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规划考研讲座A1名词解释.docx
26页名词解释一、中建名词解释1、思想考工记(2012、2011、2003)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重要科学技术专著,后人考证为春秋末齐人记录手工业技术的官书,是我国最早的关于手工艺技术的著作书中不仅保留了大量的手工业生产技术资料,而且还记述了我国古代的城邑制度——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以及按照封建等级、级别的不同确定不同城市在用地面积、道路宽度、城门数目、城墙高度等方面的级别差异,此外还有关于城外的郊、田、林、牧地的相关关系的论述书中对城市布局、道路、选址、朝向定位都有较明确的记载,对后世城市建设影响深远《周礼•考工记》记述的周代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制度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主要指导思想,其突出以天子为中心,强调都城方正、对称、宫城居中,对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市朝一夫(1996)指市场和朝廷的大小如一夫之地,各方百步,东西、南北各长140米左右2、城的名称都城(2010)都城与王城(2003)都城:本为古代王侯封“邑”的通称,大城为“都”,小城为"邑”,古代指国家(含诸侯国)的首都或较大的城市。
后人又称国都为都城多为古代封建中央集权国家的政治、军事中心,往往也是经济中心之一,大多按规划营建,遵照封建社会的城制及都城规划的传统,规模宏伟,布局严整,有几重城墙,为全国最高一级的政权机构所在地,与州城、府城、县城分别代表着不同级别的封建统治机构王城:周代天子所在的城市称为王城,而诸侯国首都称都城,王城被都城所包围的专供帝王生活的内城,更加森严规整罗城(1999)城外的大城罗城,外大城也,子城,内小城也)翼城(1998)又称雁翅城,是从城门附近伸出的“一”字型城墙,或是沿江、海有码头的城邑,自城中沿码头至江边或海边砌筑的“一”字型城墙,其目的在于组织侧设火力,加强防御,建在城门两侧,城墙上凸出至城外,可驻守士兵存粮、军械等子城(1998)古代州府城市或地区统治中心城市中,衙署等行政领导机构所在地是从属于大城的小城,即内城及附郭的瓮城或月城其周围常筑有城墙3、古代城市及衍生(1)城市邺城(2014、1998)位于今河北省临漳县附近,漳河沿岸东汉末年,曹操为加强其后方根据地所建城市特征:1、平面呈横长方形,分区明确,前朝后市,统治阶级与一般市民严格分开一方面继承了古代城郭的形制及汉代宫城与外城的区别,另一方面,分工更为明确,不像西汉长安及东汉洛阳,宫城被闾里包围或官民相参,而是严格分开,体现了等级的森严;2、整个城市布局体现了空间对称的艺术手法,道路正对城门,将中轴对称的手法由一般建筑扩大到建筑群,对后来影响很大,如唐长安;3,改正了东都洛阳的东西宫分置的不便,宫殿布局规整,前朝后寝。
元大都(2010、2006)元代都城,位于北京小平原,忽必烈命汉人刘秉忠主持规划及建设元大都规模宏大,规划整齐,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城市,具有统一的规划拟行,城市形制为三套方城(外城、皇城、宫城),宫城居中,中轴线对称的传统布局手法以《周礼•考工记》为指导思想,充分体现“旁三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是我国封建社会历代都城中最接近周礼之制的一座都城奠定了近代北京城的雏形,后来被明清北京继承并加以发展,主体部分总体格局保留至今金中都(2008)金国都城,金灭辽后,迁都至辽南京,改称中都,进行大规模城市建设金中都参照宋代都城形制进行规划建设,城为两套方城,工程浩大,建造奢华,每边三门,城内中部偏北为皇城道路从城门引伸直交,呈井字形沿宫城建立全城中轴线,宫城南部的中轴线长达2公里,沿轴线两旁布置宫府寺庙,历代都城的中轴线布置到了金中都有了新的发展大殿建在高台上,其后面正对天宁寺塔改造东北的沼泽为人工湖,周围建造宫殿(最大的为万宁宫),成为全城风景最佳之处(今北京北海和中南海一代)规整的坊市制布局以及街巷式布局两种规划形式共同出现于一座城市之中,成为金中都规划的特点汉长安与唐长安(2003)汉长安:西汉都城,由杨城延主持修建,前后历经20年建成。
