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国古代史学.doc

12页
  • 卖家[上传人]:hs****ma
  • 文档编号:540576837
  • 上传时间:2023-08-0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2.01KB
  • / 1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五章 中国古代史学教学重点难点:史籍分类,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史评体,史学优秀传统第一节 中国古代史学是中国文化的宝藏历史,包括自然发展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狭义的历史,指的是后者在中国古代,文史哲相通而统一于文由于历史与现实之间具有“相因之义”,史学的作用在于鉴往知来,垂训于后;对我们普通人来讲,懂点历史,上可知治国安邦,下可启迪做人史”,就是手拿笔秉公记事据《左传》记载:鲁襄公二十五年(前548年)夏天,齐国发生宫廷政变,大夫崔杼杀死国君齐庄公目睹这一事件的太史如实在史册上写道:“崔杼弑其君 崔杼把太史也杀了太史的大弟弟又把弑君兼杀太史一事如实记下崔杼把太史大弟弟也杀了太史的二弟弟又如实地记下崔杼弑君和连杀两位太史的事崔杼又杀了太史的二弟弟太史的小弟弟又不怕死地记下崔杼弑君以及连杀三名太史的经过崔杼一看这情景,就没敢再杀他这时,在通往王宫的路上跑来另一位太史,手里还拿着史册,准备在小弟弟死后再续写这段史实中国史学的这一早期典范,充分说明了史学的求真精神,信史是用生命谱写出来的一、中国古代史学的光辉历程 1、有了文字,历史记载成为可能历史起源于“记事”,结绳记事,口耳相传,再到文字产生。

      卜辞(商、周奴隶主贵族用甲骨文来贞卜的记录)和金文(铸在铜器上的铭文,又有铭文、钟鼎文之称)是中国历史上目前所知最早的历史记载,是历史记载的萌芽此时巫史不分,渐渐地才从神职中分离出来,专习人事,后向“经世”方向发展2、《尚书》(是讲话与档案,在秦焚书后,仅存29篇)、《诗经》也可被视作为史书(前者记录了商、周王朝的大事,后者被称为“史诗”,反映周族和周王朝传说历史)3、《春秋》(孔子以鲁国国史为基础撰成,是中国第一部编年史,并开创私人撰史之风,开拓了中国史学道路,是古代第一大史学家成书于公元前722年,是经世之学的标志,后成儒家经典因过于简略,被梁启超讥为“断烂朝报”)战国,私人撰史有《左传》(记载了春秋240多年的历史,名句如“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体现了民本思想)、《国语》(相传也是左丘明所作,21篇)和《战国策》孔子与左丘明均质疑天道和鬼神,是民本思想的代表,他们使史学摆脱了神学另外,还产生了学术史,庄子《天下篇》、荀子《非十二子》、韩非《显学篇》4、秦汉时期,中国史学成长期,特点是规模宏富的纪传体通史和断代史出现《史记》(纪传体通史,在公元前2世纪世界上还没有出现象《史记》那样规模宏大的史书)、《汉书》(断代史)、荀悦《汉纪》(编年体断代史,作者把《汉书》的内容变成了简明的编年体,30卷)、刘向、刘歆父子《别录》、《七略》(目录书)。

      赵晔《吴越春秋》,广记社会各阶层,使历史成为一门综合性的社会学5、魏晋南北朝300年中,史学著作较前增加40多倍,史学摆脱经学附庸地位而蔚为大国,史学门途众多,除纪传体(《后汉书》、《三国志》、沈约《宋书》、萧子显《南齐书》、魏收《魏书》)、编年体之外,又有民族史、地方史、家史、谱谍、别传、史论、史注等,显示出史学多途发展的盎然生机此时史学的发展,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困惑的乱世,以史书作为治乱的药石;二是文人仕途失意;三是纸已应用,字体简易,思想活跃,官方重视,“史学”名称出现于此6、隋唐五代时期,史学出现重要转折,统治阶级重视修史,完善史官制度,官修史书成绩斐然24部正史有8部成书于唐初(《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隋书·经籍志》正式使用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再一个特点,是总结性著作的发现,刘知几《史通》、杜佑《通典》的出现刘知几,江苏徐州人,50岁开始以8年时间撰就《史通》,20卷,分内外篇两个部分,内篇论史书,外篇论史官此书总结了初唐以前各个历史学家及其著作的优缺点,使以后的史著趋于一定的形式他提出了“直笔”说,以此作为评价古今史学的标准。

