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年级上册材料分析.doc
27页.材料一:现代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说:“书籍被烧,其实还在其次,春秋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材料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材料三: 东汉画像砖(见右图) 请回答:1)材料一中“致命打击”指的是哪一事件?(1分)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2分)2)材料一中的“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又是指什么历史现象?(1分)当时为什么能出现这种现象?(2分) 3)材料二反映的这一政策目的又是什么呢?(2分)推行这一政策的手段和材料一所指事件有何不同?(1分) 4)材料三反映的历史现象和材料二又有什么联系?(1分)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丝绸之路的路线示意图 材料二:西汉的疆域图 仔细阅读材料一,你能否将图中所标序号代表的丝绸之路经过地区名称填在( )中?(4分) 示例: ① ( 长安 ) ② ( ) ③ ( ) ④ ( ) ⑤ ( )2)对开通丝绸之路功劳最大的是谁?(1分) 3)对材料二中斜线覆盖区域,西汉政府采取了怎样的措施?(2分)这一措施有何历史意义?(1分)4)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中两幅图,你认为丝绸之路对西汉疆域的形成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四、问答题(本大题2小题。
其中第29题14分,第30题12分,共26分)29、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为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请回答:1)在历史学习中,通过对历史现象之间联系的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清晰地认识历史,发现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请看下列两幅图,它们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个“大变革时代”中出现的历史现象,你能将下列解释它们之间联系的相关说明,按照你发现的历史规律排列吗?(请将英文代号填写在相应数字序列后)(5分) A、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田地变成私田出租 B、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 C、各国掀起变法运动 D、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变成农民 E、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排序:① ② ③ ④ ⑤ 1) 图2中,商鞅舌战对象代表的是哪个阶级?(2分) 2) 你认为,商鞅变法中哪些内容会损害这些“守旧群臣”的利益?(至少举出两条说明)(4分) 3) 你怎样来认识商鞅变法的重要意义?(3分) 30、《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ěn,丰收),则数郡忘饥。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请回答“1)这里“江南”主要是指哪一地区?(1分) 2)江南的自然条件有哪些优势?(2分) 3)这一时期江南经济得以开发的政治基础有哪些?(3分)4) 你能用史实说明“民勤本业”表现在哪些地方吗?(至少举出两条说明)(4分)5)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2分)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三、列举题(本大题2小题,共10分)25、(6分)文物一:甲骨文(甲骨或甲骨卜辞),河南安阳出土(甲骨文记录的内容非常广泛,是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材料,也标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文物二:三星堆青铜立人像,广汉三星堆出土(反映与商朝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三星堆”文化)文物三:战国编钟(曾侯乙编钟),湖北随州出土(体现出我国古代工匠的高操技艺,也反映了我国古代音乐发展的较高水平)26、(4分)《离骚》:屈原,是研究战国时期诗歌发展的重要材料(是千古传诵的抒情长诗)《史记》:司马迁,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四、材料解析题(本大题2小题,共20分) 27、(10分)1)秦始皇焚书坑儒。
1分)秦始皇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接受李斯的建议2分)2)“百家争鸣”(1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急待解决,各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争论2分)3)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2分)不同点:它只是排斥儒家之外,持法家、道家等各学说的读书人1分)4)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促进了汉代教育的发展1分)28、(10分)1)②河西走廊③新疆④西亚⑤欧洲(4分)2)张骞(1分)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2分)从此,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新疆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分)4)正是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西域各国与西汉的联系,汉朝与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西域各国也纷纷归附汉朝2分)五、问答题(本大题2小题,共26分)29、(14分)答:1)排序:① B ② A ③ D ④ E ⑤ C 5分)2)奴隶主贵族(阶级)(2分)3)(列出两条变法内容即可)(4分)4)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3分) 30、(12分)答:1)“江南”指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包括福建、广东等地)(1分)2)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等(2分)3)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等(3分)4)如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农业技术发展;小麦种植推广到江南等(列出两条即可)(4分)5)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2分)二、材料解析题(共38分)21. 