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一、通讯特写和人物传记.pdf
37页149十一、通讯特写和人物传记1.通讯特写的勃兴通讯特写有着悠久的传统在现代文学的 30 年中,应和着时代历史的呼唤,它曾经创 造过难忘的辉煌夏衍、宋之的等老作家,为开创这种文学体式,进行了辛勤的建树在抗 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峥嵘岁月中,刘白羽、华山、黄钢、杨朔、碧野等作家,都以通讯特写 这种文学体式,为那个天翻地覆、烈火狂飙的年代留下了真实生动的面影,也为通讯特写的 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建国以后,秉承着优秀的历史传统,通讯特写有了引人瞩目的超越它以作者众多、阵 容齐整、数量可观、质量喜人而在本时期的文坛上建构了一条多彩多姿的文学风景线 通讯特写在建国初的迅速勃兴,并在长达十余年中长盛不衰,是有其深刻原因的一方 面是激烈变革的时代,飞速前进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其提供了丰厚的肥沃土壤;另一 方面, 作家们感受、 拥抱新生活的热情高涨, 他们深入到新生活的海洋中, 开掘出活的底蕴, 把捕捉到的新信息不断诉诸于笔端,向时代献出一份份答卷此外,通讯特写本身体式的日 趋成熟和时代生活对其热切企盼,又为这支“文学轻骑兵”的驰骋开拓了广阔的空间基于 此, 滥觞于三四十年代曾风靡于一时的通讯特写这种文学样式, 就成为作家们得心应手的工 具,以健朗、质朴、淳厚的风格,奏鸣出时代的最强音。
纵观这一时期通讯特写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建国初期的崛起阶段,以战地通讯为代表第一人称进入作品,通 讯特写逐渐开始“散文化” 反映战争的通讯特写,是建国初期文学园地中绚烂的 报春花,也是本时期文学创作的重要收获在震抗全球的三年战争中,中朝人民战 胜了帝国主义侵略者,谱写了一曲惊天动地的胜利凯歌为了记录这伟大的胜利,作家们奔 向烽火连天的战场, 深入到坑口前沿, 在三千里绵绣江山的宏阔背景上, 以饱蘸激情的笔墨, 写下了无数战地通讯特写 这些作品既有专业作家的通讯特写专集, 也有专业作家和志愿军 指战员的作品合集前者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 、巴金的《生活在英雄们中间》 、刘白 羽的《朝鲜在战火中前进》 、菡子的《和平博物馆》 、华山的《远航集》 、靳以的《祖国—— 我的母亲》等;后者如《朝鲜通讯报告选》 (一、二、三辑) 、 《志愿军一日》 、 《志愿军英雄 传》等这些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中朝人民同仇敌忾、团结一致,侵略者英勇斗争的壮举,表 现了中朝人民唇齿相依、血肉相连的战斗友谊,也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的罪行,并向全世 界庄严宣告:人民必胜,正义必胜,站起来的东方人民不可悔。
《朝鲜通讯报告选》是由丁玲作序,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2 年 7 月至 1953 年 12 月出版 的三集精品之作,共收有 109 篇作品,其中巴金、魏巍、刘白羽、杨朔、华山、李庄等作家 的作品是为读者认同的名篇在战争中,巴金曾两次奔赴朝鲜前线,亲自体验过枪 林弹雨、烈火硝烟的现代战争生活,亲眼目睹了志愿军指战员前仆后继、矢志不渝的英雄行 为,这些都化成了强烈的创作驱动力 《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和《坚强的战士》就是 他崇高激情的结晶 清纯如水而又激情洋溢的文字, 描摹了志愿军司令员和普通战士的形象, 使读者领悟到中朝人民胜利的原动力和深层原因 魏巍的朝鲜战地通讯, 将深沉真挚的爱献 给了最可爱的人志愿军战士 作者以散文化的灵活笔法, 激情飞扬地报道了朝鲜战场惊心动 魄的事件,为最可爱的人矗立了不朽的雕像刘白羽的长篇通讯报告《朝鲜在战火中前进》Zeon PDF Driver Trial .twDocuCom PDF Trial 150虽然是“下巴草军书”的急就章,却为我们勾勒了空前酷烈的朝鲜战争全景画 《我们在审 判》则以较高的视点,对这场战争进行了鸟瞰和评说战地记者华山向读者报道了清川江畔 的故事( 《清川江畔》 ) ;黄钢以饱蘸血火的浓重笔触,描绘了杨根思惊天地、泣鬼神悲壮形 象( 《在根思牺牲的地方》 ) ;杨朔的《鸭绿江南北》 、 《万古青春》用诗一样的语言,摄取了 战争的生动侧影,激动着千万读者的心灵。
