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费文化语境中文学经典的处境和命运影视文学论文.doc
11页消费文化语境中文学经典的处境和命运_影视文学论文 摘要 : 在当代消费文化语境中 , “文学经典”作为一种特殊的“消费品”面临着种种困境认识“文学经典”在今天所遭遇的尴尬处境 , 应从“文学经典”与消费文化语境的关系入手 , 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审视其在这一特定时代背景下所面临的一系列矛盾 , 以更清晰地看到纠结于诸种矛盾中的“文学经典”所具有的持久生命力及新的生存契机文学经典”的自救与重构 , 对当下的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 消费文化 ; 文化语境 ; 文学经典 一、消费文化语境与“文学经典” 开始于 1980 年代的改革开放 , 把 中国 带入了 经济 发展 的快车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 中国社会开始出现西方消费社会的种种特征与此相伴随的 , 是消费文化的应运而生后 现代 主义文化理论家詹姆逊指出 : “文化是消费社会最基本的特征 , 还没有一个社会像消费社会这样充满了各种符号和概念 [1] 消费文化的出现对整个人类生活的影响极大 , 以至于“这场转变的 历史 重要性甚至超过了二十世纪一些最重要的历史事件 : 如两次世界大战、东西方之间持续数十年的冷战等等” [2] 。
以消费为标志的这种文化转变导致了文化的内部变革 , 并进而波及文学的当代形态的重构客观地面对消费文化语境这一人类文化历史链条中特定的时空结合部 , 透过它观察当下的文化、文学、文学经典问题 , 才能更清楚地认识形形色色的文化和文学现象 , 探索埋藏在各种现象之下的矛盾运行轨迹和 规律 , 为当代文学的发展找寻一条更为宽广的道路而“文学经典”则有可能成为我们观察这一文化变革的晴雨表 , 同时 , 站在当下消费文化这一背景之下才能使我们更加辩证地审视“文学经典”的自救与重构的可能性 我们首先遇到的问题是 : “文学经典”究竟是怎么产生的 ? 以及这些“经典”在今天到底处在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 首先 , 从纵向的历时性角度看 , 文学的经典化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接受和淘洗的过程文学经典并非先在的存在 , 而是有其产生的社会、 政治 、历史、文化、接受等多方面的背景 , 它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正如所有的事物一样 , 文学经典也并非永恒的存在 , 必然有其建构、解构、重构的过程其次 , 从横向的共时性角度看 , “文学经典”是一个具有多重结构的统一体 , 其自身内部特质的规定性是它存在的基础只有当文学经典的思想意蕴、 艺术 品质等方面具有了超越一般文本的特性时 , 才可以进入“经典”序列。
而和文学经典有关的各种外部因素 , 如政治因素、经济因素、道德因素、社会舆论氛围、读者接受群等 , 都有可能参与文学经典的建构而且在某一特定的时期 , 这些因素所起的作用甚至超越文学经典本身 ( 如“红色经典”的形成主要就是政治意识形态的参与及文学体制化的结果 ) 在消费文化语境中 , 文学经典的“经典”地位不断地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 , 但同时 , 真正的“经典”所具有的地位又在这种挑战中得以巩固 , “文学经典”总是处在恒态与动态、短暂与永恒、解构与建构的矛盾统一之中我们只有撇下今天关于“文学经典”命运的种种预言 , 着眼于当代消费文化语境 , 才能认清文学经典的当下生存状态 , 并进一步揭示推动着文学经典命运变化的种种矛盾 , 把握文学经典命运变化的趋势和规律 , 探求文学经典的生存之道 二、消费文化语境中文学经典的外部矛盾 消费文化浪潮改变着传统“文学经典”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 , 引发了当下一系列与文学经典有关的文化现象 , “红色经典”、“四大名著”的改编 , 甚至“戏说经典”、“大话文化”等都是其突出的文化表征其实 , 在消费文化语境中无论是“文学经典”的尴尬还是解构 , 也无论是经典的危机还是地位的丧失 , 都首先缘自于文学经典与消费文化的各种悖反和冲突 , 这些因素构成了文学经典所面临的外部矛盾。
