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审美教育书简读书笔记.docx
15页审美教育书简读书笔记审美教育书简读书笔记第十六封信美的理想与现实中的美,现实中的美的关于松弛 和紧张的相互作用,我们应该怎样去认知美美的最高理想(我们一直所探求的)——“在实在和形式的尽 可能完善的结合和平衡中去寻找”(P49下)-观念上的,不可能 达到的,只可能有唯一的一种平衡原因:美同时产生松弛作用(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都停留在 自己的界限之内 P50 上)和紧张作用(二者都保持自己的力量 P50 上)观念上的一致性,松弛和紧张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刚 毅——“作用是使心灵既从道德上紧张起来,并增加它的反弹力” (P50 下)对松弛的需要与柔软——“作用是在道德方面与自然 方面使心灵得到松弛”(P51)对紧张的需要P51),二者的适 度对比经验中的美“双重性”(P49下)不断“打破”与“平衡”理想中的美仅仅由想象来区分,在经验美中依照存在而区分 ——引出审美教育的任务——认识美“以伦理道德代替举止规矩 以认识代替知识,以内心幸福代替幸福生活”(P50下)对生活美 的总结和认知第十七封信现实的舞台美——感性力量和精神力量的协调“把受到限制的状态再引 回到绝对的状态,并使人成为一个在他自身上就是完美无缺的整 体。
P52 下)松弛对于压抑的作用,“感觉”通过“形式”,“法则”通过“质料”(P53 下)(哲学意义上的“质料”——康德认为:当我们被一个对象所 刺激时,它在表象能力上所产生的结果就是感觉那种经过感觉 与对象相关的直观就叫做经验性的直观一个经验性的直观的未 被规定的对象叫做现象而在现象中,那与感觉相应的东西称之 为现象的“质料”一切现象的质料只是后天被给与的,但其形式却必须是全都 在内心中先天地为这些现象准备好的柔软通过两种形式:缓和剂(它将作为宁静的形式,使粗野 的生活缓和下来,并开辟从感觉通向思维的道路 P53 下)与回环 针(它将作为活的形象,用感性的力量装备抽象的形式,把概念 引回到直观,并把法则引会到感觉P53)第十八封信美便是一种 “中间状态”(P54下)“美是把两种彼此对立的、永远不可能一致的状态相互结合起来 ”( P55 上)重视感觉或者知性的哲学家都不能真正找到美,对于自由和 规则性他们在认识上具有局限第十九封信思想的美,美在思想上的体现无规定性的状态——空虚的无限性”(P57上)精神便是一种无规定性的自由实在通过限制来达成,现实的确定要通过否定或者排除,可 规定性要通过扬弃自由(P57中)思想——“假如不存在某种可以排除的东西,假如不是通过 精神的绝对活动把否定同某种肯定的东西联系起来,并从不确定 之中产生对立,那么,从单纯的排除之中永远不会产生实在,从 单纯的感官感觉之中永远不会产生表象;这种心灵的活动叫做判 断或思维,而这种活动的结果叫做思想。
P57下)思想是一种纯粹的绝对活动美为思维提供了动力,使思维力能按照自己的法则来表现 自己”P58)意志就是在抑制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的力量,意志伴随着感 觉和自我的形成而形成当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都慢慢觉醒,存 在之后,人性便建立起来 “这样两种对立的基本冲动在人身上活动起来,那么这两者就失去了它们的强制,而两 种必然性的对立就成了自由的根源 ”(P61 上) “从感觉的受动 状态过渡到思维和意志的主动状态,只能通过审美自由的中间状态来实现P70下,第二十三封信)第二十封信自由,从感觉过渡到思维 规定——打破——重塑的轮回 自由本身是自然的作用,人的两种基本冲突建立之后,自由 才开始形成审美状态”——可规定性状态(P63 上)感性冲动具有优先权,人们最先开始都是通过感觉来认识社 会,生命冲动是一种自然性,而之后理性冲动的力量会伴随着逻 辑道德的认知逐渐加强从感觉过渡到思维首先需要到无序的状 态,对以前的规则进行扬弃, “把各种规定相互对立起来(” P62), 即首先冲破审美状态然后心灵上达到一种既不受 “自然状态”, 又不受“逻辑的状态”和“道德状态”的束缚( P63) ,即自由的状态, 最后达到一个新的审美状态。
