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鬼方_殷周时代北方的农牧混合族群.pdf

11页
  • 卖家[上传人]:mg****85
  • 文档编号:45353357
  • 上传时间:2018-06-16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556.81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NO.2,200 0鬼方:殷周时代北方的农牧混合族群’唐晓峰提要本文认为鬼方是殷周时代北 方的农牧混合族群,不是如后世句奴那样的骑马游牧族群在山陡北部发现的兔族考古遗存可以证明这一点自鬼族之后,战国句奴出现之前,在山侠北部也没有真正意义 上的漪马游软民族.自新石 器时代始,今山侠北部长期以来是原始农业的分布地区,后因气候变化,逐渐演变为半农半牧地区,遂以这种形式长期与晋南的农业区相对峙,其间出现比较德定的半农半枚地区与纯农区的分界线,即后来司马迁所说的龙门—确石线.关健词兔方山映北部半农半软在传世早期文献上,关于鬼方的记载可举《易·既济) ’’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诗经.大雅) ’’覃及鬼方”,《竹书纪年》“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十二翟王”等关于鬼方,后人多有注解近世研究,早以王 国维最著,其《鬼方昆夷检犹考》以文献与铜器铭文互证,确定这一西北古老族群的存在自王国维后,研究鬼方的学者日多四十年代,王玉哲先生撰《鬼方考》一文,对王国维之说进行辩补,指出殷 代鬼方应包有山西.由于 卜辞中屡见“香本研究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资助项目(项目号4 9831080 ).1 5。

      方”,而鲜见“鬼方”,一些学者怀疑卜 辞中工方即鬼方¹但随 卜辞材料刊行增多,“鬼方”在 卜 辞 中之独立名称渐为人们承认八十年 代,王玉哲先生又作《鬼方考补证》º,进一步讨论鬼方问题,强调卜辞中“香”与“鬼”为不同族群在考订鬼族地望时,王国维曾举出以往数家看法,“有以为在北者,干宝《易》注云:鬼方,北方国也有以为在西者,宋衷《世本》注云:鬼方,于汉则先零羌是也有以为在南者,伪《竹书纪年》:武丁三十二年,伐鬼方,次于荆,则以鬼方为荆以南之国»总之,关于鬼族地望,书网无征,古人众说纷纭王 国维于众说中,取《后汉书·西羌传》及章怀太子注引《竹书纪年》的说法:“周王季伐西落鬼戎”,王国维称之为“真《纪年》之文”王 氏又结合大小《孟鼎》、《梁伯戈》等周器铭文,基本认为鬼族“其全境犹当环周之西北二垂而控其东北”¼王 国维所举《梁伯戈》残铭,乃记梁伯伐鬼方之事《左传》桓公九 年有“梁伯”同其他诸侯国共伐曲沃,梁伯之国在今韩城,临黄河梁伯伐鬼方,说明鬼族活动范围已达到山陕间黄河地带鬼方”的整体范围究竟有多大的范围,不易确定,因为商人的“方”本来就不是一个表述确切 的地域概念但鬼方的一部或一支生活于山陕北部地区是没有问题的。

      鬼方 的这一支对殷人、周人来说距离最近,很可能是殷周人心 目中最主要的一支,从后来在晋西北发展的“魏国”、“怀姓九宗”可以说明这一点学界基本认为“魏国”、¹代表说如董作宾《论否方即鬼方》,载其《殷历谱》下编,台北艺 文 印书 馆,19 63年于省吾《释舌方》,载《双 剑(静)殷契骄枝》三编,自印本,1944年º载《考古》,198 6年第10期以鬼方昆夷 捡犹考》,载《观堂集林》卷十三,中华书局,19 59年,第58 4一58 5页酬鬼方昆夷检犹考》,载《观堂集林》卷十三,中华书局,195 9年,第5 86页·16‘“‘怀姓九宗”系 出于鬼方¹鬼方在殷为强国,与殷为敌,殷曾大举伐鬼方《易·既济》:“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易·未济》:“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甲骨文中数见含有“鬼方(易)”的 卜 辞,以有祸为正卜,说明鬼方是商的直接敌人武丁克鬼方后,商人势力得以稳定于西北,鬼方服属于商,直至商末º卜辞有“小臣鬼”(合5 57 7),“王令鬼护(怀1 65 0)《史记·殷本纪》:封以西伯、鄂侯、九侯为三公九侯”,《集解》:“徐广日:一作鬼侯”鬼为殷“小臣”,封封鬼族为公,说明殷代末期鬼族与殷的密切关系。