首先 , 文学经典的精英立场和消费文化的大众立场的矛盾 文学发展的历史 , 是文学的自足性不断增强的历史从古至今 , 对“文学”是什么的追问 , 似乎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如果说中国古代还没有像西方现代意义上的文学分野的话 , 那么我们今天所面对的已经是一个有着自足的语言审美系统和完善的体制化管理系统的文学了这对文学接受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识字能力、一定的鉴赏能力、一定的思维能力等都变得必不可少一旦社会分工将文学从其他艺术门类中分化出来 , 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自在体时 , 它就不可避免地要成为社会精英们言说的工具以发轫于 20 世纪的中国新文学为例 , 其启蒙的出发与指向又是什么呢 ? 换句话说 , 就是“谁启发 , 谁蒙昧”呢 ? 显然 , 在这种对中国现代文学性质界定的背后 , 我们看到的还是一种精英意识 作为人类文学活动的结晶 , 文学经典早已经超越一般文本 , 具有了相当的稳态性及神圣性文学史的编写 , 是文化精英们按照一定的审美标准、价值趋向有意识地构造经典的活动 , 也即我们平常所说的“经典化”过程 , 其目的在于固化已有文本被文学史家所认可的崇高地位而公众对文学经典阐释的热情 , 只是从另外一个侧面证明了文学经典的超越公众意识的特性 , 即大众对精英意识的追捧。
相比较而言 , 公众接受的程度 , 仅仅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参照 , 我们甚至连此处的“公众”这个字眼都要加以怀疑———“公众”究竟指的是哪些人 ? 以茅盾的《子夜》为例 , 这部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 , 有谁进行过受众接受的实证分析来说明其已经被最广大的读者所接受 ? 在 1930 年代的中国 , 国民的识字程度可以说是小说被“广大”公众接受的最大障碍 , 若对受众的接受能力进行检视分析 , 其结果可想而知 然而 , 以消费同时作为起点和终点的消费社会却是以最大多数的公众的参与为特征的 , 公众不仅参与了具体的消费行为 , 同时也参与了消费文化的创造没有了大众 , 消费行为就无法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 消费文化也无法获得自己合法的生存空间同时 , 消费社会所赖以发展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文化传播方式的变革 , 在大众传播媒体的参与下 , 普通受众对消费文化的接受成为可能以赢利为根本目的的消费市场的生产者和经营者 自然 不会无视日益增长的大众的文化需求 , 一定会千方百计地满足市场需求并生产出相应的文化产品 , 甚至利用消费市场中物质产品营销的惯用手段如广告、炒做等来刺激欲望、制造需求 , 从而形成了大众文化的繁荣景象。
但应该看到 , 消费市场的无视文学与一般物质产品本质区别的生产和营销方式 , 使得“文化产业产生了一种威胁个性与创造性的同质性大众文化” , 大众文化中 , “自我实现、自我表达的生活方式的产生 , 与浮华消费和风格化的自我呈现融为一体” [3] 这种畸形的繁荣背后 , 是大众欲望的无限膨胀及不合理的夸大 而一种文化形态一旦形成 , 都会极力维护自己的地位在消费社会中 , “消费是弱势群体自我表达和再现的方式 , 是与既有体制之主流价值对抗的方式消费是一种涉及再现的政治策略”①这样 , 大众文化对精 英文 化的排斥乃至拆解便不可避免如 1990 年代沸沸扬扬的王朔现象 , 就其本质而言 , 就是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立场的矛盾对抗还有“Q版语文”现象 , 也反映了大众希图解构已有经典 , 站在大众文化立场去消解精英文化意识影响的努力 其次 , 文学经典的既定价值定位和消费文化中多元价值观的矛盾 文学为人类提供了诸如认识功能、 教育 功能、审美功能、娱乐功能等多方面的价值满足 , 但是在消费文化语境中 , 多种文化传播方式的诞生 , 使得人类的精神需求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得以实现 , 这便加剧了文学的危机感 , 文学经典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艰难处境。
