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思维的重要性.doc
10页正思维的重要性作者:广兴 文章来源:澳门佛教25期 点击数: 419 更新时间:-11-5 正思维以正见为先决条件,有了正见,对事物有了对的的结识,才会有对的的思维一种人的思想,直接影响到她的语言与行为,反过来讲,语言与行为是一种人的思想的具体体现因此,如果一种人有了对的的思想,她的语言与行为就会是善的,有益的,健康的,反之,她就会是一种不受人们欢迎的人,人人见之远离的人,甚至会变成一种恶人一种人的思想就好比是一种国家的领导同样,一位好的国家领导会引导她的人民发明一种祥和、幸福、美好的社会,使国内的人民各尽所能,发扬其长处如果领导人不好,社会就会混乱再例如一支军队,如果它的领导善於指挥,那麽她的军队会战无不胜,反之,则会军心散乱,不堪一击 因此,《法句经》一开始就讲到∶“诸法意先导,意主意造作若以染污意,或语或行业,是则苦随彼,如轮随兽足诸法意先导,意主意造作若以清净意,或语或行业,是则乐随彼,如影不离形1 用白话来讲就是,所有我们的语言与行为,都是以意识为主宰,都是由意识所造作出来的;如果一种人以邪恶的意念发言或做事,苦就会随之而来,就如车轮总是随着拉车之兽的足印同样。
反过来,如果一人以清净之心,也就是不带有邪恶的心发言或做事时,快乐就会随之而来,就如一种人的身影永远不离她的身形同样 我们的语言与行为的美好与善恶都是以意识为根据的而我们的意识变化之快,行走之远,影响之大,是任何事物无法相比拟的世界上甚麽东西跑的最快呢?就目前来说,也许宇宙飞船是最快的了自然界的东西麽最快?光的速度最快,世界上没有任何其他东西比光再快了因此科学上用光一年所跑的路来计算宇宙内物体的距离,叫做光年而我们的思想比光的速度还要快,我们目前试想美国,我们立即就可以想到,想英国,也可以立即想到我们的意念不仅影响到我们的内心世界,并且也影响到我们所生存的外部世界我们的每一种恶念,都会染污我们的心意,使我们的头脑不能正常的思考同步也伤害我们的身体,染污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 我们的思想就比我所住的房子同样,如果我们不打扫它,反而常常乱丢垃圾,一年之後,房子就会成为一种垃圾场,没有人再乐意进去了同样,如果我们的心灵内布满了不善的意念与思想,如憎恨、贪婪、嫉妒、歹意等等,如我们的心灵就会变的很肮脏,那时就没有人会与我交往了因此要想有一种健康的、清净的身心,健康的清净的世界,一方面我们要净化人心。
只有人们的心清净了,我们所生存的国度才干清净,因此唯识宗讲,一切唯心造,心净国度净禅宗讲,“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今日全世界人们都已结识到,工业化学对水源的污染,空气的污染,野生动物的捕杀,使世界生态严重失去平衡,以致影响到人类的健康与生存因此人们起来大声疾呼,“拯救世界,拯救人类於是多种组织应运而生这些行动的目的与动机都是好的,但是这些做法,是治标而不治本由于,根据佛教来讲,导致目前这现状的主线因素,是由于人们心意不清净的因素,如果人们的心意清净了,我们的这个世界自然也就清净了 甚麽是正思维 根据佛教来讲,正思维是指如下叁种崇高的思想∶出离五欲、无缘大慈和同体大悲出离五欲是指出离财色名食睡五欲之苦的思想,这是对个人而言的无缘大慈是指给与她人快乐的思想,同体大悲是指不伤害她人的思想这是对她人而言这叁种崇高的思想,对自己和她人均有益,有益於生起真实的智慧,因此要培养正思维的背面是∶贪求五欲之乐、心怀歹意和伤害她人的思想这种思想於己於她都不利,它有碍於真实智慧的生起,因此要消灭 幻觉是无明,即无知的另一种说法,正见可以消除幻觉即无知正思维能消除对五欲的贪求与歹意而正见与正思维又依其他正道为依。