      周武王克商后,将叔虞封于唐,并与之“怀姓九宗”怀姓九宗”即“魏国”、“魏姓九宗”,与“九侯”、“鬼侯”同指 一族魏国”、“魏姓”在周史上地位重要,曾与晋、毕、苗、郑通婚传世带有“魏国”、“魏”字的铜器多件,据研究,多 属 于西周晚期与春秋早期»《左传》嘻公二十三年《集解》:“赤狄,魄姓”以上“九侯”、“鬼侯”、“怀姓九宗”、“魏国”、“怀姓九族”、“赤狄”等均在晋西北之地根据文献材料与古文字材料,关于鬼族历史地理的基本情况,大体如上所述而近几十年来在山陕北部所积累的考古工作成果,又为鬼方历史地理提供了重要线索在鬼族活动地域范围内,即今晋中、晋北和陕西东北部的黄河两岸之高原山地,经常出土商代晚期铜器,多为墓葬遗物根据这些铜器特有的风格,考古学者称之为“石楼一绥德类型青铜器”,其具体分布范围是:东起石楼一绥德,北至鄂尔多斯、忻县、保德、陕西府谷、神木、榆林,南到山西 吉¹参见王 国维《鬼方昆夷捡 犹考》,载《观 堂 集林》卷十三,中华书局,1959年.陈公柔《说魏氏即怀姓九宗》,《古文字研究》第十六辑,中华 书局,1989年饶宗颐《甲骨文地名通检前言》,载饶宗 颐主编、沈建华 编辑:《甲骨文通检》第二辑,中文大学出版社,1994年。

      º参见林云《甲骨文中的商代方国联盟》,《古文字研究》第六辑,中华书 局,1981年»参见陈公柔《说魏氏即怀姓九宗》,《古文字研究》第十六辑,中华书 局,1989年·17·县,西到陕西淳化出铜器地点 3 0多处,各类铜器累计数百件从自然地理范围看,是以山陕交界的黄河两岸为中心,其最远扩及范围,北到鄂尔多斯,南达汾河下游以西洛河、径河上游地区西以子午岭为界,东部南端基本不过太岳山脉,北端则达淖沱河上游,而灵石往南沿着汾河则是它与另一些具有地方特征的晋南诸商代方国的交界线¹石楼一绥德类型青铜器可分为五期,最早的第一期年代为盘庚一小乙时期,最晚的第五期是帝乙、帝辛时期这五期“具有一脉相承的发展演化关系,无疑应属同一文化体系”º铜器可分 A .B.C三组,A组为殷墟常见器物,B组是石楼一绥德类型青铜器的主要成分,肯定是当地所铸,C组数量极少,风格受远北卡拉苏克文化(米努辛斯克盆地)影响考古学者判定,石楼一绥德类型青铜器代表的是“与商文化并行发展、互为影响、长期与商王朝处于敌对状态”的诸敌对方国的遗存»根据时代与地望,这个与商文化并行发展、互为影响、长期与商王朝处于敌对状态的方国,最有可能是鬼方他们能铸造复杂的青铜器物,其文明程度相当可观。

      1983年,就在这个族群的活动地域内,考古学者又发掘了一座属 于他们的古城遗址¼,时代为商周,上限不早于殷墟时期,下限不晚于西周中期遗址在清涧县李家崖村西无定河在李家崖¹李伯谦《从灵石族介商墓的发现看晋陕高原青铜文化的归属》,载李 伯谦《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研究》,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 67一189页º李伯谦《从灵石族介商墓的发现看晋陕高原青铜文化的归属》,载李 伯谦《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研究》,科学 出版社,1998年,第17 0页»李伯谦《从灵石族介商墓的发现看晋陕高原青铜文化的归属》,载李 伯谦《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研究》,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 67页¼张 映文、吕智荣《陕西清涧县李家崖古城址发 掘简报》,《考古 与文物》,198 8年l期.村西蜿蜒流过,河东岸台地被河水切割成不规则的葫芦状,古城就坐落在“葫芦”上,东距黄河4.5公里古城平面为不规则长方型,东西长 4 95米,南北宽12 2一21 3米,城内面积67 0 0 0平方米,仅东墙开有城门城内发现有房屋、墓葬遗址古城出土的陶器有赢、篮、豆、献、三足瓮、罐、盆、碗、勺纺轮等石器和骨器有石斧、石刀、石凿、骨铲、骨锥、卜 骨等。

