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声训的源流.docx

17页
  • 卖家[上传人]:王****
  • 文档编号:257596300
  • 上传时间:2022-02-2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5.21KB
  • / 1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天涯浪子页码:第17页 共17页声训的源流【一】:关于声训的一些总结 关于声训发展历史的一些总结 回顾“声训”的发展历史,有必要先说说什么是“声训” 声训是与形训、义训相对而言,是训诂学中的一种重要的训诂方法史上许多人为声训下过定义,例如:陆宗达、王宁《训诂方法论》:用音近义通的词来作解释,以达到探求词义来源的目的叫声训;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声训,古人也叫“谐声训诂”;它是用音同或音近的词去说明被解释的词的来源,也就是以词的语音形式为先决条件来说明两词之间的语源关系;郭在贻《训诂学》:声训,亦称音训,取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字义简言之,声训也叫音训,即通过语音线索寻求语义,是一种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词义的训诂方法换言之就是从被释词的语音形式着眼,利用语音,语义的关系来推求它的意义。

      解释词与被释词之间往往具有音同,音近或音转的关系 声训起源很早,早在先秦时代就已经萌芽了当时的声训材料散见于诸子论著中, 如《论语•为政》:“政者,正也《礼记•中庸》:“仁者,人也《易•晋》:“晋,进也《易•说卦》:“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坎,陷也;离,丽也;兑,说也《孟子•滕文公上》:“彻者,彻也;助者,藉也;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荀子》:“君,群也《尔雅》:“诰,告也;古,故也此类例子在先秦典籍中还有很多,但还未形成独立的训诂条例,只是利用音义关系来阐说某种政治主张及社会见解先秦著作中,出现声训最多也是最早的一部书是《周易》,如《易·说卦》:“乾,健也;坤,顺也;坎,陷也先秦著述中的声训初步形成了声训的基本条例与形式,即体现出以音同或音近之字为释的条例,同时也体现为“某(者),某也”的基本形式后世的声训就条例与形式而言,都只是在先秦声训的基础上稍加发展但这些都还只是声训的滥觞,作者主观上并没有运用声训的自觉性尽管如此,先秦诸子的声训材料给后世的声训发展以很大启发,是声训发展的一个阶梯。

      这种训释方法,至汉代发展成为一种训诂方法汉代是我国训诂学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声训于汉代开始盛行,是由当时的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大学派的矛盾与斗争推动起来的由于今文经学解释经典牵强附会,脱离语言实际,招致古文经学的大力批判到东汉时期,古文经学大盛古文经学大师许慎著《说文解字》,对今文经学进行了全面的批判更值得注意的是,《说文》之运用声训,已不仅是释义,而且带有探讨字(词)源的成分了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最早从语言学角度以音释义,并自觉运用声训的王念孙在《说文解字注序》中指出:“《说文》之为书,以文字而兼声音训诂者也凡许氏形声、读若,皆与古音相准或为古之正音,或为古之合音,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循而考之,各有条理不得其远近分合之故,则或执今音以疑古音,或执古之正音以疑古之合音,而声音之学晦矣《说文》之训,首列制字之本意,而亦不废假借《说文解字》是一部字书,但以音释义的情况却颇多,这包括音同释义、音近释义、双声释义、叠韵释义等情形,如“天,颠也”、“日,实也”、“月,阕也”、“山,宣也”、“门,闻也”、“弓,穷也”、“户,护也”、“木,冒也”、“尾,微也”,等等。

      所以黄侃说:“《说文》列字九千,以声训者十据七八而义训不过二三这样大量地运用声训,虽然我们不否定有义训中的训释词与被训释词偶然音同的现象,但绝大部分确实反映了音义间的密切关系 而比刘熙的《释名》比《说文》晚了约一百年,书中明确提出了声训的目的,并从语言学角度探讨音义关系,从而大量运用声训,可以说是我国第一部声训专著我们知道,荀子的“约定俗成”理论是符合语言产生和发展的规律的,即语言产生之初,词和词所代表的事物或对象,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随着语言的发展和丰富,新词(派生词)总是在原有词汇基础上产生的,且往往根据其所指称对象的特点而与旧词(语源词)有一定联系,因此,新词与旧词的音义也就有了一定的联系如《释名》:“峡水日涧涧,间也,言在两山之间也两山之间的流水叫涧,“涧”因“间”而得名;又如常见的“椅”来源于“倚”椅”正是 有靠背的坐具,是可以“倚”的东西(工具);“桌”来源于“卓”,卓者,高也,“桌”便相对于“凳”而言,为高的东西。

