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施工排水.ppt
54页第二章 施 工 排 水,概 述,一、地下水的影响 地下水:自由水、结合水 潜水:第一个稳定隔水层顶板以上~地面以下 承压水:两个稳定隔水层顶板之间 开挖基坑或沟槽时的地下水:A影响正常施工;B造成地基承裁力降低;C 边坡坍塌事故 二、施工排水的任务 排出土层中的自由水——重点是潜水 排出地面的地表水——施工用水、生活用水、雨水、雪水 三、施工排水的方法,含水层分布示意图,第一节 明沟排水,一、地面截水,适用条件:排除地表水和雨水施工方法:利用施工及开挖基坑或沟槽挖出的土沿施工现场四周或迎水一侧、二侧构筑0.5~0.8m高的土堤注意事项:与已有建筑物保持一定安全距离; 尽量保留、利用天然排水沟道二、坑内排水,原理:在坑底随同挖方一起设置集水井,并沿坑底的周围开挖排水沟,排水沟可设置在坑内底四周或迎水一侧、二侧,使水流入集水井内,然后用水泵抽出坑外 看视频,,,2.1 排水沟、集水井的布置 1.排水沟及集水井一般应设置在基础范围以外 2.排水沟的尺寸:一般底宽及沟深不小于0.3m纵向坡度不小于0.1%,坡向集水井 3.集水井位置:井底距槽底1-2米,间隔30-40米 4.集水井尺寸:直径或宽度为0.7-0.8米 2.2 水泵的选用 1.流量:为管沟、基坑渗水量的1.5~2.0倍。
2.水泵的扬程=高差+摩阻损失(实际扬程的15%~30%估算),综合反映土体渗透能力的指标,又称水力传导系数在数值上等于水力坡度为 1时,通过单位面积的渗流量渗透系数愈大,透水性越强,反之越弱2.3 涌水量计算,1.管沟、基坑处于一般地段或干河床时 Q——总渗水量,m3/昼夜; K——土壤渗透系数,m/昼夜,见表2-1 H——稳定水位至基坑底深度,m; R——渗水影响半径,m;见表2-1 R0——沟、坑计算半径,m排水沟、集水井断面尺寸和水泵流量选择的依据,计算半径R0的确定 对矩形基坑: 不规则基坑: L、 B—基坑的平均长度和平均宽度,m; F—不规则基坑的平均面积,m 2.管沟、基坑靠近河边时( ) 式中D——管沟基坑离河岸距离,m;,,,D,2.4 明沟排水法的适用范围,,开挖基础不深或水量不大的沟槽或基坑 适用于粗粒土层、渗水量小的粘性土; 当土为细砂和粉砂时,地下水渗出会带走细粒,发生流砂现象,导致边坡坍塌、坑底隆起、施工困难,此时采用井点降水法第二节 人工降低地下水位,在基坑周围或一侧埋入深于基底的井点滤水管或管井,以总管连接抽水,使地下水低于基坑底,以便在干燥状态下挖土 井点降水按降深不同、抽吸原理和抽吸设备的不同,包括多种方法,其适用范围见表2-3。
一、轻型井点,井点管,降低后地下水位线,滤管,原有地下水位线,总管,弯联管,水泵房,,,,,,,井点降水原理视频,一)轻型井点系统的组成,管路系统:井点管(包含滤管)、弯联管、总管和附件(过滤器、阀门等) 抽水设备及其它附属设备:真空泵、离心水泵、气水分离器等1—井点管;2—弯联管;3—总管;4—过滤器; 5—气水分离器;6—真空表;7—离心泵;8—真空泵,1.滤水管 位置:井点管下端,埋入含水层 规格:Φ38—55mm,L=1-2m 材质:无缝钢管 结构:粗钢丝保护网、滤水网(内外两层)、螺旋形细钢丝、钢管(5—12mm孔眼) 2.井点管 位置:下端与滤水管用管箍连接,上端与总管通 规格:直径与滤水管相同,长度视埋深而定 材质:无缝钢管,钢管,管壁上的小孔,缠绕的塑料管,细滤网,粗滤网,粗铁丝保护网,井点管,铸铁头,避免滤孔淤塞,3.弯联管 位置:连接总管和井点管 规格:Φ38—55mm 材质:加固橡胶管、钢管弯头 4.总管 位置:与抽水设备相连 规格:Φ100—150mm,L=4-6m 材质:钢管 结构:管壁上短管,5.抽水设备 真空式抽水设备:真空泵、离心水泵、气水分离器等;设备复杂,可靠性低 射流式抽水设备:抽水深度9-11m,设备简单,工作可靠,压力损失小;缺点是效率低 (二) 轻型井点设计 设计步骤:确定平面布置方案——确定高程布置方案——井点系统涌水量计算(Q)——井点管数量计算(n)——井距计算(D)——井距和井点管数量的调整(D、n)——抽水设备的选择,,,,,,,,射流泵系统,加压泵,射流器,喷口,排水口,1.确定平面布置方案 1)系统形式选择 a.单排:在沟槽上游一侧布置,每侧超出沟槽≮B 用于沟槽宽度B≤6m,降水深度≤5m。
