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浅析科学教学中思维定势的突破.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m****
  • 文档编号:540309832
  • 上传时间:2024-03-3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8.50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类 别 编 号  浅析科学教学中思维定势的突破[内容摘要]“思维定势”是指由于错误的思维习惯而将与某现象相联系的两个或多个可能性定势为其中的一种可能性这种思维方式在教学中危害颇大常见的思维定势有:审题上的思维定势,解题方法上的思维定势,实验上的思维定势,数学观念上的思维定势突破方法有:积极思考,挑战权威,大胆质疑;一解多题,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比较题型,强化感知,提升能力;小组辩论,转换角度,绽放火花[关键词] 科学教学;思维定势;突破思维定势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习惯的思维倾向,也称习惯性思维它往往让人按习惯﹑固定的思路去考虑和解决问题在一般情况下,它有积极的 作用,特别是在学习与旧知识类似的新知识时,容易理解并迅速掌握但也存在其消极的一面,它常常使人被动模仿,因循守旧,墨守陈规,在思维和判断上自我造成一个无形的障碍《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巧设“空城计”,使得司马懿大吃了思维定势的亏同样,本人在近几年的科学教学中也发现因学生的思维定势而造成许多解题的失误现对科学教学中常见的思维定势和突破方法总结如下一、确诊病因:明确科学中思维定势类型1、审题上的思维定势有些同学深受题海之苦,遇到貌似类似的习题时,题目还没看清楚就觉得似曾相识,造成错解。

      例1、下列各组金属中,金属活动性顺序由弱到强依次正确排列的是( )A、Zn Fe Cu B、Fe Zn Cu C、Cu Fe Zn D、Cu Zn Fe许多学生熟记排列为“从强到弱”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形成思维定势,因此,未经思考朝着既定的方向去答题而错选A正确选择:C例2、如图所示,在水平放置的密闭的玻璃瓶中间有一气泡,当瓶子从静止突然向右运行时,瓶中的气泡将( )A、向左移动 B、向右移动 C、保持静止许多学生凭着习惯的思维方式,都以气泡为研究对象,认为瓶子从静止状态突然向右运动时,而气泡由于惯性的要保持静止,因此作出了气泡将向左运动的错误结论而选了A事实上,决定气泡运动的原因不是气泡的本身,而是瓶内水的运动状况,当瓶子从静止向右运动时,瓶中的水由于惯性保持静止,因此水就相对向左移动,水的移动迫使气泡向右运动,所以本题正确的答案是B2、解题方法上的思维定势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思考问题往往只会单一思考,解题使只能采用常规解法,解题繁琐费时,甚至很难求出最后答案例1、 某物体浸没在水中称量是它在空气中的1/5,则此物体的密度是( ) A、0.2×103kg/m3 B、0.6×103kg/m3 C、0.8×103kg/m3 D、1.25×103kg/m3有的同学一见到1/5这个条件,就利用阿基米德定律和密度公式进行计算,结果既浪费了时间,有时还会弄错。

      其实,本题中物体浸入水中视重大于零,由物体的沉浮条件可得出P物>P水,故答案D正确例2、加热500克Ca(HCO3)2一段时间后,固体变为400克,求产生的CaCO3的质量此题按一般解法,可这样解: Ca(HCO3)2 CaCO3 ↓+H2O +CO2 ↑ 162 100 100+x x162:100=(100+x):x ∴x=161.3克CaCO3为x克,剩余Ca(HCO3)2为(400-x)克,参加反应的Ca(HCO3)2为500-(400-x)=(100+x)克但如果克服定势思维,将固体的减少量定为H2O和CO2的质量和,此题就容易多了Ca(HCO3)2 CaCO3 ↓+H2O +CO2 ↑100 18 +44X 500-400=100100:(18+44)=X:100 X=161.3克3、实验上的思维定势思维定势对思维活动的影响是明显的由于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习惯的束缚,人们在处理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时就往往囿于旧有框框,一旦你摆脱了它,你的思维就能闪烁出创造性的火花平时学生分组实验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而产生的定势思维也容易造成错解。