      杜佑,西安人,家历世仕宦,自己迭任高官,自地方官做到淮南节度使,后来又做到宰相,用30多年时间撰就《通典》,公元801年完成其书起于古代,止于天宝,很多是出自经历见闻,所以言之有物7、宋元时代,尤其是两宋,由于官方重视,印刷术普及,故史学发达,堪称盛世在通史撰述(正史中有薛居正《五代史》、欧阳修《新五代史》与《新唐书》《旧唐书》是后晋刘煦所作,200卷元代正史中,《宋史》、《辽史》、《金史》相对稍好)、当代史撰述和历史文献学方面都有巨大成就,在民族史、域外史、学术史和史学批评方面也取得重要成果史体广泛,应有尽有——《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袁枢新创纪事本末体《通鉴纪事本末》,还有郑樵《通志》、马端临《文献通考》方志在两宋特别在南宋大量涌现,金石学(为新的史料内容)是宋代学者开辟的新园地,官修实录、国史、会要等书,皆较前代为详此外,史料的收集和考订工作、对历史知识普及工作(《新编五代史平话》、《大宋宣和遗事》)的重视,也胜过历代关于《资治通鉴》:巨型史著,共294卷,目录和考异各30卷全书起自于周威烈王23年(前403年),止于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是我国第一部叙事长达1362年的编年体通史,宋神宗取名。

      司马光主编,花费19年时间贡献在于:(1)史料价值高,不仅丰富,而且审核认真;(2)体例谨严,长于叙事;(3)语言简洁,文笔生动元代胡三省有《读通鉴注》,音韵考订甚确8、明代史学:由于统治者热衷于程朱理学,故官方史学式微,以谈迁的《国榷》(浙江海宁人,104卷,400多万字,在《明实录》的基础上,历时36年,是一部编年体明史)为代表的私修史书则大规模兴起方志撰述的兴盛和稗史的空前增多,经济史撰述的繁富、史学的通俗化和历史教育的广泛展开(出现史学类的节本、选本、摘录本、类编本、蒙学读物)9、清代史学总体上以考据为盛,盛行乾嘉学风,有“实事求是”的治史新风,对中国全部学术文化进行了一次最大规模的清理与总结它分三个时期:(1)初期,从事晚明史事的研究;(2)中期,研究前代史;(3)晚期,“经世”转向,以图变革,史学理论兴盛钱大昕《廿二史考异》(辨史书真伪),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辨典章故实),赵翼《廿二史剳记》(即“札记”,以史证史,纪表志传互证他是一个有理论深度的考史学者),全祖望《经史答问》清代史学,出现了《明史》,它是二十四史中除“前四史”之外最好的一部;马肃的《绎史》,注重历史比较研究;出现了浙东史学派,以万斯同为首,黄宗羲(著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为学术史著作)为代表,后起者有邵二云、章学诚(著有《文史通义》),重视对近现代史的研究和撰述。

      二、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历史著作涵盖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目录学中,经、史、子、集顺序排列,史学列第2位,足见其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中国文明没有中断,原因之一就是中国历史记载和历史撰述——反映文明的载体——没有中断过历史学对于反映不曾中断的中华文明是有重大贡献的原因在于:一是有史官制度和修史机构作为制度上的保证(如元世祖即位不久,大臣王鹗提出撰写辽、金两朝的历史,他认为:“宁可亡人之国,不可亡人之史若史馆不立,后世亦不知有今日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元顺帝时史臣们写出了宋、辽、金三朝历史,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撰述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二是有众多史家的深刻的历史意识作为思想上的保证经史关系(指导思想)、文史关系(注重表述)、子史关系(观点的提炼)是中国史家向来关注的问题梁启超语:“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为最发达第二节 古代史学的巨大成就一、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隋书·经籍志》确定中国古代史籍分类,析为13类:1、正史:纪传体;2、古史:编年类,依年纪事(多依《春秋》这两类是史书最主要的体裁);3、杂史:又称别史体例杂;内容多写帝王之事,不象正史完整,且颇涉琐事遗文入史,内容杂;4、霸史:特指十六国的记注;5、起居注:记录君王言行的史书(《新唐书》包含实录、诏令),也属于编年体系列。