b.双排:在沟槽两侧布置,每侧超出沟槽≮B 用于沟槽宽度B6m,或土质不良,以便快速将水抽 c.环形布置:在基坑四周布置,可以封闭,也可以在基坑下游侧留一段不封闭用于基坑面积较大时2)井点的布置 井点管要靠近沟坑,但是距沟坑壁不小于1.0m,防止局部漏气,影响抽吸效果 井点管间距一般采用0.8~1.6m,应根据土质,设备条件或通过计算确定靠近河流处井点应适当加密 3)总管的布置 比井点管更靠外一些(1.5米),并沿水流方向以2.5‰——5‰的坡度上仰,多个抽水设备将总管分段 4)抽水设备布置 抽水设备应布置在地下水流的上游,并设在总管中部,以发挥其最大效能一套抽水设备所能带动的总长度大约在100m左右,为达到此目的,同时不影响地面交通,通常将总管设置于地面下0.5米处,5)观察井的布置 为了观察水位降落情况,应在降水范围内设置若干个观测井, 观测井的位置:降低水位不利点,一般在基础中心、总管末端、局部挖深处等控制点 观测井由井点管做成 ,只是不与总管相接 2、确定高程布置方案 总管的布置标高应尽量接近原有地下水位线 井点管埋设深度必须将滤管埋入储水层内,可按下式计算:,H——井点管设置深度,m; H1——从井点管埋设面至管沟底面的距离,m; h——降水后地下水位至管沟底面的安全距离,0.5~1.0m i——水力坡度,经验值,单排井点i=1/4或1/5,双排或环形井点i=1/10—1/15; L——井点管中心至管沟(或基坑)控制水位点(线)的水平距离, l——滤水管长度,,,,,,,,,,,,,图 井点管中心至管沟控制水位点的水平距离,,实际工程中,井点管均为定型的,有一定标准长度。
通常根据给定井点管长度验算△h,如△h≥0.5~1m,则可满足计算公式如下: △h=Lj-0.2-H1-iL 式中:Lj-井点管长度 0.2-井点管露出地面的长度,,轻型井点法的降水深度以不超过6米为宜,如求出的H值大于6米,则应降低井点管和抽水设备的埋置面;或采用二级或多级井点系统,,,3.涌水量的计算,涌水量Q即每昼夜需排出地下水的数量 水井理论将水井根据不同情况分为: 完全井; 非完全井; 承压井; 无压并,也称潜井;,水井的分类,井底到达含水层下的不透水层顶面的井为完整井;否则为非完整井无压井:地下水表面为自由水压承压井:含水层处于两个不透水层之间,地下水表面具有一定水压管道线路工程多为浅地层作业,一般不出现承压井情况,多数是无压非完整井1)无压完整井点系统涌水量Q,式中:Q-- 井点系统的涌水量(m3/d); K-- 土的渗透系数(m/d); H-- 含水层厚度(m); s-- 降水深度(m); R-- 抽水影响半径(m); x0-- 环状井点系统的假想圆半径(m)涌水量计算中有关参数的计算,A.渗透系数K 采用地质报告提供的数值或参考表2-6选用 当含水层为非均质土层时,K值应取各层土壤渗透系数的加权平均值 式中 hi——各土层的分层厚度,m; Ki——各土层的渗透系数,m/昼夜。