      例1:某同学在“测定小灯泡额定功率”的实验中,所用器材有:电压恒为6V,额定电压为3.8V的小灯泡,一只0-15V量程坏了而0-3V量程完好的电压表,一只电流表,一只滑动变阻器,一只电键和若干根导线,在不更换电压表和不增加实验器材的条件下,该同学想了一个巧妙的办法测出了小灯泡的额定功率请画出该同学测量小灯泡额定功率的电路图有部分同学受平时实验思维定势的影响,很快把平时实验的电路图画出,如图1,而部分同学看出0-3V量程的电压表此时不能并联在小灯泡两端,与脑中的定势思维产生了矛盾而未作答正确的作答是电压表并联在滑动变阻器的两端,如图2.(电压表接在B、C两点也对)AVABCVA图1 图2例2:在《科学》(浙教版)第一章第9节“科学探究”中有一个“黑盒里有什么的”探究活动在组织学生对黑盒进行探究时,有个学生发现她面前的黑盒内的物体可被磁铁吸引,她的同桌高兴地喊道“是铁器!”我赞许地点了点头可那女孩却继续用铁文具盒靠近黑盒试之结果令我吃了一惊:铁文具盒竟然与黑盒内的物体相吸引!女孩这时才高兴地喊道:“我知道了!这黑盒内装的是磁铁!”我在感慨之余进一步认识到了思维定势的危害。

      在那节课的课堂小结中,我表扬了那个女同学,并提醒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切忌不要养成思维定势的坏习惯4、数学观念上的思维定势科学中常用数学公式来表达量与量之间的关系,许多学生容易受数学知识的负迂作用干扰而产生许多错误例1、 由势量公式Q=Cm△t变形后可得比热公式 QC=m△t其中C为物质的比热,Q为吸收的热量,m为质量,△t为升高的温度,则( )A、C与Q成正比 B、c与m和△t成反比 C、C与Q成正比,与m和△t成反比 D、C与Q、m、△t均无关本题学生易受数学观念的影响而错选C,其实比热C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与Q、m、△t都无关,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例2、光的反射定律的正确表述是“反射角=入射角”,许多学生受数学中x=y与y=x等价的影响而经常写成“入射角=反射角”,这就颠倒了反射现象中的因果关系二、对症下药:运用合理的突破方法1、积极思考,挑战权威,大胆质疑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受到老师、课本的限制,即对课本、老师盲目信任,从而淡化主动思考的意识因此,本人在教学时常提醒学生不要迷信课本和教师的权威,而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问题,进而内化成自己的真知当然,“疑”绝不是怀疑一切、否定一切,而是从不同方位辐射、透视问题的全部,让学生不满足已有的经验和认识,去寻找更新的办法,提出新鲜的见解,从而取得创造性的成就。

      如:学生在做科学八年级第一章第五节第19页“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的探究题时,对书本表格中“核电荷数18的元素名称标成Ar”,学生就敢于提出质疑2、比较题型,强化感知,提升能力比较是就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事物或同一事物不同方面鉴别异同或高低的思维方法,它是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比较中往往蕴含着发现,因此教师在运用这种方法时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给学生留下充分思考的余地,要让学生从固有的思维定势中解脱出来,通过纵向、横向比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更广阔的佳境,促进学生去比较、去思考、去发现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在练习某种物质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求这种物质中含有什么元素时,我就把几种题型进行对比,进行总结,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学习方法3、一解多题,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学习是一个反复的过程,教学中教育学生善于使已有知识进入“流通领域”能聚合、能分解、能跳跃、能嵌入,随意听从“调令”这样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才不受具体情境的约束,保证思维有较高的流畅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着的丰富的创造思维和创造意识的因素及材料,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抓住教材的“异点”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抓住教材的“疑点”进行求异思维训练。

      还可以借科学书中的插图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发展学生扩散思维的能力,让学生学会“一题多解”和“一解多题” 在课堂教学中,给他们以自由空间让他们运用推想式、发散式、拓展式、研究式等方法,强化对旧知识的理解,增加旧认识结构的可利用性和条理性,实实在在地垒筑创新思维的支点,促进思维出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优化趋势 4、小组辩论,转换角度,绽放火花辩论是通过对学习材料及已有结论的讨论、辨析,从而加深对知识理解、提高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因此,本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时常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同桌、师生辩论,改变思维的方向和角度,寻觅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对同桌、小组同学、老师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对要求对其自已提出的观点能自圆其说,做到以理服人如本人在第三章植物与土壤第2节各种各样的土壤的教学中,针对农村学生对土壤的组成、结构、特点有良好的感性认识,我就要求学生分组:进行“提出问题――讨论――质疑――再讨论――形成共识”从而解决一些学生对土壤的错误认识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在科学教学中,只有勇于突破思维定势,充分调动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培养学生善于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体现出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和波动性,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焕发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2] 中学生学习报.中考版.总第1081期[3]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7[4] 李蔚.课堂教学心理学[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0[5] 中学生数理化 2006年第3期6。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