这里就应征了关于美在现实状态 中不断打破和平衡,重组的观点)第二十一封信双重的可规定性状态和双重的规定性状态 (P64)心灵的两种状态:当它处于感觉时,它是被规定的,完全仅仅只是受到限制 (“内在无限力量的限制”P64中);当它处于思维时,它是从自己 的绝对能力出发自己限制自己( “来自内在无限丰富的一种否 定”P64中)现实中的美的双重性,美“排除任何被规定的存在(” P64 下), 美是一种独立的存在,是按照人的本性,从自己本身出发来创造 他所愿望的东西,是一种自由的皈依,这便是“人性的馈赠”(P65 下)审美心境是要脱离开感性和理性的束缚,如何达到这样的审 美心境,两种冲动的平衡就需要意志的力量心灵的审美境界——1、只要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个别和 确定的作用上,就必须被视为零2、倘若人们在这种状态下不 受任何限制,同一个心灵中共同起作用的各种力量的总和,就必 须认为审美心境是一种最高实在性的状态P66中)第二十二封信艺术作品的审美 艺术作品是审美的媒介,达到的“是精神上的高度宁静和自 由”(P67下)——心灵上的审美境界,而只有达到这样的状态, “人性才能完整地表现出来”P67上每一种艺术的完美风格表现——“消除这种艺术特有的局限 性,而又不把这种艺术独有的长处一起抛弃,并通过聪明地运用 这种艺术的特点而使这种艺术具有更为普遍的性质。
”(P69 上)艺术家的智慧——正确运用形式和质料, “通过形式消灭质 料——内容不论多么高尚和广泛,它对精神随时都起限制作用, 而只有从形式中才有希望得到真正的审美自由”(P69上),达到 一种整体的和谐,让部分消失在整体之中,从而达到一种审美上的自由第二十三封信审美的人感性的人缺乏思维的自主和自由,感性的人已经被规定了, 所以他首先要成为一个审美的人,不仅仅遵从自然,慢慢运用理 性、精神自由来实现自然规定,超脱自然但是同时他又不能仅 仅丧失被动的规定,因为那样的话,他同时也丧失了被重塑的可 能性,形式总是在质料的基础之上才有实在性按照美的法则,人要不受感性和理性的束缚,达到一种审美 自由,不受到自然法则和理性法则的制约,达到一种绝对状态第二十四封信•三种状态的过渡“人在他的自然状态中仅仅承受自然的力量,在审美状态中 他摆脱了这种力量,而在道德状态中他支配着这种力量P75 上)“人只有在审美状态中把世界置身于自身之外或观赏世界时, 他的人格性才与世界分开,对他来说才出现了世界,因为他不再 与世界有同一关系第二十五封信 P80 下)•欲望——动物性,理性——人性自然与理性的结合 人在动物性的追逐下会毫无节制地追求自己的欲望,在理性 世界里面会感到“忧虑和畏惧”(P78上),他还没有运用知性,理 性在这个时候是带有枷锁感的。
“他预感不到自己身上立法者的 尊严,而仅仅感到臣仆式的强制和无力反抗”(P79中),此时他 的理性还没有展示出来,道德是为自然服务的,自然地盲目性统 治着他可是当他过渡到理性,人性状态时,自然不再单独支配, 审美状态和道德状态的时候,他开始独立于自然和理性第二十五封信审美状态——从世界中分离,美到真理的过程 感性依赖到道德自由分离的过程——内心反思:“自然的必然性,在纯粹感觉的状 态中会以整个威力支配着人,而在反思的时候,却离开了人,在 感官中就出现了瞬息的平静,时间本身,即永恒的变化停止不动 了,这时分散的意识的光线汇集在一起,而形式——对无限的东 西的模仿,就反射在短暂的基质上P81中)分离的结果—— “只要人仅仅在感觉自然,他就是自然的奴隶;而一旦他思考自 然,他就从自然的奴隶变成自然的立法者 ”(P81 下)人开始将 自然作为一个对象审视经历的过程:“人把形式赋予质料P81下)“自然中任何 令人惊恐的东西,只要人能懂得把形式赋予它,并把它变成自己 的对象,人就能胜过它一旦人开始面对作为现象的自然维护他 的独立自主性,那他也就开始面对作为力量的自然维护他的尊严 并以高尚的自由去反对他的众神。