城市为配合地形及现状,平面呈不规则矩形,仿北斗星,故又称“斗城”,东汉时改称为陪都汉高祖建都时,先营建宫室,至惠帝时始筑城垣汉长安是我国早期大统一帝国新建的第一个都城,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居民众多的城市其总体空间结构按《周制》建制并沿袭秦代遗留的建设基础,形成''前朝后市”的格局,有明显中轴线,但皇城不居中城北以市为主,结合手工作坊和居住闾里等聚集区,为集中的经济区:城南则以宫室以主,联系相关的官署、府库及贵族达官府邸,形成政治区城市布局采用旁三门的城制,宫殿占地面积大,占二分之一以上实行闾里制,闾里与宫殿相参,将官署、市场居民区布在城内唐长安:兴建于隋,隋朝称大兴城,由宇文凯主持规划,是当时最大的城市也是继曹魏邺城后,第一个平地新建的都城唐长安体现了《周制》思想,城市平面布局整齐划一,形制为长方形全城由宫城、皇城、外郭城三部分组成,城市以宫城为中心,全城采用中轴对称布局,两横轴、一竖轴,两次丁字相交,城门数量、位置、道路格局、市的分布、坊的大小划分均严格对称以衬托中轴线——朱雀大街,通过中轴线来突出占城市统治地位的宫殿规划布局强调秩序,功能分区严明,官民不相参道路规整,坊里严谨,市律方正。
将城市作为一个构图整体,其布局的整体性超越了以往任何城市;作为古代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唐长安以其宏大的规模、棋盘式的街道、规整的坊里、左右严谨对称的轴线布置闻名,是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典范,同时也对当时邻近其他国家的城市规划产生了重要影响四夷里(2000)北魏洛阳城接待外国人的夷馆区,其位置在城南,南廓门外的四通市附近刺桐城(2000)古代泉州的别称,因筑城时环城皆植刺桐而得名泉州为宋元时期重要的对外交通港口城市,城市为两重城墙,分子城和罗城,城市平面不规则,由于地形限制,逐步扩建所致最初建造的城市平面由方城及正对四城门的十字形街道及延长线形成道路骨架,后由于城市发展,城南门内外一带设蕃坊,沿城门外出城干道伸展,形成不太规则的方格网系统统万城(2000)东晋夏国都城,俗称白城子,城池坚固,筑城方式残暴三重城墙,由东城、西城、外廊城组成,全城呈长方形,中间用一道城墙分割成两部分城四角有突出的角楼,沿城墙四周筑密排的马面,马面内有仓库,史上少见城市布局沿袭汉民族传统规划制度,宫城居中,左祖右社,祭祀用的明堂,有御花园金庸城(1999、1996、1994)三国魏明帝时筑,为当时洛阳城西北角上三座小城。
这三座小城即为金铺城,它们各有城垣,连接为一整组建筑其南北呈长方形,平面呈"目"字形,西、北、东垣共计城门12座,北靠邙山,南依大城,城垣宽厚坚实,地势险要,是洛阳城的军事要塞,为军事防御设施2)城市衍生词未央宫(2009)西汉长安城宫殿,因在长乐宫之西,汉时称西宫为汉高祖时期命杨城延主持修建,后成为西汉诸帝的日常起居和办公场所,相当于后来的宫城未央宫运用象征主义手法,利用龙首山地形,因地制宜地先建造前殿,而舍弃建在人工夯筑的工程浩大的士台上未央宫有内外两重宫墙,总体布局由外宫、后宫组成,宫内两条主干道,南北、东西向各一条,东西向将其划分为南、中、北三部分,南、中部为后宫;外宫前部偏西开发有大水池阿房宫(2007)秦朝宫殿,始建于BC212年,位于秦咸阳城渭南部分,遗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郊阿房村一带,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大兴土木,为防止叛乱,将各国富户集中在成阳,在渭水南岸新建阿房宫,其规模宏大,穷奢极侈,是秦朝最为辉煌壮丽的宫殿,为皇帝日常起居朝政、庆典场所,为政治中心阿房宫与渭水北岸宫殿群及咸阳城有大桥联系,有架空栈道连接各个宫殿,从阿房宫直至南面的终南山均为皇帝专用禁能,其中尚分布不少离宫。