材料一:(魏主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引自《魏书》材料二: 鲜卑姓氏改为汉姓鲜卑姓 拓跋 拔拔 步六狐 贺赖 独狐 汉 姓 元 长孙 陆 贺 刘 (1)根据以上材料提供的信息,你认为魏主是指谁?(3分)他提出的改革的目的是什么?(3分) (2) 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魏主的改革在当时的作用和影响?(5分) 23. 根据右图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⑴图中哪个字母是表示促使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著名战场?(2分) ⑵结合右图将下列三国鼎立的示意图补充完整:(12分)22. 阅读下列材料和路线图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1世纪的某一天,古罗马的执政官凯撒大帝穿着灿若朝霞的丝织长袍进入剧场,在场的百官以及贵夫人们惊叹声此起彼伏,觉得凯撒大帝简直“帅呆”了于是穿中国锦衣绣服,成为当时男女贵族的流行时尚 材料二:下图是古代著名中西陆上交通示意图: ⑴凯撒大帝的丝袍是通过材料二中的这条中西通道得到的,请说出这条通道的: 名称: (2分) ,当时东起中国 (1分) ,西至 (1分) ⑵图中这条通道在当时发挥了什么作用(4分)? ⑶这条通道对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还有价值吗(1分)?说出你的理由(4分) 三、探究与实践(共22分)24.雪山同学学完第10课“秦王扫六合”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后,决定设计一张表格,对秦始皇和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史实(见下面),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进行分类整理归纳,应如何完成?(主要史实只需将相应字母代号填入你设计的表格中即可,共10分)A:治理黄河 B:焚书坑儒 C: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E:统一货币、度量衡 F:统一文字G:允许诸王分封自己土地,削弱诸侯国势力 H:创立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25. 以下图片是黄石东方山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关于我国某项伟大发明研讨会的会场背景图 ⑴根据以上图片信息,你认为这次研讨会主题中的伟大发明是什么(2分)?结合图片说说此项发明在当时有何优点(从不同方面说出两点,共4分)? ⑵如果邀请你参加这次研讨会,你有什么感兴趣问题准备在会上提出来研究讨论?(只提一个问题,不需解答;提问要符合研讨会主题,具有思维价值;2分) ⑶围绕所提问题,你打算通过哪些途径去收集资料来探索研究?(至少说出两条途径, 共4分) 参考答案和评分要求材料题 21⑴孝文帝 (3分)目的: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3分)(答出适应北方民族大融合趋势亦可酌情给分)⑵①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3分) ②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分),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1分)22⑴ B (2分)⑵①魏 洛阳 ②刘备 成都 ③吴 建业(每空2分, 共12分) ⑴丝绸之路(2分) 长安(1分) 大秦(1分) ⑵促进了中外(或东西方)经济(2分)和文化交流(2分) ⑶有(1分) 理由:例①丝绸之路在今天仍是中西交往重要交通通道(2分)②丝绸之路在我国当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2分)(只要言之有理,并正确表述两层符合题意的相关理由即可得分)问答题 24 要求:①表格设计:正确并完整得2分 ②内容:(每个字母填写正确得1分,共8分) 秦始皇 汉武帝 政治 H G 经济 E A C 文化 B F D 或 政治 经济 文化 秦始皇 H E B F 汉武帝 G A C D 25 ⑴纸(2分) 优点: 例①轻便,相比竹简便于书写,携带等(2分) ②经济,相比竹简成本低廉,价格便宜等(2分) (只要能结合图片中竹简有比较地正确表述出两点优点,即可得分) ⑵提问只要围绕纸的发明相关的问题,具有思维价值,表述清晰正确即可得2分 ⑶(答出符合题意要求的两条途径即可得分)(共4分)例如:可通过①社会上专业的文物馆、博物馆、②有关大学专业研究所③以及互联网等等途径,搜集与探究问题(关于纸的发明和作用)有关的文物、图片、影片、文字记录等原始资料以及学者的研究成果等。
二、材料说明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6题11分,第27题14分,共25分)26.读图分析请回答: (1)以上四种书写材料分别是什么?(4分) (2)以上四种字体的名称分别是什么?(4分) 3)书写材料合字体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合力本(农桑)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每年春耕时,他们亲自下地耕作,给老百姓做榜样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三:农民日报北京3月7日电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说,在全国全部免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