      又如“潮”、“汐”,海水有规律的上下起伏的运动,早晨出现为“潮”、傍晚出现为“汐”,它们和指称“早晨”、“晚上”的“朝”、“夕”的关系是一目了然的刘熙正是看到了这些语言现象中的音义联系的特点,并借鉴前人的成果和经验,从而写出运用声训方法的集大成著作《释名》的虽然书中仍不免有主观臆断的成分,但至少可以肯定,该书已使声训这一训诂方法得以明确和发展,其贡献是巨大的汉代声训至此定型声训由原来的“经文”内容变成了诠释经文的“注文”内容,并独立形成了专书,使声训之例最终成为训诂学的一种词义训解方式 声训到了北宋,据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四记载,王圣美提出“右文说”,他说:“古之字书皆从左文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如木类,其左皆从木所谓右文者,如戋,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歹而小者曰残,贝之小者曰贱所谓“右文”,是只形声字的声符,认为形声字的声符不仅表音,还往往兼表意义右文说”从形声字的声符推求字义,为声训开辟了一条新路但他以偏概全,局限于字形,又把形声字一概归入会意,未能圆满地达到因声求义的目的。

      清代, 声训便有了更大的发展学者们对音义关系认识加深, 古音研究有新突破,训诂学家明确提出因声求义的主张,并整理出了不同时期的语音声韵特点,注意声训中语音的时代性把语音相近的字归纳为双声、迭韵两类,而这两类字,都存在声近义通的关系学者们对于声训的研究特别强调“训诂之旨,本于声音故有声同字异,声近义同虽或类聚群分,实亦同条共贯譬如振裘必提其领,举网必挈其纲(王念孙《广雅疏证序》)”,强调语音的重要作用,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以段玉裁、王念孙等为代表的乾嘉学派提出了“声义同源”说、“声近义通”说等声训观点戴震在《转语·序》中说:“古声同纽之字,义多相近王念孙在《广雅疏证·自序》中提出:“就古音以求古义,引申触类,不限形体清人将古音研究运用于声训,取得了很多精确的训释晚近章炳麟、黄侃等先生又把训诂学进一步提高“语言学”的理论上来他们把“文字”“声音”“训诂”结合起来,组织成有体系的“语源学”声训的再度兴盛,在训诂学上十分重要,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运用音近义通的原理来探求音义关系、寻求语源,在方法上有其可取之处,也着实解决了许多千百年来未曾解决的疑难问题。

      【二】:毕业论文-《释名》声训分类及其价值 《释名》声训分类及其价值 摘 要:本文对《释名》中具体的声训条目从声训的价值这一切入点进行了分类,分析归纳出了推源声训、假借声训、义理声训以及民俗声训这四类声训,对于声训的作用进行了更为合理的界定并从价值这一角度对《释名》声训的作用进行了宏观的概括,总结了《释名》中声训对于语言学中音韵学、文字学和词汇学等方面的宏观价值由此可见,声训不仅不是一种唯心、主观的毫无价值的训诂糟粕,而且对语言学研究也具有非常理想的价值《释名》中的声训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对于其声训,我们应做详尽的分析,不应该以偏概全,曲解甚至误解 关键词: 《释名》 声训 分类 价值 一、前言 《释名》在我国传统小学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它与《尔雅》、《说文解字》分别是中国训诂学史上系统运用声训、义训、形训的开山之作。

      (一)《释名》成书背景及作者介绍 《释名》由刘熙撰《释名》于汉末兴平元年之后到建安八年之间的九年之中,即公历194年到203年这段时期内,其成书于声训这种训诂方式蓬勃发展的东汉时代两汉魏晋时代,声训大作,“由诸子作者的自我行文变成了训话家的诠释内容声训由原来的‘经文’内容变成了诊释经文的‘注文’内容,并独立形成了专书,使得声训之例最终脱离了名辩之学的范畴,成为训话学的一种词义训解方式,成为语义学研究中的一项内容” 〔1〕出现了《春秋繁露》《白虎通义》这样的大量使用声训的著作,但《释名》不仅在声训的使用范围上胜过前二者,即《释名》是一部声训专著,其书通篇使用声训;更在声训的作 用上胜出前二者,其书明确地提出“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百姓日称而不知其所以之意,故撰天地、阴阳、四时、邦国、都鄙、车服、丧纪,下及民庶应用之器,论叙指归。

      这一主题思想,说明《释名》的主旨就是要探求语词命名的“所以之意” 鉴于史料极度匮乏且多有矛盾,刘熙其人的生平,现在我们知道的很少据今人考证,刘熙,字成国,是青州北海。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