《阿房宫赋》中对于阿房宫的想象描写非常的壮丽细致,恍如仙境后被秦末起义军领袖项羽焚毁平江图(2009、2008、2007、2000、1995)南宋绍定二年(1229)刻成的石碑,是我国最早、最详细准确的城市平面图,在世界上也是较早的作品这张宋代城市现状的实录,正确反映了当时中国城市的面貌,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重要依据,更是研究我国古代城市建设和建筑历史方面的珍贵资料《平江图》继承中国古代城市地图的传统画法的基础上并加以创新,采取了平面与立面相结合的形式,兼顾了地图的平面精度和建筑物的立体效果城市范围、道路河流、桥梁以及重要建筑物的位置相对准确,整个城市以及图内标列的位置,按一定比例绘成,使我们能清晰地了解当时城市风貌及一些细部内容,并在平面位置上画出所表达对象的简洁形象,反映当时具有很高的测绘水平清明上河图(1999)由北京张择端所绘制,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清明上河图》不仅仅是一件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详实形象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
其丰富的思想内涵、独特的审美视角、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都使其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被奉为经典之作(3)人物宇文恺(2009、2000、1998)隋朝规划专家和建筑工程师,不仅主持规划了长安城、洛阳二城,还从事过水利、长城、桥梁等方面的工程,也亲自设计过一些房屋他主持修建的长安城不仅是我国古代历代最大城市,也是古代全世界最大的城市唐长安是按一定意图去建造的,作为我国严整布局的都城的典型,对后世的都城规划有着极其深远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同时也是当时国外一些城市建设效仿的范本刘秉忠(2007、2000)元代设计师,汉人,善于“采祖宗旧制,参通古制之宜于今者”,以《考工记》中关于都城建设的营建思想规划并建设元大都,元大都规模宏大,规划整齐,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在此之前,曾受命主持规划元上都4)防御马面(1997、1996、1994)城墙上每隔一定距离而建的凸向城外的矩形墩台,其作用是出于防御,便于组织侧射火力,攻击攻城敌人,平面呈方形或半圆形,因其外观狭长如马面而得名也有的马面内部建有仓库,内贮木材、粮食等,如统万城四水贯都(2013学、1999)北宋东京开封(汴梁)城内河道较多,其中汴河、金水河、蔡河、五丈河四条河道环绕或穿越而过,故称“四水贯都”。
开封的平面呈不规则方正,三套城墙、宫城居中,井字道路系统城墙外各有护城河一道,其中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通过护城河相互沟通,使得河道在城内作为运输通路,便于将东南方的粮食和物资运入城内河道对城市的布局和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是城市重要的经济命脉汴河是南北大运河,供应经济交通线)九边重镇(2009、2007)属于明代军事防御体系中的一部分明代时期,为了加强对长城的防守,在长城沿线内侧修筑了大量的军事卫所城市和边防城堡,并划分防区,形成长城沿线的“九边重镇”:辽东、蓟州、宜化、大同、山西、延绥、甘肃、宁夏和固原,是明朝同蒙古残余势力防御作战的重要战线九边重镇的城市多为边境地区的中心,除军事防御职能外,同时也具有较强的政治、经济职能瓮城(2013专、2000、1997、1994)古代城市主要的防御设施之一是为加强城堡或关隘的防守,而在城门外(亦有在城门内侧)修建的半圆形或方形的护门小城,属于中国古代城市城墙的一部分瓮城两侧与城墙连在一起建立,设有箭楼、门闸、雉堞等防御设施瓮城城门通常与所保护的城门不在同一直线上,以防攻城槌等武器的进攻,以便对来犯敌人形成翁中捉鳖之势5)住区弹室(1996)中国古代城市中居。












