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科院地学部院士.doc

38页
  • 卖家[上传人]:ldj****22
  • 文档编号:29179504
  • 上传时间:2018-01-2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31KB
  • / 3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截止 2008 年 10 月安芷生 常印佛 巢纪平 陈 旭 陈 顒 陈国达 陈俊勇 陈梦熊 陈庆宣 陈述彭 陈永龄 陈运泰 程纯枢 程国栋 程裕淇 池际尚 丑纪范 戴金星 邓起东 丁国瑜 丁仲礼 董申保 方 俊 冯景兰 冯士筰 符淙斌 傅承义 傅家谟 高 俊 高由禧 高振西 谷德振 顾功叙 顾知微 关士聪 郭承基 郭令智 郭文魁 郝诒纯 何作霖 侯德封 侯仁之 胡敦欣 黄秉维 黄汲清 黄荣辉 黄绍显 贾承造 贾福海 贾兰坡 金玉玕 金振民 乐森璕 李 钧 李崇银 李春昱 李德仁 李德生 李吉均 李曙光 李四光 李廷栋 李小文 李星学 林学钰 刘宝珺 刘昌明 刘东生 刘光鼎 刘嘉麒 刘振兴 卢衍豪 陆大道 吕达仁 马 瑾 马杏垣 马在田 马宗晋 毛汉礼 孟宪民 穆 穆 穆恩之 欧阳自远 裴文中 秦大河 秦馨菱 秦蕴珊 邱占祥 任纪舜 任美锷 戎嘉余 沈其韩 盛金章 施雅风 石耀霖 斯行健 宋叔和 苏纪兰 孙 枢 孙大中 孙殿卿 孙鸿烈 孙云铸 谭其骧 陶诗言 滕吉文 田奇 田在艺 童庆禧 涂长望 涂传诒 涂光炽 汪集旸 汪品先 王 仁 王 水 王 颖 王 钰 王德滋 王恒升 王鸿祯 王铁冠 王曰伦 王之卓 王竹泉 魏奉思 文圣常 翁文波 吴传钧 吴国雄 吴汝康 吴新智 伍荣生 武 衡 席承藩 夏坚白 肖序常 谢家荣 谢学锦 谢义炳 徐 仁 徐冠华 徐克勤 徐世浙 许 杰 许厚泽 许志琴 薛禹群 杨 起 杨文采 杨元喜 杨钟健 杨遵仪 姚檀栋 姚振兴 业治铮 叶大年 叶笃正 叶嘉安 叶连俊 殷鸿福 尹赞勋 於崇文 俞建章 袁道先 袁见齐 岳希新 曾庆存 曾融生 翟裕生 张 经 张本仁 张炳熹 张伯声 张国伟 张弥曼 张彭熹 张文佑 张宗祜 章 申 赵柏林 赵金科 赵九章 赵鹏大 赵其国 郑 度 钟大赉 周立三 周明镇 周廷儒 周秀骥 周志炎 朱 夏 朱日祥 朱显谟 竺可桢 安芷生,第四纪地质学家。

      原籍安徽六安,生于湖南芷江1962 年毕业于南京大学1966 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生毕业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院长,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为确立中国黄土-古土壤序列及其与深海沉积序列的对比,以及黄土堆积演化与环境变化关系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首先引入了第四纪磁性地层学,最早指出我国 240 万年前发生的重大地质气候事件,测定了蓝田猿人和澳洲沙漠化年代;重建了晚新生代不同时间尺度东亚季风变迁的代用序列:对控制我国中东部环境的古季风首次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指出了东亚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合著《黄土与环境》一书,是主要执笔者之一1991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常印佛,矿床地质学家江苏泰兴人1952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地质系1994 年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地质矿产局技术顾问、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矿产地质勘查和科研,对目前世界上不同成矿环境中的几个主要铜矿类型有着相当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发现了铜陵近东西向隐蔽基底断裂带,提出了一个有关陆内成矿带的构造背景、地质环境、成矿特征和富集规律的系统的理论认识,丰富了陆内成矿理论,指导了找矿预测所提出的“层控(式)矽卡岩型” 矿床的分类建议,及相应的成矿模式,发展了矽卡岩成矿理论,指导了找矿实践。