出离五欲 根据佛教来讲,有五种思想能障碍我们的智慧,它们是贪求五欲、憎恨、愚痴即无知、功高我慢和疑惑这五种思想会使我们的意念变的 (1)污浊不清,从而不能清晰地考虑问题; (2)消弱我们的智慧因此当一种人的思想布满贪欲和憎恨等的时候,她就不也许看清事物的真相,见到真理,由于她的思想被这些污染所遮蔽,她本有的智慧也失去了就像天空被乌云遮盖了同样,太阳就显不出它的光辉 这五种障碍是我们思想的五个层面,或者说五方面但是消除这些障碍,也不是要与甚麽作斗争,只要我们可以不向外贪求,而向内观测我们的思想,观测这些恶念是如何升起的,如何反覆生起的,它们是如何战胜自己的思想的如果一种人随波逐流,让自己思想被贪欲和憎恨所占据,那麽她就会被贪欲和憎恨所左右,从而会有不道德的行为,做出许多不合常情的事情但是如果一种人逐渐培养善念,那麽她的恶念就会逐渐消失,头脑就会苏醒但是这并不是一件易事,它需要我们的意力和努力 有人觉得贪欲是自然的,因此我们不应压制它,而应顺其自然而其她人又觉得贪欲是不好的,我们应当用强力克服它但是从深一层的理论来说,贪与恨其实都是一念而已我们应当不带任何成见的去观测它只有这样你才可以看到它所产生的因素。
是让这种思想继续增长,还是消弱,还是消除全靠自己 人若可以少贪求一点五欲之乐,那麽她就会少一分苦恼,因此佛陀教放下放下,少欲知足,知足常乐,就要放下对五欲之乐的贪求,少一点对五欲之乐的贪求,就会少一点烦恼,多一分智慧 出离就是要放下,放下已有的成见,放下贪求五欲之心,放下种种的烦恼由于我们所在的这个社会,就是教我们如何获得,如何获得多种思想、信息、成见、懊悔、盼望、盼望等等看看书店里,多种各样的书籍应有尽有,从如何烹调到如何穿衣,从如何找工作到如何做经理,一应具全其中最直接的就是广告,教你如何获得再看今天的电视、电影、报纸、杂志等等,都是在往我们的脑海里塞东西,最怕的是那些低档无味的东西,如战争、暴力、腐败、流言、色情等等 如果我们没有正知正见的话,我们很容易就受到诱惑看看今天的青少年,由於涉世未深,被外在的东西所诱惑,被电视、电影所影响,於是浮现许多的犯罪现象,导致了社会问题在英国,青少年的犯罪问题已是一种很大的社会问题了不仅是青少年,成人也很容易被这些外在的诱惑所误导如所谓的时装,它就是在暗示,如果你不穿那种样子的衣服就不入时,不美丽於是有钱的人就每年为了入时而大买衣服,同步也大生烦恼。
由于时装时装,它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变化,时装也是在不断的变化因此追求时装是永远也追不上的 所有这些东西都对我们的思想有影响,我们的思想被这些符号、习俗、看起来似乎是真实的东西所布满,由此人们产生种种的烦恼,因此人们找 会去发 ,但愿把脑海里这些杂质洗涤乾净西方人是到酒吧,喝得一醉方休,把自己藏在内心里的苦闷与烦恼,借酒的作用而发 出来而许近年青人,就用跳舞或唱歌的形式发 出来我们从电视上看到,西方的年青人跳舞时像发疯了似的、像发狂似的,为甚麽们会这样呢?就是为了把自己内心的苦闷与不快发 出来,而东方人采用的是不同的措施因此佛教讲的出离,就是要放下所有的这些不必要的东西,把它从我们的脑海里洗得乾乾净净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把好的善的东西放入大脑,并生起出离之心,也就是以出世的态度做入世的事业,对一切东西不生执着之心 在佛经里讲到出离最後的就是出家,真正的出家并不是一定要离开这个世界,而是思想上的出家有的人身虽出家,但心未出家;有的人身未出家,但心已出家;有的出家人身居深山,似乎对世界的事一尘不染,但其思想却布满五欲;而有的出家人似乎身在尘世,但内心却清净无染。
