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展与展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思想研究述评.docx
7页进展与展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思想研究述评李旺【摘要】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和根脉践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以植根于五千年深厚历史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支撑实现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新焕发活力的新契机,又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当前学界对“两创”思想的研究涉及其内涵与定位、价值与愿景以及方法与策略等范畴今后研究应继续拓宽视野、加强理论深度,更好地弘扬中华文明深厚底蕴,发挥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1]国家领导人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2]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逐渐凸显,并逐渐形成“两创”思想一、“两创”思想的历史背景与实践基础“周虽旧邦,其命维新”[3]是我国最早对新旧文化关系的辨析,冯友兰认为“旧邦”即指文化传统;“新命”即指现代化[4]陈来先生对此进一步阐发说,“‘旧邦就是具有古老的历史和文化,‘新命就是在历史的连续中不断地有新的发展”[5]。
这一命题触及到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因问题:旧邦何以新命?关健英(2015)认为传统是“活在今天的过去;民族的精神标识;秩序的保障;创新的滋养”,是“生长的、日新的、活的生命”[6]朱晓鹏(2017)认为我国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是从传统到现代的创造性转化过程,既要在空间维度上打通“中西”,又须在时间维度上对接“古今”[7]田克勤(2019)总结了建国以来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8],反映了建国以来我国对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的探索,对新时代“两创”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总之,“两创”思想既是批判继承传统的表现,又是新时代复兴传统文化,实现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二、“两创”思想的提出及其概念维度2013年,在山东考察时首次提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014年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强调,“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9]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10]。
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11]两创”已成为继“二为”、“双百”方针之后提出的最新文化发展战略,反映了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和发展思路李旻(2017)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出发,指出作为农耕文明的产物的中国传统文化,其属性与思想内核始终是绵延两千多年的儒家文化[12]鞠忠美(2017)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目标是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并将其基本内涵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将传统文化转化为新文化,二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13]人孙岿(2017)认为创造性转化是传统文化实现其价值的现代性转换,创新性发展则是通过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使传统文化获得再生产能力[14]三、“两创”思想的时代价值高度重视推动“两创”的发展,是践行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是传统文化服务当代的必要条件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李捷(2015)认为“两创”思想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供指导,为在文化自信基础上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奠定了民族文化根基[15]。
江畅(2016)认为,“两创”方针从根本上调整了我国文化从传统到当代转化的路向,对当代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乃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意义重大同时从物质基础、基本人权、法治、人的发展权、个人品质和社会环境、价值观六方面提出创造性转化的理想状态[16]徐光木(2019)总结了推动“两创”的战略意义: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理论的形成;促进中国当代文化植根于传统文化之中,使之更具深刻意蕴;为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提供中国智慧,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17]四、“两创”思想的践行路径“两创”思想方法论的阐释包括四方面: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与现代社会相协调[18];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19];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加强对传统文学艺术的扶持[20];激活中华文明生命力,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21]学界围绕“两创”思想方法论的重要论述进行了阐释,并从多个角度提出践行“两创”思想的路径方法与策略陈永杰(2015)认为,当前需认真考察如何处理借鉴与自我生成二者之间的张力,怎样有效地消解“外部反思”的有限性,以期实现方法论上的自觉,进而开启出真正的、深入切中当今社会现实的文化[22]。
郗戈(2017)认为在全球化时代推进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应采取合理的文化转化模式,将“返本开新”传承模式与“积累式”创新模式结合,以此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23]关于实现“两创”目标的具体路径,朱晓鹏(2017)认为必须研究中国历史上的基本原典及重要思想文化现象,挖掘传统思想文化的普世价值,实现历史追溯与思想探索结合,探讨传统思想文化多方面、多层次的现代价值和意义[24]陈先达(2017)则认为应从三方面着手:区分精华与糟粕;通过与时代结合对传统文化作出与时代相适应的新的诠释;接续中华民族文化优秀基因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25]黄钊(2019)认为实现“两创”应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優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间的关系,深入总结广大群众弘扬传统文化优秀成果的新经验[26]结语当前学界对“两创”思想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其研究内容所涉及的范围具有一定的广度,但研究的深度和研究的系统性、逻辑性存在一定欠缺今后,应深入研究“两创”思想的本质内涵,并推进其整体性、系统性研究,为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征程提供理论基础与指引参考文献:[1][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4.[2],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13.[3]毕沅.吕氏春秋新校正[M].诸子集成:第6册[M].北京:中华书局,1954,530.[4]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13卷[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480.[5]陈来.从“贞元之际”到“旧邦新命”:写在冯友兰先生全集出版之际[N].中华读书报,2002-08-21.[6]关健英.旧邦新命与文化传统—兼论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6(06):39-44.[7]朱晓鹏.论从传统文化到现代文化的创造性转化[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7,33(06):109-115.[8]田克勤,郑自立.新中国70年中国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基本经验[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6):15-22.[9].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10]《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2页。
[11]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2]李旻,张允熠.论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17(05):35-42.[13]鞠忠美.论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J].理论学刊,2017(04):155-160.[14]孙岿,田文霞.少数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新路径[J].贵州民族研究,2017,38(08):153-156.[15]李捷.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础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5(12):23-25.[16]江畅,张媛媛.中国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及愿景[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0(06):16-21.[17]徐光木,江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19(02):38-44.[18],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0.[19]对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N].光明日报,2016-04-13(1).[20]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出版社,2018,207.[21],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0.[22]陈永杰,孔德臣.创造性转化传统文化的方法论研究[J].理论视野,2015(04):22-24.[23]郗戈,董彪.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模式、机制与路径[J].学与探索,2017(03):20-26.[24]朱晓鹏.论从传统文化到现代文化的创造性转化[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7,33(06):109-115.[25]陈先达.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J].前线,2017(02):33-38.[26]黄钊,刘社欣.“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方略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3):85-88.(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