      提出了安徽沿江地区第二轮普查和立体填图的建议,并获一批成果在直接指导找矿方面,为铜陵有色冶炼基地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后备资源1991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巢纪平,气象学家江苏无锡人1954 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名誉主任研究员在我国数值天气预报、长期预值天气预报、中小尺度大气动力学、积云动力学和热带大气动力学热带海气相互作用以及海洋环境数值预报等领域中取得了开创性研究成果 1957 年发表了我国第一张 48 小时数值天气预报图60 年代建立中小尺度大气动力学方程组70 年代首次建立我国海气耦合的滤波矩平长期天气数字预报模式,成功地进行了月季天气预报试验近十多年来,提出了 Rossby 波相互作用后可激发出一类向东西两个方向传播的不稳定波,以及在非线形作用下可激发出 2-3 年 ENSO 型振荡等,提出了热带大气和海洋运动的半地转适应和发展理论,领导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海洋环境数字预报业务系统1995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   旭,古生物与地层学家 生于江苏南京1959 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即到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工作至今从 1987 年开始曾先后担任国际笔石工作组主席、副主席,国际奥陶系分会选举委员、副主席。

      60 年代师从穆恩之院士,参与《中国的笔石》的编著和建立和完善中国奥陶纪、志留纪及包括早泥盆世笔石带的划分和对比研究,80 年代以来,主持多个研究项目,在国内外发表了较多的论著1997 年以他为主的国际工作组在我国浙江常山黄泥塘建立达瑞威尔阶的全球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的研究被国际地科联批准,是第一个在中国确立的“金钉子剖面”,为我国的地层学争得了荣誉近年来研究笔石大灭绝及幸存的过程和机制,在理论和研究方法上有一定的创新与美国布科(A. J. Boucot)和斯科梯斯(C. R. Scotese)两位教授合作,编制了寒武纪至中新世共 26 幅全球气候纬向分带重建图,系统阐述显生宙气候带的演变 2003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 顒,地球物理学家江苏宿迁人 1965 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地震局研究员曾任国家地震局副局长、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长期担任国际地震预测和灾害委员会主席70 年代从事高温高压下岩石物理学实验研究发展了测量岩石变形的激光全息技术,研究了应力途径对岩石性质的影响发现的岩石热开裂现象已被应用于核电站的安全性监测90 年代致力于地震预测和地震灾害研究。

      将地震学、工程科学和经济学结合在一起,首次编辑了全球地震危险性图和全球地震灾害预测图该图已被联合国等机构用于减灾规划 1993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国达 (1912.1.22-2004.4.8),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家广东新会人1934 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南工业大学顾问,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中国地洼学会理事长,国际地洼构造与成矿研究总中心主席最大贡献是于 1956 年创立地洼学说,突破 1959 年以来美澳学者创建的地槽地台学说,为进一步认识地壳演化规律及找矿开辟了新思路从 60 年代起这一学说被陆续介绍到十几个国家,推动了有关学科的深入发展1991 年又提出了壳体(历史-因果论)大地构造学,即把岩石圈的演化与运动统一研究的学术思想1980 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陈俊勇,大地测量学家原籍浙江宁波,生于上海1960 年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1981 年获奥地利格拉茨技术大学获科学技术博士学位国家测绘局特邀顾问、科技委员会主任、研究员在几何大地测量、卫星大地测量、地球重力场参数计算及地球动力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推导出大地测量中许多重要计算公式;首次结合卫星大地测量资料对中国参考椭球定位进行了详尽研究。

