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级(研)复习资料.doc
6页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复习资料社会主义(socialism)英文social原意:社会的、人群, ism 原意为主义、主张、观点)欧文1832年在《环球》使用科学社会主义恩格斯1873《论住宅问题》使用,称“科学社会主义”以区别于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的学说第一专题: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空想:虚幻、不现实的意思 是社会主义思想的最初理论形态一、欧洲空想社会主义三个阶段、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一)欧洲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6一17世纪)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莫尔:生平(1478一1535)主要著作《乌托邦》 主要思想 (1)消灭私有制,实行公有制2)家庭为基本经济单位,农业和手工业是主要的生产部门,手工劳动是基础人居住在城市,基本职业是手工业,农业是义务劳动,人们轮流下乡务农,解决城市农副产品供应问题每天劳动六小时,脏活由奴隶干3)人人劳动,按需分配4)没有商品和货币,最下贱的是金银5)实行民主政治,选举公职人员6)儿童受普遍教育(直观教育)7)社会安定康帕内拉(1568一1639)主要著作:《太阳城》 主要思想(与莫尔共同之处)比莫尔更先进的思想:(1)太阳城以生产小组为单位,突破血缘关系。
2 )提出了运用技术提高劳动成效的思想3)提出劳动光荣的思想 这一时期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特点和评价:特点:以虚幻的文学形式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评价:(二)18世纪空想平均共产主义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摩莱里(法):生平(1717一1780) 主要著作:《自然法典》 主要思想:(1)提出人类社会是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论证了从私有制过渡到公有制的必然性 2) 以法律条文的形式阐述理想社会的纲领和原则 3)主张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把实现理想的社会力量寄托在开明君主上 马布利(P25页)略 特点和评价:特点:以法律条文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评价:(略)(三)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时代背景:资本主义制度建立,资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 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圣西门(法)生平(1760一1825)著作《实业制度》 付立叶(法)生平(1772一1825)著作《经济和协作的新世界》 欧文(英)生平(1771一1858)著作《新和谐公社》、《新道德世界书》主要思想(三人归纳)(1)、主张消灭私有制,实行整个社会公有制(2)有计划地组织整个社会生产,实行协作化(3)取消商品和货币(4)人人劳动,按劳分配、按需分配。
5)消灭旧式分工,人们可以凭兴趣爱好、或按年令、特长选择工种6)提出国家消亡思想(7)提出民主管理的原则(8)人人享有受教育权利(9)主张妇女解放特点和评价特点:以系统理论的形式论述自己的政治主张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评价:进步、积极贡献:(1)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2)提出了对未来社会的天才猜想(3)提出一些含有历史唯物主义萌芽因素(4)开始将理论付诸实践的尝试局限(缺陷)(1)唯心史观2)没有找到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3)反对阶级斗争,主张社会改良示范 (四)中国空想社会主义孔子“大同思想”:(1)天下为公,忠君爱国(2)任人唯贤不唯亲(3)人人饱暖,生活保障,天下太平(4)货恶(5)力恶(6)诚实守信,和睦相处 张鲁(三国时期)三义思想:义舍、义米、义肉洪秀全(太平天国)农业社会主义思想:1、天下归公,反对私有(圣库制度)2、平均地权(田亩制度)3、兵农合一 (营馆制度)4、男耕女织,有饭同吃(供给制度) 5、人人皆兄弟,男女平等 康有为:主要思想:(1)、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顺序是“据乱世”一“升平世”一“太平世”2)废除国家的思想(3)大同世界是一个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4)公农、公工、公商(5)工资制、奖金制(6)废除家庭(7)妇女解放对中国空想社会主义的评价:1、 中国空想社会主义源远流长,表达了中国广大农民反对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和政治压迫,决心追求平等、平均的理想社会的愿望和要求,中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一些主张和理论实践具有积极的革命意义,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2、中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带有浓厚的小农意识,封建迷信色彩,平均主义的思想严重,反映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3、系统理论性弱,实践性强4、没有指出达到这一目的方法和道路,没有寻找到实现未来理想社会的依靠力量和阶级力量第二专题: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历史必然性:(1)社会经济条件(第一次产业革命,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2)政治条件(三大工人运动)(3)理论来源(空想社会主义思想)(4)马克思、恩格斯艰苦卓绝的理论研究(两大发现)和亲自参加社会实践,改变了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完成了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者的转变,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集中反映在以下代表作:马恩《共产党宣言》《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 恩《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哥达纲领批判》恩《共产主义原理》《社会主 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主要理论内容: 1、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2、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是变革资本主义旧制度,建立共产主义新制度;3、无产阶级要同其他劳动者结成联盟,建立统一战线 4、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5、坚持共产主义政党的正确领导,加强党的自身建设;6、通过各种革命形式(暴力的或和平的)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7、在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过渡时期,必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8、过渡时期结束后的共产主义社会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两个阶段具有不同的基本特征;9、共产主义是“自由人的联合体”。