《志愿军一日》是由郭沫若作序,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型通讯特写集,1956 年 9 月出版全书收文 500 篇,共分四集,100 多万字这部浩大的文集是从十多万篇文章层层 精选出来的一、二、四集是前方战斗生活的反映,第三集则是后方支援前线的实录真实 生动是这部作品最鲜明的特点 由于作者们多是在枪林弹雨中拼杀的战士, 记录的又都是自 己亲历的人和事,因之,文章具有强烈的感情穿透力 《跨过鸭绿江》表现了志愿军战士“未 敢忘忧国”的爱国主义情怀:为了祖国,他们义无反顾,赴汤滔火,不获全胜, “一去不复 还” 黄继先生前所在连连长所写的《英雄黄继光献身的一刻》 ,为我们拍下了黄继光用胸膛 堵住敌人枪眼的壮烈一瞬,提供了英雄献身的珍贵史料总之, 《志愿军一日》 “真正是无愧 于运动的有血有肉的战史,是由永垂不朽的战士们自己所亲手建立的丰碑①”1956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三集《志愿军英雄传》 ,60 篇作品为 64 位志愿军英雄立 传,64 位英雄中,有 21 人为中朝人民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为其立传的作者除巴金、杨朔等 少数专业作家外,多为英雄的战友、首长和同志朴实的叙述、具体的描绘,使这些英雄传 记不但成为难得的信史,还成为具有一定艺术魅力的美文。
第二阶段是 50 年代中朝的嬗变阶段,以农村通讯特写为代表,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 讲究作品的整体构思,挣脱了以事带人的旧模式,追求“小说化” 这一时期,反映社会主 义经济建设的通讯特写特别是农村通讯特写,佳作纷呈,新人迭出,充分发挥了通讯特写的 优势1953 年出版的《祖国在前进》 ,1954 至 1955 年出版的二集《经济建设通讯报告选》 , 就真实地报道了我们如何在疮痍满目的土地上拉开社会主义建设序幕的动人情景如果说, 这两部作品还主要是新闻性的写实, 那么, 此后出版的一些通讯特写选集及部分作家的自选 集,则以广角的镜头和细腻的人物塑造,对华夏大地上的经济建设热潮进行了扫描从首都 到边疆, 从北国到南方, 举凡大江南北、 长城内外的沧桑巨变, 都生动地映照在这些作品中, 组成了“祖国的浩大声势前进的一个卷画幅②” “希望的田野”上涌动起变革的巨浪,给我们带来了农业合作化的信息柳青的《王家斌》 、 《一九五五年秋天在皇甫村》使读者看到了 关中平原的悸动,关中农民穷则思变的身影秦兆阳、沙汀等老作家特别注重对这场变革中 人们精神世界的开掘,追踪社会变动在人的心底引起的撞击和轰鸣 《老羊工》 、 《卢家秀》 这两篇散发着泥土芬芳的特写,其中那颇似小说的细节安排,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巧妙的 叙述角度变换, 无疑是这两位老作家对这段生活的评判与艺术审判的指归。
热气腾腾的工业 建设正在使神州大地万象更新, 充满生气的新中国工业体系得以确立 靳以的 《到佛子岭去》 让读者听到了一定要治好淮河的坚定誓言,李若冰的《在柴达木盆地》给读都带来了大西北 腾飞的信息,华山的《童话的时代》雄观千古,阅尽人间春色,讴歌这童话变成现实的人民 时代,井频的《跋涉者的问候》 、肖殷的《孟泰仓库》 、碧野的《新疆在欢呼》等都以不同的 形式录下了祖国一日千里的前进脚步声,谱写了祖国在前进的时代主旋律 第三阶段是 50 年代后期的探索阶段通讯特写高举现实主义的旗帜,进行“干预生活” 的勇敢探索 “干预生活”的口号是从苏联引进的当时的苏联文艺界提出了“干预生活” 的口号, 并推出了一批揭露社会生活的矛盾和阴暗面的特写 这些都给我国文艺界以深刻的 影响1956 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后,反映人民内部矛盾,揭露批判落后①郭沫若: 《志愿军一日序》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6 年版②魏巍: 《散文特写选·前言》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6 年版Zeon PDF Driver Trial .twDocuCom PDF Trial 151面的“干预生活”的通讯特写开始涌上文坛。