B.抽水影响半径R: 井点系统抽水后地下水受到影响而形成降落曲线,降落曲线稳定时的影响半径 经验公式 经验数据如下:,C.假想半径X0的确定 环围面积为矩形(L/B≤5)时, ɑ值见p73表2-5 L、B――基坑长度及宽度(m),为计算精确应各加2m 环围面积为圆形或近似圆形时, F--基坑平面面积(m2) 当L/B5时,可划分成若干计算单元,长度按(4~5)B考虑;当L1.5R时,也可取L=1.5R为一段进行计算;当形状不规则时应分块计算涌水量,再相加得总涌水量2)无压非完整井系统涌水量,无压非完整井涌水量计算较复杂,为简化起见,工程上常直接引用无压完整井点系统涌水量计算公式,但要将公式中含水层厚度H换成渗水有效带深度H0,S’原地下水位至滤管顶部距离,注意:1、当H0值超过H时,取H0=H; 2、计算R时,也应以H0代入指地下水位至滤管顶部的距离 ,它是根据需要的降深而影响涌水量的主要因素 s—沟槽或基坑内水位降深; h—保险值(0.5—1m); Li,i—水力梯度 a—井点管局部损 失值(取0—0.5m),D.井点管中降水深度s’=s+Δh+Li+a,,,,经核算后实际值,4. 井点管数量和间距,(1)单根井点管涌水量 式中,d――滤管直径(m);l――滤管长度(m);K-渗透系数 (2)确定井点管数量与间距 井点管所需根数: 式中1.1为考虑井点管堵塞等因素得备用系数 井点管得间距 L1――总管长度(m),5.井距和井点管数量的调整(D’、n’),1)实际间距的确定 井距取值必须大于5πd(πd为滤管周长),以防止各个井点之间的干扰较大,出水量显著减少; 井距应与总管上的接头间距相匹配(0.8、1.2、1.6或2.0m) ≤D计算值 2)确定井点数 n’= L1/D’+1,6.抽水设备选择,1)真空泵的选用 真空泵在抽水系统中所需最低真空度,根据降水深和水头损失按下式计算: kPa 水头损失h△和降水深度△h,单位:米 2)水泵的选用 (a)轻型井点,一组系统通常只用一台水泵,其流量为1.1~1.2Q 。
(b)水泵吸水扬程程应大于井点管长度 一般水泵都能满足排水扬程的要求轻型井点多为配套设备,可按具体情况选用3)射流器的选用 射流器常用的型号有QJD-45、QJD-60、JS-45,根据基坑(槽)的涌水量及井点管降水深度确定射流器的大小和台数三) 轻型井点施工,施工顺序:测量定位→铺设总管→冲孔→安装井点管→填滤料、上部粘土密封→井点管与总管连接→安抽水机→抽水→在观测井中测量地下水位的变化 轻型井点的正常出水规律是“先大后小,先混后清” 井点管的埋设: 射水法(井点管水冲下沉); 套管法(套筒式冲孔法); 钻孔法(钻孔后再将井点管沉入),1.射水法,主要施工机具:射水式井点管 施工过程:确定井点位置——挖坑、泄水沟——插入射水式井点管——高压水在下端冲刷土体——井点管下沉到设计高度——取下软管,与集水总管连接——填砂——粘土封口 射水压力:0.4——0.6MPa,抽 水,冲 孔,2.套筒式冲孔法,主要施工机具:套管水枪 施工过程:确定井点位置——挖坑、泄水沟——插入套管水枪——高压水射流冲击和套管冲切作用下套管下沉到设计高度——孔底填砂砾——插入井点管—套管与井点管之间填砂——拔出套管—粘土封口 射水压力:0.8——0.9MPa,,3.冲孔或钻孔法,确定井点位置——挖坑、泄水沟——插入冲管——高压水在下端冲刷土体——下沉到设计高度——拔出冲管——井点管埋入——填砂——粘土封口 射水压力:0.6—1.2 视频观看 MPa,冲孔,埋管,填砂,封口,井点管施工主要注意事项,冲孔直径不小于300mm;深度比过滤管深0.5—1m,; 井点管与孔壁间用粗砂灌实; 井点填砂后,须用粘土封口,以防漏气 井点管埋设后,即可接通总管和抽水系统,进行试抽,检查降水效果,检查有无淤塞现象。
井点系统运转后,整个施工期不能停止工作喷射井点降水 电渗井点降水 深井井点降水 管井井点降水,自学,本 章 小 结,1.明沟排水法的系统组成、系统布置的要求及涌水量计算; 2.轻型井点系统设计,系统的施工; 问题:1)设计步骤 需要注意环节:高程布置中L的取值;用水量计算中S与S‘的区别;井点管间距数量调整 2)施工流程 3)井点管埋设的施工方法 3.其它人工降低地下水位法(了解),。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