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文学批评期末考试.doc

36页
  • 卖家[上传人]:mg****2
  • 文档编号:147103979
  • 上传时间:2020-10-0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18KB
  • / 3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 . .. ..一. 先秦部分(一) 诗经中关于“诗”的两种观念1.强调诗歌具有一种美刺功能2. 朦胧地拥有诗缘情的意识(二) 史书《国语》《左传》《尚书》中的两种观念1.献诗讽谏说2.观诗知政说(三) 孔子1.确定了文学批评的标准(1) 思无邪(2) 中和之美(3) 尽善尽美(4) 崇尚雅正的锋哥2.明确了文学的社会作用:兴观群怨(1)兴:孔安国:“引譬连类创作层面朱熹:“感发志意欣赏层面读者在阅读欣赏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兴发感动,是一种由此及彼得情感体验由诗歌而引起的联想《论语*学而》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人的修养要做到精益求精)《论语*八佾》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兴”的历史背景——春秋以来赋诗言志的传统和断章赋诗的风气,不拘泥于原有的诗意,赋予诗更广泛的意义。

      A.好处:诗的广泛运动“兴”B.坏处:断章取义,过分主观化(这一缺点到孟子时才有所改观,孟子主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2)观:郑玄:“观风俗之盛衰”朱熹:“考见得失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具有“观”的功能因而杜诗具有史谏功能3)群:孔安国:“群居相切磋朱熹:“和而不流诗能聚集人们在一起用诗来互相砥砺4)怨:孔安国:“怨刺上政朱熹:“怨而不怒杜甫《客从》仿乐府诗创作泉客珠鲛人泣珠(5)“兴、观、群、怨”的作用及影响称为反对文学脱离现实的有利武器《文心雕龙*比兴》:“汉代诗刺道丧兴义销亡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是对“兴、观、群、怨”的继承对创作影响:杜甫、陆游、辛弃疾……诗歌创作的影响(四) 孟子1.孟子的文论思想(1)知言养气说《孟子*告子》《孟子*公孙丑上》① 浩然正气的内涵浩然正气,指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而形成的崇高的精神气质蕴涵,所表现出来是一种由道与义凝聚而成的凛然正气A.至大(即非常的强大,浩然之气充塞于天地之间,无处不在的特点)一种抽象的精神状态,而不是一种客观实体,通过不断的时间可以体会到它的存在,还可以和我们的生命融为一体,达到天地合一B.至刚(指浩然之气的无坚不摧)【文天祥《正气歌》】C.配义与道(以直养)【直:正直。

      养:培养】D.集义所生(用正义的积累去产生)养浩然之气,须积极的行动,不能半途而废养气:指人的内心道德修养的功夫即人的内在品德的充实之美养气需要配义与道,需要长期修养、锻炼,还要不受任何外在环境的干扰,威胁和利诱,始终坚守自己的操守即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知言(即辨别语言、文辞、是非、美丑的能力,尤其是能辨别四种错误言辞的能力)“詖言知其所蔽,淫词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片面之言辞过分的言辞歪曲的言辞这种辨别能力应用到文论当中,就是鉴赏判断文学作品的能力孔子: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言为心生”人言为人品的表现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讽喻诗高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人A.知言与养气的关系养气是知言的前提,知言植根于养气养气能使人的道德修养、思想认识提高,自然而然便加强了辨别语言文辞是非美丑的能力B.影响:曹丕《典论*论文》提出文以气为主的观念刘勰《文心雕龙*养气》韩愈“气盛言宜”——见《答李翊书》苏轼对李白的评价“气盖天下”——见于《李太白碑阴记》苏辙对司马迁的评价“其文疏荡,颇有奇气”(2)以意逆志(孟子文学批评的方法论之一)《孟子*万章上》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即吾既得闻命矣。

      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诗经*小雅*北山》: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偕偕士子,朝夕从事王事靡盬,忧我父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诗眼)(怨刺役使不均)《毛诗序》曰:《北山》,大夫刺幽王也役使不均,己劳于从事而不得养其父母也解释诗文的方法——“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偶之理解文学作品,不要只抓住其中的只言片语进行阐发而望文生义;不要对艺术性的夸张修饰进行进行机械的理解,而要领会全篇的意旨,再加上自身的切身体会去探索诗人的意图以意逆志意:①说诗者的心意(说诗者用自己的心意去揣测诗人的意旨) 持此观点代表人物是朱熹 局限性:主观唯心论② 指作品中本来所蕴含的意义代表人物, 清代吴淇“志者古人之心事,以意为舆,载志而游……以古人之志求古人之志,乃就诗论诗,犹之以人制人也话题“作家之死”——新批评观点 a.作品的意义,应从作品中去寻找。

