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伦理与法规课堂笔记整理终.docx
18页新闻伦理与法规新闻伦理与法规考试范围1/4 新闻职业道德伦理问题(课堂内容作为复习范围)3/4 新闻报道侵权法律问题(课堂内容、 《批评性报道法律问题研究》上海交大出版)新闻事件中的道德与伦理问题新闻事件中的道德与伦理问题第一节第一节 ““道德道德””范畴的职业规范范畴的职业规范一、一、 新闻有偿与记者勒索、受贿新闻有偿与记者勒索、受贿相关视频:世界新闻报窃听事件及其他新闻职业的社会价值实现程度取决于新闻职业的社会价值实现程度取决于: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道德//伦理)法律规范法律规范:是指行为人应当遵循而且必须遵循的规范,具有强制力道德规范道德规范:靠人的良心,靠社会舆论的规范来遵循两者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的关系:法律规范对新闻活动的调控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法律规范字遵循理性,排斥情感;道德规范约束力相对较低,不能保证新闻活动的正常运转法律规范是道德规范中要求的最低限度法律规范制定的原则,是以道德规范的原则为原则,两者遵循的原则是统一的一)(一) 、有偿新闻及治理法规、有偿新闻及治理法规有偿新闻产生的原因:1.稀缺资源稀缺资源 我国的传统新闻媒体是稀缺资源,需要经过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审批,产权是国有的,属于审批制媒体。
2.市场交换市场交换 未有“行贿有罪”论处的司法实践(隐性) 治理法规治理法规《《关于禁止有偿新闻的若干规定关于禁止有偿新闻的若干规定》》 ((1997)必考内容)必考内容一、新闻单位采集、编辑、发表新闻,不得以任何形式收取费用新闻工作者不得以任何名义向采访报道对象索要钱物,不得接受采访报道对象以任何名义提供的钱物、有价证券、信用卡等二、新闻工作者不得以任何名义向采访报道对象借用、试用车辆、住房、家用电器、通讯工具等物品三、新闻工作者参加新闻发布会和企业开业、产品上市以及其他庆典活动,不得索取和接受各种形式的礼金四、新闻单位在职记者、编辑不得在其他企事业单位兼职以获取报酬;未经本单位领导批准,不得受聘担任其他新闻单位的兼职记者、特约记者或特约撰稿人五、新闻工作者个人不得擅自组团进行采访报道活动六、新闻工作者在采访活动中不得提出工作以外个人生活方面的特殊要求,严禁讲排场、比阔气、挥霍公款七、新闻工作者不得利用职务之便要求他人为自己办私事,严禁采取“公开曝光“、“编发内参“等方式要挟他人以达到个人目的八、新闻报道与广告必须严格区别,新闻报道不得收取任何费用,不得以新闻报道形式为企业或产品做广告。
凡收取费用的专版、专刊、专页、专栏、节目等,均属广告,必须有广告标识,与其他非广告信息相区别九、新闻报道与赞助必须严格区分,不得利用采访和发表新闻报道拉赞助新闻单位必须把各种形式的赞助费,或因举办“征文“、“竞赛“、“专题节目“等得到的“协办经费“,纳入本单位财务统一管理,合理使用,定期审计在得到赞助或协办的栏目、节目中,只可刊播赞助或协办单位的名称,不得以文字、语言、图象等形式宣传赞助或协办单位的形象和产品十、新闻报道与经营活动必须严格分开新闻单位应由专职人员从事广告等经营业务,不得向编采部门下达经营创收任务记者、编辑不得从事广告和其他经营活动治理措施一:出台《新闻采编人员不良行为记录登记办法》有偿新闻有偿新闻:指在从事新闻报道的活动过程中,记者以金钱或金钱等价物的形式所进行的交易违规处罚:1.未与记者站所有工作人员签订劳动合同;2.超越报刊业务范围跨行业开展新闻采访活动;3.擅自编发内参;4.从事中介担保、调解等其他活动;5.擅自设立网站或承办网站地方频道,刊发未经本单位审核批准的稿件新闻有偿、有偿不闻、新闻敲诈:1.利用批评监督作要挟,敲诈勒索;2.接受礼金,有价证券等;3.向采访、报道对象收费;4.以新闻报道形式发布广告,从事有偿新闻;5.经营、参股或兼职文化传播、广告、公关类公司。