      实录是君王在位期间的大事记;6、旧事;7、职官;8、仪注;9、刑法:以上4种是制度之书;10、杂传:关于世俗、佛、道各种人物传记,与“杂史”有区别;11、地理:记录州郡、山川、物产、风俗;12、谱系:记录姓氏;13、薄录:著录文献目录在《隋志》分类之外,尚可加;14、史评体(评史书、评史事),唐代刘知几撰《史通》,确立史评体的规模;15、纪事本末体另外,中晚唐有典制体、会要体的出现,宋代在纪事本末体之外,还创立了纲目体;明清有学案(学术史著作,如《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清儒学案》)、图表、史论的发展每一种新的史书体裁的产生,都经历了漫长的酝酿、发展过程从《春秋》、《左传》作为编年体史书奠基著作问世后约三四百年,出现了纪传体史书的开创性著作《史记》;《史记》问世后约八九百年,有影响深远的典制体通史《通典》的诞生;在《通典》之后约三百余年,乃有宋代史家袁枢所撰《通鉴纪事本末》的面世编年体、纪传体、典制体、纪事本末体,是中国史书所采用的几种主要体裁,下面作一分述二、编年史1、概念:以时间为中心,依照年月顺序记述史事优点是史事和时间的紧密结合,时间观念明确2、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有按年记事的编年史,大体名为“春秋”,“春秋”即编年之意,别定他名也有,如晋国称“乘”(sheng),楚国称“梼杌”(梼杌tao wu古代传说中的猛兽,指凶恶之人)。

      《春秋》——“春秋三传”→《左传》孔子修《春秋》,体现他的政治立场,达到惩恶扬善的目的;并且文句简短,措辞隐晦这就是“寓褒贬,别善恶”的春秋笔法3、东汉荀悦《汉纪》(西汉—朝的编年体断代史),通过补叙来记人记事(一只脚跨进了纪传体),扩大了编年史的记叙范围,为编年史写人找到了一条道路→袁宏《后汉纪》(也是一部断代编年史名著)两《汉纪》的出现,完备了编年体史书的规模4、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编年通史,上起战国,下终五代,包容年代最长的通史之一,以政治为中心,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历史与司马迁合称为史学“两司马”)→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写北宋)→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写宋高宗一朝)→毕沅《续资治通鉴》(宋、辽、金、元四史,即宋元编年史)《正续资治通鉴》《明纪》自春秋到明末2400年历史,编年体史书都有记载起居注”和“实录”(每位皇帝的编年大事记)也属于编年体史书范围三、纪传史1、实质上是一种综合体《史记》和《汉书》是纪传体之祖2、《史纪》“五体”:纪、表、书、世家、列传(分别为12、10、8、30、70,总计130篇52万字)十二本纪:“本”是“根”的意思,“纪”是“记”的意思,合起来就是记载具有根本意义的大事。

      这些大事包括国家的军事、政治和经济,它们又总是和天下的帝王分不开,所以本纪就成了帝王的传记(有纲举目张之效)十表:以表格形式罗列历史事件和现象,有纵有横纵指时间;横指地域,有齐、楚、秦、赵、韩、魏、燕等八书:对经济、文化等方面专门问题进行分类记载与论述的体裁,半是历史记载,半是解释问题实际上它以事为类,是制度史的先河,这是《史记》的创举八书分别论述礼、乐(这两者治人)、律(从音乐之律引到宇宙之律)、历(天和律的形式化即历法)、天官(天文)、封禅(祭天典礼及其它通天之事)、河渠(农业社会中最主要的是水利建设)、平准(调节各地市场的价格使之趋于合理,它解决生产之后的交换问题)三十世家:记封国诸侯,以其子孙世袭,故称世家,实际上是本纪的雏形至如孔子称世家,则因武帝时尊崇儒术,司马迁亦景仰孔子;陈涉称世家,则是司马迁对之予以很高的评价七十列传:古书中凡记事、立论、解经的著作,皆可谓之传以人物为中心作列传,从。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