最早出现的“干预生活”特写当属《在桥梁工 地上》 紧随其后,一批真实地反映人民内部矛盾的作品出现,这些作品都以文风尖锐泼辣, 揭露振聋发聩受人注目 第四阶段是 60 年代的成熟阶段 通讯特写在总结前创作经验的基础上, 逐渐走向成熟, 形成了自己独立的品格 “小说化” 、 “散文化”的进一步强化和结构上的灵活多样化,标志 着通讯特写突破了新闻报道的固有模式,为新时期报告文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60 年代,通讯特写主要担负起反映社会主义建设、颂赞社会主义新人新事的使命同 50 年代比较,从创作队伍上看,一支稳定的素质高的创作队伍日益形成,专业作家及新闻 记者占了绝大多数;从创作上看,通讯特写逐步冲破新闻报道的桎梏,文学性大大增强:人 物描写开始追求典型塑造,向小说造拢,抒情因素直接介入,使其与散文接轨这些都为报 告文学这一体裁成熟作了充分的艺术积淀 这个阶段产生过广泛影响的作品有巴金的 《创造 奇迹的年代》 、房树民、黄际昌的《向秀丽》 、徐迟的《祁连山下》 、魏钢滔的《红桃是怎么 开的》 、郭小川的《小将们在挑战》 、郭光的《英雄列车》 、王磊、房树民的《为了六十一个 阶级弟兄》 、穆青、冯健、周原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等。
这些作品以高昂的 政治热情颂扬了各条战线涌现出来的社会主义新人,描绘了新思想、新道德的成长,反映了 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向秀丽、雷锋、焦裕禄是党培养起来的新人形象他们的动 人事迹鞭策着人们不断反思,人应该怎样生,路应该怎样走,从而鼓舞人们树立共产主义人 生观,为人民献出自己的一切,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 《英雄列车》 、 《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 兄》记叙了发生在我们时代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舍己求人、奋不顾身的感人事件,歌颂了 社会主义的新风尚这些作品都会使读者的心灵受到冲击和净化徐迟的《祁连山下》报道 了献身于敦煌艺术的大画家常书鸿的动人事迹这是在那个时代鲜见的歌颂知识分子的力 作激涛澎湃的爱国热情,绚烂多姿的写作技法,为我们清晰地勾画了主人公颠簸于人生波 峰浪谷的身影作品中,作者强化了通讯特写的语言色彩,为向报告文字的过渡作了可贵的 贡献 本时期的通讯特写,还处于向报告文学演变的“蝉蜕”过程,因而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缺 憾:一是缺乏文体意识的自觉性在报告文学的新闻性与文学性的融合上,一些作品显得力 不从心不是二者的简单配比,就是一味摹写生活表相,追踪生活事实,忽视了从文学视角 对生活进行典型化的观照; 二是忽视了文体形式的多样性。
通讯特写本身就是一种跨文体的 写作,它要求集众体之长融汇新质然而本时期的许多作品都摆不脱阵阵相因的单一范式, 在人一事一情一理上作文章,缺少文体的创新;三是反映生活的迅捷性、敏锐性不足有些 作品一味跟踪新闻,围绕中心,较少回答时代提出的热点问题2.魏巍的通讯报告在这一时期的通讯报告创作中,成就最大的当推魏巍①魏巍是部队作家,他是从诗歌创作步入文坛的,从 1939 年起,他以“红杨树”的笔名在边区和一些报刊上发表诗作 1942 年,发表了长诗《黎明风景》 ,此后又创作了《寄张家口》 、 《开上前线》等诗篇,为 人民战争留下了珍贵的图影这段戎马关山的军旅生活和诗歌创作实践,为他后来的通讯 报告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50 年代,他曾先后三次奔赴朝鲜前线,在志愿军战士英雄行①魏巍(1920- ),河南郑州人,1037 年参加八路军,1939 年开始创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革命战争》 三部曲》 、 《地球的红飘带》 、 《火凤凰》 、 《东方》 (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 、 《准 行集》 、 《话说毛泽东》 、 《魏巍杂文选》 、 《魏巍散文选》 ,诗集《不断集》 、 《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