”(P82 上)美的观赏——“真理是抽象的纯粹产物把一切质料的东西和 偶然的东西都分离出去了;真理是纯粹的客体,其中不能保留主 体的任何限制;真理是纯粹的自主性,不混杂任何手动性P82下)“美同时是我们的状态和活动”(P83中),反思是获得美的条 件,形式和质料均不可少,美是形式和生命的统一体——人的 道德自由决不会被他的必然的自然依赖性所取消真理只能证明感觉可能随着思想而来,并不能认为二者具有 统一性-共同存在在享受美之中二者却可能相伴而生,在“美中道德自由和感性依赖可以共同存在”(P84上)我们在寻求真理的时候切不可理所当然地认为感觉与理性道德是同生的,真理是纯粹性的,感情与思想在真理的范畴上要 严格区分开来但是在美的范畴之中,除了要将自然性从本身上 分离开来,进行审视外,又不能完全分离,因为理性和思考也不 能完全离开感觉以及它的表现质料,所以在审美过程之中,道德 和感觉、情感是可以统一的,并且二者是不能分割开来的从美到真理的追寻更多的是一种纯粹的理性的追求,因为在 理性和思考之时就必须排除情感,追求的是一种概念这样的过 程就是从日常美到审美,从纯粹的自然到生命形式的过程,而这 我以为就是席勒所倡导的审美教育的任务。
第二十六封信审美外观——人开始的走向人性“审美心境必定是自然的赠品,只有偶然的恩惠才能打开自然状态的束缚,引导野蛮人走向美 (P84上)人开始摆脱野蛮状态——以美的发展为象征:“对外观的喜爱,对装饰和游戏的爱好”(P85上)“对实在的冷漠与对外观的 兴趣就是人性的真正扩展和走向文化的决定性步骤”(P85中)与自身的对话,发现自己内心的人性;不再对质料盲从,形 式开始使自然高尚——“幸运的均衡就是美的灵魂和人性的条件”(P85 上)人性过程:触觉感官(野蛮人的状态) ——视觉感官(达到 了一定程度上的审美自由),开始游戏冲动——模仿的造型冲动 (形式的能力)——注重外观上的艺术(将外观与实在分割开来)外观上的不能赋予存在,或者企图用外观去得到某种存在, 这也是想象和实在的矛盾,只有在想象的世界才具有无上高的权 利追求审美外观就必须将自己留在想象的世界,不能将实在掺 杂进来,然而这正是现世的矛盾,诗人不能将存在赋予自己的理 想,也不能将自己的理想以存在为目的,它是纯粹的,这是审美 外观的追求,这却正是人性的完整建立之标致只要外观是坦诚的(公开放弃对实在的一切要求),而且只 要它是自主的(不需要实在的任何帮助),外观就是审美的。
一 旦外观是虚假的,并伪装成实在,一旦它是不纯粹的,并需要实 在的帮助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外观就只不过是达到质料目的的一 个低劣工具,并且丝毫证明不了精神的自由P88 上)“不论在哪个人身上或者整个民族那里,人们只要找得到坦 诚和自主的外观,也就可以判断出那里有精神和审美趣味以及任 何与此同源的优点——在那里,人们将会看到支配现实生活的理 想,看到荣誉战胜财产,思想战胜享乐,不朽的梦想战胜存在 在那里,公众的呼声是唯一令人畏惧的东西,橄榄花环比紫色锦 袍更受尊敬只有软弱无力和乖戾反常才把虚假和贫乏的外观当 做它们的避难所;而且不论是个人还是整个民族,只要他们或者 ‘通过外观来帮助实在,或者通过实在来帮助(审美的外观)'—— 两者很喜欢结合在一起 ——就同时证明了他们道德上的无价值 和他们审美上的无能力 (P88下)思考:同学说自己处在这样一个矛盾之中,一方面,自己想要去干 自己兴趣盎然的事情,一方面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