      b.与作家无关c.主张“文本细读法”合理的观点:作家、作品之意与说诗者之意相结合“以意逆志”是比较科学的、客观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不像诸侯赋诗那样断章取义,也不想汉儒解诗那样牵强附会,说诗者不能根据词的表面意义,去曲解诗人的本来意义.(3)知人论世《孟子*万章下》:“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是尚友也知人:了解作者的生平与思想,了解作者的为人新批评观点:意图谬见作家感受谬见作者新批评将作品当作一个封闭的对象来研究作品本身纯客观研究“细读法”论世:了解诗人所处的历史时代背景、环境《小雅*小弁》:刺幽王也,太子之傅作焉《孟子*告子下》周幽王改立太子《邶风*凯风》有七子,母欲改嫁之(五)老子的文艺思想1. 道法自然,无为而为2.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3. 有无相生,致虚守静(五) 庄子的文艺思想1.朴素为美,法天贵真2.言不尽意,得意忘言“言”与“意”的关系儒家:认为“言”能够尽“意”道家:庄子“言”不尽“意”孔子:辞达而已矣在中国文论史上产生深远影响孟子:我知言魏晋……语言只是一种表达思想内容的象征性符号,是帮助人们了解意的工具1)言不尽意《庄子*天道》: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

      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书籍文词之可贵,在于记录了语言,语言之可贵在于反映了人的情意情意的产生于形成有时间、地点、环境、条件的依据有许多前后伴随着的思想活动《庄子*秋水》: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也可用意念想象得到的是最精微之所在寓言故事:轮扁斫轮《庄子*天道》(得之于手而应于心)(2)得意忘言《外物》:筌者所以得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忘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忘言之人而与之合哉!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然则,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筌也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象生于意,而存象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象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言也王弼《周易略例明象》)文学是一种对不可言说之有你说语言是塑造形象的工具魏晋以后,言、象、意三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阐述而被引入文学理论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深刻影响,为中国古代注重“意在言外”的写作传统及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3)总结a.庄子的“道”具有非语言能认知的模糊性,但“道”作为精神实体又必须被认识和掌握所以庄子主张以“无言”来体悟“道”具体到文艺创作中,便直接表现为“言”与“意”的关系问题b.庄子认为,言与意之间有差异,各有其认识事物的内容和层次,可以言论者为“粗”,可以意致者为“精”,而道“不期精粗”,是言论和意致均难以认识的,所以要从“言”外、“意”外去体悟“道”的形象性言”既然不能尽“意”中之“道”,则“言”其实也就难以尽“意”c.在“言不尽意”的基础上,庄子提出了“得意忘言”的观点庄子认为:“言”是“意”的基础,“意”是“言”的指向,领悟到“意”就是超越于“言”d.由言意问题可以引申到文艺创作的形神问题,“得意”与“忘言”是艺术形象审美特性的两个质的规定,它要求艺术形象必须是具象与抽象、确证性与模糊性的统一e.庄子提倡“得意”、“忘言”的审美创造,以期达到“荒唐之言”与无形之道妙契无痕、自然弥合的艺术境界3.虚静说,物化说(1)虚静说:人作为认识的主体,在体认和把握认识对象时,尤其是“道”时,必须排除一切外在干扰如名利、生死、功名、情爱等世俗观念,进而达到精神上的彻底解放,心灵上的虚无、空明、一尘不染。

      寓言《庄子*达生》——梓庆削木为璩——心斋《庄子*田子方》——宋元君将画图——触衣般礴《庄子*达生》——佝偻者承蜩《天道》:……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挠心者,故静也……天地之签也,万物之境也作为虚静论哲学思想,也运用到审美、艺术、文艺创作领域揭示审美和文艺创作中主体……《大宗师》——颜回曰:隳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2)物化说四种“化”:①内化而外部化② 物化③ 气化④ 自化寓言:《齐物论》——庄周梦蝶《大宗师》:……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人进入虚静状态以后,忘掉一切,忘掉自己主体自然与客体自然合二为一在虚静的状态下,才能达到物化的境界孕育中国古代文艺心理学的诞生总之,老庄的道家文艺思想对后世文学批评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和“得意忘言”的理论影响到后世含蓄、尚简的审美趣味,这也是中国古代占主流地位的审美理想;二,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创作理论成为中国古代相当一部分作家所追求的境界;三,虚静的理论对后世文艺心理学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儒家关注文学的外在规律道家关注文学的外在规律二. 两汉经学(一)《毛诗序》(四家诗:齐之辕固,鲁是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毛诗序》的思想内容:P931.诗的本质认识:“情志统一说”(诗言志、诗与情感的关系)(确定了中国古代诗歌抒情言志的传统)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志与情的区别:A.“志”主要是指人的志向、思想,这志向、思想是个人经过一定伦理道德规范过滤后表现出来,属于理性的范畴,它强调的是秩序、法则优先于个人B.“情”主要指人的感情、情绪,指人们喜怒哀乐之情感,是属于个人的一些真情实感,未经太多伦理道德思考和社会意见就流露出来的这一区分,虽对文学的本质进一步升华了,但又表现出一种保守性如《毛诗序》:“……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体现“情”与“志”的区别) 2.诗歌的作用:“美刺讽谏说”(系。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