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银行信贷配给与中小企业贷款_一个内生化抵押品和企业规模的理论模型.doc
18页王 霄、张 捷:银行信贷配给 与中小企业贷款银行信贷配给与中小企业贷款一个内生化抵押品和企业规模的理论模型 *王霄张捷(暨南大学 510632)内容提要:本文在吸收其他文献合理成分的基础上 ,通过考虑贷款抵押品的信号甄别机制和银行审查成本对贷款额的影响 ,将借款企业的资产规模、风险类型与抵押品价值相联系,构建了内生化抵押品和企业规模的均衡信贷配给模型 根据该模型,在信贷配给中被剔除的主要是资产规模小于银行所要求的临界抵押品价值的中小企业和部分高风险企 业本文的理论模型对于更好地理解市场经济及转型经济条件下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提供了启示关键词:信贷配给抵押品企业规模信号甄别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所面临的融资困难 ,是在金融体制加快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发生的 ,其原因既来源于旧体制残存下来的各种历史问题 (如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和治理结构等 ),同时也包含着市场经济条件下信贷市场不完善的固有矛盾国内学术界对于前一方面的原因给予了较多的 关注,但对后一方面的原因却重视不够我们认为 ,随着经济市场化的进展 ,由信贷市场所内生的均衡信贷配给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影响会越来越大 ,因此有必要对该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论探讨 ,以便制定相应的对策。
一、文献评析均衡信贷配给(equilibrium credit rationing)是指不是由于货币当局对利率上限的管制 ,而是出于银行的利润最大化动机而发生的在一般利率条件和其他附加条件下信贷市场不能出清的现象均 衡信贷配给是市场经济中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 ,它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按照银行标明的利率 ,所有贷款申请人的借款需求只能部分地得到满足 ;第二类是银行对不同的借款人实行差别待遇 ,一部分信息较对称的借款人的需求得到满足 ,另一部分则被拒绝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大多出自第二类信贷配给国外学术界对于信贷配给的生成机制有着各种理论解释 ,其中Stiglitz和Weiss(1981)以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为基础所建立的理论模型最具影响力 (以下简称SW模型)S W模型证明了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逆向选择是产生均衡信贷配给的基本原因当面临对贷款的超额需求且银行无法 分辨单个借款人的风险时,银行为了避免逆向选择,不会进一步提高利率,而会在一个低于竞争性 均衡利率但能使银行预期收益最大化的利率水平上对贷款申请者实行配给在配给中得不到贷款 的申请人即使愿意出更高的利率也不会被批准 ,因为出高价的借款人可能选择高风险项目 ,降低银行的平均资产质量,因此,即使可贷资金有剩余,银行也不愿意按高利率放贷而使自己的利益受损。
Whette(1983)的信贷配给模型改变了 S W模型关于借款人为风险厌恶者的假设条件 ,他提出* 本研究得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02BJL025)的资助,也是对已经结题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79930400)的后续研究 ■王 霄、张 捷:银行信贷配给 与中小企业贷款在借款人风险中性的条件下,银行的抵押品要求同利率一样可以成为信贷配给的内生机制 ,因为对于风险中性的借款人而言,抵押品要求的增加同样可能引起逆向选择 ,从而减少银行的期望收益Bester(1985,1987)的论文进一步讨论了抵押品在信贷配给中的作用 Bester认为,抵押品可以和利率同时充当银行分离贷款项目风险类型的甄别机制 ,即银行可以通过企业对抵押品数量变动的反应敏感程度来分离高风险和低风险的贷款项目Williamsn(1987)讨论了信贷配给中的监督成本 (mo nitori ng cost)问题Williams on也将银行期望收益与利率之间关系的非单调性变化归因于信息不对称 ,但与SW模型强调事前(ex ante)的信息不对称相比,在Williamson的模型中,道德风险主要来自于关于项目收益的事后 (expost)信息的不对称性。
SCimidt Mohr( 1997)在对前人的研究进行归纳的基础上 ,假设贷款项目在技术上是可分的 ,并引入了广泛的风险中性假设,从而不仅使抵押品而且使贷款额成为企业和银行的内生决策变量 在Mohr的模型中,当借款人为风险厌恶者时,贷款额也可以充当风险类型的分离装置(sorting device)Mohr还分析了在竞争性市场和垄断性市场上信贷配给的差别 ,指出贷款的数量配给和信贷风险的自我选择(self selection)常常并存于信贷配给之中上述信贷配给模型依据不同的假设条件 ,对于各种环境条件下的信贷配给现象做出了各自的理论贡献不过,它们在解释现实时仍然存在某些局限性S W理论模型的局限主要出自其模型设定的简单化首先 ,该模型将利率视为信贷配给过程中惟一的内生决策变量,忽略了其他贷款条件作为信贷配给机制的可能性例如 ,对于银行的贷款抵押品要求,Stiglitz等人仅仅将其视为银行对借款人事后道德风险问题的一种保险机制而实际 上,在某种条件下抵押品要求也可能成为信贷配给的一种内生决策变量而且 ,抵押品要求与贷款利率的合同条款组合,还可以作为一种事前的信号甄别装置来减轻逆向选择问题 (对此将在后面加以证明)。