释迦牟尼佛自从成道以後,她在四十五年中,不断为众生说,历来没有离开这个世界,但是她像莲花同样出污泥而不染 无缘大慈 无缘大慈是但愿所有的众生,无论是亲人还是非亲人,朋友还是敌人,结识的还是不结识的,人还是动物,无有限制,都得到善益与幸福,施与她们快乐这是一种非常纯洁的而崇高的思想无缘大慈所对制的就是歹意这里我们需要弄明白的一点是,慈与我们所说的爱是不同的,有许多人错把慈当作爱来谈,其实是错误的 无缘大慈的一种特点就是,对所有众生平等看待,一视同仁前面所讲的出离五欲,就是要放下对五欲的贪求,无缘大慈是无求的友谊可见出离五欲和无缘大慈是相辅相成的在佛经里有许多典型是讲慈悲的,但最常用的就是《慈悲经》它的大体内容如下∶ “求健康幸福与无上涅槃者,应当正直、文雅,能接受忠告,无有骄慢 少欲知足,生活俭 ,有责任心,自我节制,戒除贪心与分别 不做智者所厌恶之事,愿一切众生幸福安全,心意安静 愿一切众生,能动者,不动者,体大者,体小者,身长者,体短者,有形者,无形者,远者,近者,已生者,未生者幸福健康不动者是指树木等一切植物可见这里不仅是动物,就连植物也抱括进来了从此我们也可以看到佛教无缘大慈的崇高之处。
) 无论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不欺骗,不轻慢她人,虽然在气愤时也不诅咒她人 如妈妈用自己所有的生命爱惜自己的唯一的孩子同样,让我们对所有众生生起无缘大慈 让我们对十方世界生起无缘大慈,无有障碍,无有憎恨,无有敌意 让我们在六时中,行住坐卧中,都生起无缘大慈这才是崇高的行为 非邪见者,放弃贪欲,有德有智慧,如此不受生2 施与慈悲,而无求无欲是很不容易的事,由于我们每个人均有我执,执着这是我,这是我的,这是我所有因此佛教教人放下放下,就是要放下我执,放下贪心少一点我执,少一点贪心,就会多一分慈悲,多一分仁爱 无缘大慈与爱的不同 佛教讲的无缘大慈是既不带贪着,也不求回报的,只讲施与,不管价值这与一般人所讲的爱有所不同我们平时所讲的爱,有贪着的心里,有求回报的心里你爱一件物品,你就想占有它,如果得不到,那你就会生起烦恼,并因之而受苦你爱对方,如果对方没有反映,那麽你就会失望而佛教的慈悲只讲对所人的慈悲而不求回报,因此没有贪着这时你的心是安静的,只有以安静的心情来看待一切事物,你才干看到事物的本质,看到事物的真相,看到事物的本来面,这就是智慧如果你以贪着的心或憎恨的心去看事物,就像带着有色眼镜看事物一对,带红色的眼镜看事物时,你所看到的事物全是带红的,带着绿色的眼镜看事物时,所看到的事物都带有绿色。
如果你喜欢一种人,你所看到的都是她长处,而忽视了她的缺陷,常言道:情人眼里出西施反过来,如果你恨一种人,你所看的是全是她的缺陷,而忽视了长处,这时你所看到的就不全面了 这一点佛陀早在《法句经》中指出∶“从贪爱生 ,从贪爱生怖,离贪爱无 ,何处有恐怖?”3 用白话讲就是,从贪爱而生起 伤与悲哀,从贪爱而生起恐怖与胆怯,若远离贪爱,那里尚有 伤与恐怖 施与人慈悲是好的,是应当鼓励的事,但是慈悲也不要乱慈悲,这样会引起许多不良的後果由于有某些人看到别人和蔼真诚,她就运用你的真诚,从而达到她自己的私欲学佛的人应当注意,由于如果你容许这些自私的人运用你的慈悲而不制止,这只能助长她的贪心,增长邪恶,给社会带来祸害因此《经集》中讲∶“有人为自己的利益而倍半服务她人,真诚的朋友真是少,由于凡人只想自己的利益,因此要像西牛那样自在的生活吧 修无缘大慈的目的 修无缘大慈的目的是了清除我们的憎恨,由于憎恨是一种最不好的意念,它有碍於人的身心健康从现代心理学上来讲,当一种人气愤时,她的身心都会有变化一方面心跳加快,然後血液中会产生一种毒素,流遍全身很明显的感觉就是,上火,口鼻乾燥因此古语讲,气愤使人衰老。
增一支部经中讲∶“当人气愤时,她会变得丑陋,她的内心苦楚憎恨遮蔽她的思想,因此她分不清是非气愤的人不能理解她人的劝解,由于她的思想被憎恨遮蔽,就像盲人同样4 当一种人气愤时,她也许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杀生,某杀她所憎恨的那个人或动物这是憎恨的所带来的最大的害处因此经中常讲,一念憎恨起,百万障门开修无缘大慈是一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