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学大纲.docx
15页农业气象学课程编码: 课程性质:xxxx专业根底课程适用专业: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时学分: 32 学时 2 学分所需先修课: 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植物学等编写单位: 园艺学院编 写 人: 审 定 人:xxx xxxx编写时间: xxxxx一、课程说明1. 课程简介本课程是以一般气象学为根底、以气候学为重点的专业根底课程,主要内容涵盖气象学、天气学、气候学〔含小气候〕、气象观测与气候资料整理分析等多方面的学问与技能,比较系统的论述各个气象要素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的作用,是学好后续专业课的根底《农业气象学》是争论农业生产与环境气象条件相互关系与作用的科学,通过学习使学生系统的把握气象、气候等方面的根本理论,为将来从事农业资源与环境相关专业的科研、生产及治理等工作打下坚实的根底2. 教学目标要求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生疏大气中的各种物理现象、物理过程与成因;把握大气运动、天气演化和气候的形成、分类与分布以及小气候形成的根本原理和规律;了解气象条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学会气象要素和小气候观测及对观测资料进展整理分析的根本方法与技能学问目标:了解大气的组成与构造特征;全面把握各种气象要素的时空变化规律与成因;把握气候的成因、主要气候类型与分布及中国气候的根本特征;理解小气候的概念内涵与成因,并认知温室、林地和地形小气候的特点。
技能目标:具有肯定的气象、气候观测和资料整理分析的技能;培育和熬炼学生对某地的气候或小气候进展整体分析的力量,最终到达能够利用气象学气候学学问从事农业资源与环境相关科学争论和生产实践的目的综合素养目标:通过学习大气中的各种天气现象、过程和成因,使学生生疏和敬重自然规律,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并培育清楚的规律思维力量;通过分组进展同步气象与小气候观测,培育学生团结协作、友爱互助的精神,以及与人沟通和表达个人观点、对多种要素进展综合分析的力量教学要求:(1) 留意学科的系统性,帮助学生从学科系统上把握系统学问;(2) 授课中留意学生学习力量、学习方法、科学思维、争论力量的培育;(3) 教学中留意详略得当,一般性、直观性学问在学生预习的根底上略讲, 理论性强、较、较难的学问详讲,一方面培育学生主动学习的力量,另一方面解决学时缺乏问题;(4) 教学中留意理论联系实际,把常识性学问和现象纳入教学举例,留意联系农业实际,增加学问的直观性3. 教学重点难点本课程的教学重点一是辐射、温度、湿度和风这四大气象要素的时空变化规律;二是各种气候类型的形成与分布规律、气候特点以及温室小气候和地形小气候的根本特征,这两方面是与农业关系最亲热的气候学学问,所以是教师课堂讲授和学生学习需要把握的重点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难点主要是比较抽象难懂的辐射与太阳辐射、气压场、大气环流等相关的学问,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把握这些难点学问,教学中要留意各气象要素的相关性和学问的关联性,并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天气和气候现象来讲授4. 学时安排表章次教学内容理论课试验课学时数学时数第一章绪论1其次章大气3第三章辐射42第四章温度30.5第五章水分31第六章气压和空气运动20.5第七章天气2第八章气候2第九章农业气候与小气候44小计248总计325. 主要教法、学法理论教学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要授课方式,以讲授法和直观教学法为主,结合谈话法、图示法、争论法等互动教学方法并与自学指导相结合;对于重点内容则通过课后布置思考题和作业题来强化练习,以稳固和把握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学好理论课程的关键在于上课认真听讲,跟上授课教师的规律思路,听懂课上内容, 明晰前后章节的规律关系及各种气象要素和气候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从整体上把握农业气象学的相关学问,也便于课后复习或完成课后作业试验教学以讲授试验方法和实地观测为主,教师以讲授法、演示法和实地指导为主要教学方法;学生应做到课前预习试验指导,课上认真听讲并乐观主动进展操作演练,课后认真进展观测结果分析并完成试验报告。
6. 考核方式及标准本课程为考试课,实行期末闭卷考试+寻常成绩的形式进展考核寻常成绩主要通过寻常对重点章节的课堂小测验、课后作业、试验报告及上课考勤等多种形式来综合评定小测验和课后作业主要考核学生对课堂学问的把握状况;试验报告主要考察学生气象要素观测、数据整理与分析力量、试验报告的撰写标准等; 考勤主要考察学生上课出勤状况建议期末考试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 70%,报告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 20%,小测验、课后作业和考勤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 10%各局部的占比可适当上下浮动二、各局部教学纲要教学目标第一章 绪论了解气象学与大气科学的概念、争论对象与分支学科及气候学的概念、争论 对象与任务;生疏农业与气象、气候之间的亲热关系,进一步明确气候学在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和根底性,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观性和主动性本章重点气象、天气、气候的概念辨析;农业与气象、气候的关系本章难点农业与气象、气候的关系教学内容1 根本概念2 气象的表示及观测3 气象学进展史4 农业气象与气象的关系5 农业气象学的争论内容、产生与进展其次章 