刑事责任刑事责任损害商品信誉罪损害商品信誉罪敲诈勒索罪敲诈勒索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威胁或要挟放法,强行索要公私财物的行为量刑】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以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五千元以上为数额较大,十万元以上为数额巨大)受贿罪受贿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量刑】十万元以上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以死刑五万元以上不满十万元的,处以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五千元以上不满五万元的,处以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索贿的从重处罚索贿的从重处罚非法记者、假记者以非法记者、假记者以““敲诈勒索罪敲诈勒索罪””论处论处表现形式:真假记者勾结形成非法利益链,假记者在前抓住问题,真记者在后撑腰,查假记者很可能引来真假记者的联合抵抗新闻记者证新闻记者证””是新闻机构采编人员从事新闻采访活动唯一合法有效的工作身份证件,持采访证、报社工作证等证件不可进行新闻采访活动有效的新闻记者证必须加盖有新闻出版总署印章、新闻记者证核发专用章、新闻记者证年度审核专用章和本新闻机构钢印二、二、承担法定的正值义务与社会责任承担法定的正值义务与社会责任自由---------能力新闻自由以承担法律义务与社会责任为前提。
法律禁止传播的内容包括:不能传播有违主权利益、政权利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体系的思想;不得传播危害国家机密、利益、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生产生活秩序、市场金融秩序等内容;不得传播淫秽色情、暴力恐怖、迷信生化等伪科学等内容三、三、信守客观、防止报道失实信守客观、防止报道失实报道不客观、失实可能造成的三类后果:1、 未构成对特定人的利益损害2、 构成特定人利益的损害,但无法律依据追偿损失(属要素不齐备的消费合同关系的公益诉讼)3、 失实或虚假报道构成对特定人的人格利益或商业利益损害客观性客观性 事实、价值一体化;避免主管定调、主题先行、裁剪事实真实性真实性 新闻构成要素五新闻构成要素五 W(who /when/where/what/why)杜绝可控制因素范围内的虚假、失实报道杜绝可控制因素范围内的虚假、失实报道社会行为社会行为““索引性索引性““特征:特征:问题本身复杂性或发展阶段上的不确定性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应该对时间真相有一个必要弥补性的澄清电视新闻真实性的常见问题:电视新闻真实性的常见问题:1) 电视新闻采访强调尊重事实,不搞人工导演新闻;2) 不允许要求采访对象再现新闻事件的过程3) 报道所采用的声音、图像均应来自于新闻现场或报道主题相关的采编活动,而非人为编造或拼接4) 电视专题性新闻,允许人为的新闻事件某些片段情景,只要“再现行为“未改变后续事件的基本要素5) 拍摄素材的后期制作部的损害事件的真实性6) 禁止:同期声剪辑,反对断章取义,歪曲愿意。
尊重客观发生的事实逻辑,而非意念逻辑7) 禁止:画面剪辑力避“移花接木” 以 A 时空画面表现 B 时空的串场8) 禁止:将电影、电视剧等影像资料嵌入新闻节目中第二节第二节 ““伦理伦理””范畴的职业规范范畴的职业规范(P164-183)一、伦理问题存在价值冲突性、取舍的理性一、伦理问题存在价值冲突性、取舍的理性伦理规范伦理规范 解决的与其说是对与错的矛盾,不如说是在同样吸引人或同样令人反感的两种价值之间如何做出有说明力的取舍,且任何一种选择都不存在“绝对不应该”的评价伦理问题伦理问题 意味着对若干都具有道德价值的手段进行区分选择其中更加合乎道德的新闻,达到更理性的价值判断案例:案例:《世界新闻报》窃听事件“2*Day*FM”恶作剧事件福克斯电视台直播自杀场面《纽约邮报》刊登“生死绝照”由于“目的”与“手段”之间复杂性,对有争议的采访报道行为作出一种相对理性的价值判断,避免行为评价中的“道德虚无主义” ,问题的讨论需要先确立两个基本准则:其一,新闻行业不应该有其特殊的道德评价标准其一,新闻行业不应该有其特殊的道德评价标准美国著名记者、斯坦福大学传播学院教授 William.Woo,“新闻伦理,即是生活中的理论应用到新闻报道的实践中去。
