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第一轮复习学案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
10页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第一轮复习学案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 页 共 7 页 1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第一轮复习学案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标要求】(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知道“始皇帝 ”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 军机处设置等史实, 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基本线索】1、奴隶社会的主要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2、封建社会的主要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战国萌芽,秦朝确立,两汉巩固,隋唐完善,宋元加强,明清空前强化达到顶峰 )【知识梳理】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1、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1)夏朝(约公元前 2070 年~公元前 1600 年):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______2)商朝(约公元前 1600 年~公元前 1046 年):实行_____,内服是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是商族以外的附属国管辖的地区商王与各附属国形成______的关系,并通过垄断___以强化王权。
2、西周的政治制度 (公元前 1046 年~公元前 476 年)▲分封制(又称______)(1)背景:①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东征,灭商建国,史称___;②内外服制度使中央与地方关系___,加之西周建立后,经历了短期的社会动荡,___执政后,修改了商王朝的内外服制度,大举实行___2)分封目的:____________(“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3)内容:①分封对象:______ (主体) 、功臣、姻亲、 ______(先代帝王后代和边远氏族部落首领) ;②分封核心内容:____________③主要诸侯国:齐、鲁、燕、卫、晋、楚等④权利和义务:各诸侯国必须服从周王政令,承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义务;受封诸侯在自己封疆内,又对_____实行再分封⑤等级序列:周王——_____——_____——士4)瓦解:①事件:楚王问鼎 (诸侯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 、周郑交质、射中王肩、三家分晋、田氏代齐……②原因: ____ 的发展(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____崩溃;____实力增强,周王室衰落5)影响: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积极影响,前期)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消极影响,后期)▲宗法制(按照______来分配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等政治权力 )(1)目的:①为巩固____ 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②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地位,巩固王权2)特点:①以_______ 为核心(最大特点,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兄弟为小宗) ;②___关系同____关系相结合(家、国结合) ,与____互为表里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第一轮复习学案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 页 共 7 页 2(3)作用:①巩固了____ ,保障了贵族“____”的特权,维护了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_②家、国结合,使______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影响后世4)维护工具:______(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 ,其实质是:____________5)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_____,分封制是宗法制在____上的体现,两者__________关系示意图如右图: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形成了完备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其中__________是政治制度的核心;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中国古代的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公元前 356 年开始)【课标要求】(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 认识其特点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知识梳理】1、变法大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①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割据混战,______被破坏;②经济:______的使用和推广提高了生产力,_____瓦解,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发展地主经济,出现改革变法的潮流;③ 文化: ______,法家学说得到认同→商鞅变法的原因?※商鞅变法的原因①战国 时期,生产力的发展,需要 调整生产关系与之相适 应;各国纷纷变法,以富国强兵,称霸诸侯②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③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广纳贤才,主 观上要求变法图强 ④商鞅的 变法宣 传和改革精神2、目的/宗旨:____________3、性质:一次较彻底的新兴地主阶级的_____改革运动4、内容:(1)经济改革:以农求富①______: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 许土地自由 买卖,正式 废除了井田制,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推动了地主经济的 发展。
②______:对努力耕织的人进行奖励,对弃农经商或不事劳作者进行惩罚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 强, 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 质基础但也奠定了中国此后一千多年对商业发展抑制的总体趋势,成 为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③颁布标准器,______: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 对 秦国经济的发展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2)政治改革:加强集权①普遍推行 ___ :全国划分为 41 个县,县的令、丞由____任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②制定 _____ ,严格刑罚:在乡里和军队中推行____制度,并规定______强化了人民的法律意识,保证了变法的彻 底执行,有利于加 强统治,稳定社会秩序;但后来产生暴政③严格 ______ 制度,实行____法:保证了社会统治秩序,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使分封制 宗法制血缘纽带(里)政治制度方面的表现(表)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第一轮复习学案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 页 共 7 页 3秦国在争霸战争中的兵源得到可靠保证3)军事改革:提高战斗力废除“______,奖励军功,实行 “______” 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扩大了统治基础。
4)文化改革:加强思想控制 “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 了思想控制,但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于我国文化典籍也是一种摧残;实质是______5)风俗改革: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进一步发展了小家庭生产,有利于国家赋税、加强了秦国的集 权统治;依照中原地区的风 俗、 风尚进行改革,不仅促进了秦国的发展,也有利于______5、作用:(1)积极: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变法,收______之效,推进了秦国社会的发展,为秦后来____________奠定了基础;对后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______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2)消极:轻罪重罚,轻视教化,连坐法加重了对人民的压迫,法律的严酷,容易造成统治者的___;文化高压政策不利____的发展;____,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长期歧视,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①顺应 了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历史的发展趋势,符合地主阶级的要求并适合秦国国情(最主要);② 措施全面,赏罚分明,百姓拥护;③法家思想的 传播,秦孝公的重用,商鞅改革的坚毅精神等※商鞅死因:_________三、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公元前 221 年~公元前 206 年)1、背景或条件(1)政治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先后灭掉韩、 赵、魏、楚、燕、齐六国,公元前 221 年,秦王嬴政终于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 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2)经济根源: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私有制的形成(小农经济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保证国统一) 3)政治根源:地主阶级需要借助强大的政权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及镇压人民反抗4)思想来源:__________________5)实践条件:_________增强了秦国实力,并证明_____思想的可行性2、目的:__________________3、中央集权制的主要内容:________;中央:________;地方:_______1)皇帝制度的建立①“始皇帝”的来历:先秦时期最高统治者一般称“ 王”,秦王____统一中国后首创“___” 称号(“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 ,从此“ ___”成为我国历代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被沿用②内涵及特点:______、______(集行政、司法、军事指挥等大权于一身) 、_____________是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2)中央:三公九卿制①三公:指 _____ 、_____和_____。
左右丞相为“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_____,并负责_____;太尉协助皇帝_____三方__________②九卿:三公之下,秦朝中央政府还有很多重要官职,合称九卿他们分管着国家和皇帝的各种事务③三公九卿制的特点: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_____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___一人之手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第一轮复习学案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 页 共 7 页 4(3)地方:郡县制①起源:源于_____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____②建立:秦统一后,实行_____全国始设 36 郡,后增至 40 余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郡”设____、郡丞和郡尉,____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郡下设县,县置____、县丞和县尉;县级以下设“乡” 、 “里” 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____直接任免③特点:与分封制相比较,特点有:①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④意义: a.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有效地加强了_________的管理,有利于_________;b.从根本上否定了_______,是_________取代_________的重要标志。
※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区别①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②分封的 诸侯王位世 袭,并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任免 调迁,官位不世 袭,官员只有俸禄没有封地③诸侯国的独立性很大,容易发展成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4、秦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主体措施: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2)配套措施或巩固集权和统一的措施:选拔、考察官吏的制度;制定秦律统一货币和度量衡,车同轨;建长城,修弛道、直道,开灵渠;移民统一文字;焚书坑儒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影响(1)积极:①彻底打破了_________ 制,初步奠定了祖国疆域,奠定了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历代沿用②有利于_________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发展2)消极:①导致暴政,是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②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由发展四、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汉朝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1、七国之乱:西汉初年,中央沿用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