大气教学目标把握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各成分的时空变化规律;了解大气的垂直构造并把握对流层的主要特点;了解大气污染的概念、来源、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本章重点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时空分布规律;O3 和 CO2 的生态作用;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温室效应本章难点对流层主要特点和温室效应的正确理解教学内容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1 大气形成2 大气的成分2.1 干洁大气2.2 大气中的水汽2.3 气溶胶粒子3 大气污染3.1 大气污染物3.2 大气污染对全球气候的影响3.3 大气污染防治1 主要气象要素1.1 气温1.2 气压1.3 风1.4 湿度1.5 云1 大气垂直构造1.1 分层指标1.2 垂直构造2 各层主要特点2.1 对流层2.2 平流层2.3 中间层2.4 热层其次节 大气状态第三节 大气的垂直构造及各层特点2.5 散逸层1 大气成分与农业2 大气状态与农业3 大气污染与农业教学目标第四节 大气与农业第三章 辐射了解辐射的根本概念及根本定律;把握太阳直接辐射、散射辐射及穿过大气层时衰减的一般规律;把握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下垫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地球辐射、地面净辐射及其变化、辐射平衡效应;生疏太阳辐射中光强、光时和光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本章重点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子;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的时空分布规律本章难点辐射的根本概念及根本定律;辐射平衡。
教学内容1 根本概念1.1 辐射1.2 辐射的选择性2 根本定律2.1 基尔霍夫定律2.2 普朗克定律2.3 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2.4 维恩位移定律1 天文辐射第一节 辐射的根本学问其次节 太阳辐射1.1 太阳辐射光谱和天文辐射1.2 太阳高度角1.3 可照时数2 到达下垫面的太阳辐射2.1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取2.2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2.3 大气云层及颗粒物对太阳辐射的反射3 下垫面对太阳辐射选择性吸取、反射和透射3.1 作物群体对太阳辐射的吸取、反射和透射3.2 下垫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第三节 地球辐射与辐射平衡1 地球辐射1.1 地面辐射1.2 大气辐射1.3 地面有效辐射2 辐射平衡2.1 地面辐射平衡2.2 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1 光谱成分与农业生产1.1 光谱各成分对植物的作用1.2 光合有效辐射2 光照时间与植物生长2.1 光照时间2.2 植物的感光性2.3 光照时间与作物引种3 光照强度与作物生产3.1 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3.2 光强与光能利用率第四节 辐射与农业3.3 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的途径教学目标第四章 温度了解热量的四种传递方式及物体的热特性;把握空气温度、土壤温度、水体温度的时空变化规律;把握空气的绝热变化和大气稳定度推断方法;把握基点温度、农业界限温度、活动积温、有效积温、积温在农业中的应用。
本章重点土壤温度与空气温度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子;绝热变化规律;大气稳定度本章难点大气稳定度的推断教学内容1 根本概念1.1 温度的概念1.2 内能及转变内能的方式2 热量的传递方式2.1 辐射2.2 分子传导2.3 流体热交换2.4 潜热交换3 物体的热特性3.1 热容量3.2 热导率3.3 热集中系数1 空气温度1.1 气温的绝热变化1.2 气温的非绝热变化2 土壤温度2.1 土壤热交换方式2.2 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2.3 土壤温度的时空变化3 水体温度3.1 水体热交换方式3.2 影响水温变化的因子3.3 水层温度的周期性变化3.4 水温的空间分布1 主要温度指标第一节 热力学根底学问其次节 物质温度第三节 温度与农业1.1 三基点温度或五基点温度1.2 农业界限温度1.3 生物体温2 温周期2.1 温周期现象2.2 感温性2.3 春化作用3 积温3.1 积温理论3.2 积温的种类及计算方法3.3 积温应用及其稳定性教学目标第五章 水分把握空气湿度的几种表示方法及空气湿度的时空分布规律;了解蒸发、蒸散的根本规律及影响因子;把握水汽分散的充要条件;了解几种主要的水汽分散物的形成过程和影响降水形成与种类;了解降水对农业的影响、作物的需水特征、提高水分利用率的措施。
本章重点相对湿度的计算和时空变化规律;水面蒸发的根本规律与影响因子;水汽分散及降水的条件本章难点相对湿度的计算及农田蒸散量的估算教学内容1 空气湿度的表示方法1.1 水汽压1.2 露点温度1.3 饱和差1.4 相对湿度1.5 确定湿度2 空气湿度的时空变化2.1 空气湿度的空间变化2.2 空气湿度的时间变化1 蒸发与蒸腾1.1 蒸发1.2 蒸腾1.3 农田蒸散2 大气分散与大气降水第一节 空气湿度其次节 蒸发与分散2.1 水汽分散的条件2.2 水汽分散物2.3 降水1 作物的水分生理1.1 水分临界期1.2 水分关键期2 土壤水与作物2.1 土壤的水分指标2.2 土壤水对作物的影响3 降水和空气湿度与作物3.1 降水对作物的影响3.2 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