正如有学者面对“大话文学”流行的担忧 : “‘大话’文艺的创造力充分体现在对于这些被时间和传统所固定了的文本结构、意义与阐释符码的颠覆……到了今天这个中国式的后现代消费时代 , 经典所面临的则是被快餐化的命运 [4]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 , 主要是和文学以及文学经典本身的特点有关文学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审美思维特性 , 有学者认为 , “‘发问’是文学的 哲学 品质的首要表现亦正是在这一点上 , 文学与哲学有着最深刻的贯通———哲学作为文化思维的核心 , 其责任是为社会提供思想动力和文化价值根基 , 这是文学介入社会历史的立足点之一 [5] 文学往往通过审美的方式将读者引向对人生终极价值的追问 , 对生命存在的形而上思考 ; 而经过文学史沉淀的文学经典 , 更是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征服了一代代的读者很难想象 , 那些没有引起读者强烈的心灵冲击 , 不能给读者提供美的享受 , 无法引导读者思考关于人生、世界等问题的作品 , 能够成为文学经典 可是消费时代的到来却打破了人们关于文学经典的种种幻想 , 大众文化借助于媒体的力量不断地散播着世俗情绪、享乐意识 , 那些曾经在文学史上无立足之地的欲望化、浅表化、娱乐化写作一夜之间合理化、合法化、时尚化 , 以金钱交易为基础的商业法则深深地嵌入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 , 也成为消费社会普遍的价值衡量法则 , 这种法则不可避免的成为衡量文学的一把尺子。
上帝死了” , “我”便是上帝 , 每个人都被这个狂热的消费世界不断地中心化 , 社会价值观也由此不断地走向多元化在商业运行法则的驱使下 , 快餐式的作品通过大众媒体以华丽的包装、令人眼花缭乱的热点 , 不断地刺激着人们的快感 , 使人们通过这些文化快餐满足着自己日益膨胀的欲望这样 , 当走进商品序列的文学经典一旦无法满足那些被消费文化所驱使甚至异化了的消费者的欲望时 , 便再也无法躲避残酷的市场法则的规约于是 , “经典”遭遇冷落成为“现实的一种” : 一改韩剧“苦情戏”风格的《浪漫满屋》同名小说于 8 月 19 日登陆北京图书大厦 ,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 , 截至昨日已销售 326 本 , 日均销售 32 本 , 比余华的《兄弟》日销售还高出 7 本 《我叫金三顺》则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引进……今年 8 月该书一经出版 , 在全国上柜不到一周 2 万册就售罄 , 重印 2 万册仍然供不应求 , 本周已经登上上海图书畅销榜第 6 名不久前韩剧《我叫金三顺》已经由国内电视台高价引进 , 更令这本书的市场前景看好 [6] 在兰州西北书城经常上演这样一幕 : 很多中学生围在漫画书栏处 , 或蹲或站、或者干脆坐在地上 , 专注地看着手里的漫画书。
相比之下 , 名著书栏处的中学生却寥寥无几 [7] 再次 , 文学经典意义的立体化和大众需求平面化的矛盾 文学经典的内蕴在整体结构上体现出立体化的特征任何文本的接受都是读者从可感知的语言层获取更多的包容于内部的意义信息的过程 , 但是“文学经典”包容的意义信息具有超越一般文本的特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 罗兰·巴特说 , 经典是具有可写性的文本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接受者 , 都可以按照自己的要求 , 在“文学经典”中找到相应的信息 , 从而对文学经典的意义不断进行阐释 文学经典本身意义的复杂性和可阐释性 , 是其意义立体化的基础文学经典是具体的文化语境中的个体———作家的心智劳动的成果 , 作家个人经历的独特性和丰富性往往是产生文学经典意义的土壤孙犁在《贾平凹散文集序》中曾经谈到作家人品和文品的关系 : “这些作家 , 文章写得好 , 我以为不只在文字上 , 而且在情操上对于文章 , 作家的情操 , 决定其高下……”作家的文学修养、知识面、实践经验、写作技巧等等 , 是和作品意义的生成密切相关的同时 , 文学是对生活的审美反映 ,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立体化的存在 , 无论“生活”在作品中以什么样的面貌呈现 , 都不可避免地带有它固在的复杂性。
文学经典所反映的生活的广度和深度 , 决定了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