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奥斯汀《理智与情感》综述.doc
3页简奥斯汀《理智与情感》综述作者简介:简·奥斯汀(1775~1817)英国女小说家生于乡村小镇斯蒂文顿,父亲是当地教区牧师奥斯汀没有上过正规学校,在父母指导下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她 20 岁左右开始写作,共发表了 6 部长篇小说1811 年出版的《理智和情感》是她的处女作,随后又接连发表了《傲慢与偏见》 (1813) 、 《曼斯菲尔德花园》 (1814)和《爱玛》 (1815) 《诺桑觉寺》和《劝导》 (1818)是在她去世后第二年发表的,并署上了作者真名奥斯汀终身未婚,家道小康由于居住在乡村小镇,接触到的是中小地主、牧师等人物以及他们恬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她的作品里没有重大的社会矛盾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尤其是绅士淑女间的婚姻和爱情风波她的作品格调轻松诙谐,富有喜剧性冲突,深受读者欢迎从 18 世纪末到 19 世纪初,庸俗无聊的“感伤小说”和“哥特小说”充斥英国文坛,而奥斯丁的小说破旧立新,一反常规地展现了当时尚未受到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冲击的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和田园风光,尽管反映的广度和深度有限,但对改变当时小说创作中的庸俗风气起了好的作用,在英国小说的发展史上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作品简介:《理智与情感》是简奥斯汀的第一部小说小说的情节围绕着两位女主人公的择偶活动展开,着力揭示出当时英国社会潮流中,以婚配作为女子寻求经济保障、提高经济地位的恶习,重门第而不顾女子感情和做人权利的丑陋时尚小说中的女主角追求与男子思想感情的平等交流与沟通,要求社会地位上的平等权利,坚持独立观察、分析和选择男子的自由在当时的英国,这无异于反抗的呐喊如同书名里所体现的那样,故事集中地表现了“理智”与“ 情感 ”的矛盾冲突以玛丽安为代表的人物是理智不足而感情有余;以约翰·达什伍德夫妇为代表的人物是理智有余而感情不足;而以威洛比为代表的人物在感情上又是十分虚伪的,表面上似乎很有情感,实际上却冷漠无情,自私透顶作者在故事里对珍重感情的人加以赞扬,尽管对这些人在理智上的欠缺也会不时的加以讽刺,然而对缺少感情仅有理智或是在感情上虚伪的人,却表现出了鄙夷的态度作者最终赞赏的是女主人公埃莉诺,因为她即重感情又有理智这里表现了作者在这个问题上的理想,即人不能没有感情,但感情应受理智的制约人物形象分析:姐姐埃莉诺是“理智” 的代名词,她是作者心目中的“ 理想女性 ”她第一次出场是她的母亲对嫂子的粗暴举动十分不满,但是埃莉诺却不是这样。
这样子读者对埃莉诺的性格有了初步的一点认识:她处事谨慎小说继续写到“埃莉诺,这位在劝说母亲的过程中大起作用的大女儿,非常有见识,遇事冷静,虽然只有十九岁,却能当好母亲的顾问……她心地极好,性格可爱,富于情感,但她懂得怎样克制自己的情感”这是文中唯一一次正面叙述她的性格但也是对她性格的一个概括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分析她的性格首先,她对待爱情的态度在她与母亲妹妹离开诺兰庄园以前,达什伍德太太和玛丽安一致认定爱德华和埃莉诺用不了几个月就要结婚了,并为此感到高兴,她们对爱德华深信不疑但埃莉诺却不是这样的,她甚至比母亲更沉稳她不像玛丽安那样相信自己对爱德华的倾心会前途光明……至于将来结局怎样,她毫无把握,尽管她母亲和妹妹仍旧认为一定会圆满而且他俩相处越久,她便觉得他的关切性质可疑”从她的担心可以看出她很冷静,对于男朋友的一点点不对劲都有所察觉她这并不是多疑,读罢全书我们知道,爱德华之所以会对她没有激情是因为他早已和露西私自订婚,他夹在两个女人之间左右为难但埃莉诺也决不是没有感情谁都不相信的冷血动物实际上,她心里是爱着爱德华的 “有时候,她还认为那只不过是友谊,于是便伤心一阵”在母亲和妹妹谈论他们的感情时,她总是巧妙地避开。
同时,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她也是故做矜持这是十八世纪英国女人的一个特点她又富于情感,想到男友她会默默伤心她对自己的感情谨慎而冷静,对待别人的爱情也是一样当威洛比离开巴登庄园以后,玛丽安沉浸在思念之中大家都认为他是个英俊潇洒,心地极好的好人但埃莉诺却另有发现她甚至还因为这和亲爱的母亲嚷道:“我是喜爱威洛比的,真心喜爱他;怀疑他靠不住,对你是痛苦的,对我也同样不好受我的怀疑是不自觉的我不会任其发展下去我承认他今天早上态度失常,确实把我吓着了 ”她比经历世事的母亲更谨慎和精明,她怕妹妹受到伤害所以不惜和母亲争论无论是对自己的感情还是别人的感情,她都能冷静对待,谨慎处理第二她的性格在她对待人的态度上也是有所体现在巴登庄园,她遇到了布兰顿上校威洛比评价布兰顿上校为“有一种人,人人都说他好,却谁也不关心他,人人都乐意见他,却谁也不想找他交谈,他正是这种人 ”玛丽安也赞成这样的观点但埃莉诺却不这样认为,甚至还和他们争论了起来:“可别这么瞎说,因为你们俩都不公平巴登庄园里全家都尊敬他,我每次见到他,也总是想找他谈谈 ” 她之所以会这么说是因为她看人比较客观布兰登上校少言寡语,但他善良,有教养,举止文雅姐姐深知上校对妹妹有好感,但妹妹却没当回事,不把他放在眼里甚至还取笑他。
这让埃莉诺有些同情上校第三她的性格体现在她为人处事上她能当好母亲的顾问,帮脾气急躁的母亲解决一些问题和妹妹一样,她不喜欢斯帝尔姐妹,但她没有像妹妹一样表现出厌恶或者不理睬她能够以平和的态度对待她们的虚伪甚至还答应为情敌保密当听到露西虚情假意的话时,她心里很清楚:话倒说得全都很动听,但是都是谎言但她还是在短暂的沉默之后“关心”地询问:“可是,你今后怎么打算呢?” 通过短短的一句话,既表现出自己对露西的关心,又缓解了尴尬的气氛,同时还巧妙地探了露西的口风探出了露西对爱德华的态度 书中的另一个主要人物是妹妹玛丽安,她是“情感”的代言人在描述她的性格特点时,作者采用了先总体正面描写,再通过语言细节侧面烘托的方法小说第一章介绍了埃莉诺的性格之后,就对玛丽安的性格进行了评述 “玛丽安在许多方面都不比姐姐差,她懂事,聪敏,而且无论做什么都专心致志,她伤心或欢乐都毫无节制她大方,可爱,讨人欢喜,一切都好,就是不谨慎”她的这些性格特点首先体现在她对爱情的态度上对待爱情她是个完美主义者,她挑剔,甚至有些苛求正如她自己说的:“我阅历越深,越是相信我将永远碰不上我能真心爱的人我要求得太多了!”她对爱情很担心致使刚刚十七岁却担心自己一辈子也不会遇到自己真爱的人。
对待爱情,她又是冲动的,不谨慎的第一次和威洛比见面后,她就急于知道他的所有信息仅仅听了约翰爵士的几句介绍就对威洛比有了好印象她根本就没有自己认真思考过威洛比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他到底适不适合自己经过几次接触,她就匆匆和威洛比确定了恋爱关系但正是她的热情冲昏了她的头脑,蒙蔽了她的双眼,她没有看清威洛比的真面目威洛比离开巴登别墅之前的态度很反常,甚至对达什伍德太太的热情邀请都很冷淡但这并没有引起玛丽安的注意,她只是沉浸在无尽的痛苦和思念之中 “她躲着大家的目光,吃不下饭,说不出话……她无力控制自己,因为她也无意控制自己只要稍微提到和威洛比有关的事,她立即就受不住爱人的短暂离开就对她有这么大的影响,可见她有多么情绪化到了伦敦以后,她不断地给自己的心上人写信,可他却毫无音信她不但没有丝毫怀疑,还断定肯定是有什么不幸的事缠住了他她不谙世事,还沉浸在自己对爱人的完美印象中但她对爱情的完美主义受到了重创:威洛比无情地抛弃了她她是一个直来直去的姑娘,就像她对爱情的态度一样,她不愿隐藏和压抑自己的真实情感,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想怒就怒,甚至可以说有些任性约翰爵士开玩笑说她是挑逗威洛比,她就火了对于自己的长辈,甚至可以说是自己家的恩人,她却可以如此不留情面的回击,可见她的性格有多坦率。
在某种程度上她是一个反叛者费勒斯太太贬低埃莉诺,埃莉诺虽然心里难受,却忍气吞声这让玛丽安受不住了她的大胆让大家很吃惊,没人会想到她敢当众回击富孀费勒斯太太十八世纪的女性都应该是那种温文尔雅的,但玛丽安却敢反其道而行,当面驳斥长辈当然,她的愤怒和勇气不光是她性格的原因她爱姐姐,不想让姐姐受别人的嘲笑,这也是原因之一但是,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打击后,玛丽安的性格逐渐发生了变化再一次来到她和威洛比当初的约会之地时,她很平静她能理智地面对曾经的感情了,不再一味地伤心哭泣最后,她也找到了真爱布兰顿上校,这个一直深爱着她的“老男人”才是她的归宿这和她当初对上校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不再任性,她成熟了,理智控制了情感,这也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艺术手法运用:《理智与情感》开创了作者独特的幽默风格,即模仿加反讽的讽刺手法,属于简奥斯汀最富有幽默情趣的作品之一以“反讽”的艺术自觉地对社会,对人生进行评价故事中那些在感情上和理智上的过分行为均遭到作者辛辣而巧妙的讽刺这种笔法往往带有夸张成分,但深刻地表现了作者的生活态度,从而深化了作品的思想内容作者以她女性细致而敏感的睿智、毫不妥协的态度、自信的道德意识、无所顾忌的胆略,在作品中以浪漫的手法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
作者在这部小说里首先创造了这种写作风格,在她以后的小说作品里又始终保持下去这种风格已经成为简奥斯汀作品的醒目标记奥斯丁小说内涵的表现方式不同于那些以繁华激烈的文字来雕砌,而是透过睿智的目光静静地观察着社会及人生,她用透视的方式将其小说中与社会观念不相符,读者不大能接受的观点融入对社会的赞扬中,减弱其尖锐的味道这种方法使得小说里对社会的赞扬仍然存在,同时又给予读者深刻的感官享受简奥斯汀巧妙地将对社会的讽刺植根于普通的讽刺中,将讽刺无声无息融入人物的言行中,衍生出另一番韵味她所追求的一直都是尽量少用艺术手段来使故事表现得尽量忠实于现实这个目标,而她也确实将这种艺术手法运用到了极致她认为,既然是以表现各种活动于日常生活场景之间的人性为目的,那么小说的一切创作手段亦应当取自生活正是这种对艺术的坚持,她笔下才产生出一个个妙趣横生却又栩栩如生的人物参考文献:朱虹:《奥斯丁研究》 ,北京: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年版李公昭. 20 世纪英国文学导论[M].西安: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赵淼淼外汉 1 班10082710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