三、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根本区别:(1) 社会历史观的根本对立;(2)对无产阶级历史作用看法不同;(3)在怎样实现理想制度的道 路上主张截然相反 第三专题:科学社会主义的革命运动1917一1949一、巴黎公社(第一次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的尝试)成功的经验和教训 二、国际共运史(一个同盟和三个国际) 共产主义者同盟(1848—1852);第一国际(1864—1876);第二国际(1889—1895)第三国际(共产国际1919—1943)三、 列宁“一国胜利论”与十月革命成功四、中国革命(1949.10)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问题的创造性贡献:《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①中国社会性质、基本矛盾、革命对象;②中国革命性质、领导力量 ;③敌、我、友; ④革命道路⑤共产党、人民军队、文化建设;⑥革命的前途第四专题:社会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早期探索(1918一1924) 战时共产主义 新经济政策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理论著作:《论合作制》《宁肯少些,但要好些》《怎样改组工农检察院》《论粮食税》《大难临头,出路何在》《论黄金在目前和在社会主义完全胜利后的作用》 二、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理论成果:1、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2、社会主义必须拥有强大的物质基础;3、运用国家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4、充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5、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6、过渡时期存在阶级斗争,必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7、过渡时期必须加强执政党的建设;8、利用人类全部科技成果,才能建成社会主义;9、文化教育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0、必须加强共产主义思想教育。
三、 斯大林模式 (传统社会主义模式)(1930一1989)(一)斯大林生平及其主要理论贡献:斯大林主要著作:论列宁主义基础、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关于苏联宪法草案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主要理论贡献: 1、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特征的思想;2、提出了指令性计划的理论;3、认识到苏联还存在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4、提出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思想;5、提出农业集体化的理论;6、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7、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标准;8、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二)斯大林模式基本特征及其评价1、斯大林模式基本特征:在经济上:(1)单一社会主义公有制;(2)高度集权的指令性计划管理体制;(3)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4)承认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而又加以限制;在政治上:(1) 立法权和行政权相统一;(2)苏联共产党是苏联唯一的政党,独掌政权;在科技、教育、文化上:全民所有制,统包统管2、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历史贡献:(1)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就巨大2)强大的工业体系为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建立了广泛、普遍的经济安全保障体系,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
4)第一次对社会化大生产进行全面计划管理,取得了成就,积累了经验,提供了教训5)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消灭了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并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原则,是人类历史的一大进步缺陷及其后果:(1)僵化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体制,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2)大规模、强制性的全盘集体化运动,违背了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要求3)高度集权的刚化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使社会主义经济失去活力4)片面发展重工业势必影响、牺性了农业、轻工业发展,造成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衡5)权力高度集中,使计划经济最终成为领导个人意志的经济6)党政不分,以党代政7)科学、教育、文化方面的行政化和指标化管理,造成了许多错误的批判运动8)阶级斗争扩大化导致肃反扩大化严重错误 三、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一)南斯拉夫改革(自治社会主义模式) (50一80年代)经济方面的改革: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形式是社会所有制;改指令性计划为自治社会计划;实行企业自治和劳动者自主;劳动者自主分配劳动成果;政治方面的改革:加强联邦机构的宏观控制;改革选举制度;实行党政分开 ;改革干部队伍;评价:实行企业自治制度,给企业更多的自主权,增强了企业活力,对杜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有着积极贡献。
但自治制中,造成权力过于分散,地方主义严重,助长分裂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潮二)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1985一1991)1、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2、新党章规定苏共是“公民的政治组织”3、主张思想多元化,马列只是其中4、形成三权分立的西方议会民主制5、修宪改为总统制6、政治上多党制,取消苏共领导7、经济上实行私有化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三)苏联、东欧解体的原因和教训:1、西方“和平演变”战略是苏联解体的外因2、苏联东欧60一80年代经济搞不上去是内因3、旧体制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得不到纠正而积累的矛盾激化果4、戈氏错误和破坏行为是剧变的直接和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