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换理论的视域下对志愿者队伍建设的思考-以云南省家馨社区儿童救助服务中心外展队建设为例.docx
6页交换理论的视域下对志愿者队伍建设的思考以云南省家馨社区儿童救助服务中心外展队建设为例 刘建琳(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091)Summary:大量“第三部门”的兴起,为志愿者参与社会服务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志愿者队伍建设因之也成为“第三部门”工作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本文以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为基点,探讨了在社会交换理论下如何进行志愿者队伍建设Keys:NGO;交换理论;志愿者C916:A:1671—1580(2011)12—0030—02一、研究背景及意义在我国,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一个显著的社会变化就是大量的非营利民间组织也即我们所谓的“第三部门”的兴起,我们通常简称这样的非营利民间组织为NGONGO(Non-governmentalOrganization)通常是指介于政府与市场组织之间,具有非政府、非营利性特征且致力于公益事业活动的社会中介组织随着改革开放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我国NGO迅速发展,承接了大量过去由政府和市场包揽的社会事务,活跃在教育、扶贫、社会福利、环保等众多领域,成为弥补政府与市场功能不足的一支重要力量在非营利组织的大规模兴起之下,有一个群体活跃在多种类型的非营利组织搭建而成的平台上,它由具有共同志趣﹑利益和要求的人们自愿组织起来,投身于各项公益事业,成为非营利组织运作与发展的中坚力量,与非盈利组织共同成长。
这一群体就是Volunteer,我们常译为“志愿者”或“义工”志愿者服务近年来在中国发展非常迅速,但志愿者招募与管理仍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志愿者数量与日俱增的同时,也伴随着志愿者的大量流失,志愿者的流动性强,往往使志愿者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受到影响志愿者服务本应成为非盈利组织发展的推动力,但事实上却成为了其发展中的“鸡肋”如何更好地进行志愿者队伍建设,以促成志愿者服务作用最大限度的发挥呢?笔者以云南省家馨社区儿童救助服务中心外展队志愿者队伍建设为例,通过对志愿者参与动机等一系列开放性问题的深度访谈借助社会学的交换理论及云南省家馨社区儿童救助服务中心外展队志愿者建设的一些有效的实践,对如何进行志愿者队伍建设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二、交换理论视野下进行志愿者队伍建设作为交换理论的代表之一,布劳认为,社会交换是人类行为的一部分人类行为成为交换行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该行为的最终目标只有通过与他人互动才能达到;二是该行为必须采取有助于实现这些目的的手段为此,他这样定义社会交换:社会交换是当别人做出报答性反应就发生﹑当别人不再做出报答性反应就停止的行动在布劳看来,只有当交往中的受惠一方承担了回报的义务并实际履行了这一义务时,交换关系才能维持存在。
也就是说,在交换理论的视野范围之内,能够长期得以维持的交往关系,必须是交往双方都能受惠的这就启发我们,对于志愿者队伍的建设我们是否可以探索一种模式,从而使机构及志愿者都能从志愿服务活动中受益呢?三、机构背景及志愿者构成“家馨”是在云南省民政厅与世界宣明会合作支持下成立的一所专为18岁及以下流浪儿童提供医疗﹑住宿等基本生存方面服务的民间组织就2009年家馨外展队的志愿者的情况而言,志愿者人数达34人从志愿者的职业构成来看,有国企员工、高校教师、私企职员……其中占总人数达2/3的主要是在校大学生从服务年限来看,有参加了3﹑4年的“资深义工”,也有服务从几个月到半年的新义工这些志愿者在中心工作人员的带领之下以分组的形式每晚都在昆明城区进外展服务,在中心接受服务的流浪儿童有9/10都是通过外展队的工作被带回中心的通过对家馨志愿者离去和持续参与志愿活动的动机的考察,来为进行志愿者队伍建设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一)离去者的心声对一些离去了的志愿者的调查,笔者发现影响志愿者不能持续参加志愿服务的主要是因为工作繁忙等客观原因毕竟,志愿服务需要志愿者自觉自愿地拿出个人宝贵的时间在校的大学生和在职的社会人员,通常因为学业、工作的原因,也很难维持较长一段时间稳定的志愿服务。
但是,2/3的人退出志愿服务,并不是因为没有时间,而是觉得在志愿服务中无法满足自己的价值感比如:无事可做,浪费时间;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活动没有创意等,都是导致志愿者流失的因素二)坚持者的心声作为志愿者中的坚持者,其参与及持续参与的原因,也是多样的从志愿者自身来看,参与志愿活动的一个最基本的动机就是帮助别人A(某高校大四学生):“我一开始看到“家馨”发在NGO发展交流网上的志愿者招募启示,就报名了随着跟流浪儿童的接触,觉得他们真的是挺可怜的,同样是花季少年,你看现在的小孩什么都不缺而他们却要为自己的一日三餐发愁,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真的是很想帮帮他们也有很多志愿者在进行志愿活动的过程中,寻找到了最简单的快乐B(某电力公司职员):“我现在在的这个办公室,属于我们单位的核心部门大家之间的钩心斗角特别厉害,工作压力太大了通过外展我认识了很多朋友,也帮助了有需要的人,我在里面找到了从工作中没有获得的快乐的感觉还有很多志愿者在从事志愿服务的程中,真正实现了一个“助人自助“的过程C(某高校大二学生):“我长那么大都是父母在照顾我的生活上大学之前,连自己的衣服都是父母帮我洗参加外展之后,我学会了为别人着想,学会了帮助别人……我觉得挺好的。
通过对志愿者参与动机的分析,我们看到只有在外展中有所收获,志愿者才能长期坚持,而这也正契合了布劳的交换理论—达成机构和志愿者双方的互惠四、云南省家馨社区儿童救助服务中心外展队的实践在家馨外展队的志愿者被分成了六个组,分别独立承担周一至周五的外展工作工作人员只是根据需要偶尔穿插在不同的组中进行外展,不像以前一样一个工作人员每周必须天天外展通过志愿者对外展工作的参与为中心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家馨成功的志愿者队伍建设,其实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对交换理论的一个实践一)积极肯定志愿者的工作中心对志愿者的参与给予了一定的精神激励,每年一次的义工答谢会,给予了义工在精神上最高的嘉奖此外,机构还为志愿者量身定做了一些培训,有关于外展是、也有其他领域的,真正使志愿者在“做中有所得,在得后更愿做”二)注重互动关系的建立笔者通过对志愿者的访谈,发现持续参加的志愿者在志愿活动的参加过程中,除了情感上的收获也建立了很好的互动关系家馨外展队在建设中注意到了这一点,并做了一些探索对志愿者的分组,就增加了组内成员的了解和互动的机会,组员之间在某种程度上就达成了情感的归属此外,机构还在志愿者中选出了4人作为核心小组,每个月由核心小组组织一次全体志愿者都参加的活动,比如烧烤,游玩……增加了全体志愿者互动的机会。
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志愿者与志愿者之间的情感关系更为持久和稳定,他们有了一定的群体归属感,也更愿意参与志愿者活动[Reference][1]侯国凤,邹照兰社会工作志愿服务的组织与激励[J]湘潮,2007,(6).[2]侯钧生西方社会理论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3]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上海慈善事业发展研究中心志愿服务与义工队伍建设[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4]陶振我国NGO发展运行中的体制障碍[J]行政论坛,2007,(4).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