      推导的世界“1980 年大地参考系”全套参数计算公式被国际组织 IUGG 通过采用至今主持推算和提供了中国首次民用的地心坐标转移参数主持了 1975 年和 1992 年珠穆朗玛峰高程的计算工作对建立和完善我国测绘基准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三维地心坐标基准、重力测量基准、经度基准、消除精密水准测量系统误差、航测检定场、长度野外检定基线等1991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陈梦熊,水文地质学家原籍浙江上虞,生于江苏南京1942 年西南联合大学地质系毕业国土资源部科技咨询研究中心咨询委员、高级工程师长期在地矿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局担任副总工程师职务,主管水文地质科技业务,领导完成全国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工作80 年代以来,开始致力于地下水资源与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研究完成国际水文计划(IHP)两项国际合作研究课题除对水文地质研究作出重要贡献外,对环境地质,以及地貌、第四纪地质等方面,也造诣较深1991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陈庆宣,地质力学家湖北黄陂人1941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国土资源部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在中国首次在实验构造方面研究了扭裂隙的形成条件和过程以及长期应力作用下岩石非弹性变形。

      提出了在分析岩石变形与应力场的关系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和东西向构造带形成机制为中国西南地区地震地质、重大工程选址、北京、深圳等城市地壳稳定性评价作出重要贡献发现铜官山外围铁帽,扩大了铜官山铜矿储量;为包钢找到优质耐火粘土;首次发现西康系中含三叠纪菊石化石的海相复理石沉积,解决了其地层时代问题;发现酒泉盆地早第三纪火烧沟组与白杨河组间不整合,重新厘定了盆地第三系地层,为该区石油远景评价打下了基础;首次发现祁连山震旦系和海相三叠系,为该区以后区测找矿作出贡献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陈述彭,地理学、地图学、遥感应用专家江西萍乡人1941 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史地系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名誉所长、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50 年代积极推动我国国家地图集的编制60 年代倡导航空像片系列制图与计算机辅助制图70 年代致力于开拓遥感应用,组织自然资源与城市环境航空遥感实验80 年代负责研制我国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规范,筹建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曾任第一任主任、设计黄河、长江中下游洪涝灾情评估信息系统,兼任中巴资源卫星应用分系统总设计师(1987—1992)90 年代积极参与地球信息科学及全球变化及数字地球战略研究,著有《地学的探索》文集 4 卷(1990—1992),《石坚文存》(1999);合著《遥感地学分析》(1985,1990)、《地理信息系统导论》二种教材,主编《地球系统科学》及《遥感大词典》(1990)二种工具书;主编《地球信息科学》(1997 一)及《遥感信息》(1986 一)两种期刊。

      曾参加编制《中国地形乌瞰图集》、《国家自然地图案》、《卫星遥感分析图集》等地图集 10 余种获国家自然科学二、三等奖和多次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中华绿色科学特别金奖(1992)、国家计委资源与环境学科布局论证金牛奖(1992),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2)任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学技术咨询委员会主席、国家遥感中心顾问1980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陈永龄 (1910.11.8-2004.8.15),大地测量学专家1939 年获德国柏林理工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国家测绘局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教授早期著有大地测量学、测量平差法、实用天文学等大学丛书主持制定了我国大地测量法式1965 年制定测量珠穆朗玛峰海拔高程的技术方案,测定其高程为 8848.13米,为世界所公认70 年代推动采用卫星多普勒定位技术,初步建立了我国地心坐标系统80 年代建议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并提出研究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的技术方案1980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陈运泰,地球物理学家原籍广东潮阳,生于福建厦门1962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66 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毕业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

      从事地震波和震源理论的研究改进和应用了哈斯克尔矩阵法提出了测定中、小地震震源参数和介质品质因数的实用方法;应用与发展了静力学地震位错理论;在中国最早综合利用地震波、“零频”和重力资料求得中国一些大地震的发震构造和破裂过程;提出了大地震震源过程中“质量迁移”、“震前蠕动”等新观点定量地分析论证了滑动弱化在地震不稳定性中所起的作用,震源区介质的流变性对地震自身的重复性及地震序列类型的控制作用,介质与应力的不均匀性对地震断层的不稳定扩展与地震辐射的控制作用获取了一批高质量。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