没有什么理论仅仅适用记者,而工人农民等就用不上了我们不能相信我们能早上起床先穿上一件‘伦理’的外衣去政府工作,回家后换成另一件‘伦理’的外衣和孩子们共进晚餐,然后换上第三件‘伦理的外衣’去商场购物我们相信只有一种伦理——无论你来自中国、美国、泰国,任何 6 岁的小孩都知道:不要伤害别人,不要偷盗,不要说谎,尊敬他人……”威廉.桑德斯:你首先是人类的一份子,其次才是新闻工作者做一个有“良心”的人,是走出职业道德困境的先决条件良心”:对自己态度的“真” 、 “诚”对他人态度的“敬” 、 “爱”对社会态度的“责任感”其二,新闻职业没有法律上的任何特权其二,新闻职业没有法律上的任何特权珍视采访报道对象作为人的尊严、生命的价值珍视采访报道对象作为人的尊严、生命的价值纪录片:纪录片:摄影机作为“注视” 、 “寻找” 、 “窥视” 、 “监视”者的角色,对被拍摄对象必然产生剥削力、侵犯力拍摄/制作者避免将拍摄对象当作纯粹的表现资源,加以掠夺式摆布,必须由“良心”加以控制谈话节目谈话节目故意制造悬念和冲突,使嘉宾处在一种被人利用的困窘状态以诱骗方式引导嘉宾说出不该公开说的“真话”对灾害事故的报道对灾害事故的报道对事故、灾害现场的采访情况特殊,不让受害人或家属再次受到伤害是最基本的要求。
事故、灾害情况需要传播,传播就难免策划,但此时此刻不需要策划、当媒体去完成自己的策划时,受害人或家属会有意无意的被置于纯粹工具的地位《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职业道德准则》《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采访报道意外事件,应顾及受害人及亲属的感受,在提问和录音、录像时应避免对其心理造成伤害 ”灾害采访报道中忽视人的尊严、生命价值的表现:之一:记者之一:记者““特权特权””行为与累赘行为与累赘身处现场的冲动控制能力与心态调节有时比独家新闻更重要,现场受限,必须有适当的退让占用正规、稀缺的救助资源,给救援工作带来直接影响之二:之二:对受害人或亲属持应有的尊重和关怀不以不假思索的方式干扰受害者家属,即使在公共场所,不征得同意或默许,不要用摄像机近距离的拍摄受害者亲属采访行为不要使受害者亲属处于必须表达悲痛失控的状态不要以噩耗传递者的身份获得更多新闻,体现应有的同悲情怀不使用灾难事故中令人嫉妒心疼的照片,如有必要应做处理,对于亡者遗容,如有必要以隐晦的方式呈现报道的新闻价值、没学追求服从于人性关怀之三:避免采访行为给未成年人心灵留下阴影之三:避免采访行为给未成年人心灵留下阴影【记者手记】---------汶川大地震中的不良表现未成年人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可能更容易留下心理创伤。
即使确实需要采访未成年人,应避免刺激性的问题,以避免未成年人的心理伤害采访时尽量不要和抢救灾害的指挥人员说话,不要和从废墟中被抢救出来的受难者说话,不要和受难者的亲人说话 “生命高于一切”媒体善意的扶助或救助:媒体善意的扶助或救助:1.. 充当施舍者的表演意识过于凸显,涉及尊严伤害的隐性问题;充当施舍者的表演意识过于凸显,涉及尊严伤害的隐性问题;2.. 媒体对严肃或沉重的新闻素材关注视角的边缘化或娱乐化,弱势群体在无法摆脱厄媒体对严肃或沉重的新闻素材关注视角的边缘化或娱乐化,弱势群体在无法摆脱厄运和无力抗争时,有时采取极端方式,易引起媒体关注;运和无力抗争时,有时采取极端方式,易引起媒体关注;3.. 救助对象或称为媒体塑造自身形象的牺牲品救助对象或称为媒体塑造自身形象的牺牲品二、职业角色与社会角色冲突二、职业角色与社会角色冲突新闻专业理念追求与人文关怀冲突新闻价值的水准依赖于专业理念与技巧实现程度有专业水准的新闻应体现“新闻可以称之为新闻”的特质:1) 独家素材;2)独家视角;3)表达方式称绝,有深度、有表现力、冲击力;4)有感情、说服力这些均需要专业的训练新闻的价值则更高于准则——人文关怀(恒常)社会角色的承担比职业角色的承担更重要,岗位职责所要求的记录现场,能否等同于冷冰冰的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