其次,SW模型没有考虑银行的审查能力及其成本问题 ,而要控制审查和监督成本这一变量,只能假设每一个项目的规模亦即企业申请的每一笔贷款的额度均等避开贷款规模问题无 疑削弱了 SW模型对现实的解释力Mohr模型的主要问题在于,贷款规模在技术上的完全可分性假设不符合银行发放贷款的实 际这是因为,银行为了补偿贷款的事前审查和事后监督成本 ,必须设置一个贷款的最低限额 ,不可能完全接受贷款额度的技术可分性重要的是,上述的理论模型未能阐明以资产度量的企业规模在信贷配给过程中的影响虽然 在Stiglitz等人的理论中,借款人的信息和信用状况是影响银行授信选择的重要因素 ,其中也可能包含着借款企业的信息及信用状况与其规模之间存在相关性的隐含前提但在借款企业的信息及信 用状况相同,或者在关于企业信用状况的真实信息难以获得的情况下 ,银行实施信贷配给的筛选机制究竟是什么?这一问题从以上的模型中找不到解答换句话说 ,现有的信贷配给模型没有证明企业规模能否在信贷配给过程中起到信号传递 (signaling)和信息甄别(screening)的作用,因而也无法从理论上回答在银行实施的信贷配给中为何小企业总是比大企业更容易被淘汰出局这一市场经 济中的普遍现象。
尤其在全球中小企业均遇到融资困难 (张捷、王霄,2002)的今天,讨论该问题显得尤为重要鉴于以上情况,本文拟在借鉴前人文献的基础上 ,引入企业规模因素,建立一个考虑利率、银行贷款审查成本、抵押机制和企业规模的理论模型,从而使均衡信贷配给理论更加贴近不同规模的企 业在贷款可得性上存在明显差异这一客观现实i" 1*194-201^「hitvi Aeadiirnic Journal Kl-ctronic PublHivng I 血】船,All rigliT1; hli 69ww_G】k、内生化抵押品和企业规模的均衡信贷配给模型(一) 模型假设(1) 借款企业假设有n种类型的投资项目,每一个企业有机会承担一个有固定投入成本 B的项目,该项目的投资额在技术上不可分;每个企业的收入分布函数是私有信息 ,第i个企业(i= 1, , n)投资项目成 功的概率是pi ,相对应的项目收入为 X ,项目失败的概率为(1- pi),相对应的收入为0;事前,对企 业资产状况的观察是有成本的且为固定成本 ,但其所投资项目的事后收入可以无成本地观察到假设1> pi > p2> ... > pn> 0并且B< X1< X2…< Xi。
同类企业都具有初始资本 Wi,满足B> W> 0,即初始资本不足以进行项目投资与 Stiglitz和Bester等模型相比,本模型松弛了有关企业规模!均等的假设条件借款企业的偏好用关于企业最终财富的冯诺曼 摩根斯坦效用函数来描述,且假定U'> 0在此,我们假定借款企业是风险中性的 ,即:U?= 0,但满足个体理性(individual rationality)的财产为零 时其效用为负无穷大假设,即:U(0) = - #2) 企业的借款行为所有企业通过银行融资获得资金 B ,银行提供的信贷合同 =(B, r, C,),规定利率不为负(r ?0),银行要求的抵押品为 C,满足W ? C ? 0 为贷款发放概率在 合同条款下,每个借款企业能否获得贷款取决于银行的甄别如果企业i获得贷款并且投资项目成功 ,企业支付B(1+ r)给银行,如果项目失败,企业失去抵押品C,企业i的期望收益在 合同条款下为:V( ) = [ piU(Xi - B(1+ r)+ W)+ (1- pi)U(W- C) - U( Wi)] (1)(3) 银行的有关假设银行可贷资金来源于存款,其可贷资金L是存款利率 的函数,满足L(0) = 0, L'( )> 0; Ca是贷款的审查成本,给定企业类型和合同条款,银行的期望收益为:%i( ,) = {pi[B(1+ r)- Ca] + (1- p)(C- Ca)- (1+ )B} (2)银行在竞争性信贷市场上最大化其上述期望收益。
二) 信贷市场的均衡在对称信息条件下信贷市场不存在信贷配给 (Stiglitz and Weiss, 1981),但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选择高风险项目的企业有掩盖自己风险类型的动机 ,因为W< (1+ r) B = R因此银行不亏损的必要条件是(1 + r) B > C所以,即使有抵押品要求,银行仍然不能保证企业一定会归还贷款 ,此时,选择低风险项目的企业在信贷活动中总是对银行有利,即:! i+1 ( , ) ? 0 !i ( , ) > 0,当和 R & 0 (3)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如果企业对不同种类贷款合同的选择能够揭示出企业拟投资项目的风 险类型,银行将会出具一组合同供企业选择 ,而这些合同设计必须使企业有表达自己投资项目的风险类型的激励,据此对于所有企业i,供其选择的均是一组激励相容的合同 (j)满足:! 本模型中的企业指选择了投资于一个特定项目的企业 ,因而企业规模在该条件下等价于项目规模70Vi( i) ? Vi( j) i, j = 1,2 n (4)但合同之间的激励相容并不能保证一定可以揭示出企业的风险类型 ,因为投资于不同风险类型项目的企业有可能选择同一类合同 ,即存在下列集合:H( i) = {j | i = j} (5)在此情况下,不同风险类型的企业将因选择了同类合同而无法被甄别 ,即:一组激励相容的合同(j)i,当j = k且j &k时,在合同j处出现混同均衡(pooli ng equilibrium)。
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银行之间也通过提供激励相容的合同进行竞争 ,银行进入信贷市场参与竞争的条件是,每笔新增贷款在吸引借款者的同时能为银行赚取正的利润下面是各个银行的信 贷合同激励相容的定义:{( * )i, * }是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一个均衡 ,其均衡条件为(* )「激励相容且:? H( *) %( * , ) ? 0, Vi( * ) ? 0, i = 1,2 n (6)? iB = L( * ). (7)根据(6),银行设计的贷款合同不可能使银行亏损 ,更不用说是由企业主动申请贷款应注意的是:银行之间贷款合同的激励相容排除了非赢利性的信贷市场进入 ,因此银行之间的竞争并不能完全消除信贷配给新进入的银行只是试图吸引能够接受合同条款 *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