      在一坑内出土有一石雕人像,系石板上以粗阴线条刻成,石板残高4 2厘米.石像出土时,坑口用十几块小石板围盖,雕像置于坑底,正面向下,很象是一处祭祀遗址这座古城及多种遗物的发现,令我们对这个族群的文化内涵有了更丰富的认识,对其文明程度更不敢低估.据考古类型学分析,“李家崖古城址古文化因受并存的商、周文化的影响,在文化面貌上有一些商、周文化的 因素,但自身的特点则 占主导地位;它有一组具有 明显地方特征的类型品,在遗迹方面有不同于这时期其他古文化的自身风格和特点”¹例如其A型属、篮、献、三足瓮、小口折肩罐、盆等都是具有本地风格的器物在右器上也是 如此,其石斧一般为梯形短体,石刀断面呈“逗号”状,这种石刀在其他古文化中尚未见值得注意的是,在西城墙下1号探方出土有一片三足瓮口沿,其上刻字作“傀”,有学者释此字为“鬼”º·甲骨文中“鬼”作“界”,与三足瓮口沿上字写法大体一样三足瓮刻字是否定论为“鬼”,虽需更多材料佐证,但其可能性是很大的此三足瓮刻字的发现,为确定李家崖古城址的族属,提供了积极线索如果此三足瓮刻字果然是“鬼”,则必是鬼族的自称、自刻,说明“鬼”不是商人发明的名字鬼方”对商人来说是借一族之名泛指一方,而李家崖古城的主人自称“鬼”,说明他们正是“鬼方”的主体。

      张映文、吕智 荣《陕西清润 县李家崖古城址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8年1期,第56页.吕智荣《陕西清润李家崖古城址陶文考释》,《文博》,198 7年3期·19·清涧李家崖古城遗址、遗物的发掘,为重新认识商周 时期鬼方等北方戎族的社会经济形态,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材料对于今山陕北部商周时期的鬼方或“戎狄”,人们常常以后来的匈奴对之类比想象,笼统地以为他们 也是居无常处的游牧族群例如王国维称鬼方 是“游牧之族,非有定居’,¹,杨宽《西周史》:鬼方“以游牧、狩猎为主”º在通论性史书中,也习惯认为“北狄不管哪一部分,都过着狩猎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现在看来,这些笼统的习见都是不准确的它给人们一种错觉,好象古代北方被中原之人称为“戎”的古老民族,从来就是游牧民族现在我们看到,“李家崖古城址中出土的石斧、石刀、骨铲等生产工具及繁多的陶质生活用器,反映出了该文化的农业生产在整个社会经济生产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¼应 当说,山陕地区商周时代的鬼方不是游牧民族,在他们的社会经济生活 中,农业定居是主要的,只是畜养与 狩猎占有一定比例,如出土有马、牛、羊、猪、狗、鹿的骨骼全面准确地说,他们是一支半农半牧的 民族。

      如果向更早的时代追溯,今山陕北部高原地带 曾普遍是发达的原始农业区考古证据表明,比今山陕高原更加偏北的地带,即今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其原始农业文化在距今7 0 0 0年前已然出现,在此后至距今430 0年期间的考古文化虽出现数次文化间断现象,但文化类型均为定居农业文化为主,兼营狩猎,而其晚期,农业文化已十分发达根据考古 资料,史前原始农业文化最盛时农业文化遗存北界的大致位置是:从大兴安岭西侧沿西拉木伦河北侧º»《鬼方昆夷捡犹考》,载《观堂集林》卷十三,中华书 局,1959年,第586页杨宽《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 55页翁独健主编《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9年,第76页张映文、吕智荣《陕西清涧县李 家崖古城址 发 掘简 报》,《考古与文物》,1988年1期,第56页向西南延伸,至化德、商都,沿阴山南麓、大青山南麓至包头、乌拉特前旗,再向南经东胜以西,鄂托克旗、杭锦旗以东,向西经宁夏固原沿河西走廊北界至嘉峪关、玉门一线¹大约自4 0 年前开始,随着气候向 干冷转变,在我国北方长城沿线地区,发生了原始农业衰退、早期畜牧业发展的演变过程,在原定居农业中,畜牧业渐渐扩展出来,在地区经济成分中比重开始变大。

      当然,这个过程不会是一个单纯笔直的过程,而必然存在曲折反复目前,对这个曲折反复的过程还有待于精确度更高的研究,但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足以说明这个变化的大趋势º需要注意的是,在山陕北部及内蒙古中南部地区,这一农牧演变进程究竟达到了什么程度,是否可以说在这个地区最终产生了游牧经济形态,还有待于更多的材料证明目前我们看到的有关山陕北部地区的材料,只能说明这里出现了半农半牧的经济形态鬼族文化遗存的不断发现,说明距今约3000多年以前,今山陕北部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面貌大致为农业依然占有很大比例的。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