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矿工不安全心理的结构和测量心理学论文.doc
2页浅谈矿工不安全心理的结构和测量_心理学论文 摘 要:该研究探讨了我国矿工群体不安全心理的状况和表现,编订与矿工职业特点相适应的不安全心理测量工具方法:从矿工不安全心理主题入手,以文献研究为基础,结合访谈和开放式问卷所获资料,并对2033名矿工进行施测,对调查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形成正式问卷结果: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矿工不安全心理包括安全无奈感、逆反心理、麻痹心理、临时心理四个方面;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构想模型拟合较好,问卷的信效度均达到心理测量学的要求结论:矿工不安全心理问卷可以作为研究我国矿工不安全心理的一个有效测量工具 关键词:不安全心理;安全无奈感;逆反心理;麻痹心理;临时心理 1 引言 从安全工程学角度,事故的产生是由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海因里希认为事故的致因存在着“88∶10∶2”的规律,即在100起事故中,有88起是纯属人为因素导致的,有10起是人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综合造成的,只有2起是人难以预防的[1]据统计,工伤事故中的70%~80%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而导致的[2] 人的行为取决于人的心理,事故致因心理可统称为不安全心理。
矿工的不安全心理主要是指矿工在井下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不健康心理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的背后,起支配作用的大多是一些不安全的心理状态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影响其不全行为员工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心理焦虑程度、心理压力大小、头脑清醒程度等良好心理状态有助于发挥人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为避免事故的产生和及时有效地处置事故提供稳定可靠的保障而不良心理状态会导致急躁、焦虑等情绪,致使行为的不稳定,极易导致安全事故的产生,并且当事故发生后,不能采取积极有效的处置办法[3]随着设备安全水平的不断提高,安全生产的主要矛盾转移到矿工行为可靠性的研究,对人为事故的心理状态研究将成为研究的重点在煤炭生产中,矿工始终处在高潜在危险环境中工作,矿工的心理容易受工作环境和内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表现出较大的波动性,从而对其不安全行为选择产生影响人的行为具有可塑性,探索行为的心理实质有利于通过学习和训练的方式改变人的心理活动,进而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4]国内外学者对不安全心理的研究多集中在总结事故中不安全行为内在的不良心理现象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心理状态是复杂多变的,但在大多数事故发生前的心理状态,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5-14]:侥幸心理、麻痹心理、省能心理、自负冒险心理、从众心理、习惯心理、逆反心理、逐利心理、注意力分散、疲劳心理和情绪心理等不安全心理状态。
国内外没有对不安全行为的心理状态进行结构测量的研究美国人David等针对全美飞行员编制了安全意识问卷调查[15],主要用百分比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国内朱国锋等[16]编制了海员安全意识量表但安全意识和安全心理有所区别,其理论构建和内涵不能相互替代蒙君亮[17]按照安全责任意识、心理承受能力、日常行为养成、周围工作环境、领导班子威信、党员作用发挥等指标设计了问题,编制了铁路职工安全心理问卷,仅对调查对象回答的各问题做简单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并未从心理统计角度进行科学的问卷编制 编制适合国情的,能真实全面反映矿工群体职业特殊性的不安全心理测量问卷,有利于安全管理者掌握矿工的心理状况同时,对测量结果的应用可以为克服和减轻矿工不安全心理提供方向,对危害安全生产的心理隐患及时进行干预,对减少煤矿作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预防煤矿企业安全事故的发生,降低人因事故率,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提供可靠的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