彼,惮臣检制,遂无故遁归,又启臣欲反陛下不责违命离局,方受其浸润之谮处臣如此,使何地自安 ”这是侯景所举梁武帝十失中的第八失由此可知,裴之悌在太清三年十二月之前,其政治态度是倾向于梁中央政府的尽管如此,侯景还是不得不加以利用,就因为裴氏是豫、南豫二州颇具影响的地方豪族须指出的是,裴氏家族中只有裴之悌被侯景任为合州刺史换句话说,只有裴之悌明确地支持侯景 《梁书》卷二八《裴邃传》附《裴之高传》[22]:及(台)城陷,之高还合肥,与鄱阳王(萧)范西上稍至新蔡,众将一万,未有所属,元帝遣萧慧正召之,以为侍中、护军将军到江陵,承制除特进、金紫光禄大夫卒,……谥曰恭《南史》卷五八《裴邃传》附《裴之高传》[23]:及(台)城陷,之高还合肥,与鄱阳王(萧)范西上。
元帝遣召之,以为侍中、护军将军,到江陵时之高第六弟之悌在侯景中或传之悌斩侯景,元帝使兼中书舍人黄罗汉报之高,之高竟无言,直云:“贼自杀贼,非之高所闻 ”元帝深嗟其介直承制除特进、金紫光禄大夫卒,谥曰恭裴之高虽然在台城陷后回到合肥,但并没有在那里组织势力以支持侯景,而是紧接着从合肥西上,至新蔡,到江陵;并且视降侯景的胞弟之悌为“贼” ,以示与之悌划清界限此外,裴之悌并不是裴氏中最具影响的人这说明裴氏中虽然也有人支持侯景,但在程度上与夏侯氏的支持侯景是有不同的这不同就表现在:(1)裴氏支持侯景的人数没有夏侯氏多;(2)裴氏支持侯景不是裴氏中地位最高的人,而夏侯氏支持侯景的人却是夏侯氏中地位最高的人;(3)裴氏支持侯景的态度也不如夏侯氏坚决这些不同与梁后期裴氏在豫州地位的变化有关上举韩文认为裴氏是豫州流民集团中“最具代表性的家族” ,从豫州流民集团在南朝的整个历史说,确实可以如此说但在裴邃死后,特别是在夏侯亶、夏侯夔任豫州刺史之后,似乎可以说,在政治地位上应该是夏侯氏居于裴氏之上了在这种形势下,梁中央不以夏侯氏继续居于豫州的最高的政治地位,夏侯氏感到的痛切就要比裴氏感到的痛切深和大这应是裴氏虽然也支持侯景,但不如夏侯氏对侯景的支持积极坚决的重要原因。
最后,必须说明,夏侯氏、裴氏对侯景建立江北防线到底有多大的帮助我无意于夸大这种帮助但似乎可以这样看:夏侯、裴二氏都是梁江淮之地颇具声望和影响的家族二氏中有人公开积极地支持侯景,必然造成梁政府失去强有力5的支柱而侯景得人心的社会舆论氛围这一来,江北的侯景影响所及之地的军民易于为侯景组织利用,是必然的这对阻止东魏北齐向江北的侵夺有一定的帮助三东魏北齐受自身局势的牵制东魏虽然在梁太清二年八月就定下了夺取“江、淮之北”的计划,但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